主营业务:公司是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制药企业,业态覆盖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及医药零售。
经营范围:许可项目:生产:粉针剂、冻干粉针剂、小容量注射剂、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散剂、原料药、软胶囊剂、中药饮片,委托加工药品、中药前提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食品生产(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销售:医疗器械、卫生材料:新药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的出口业务和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零配件、原辅材料的进口业务,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中药材研发及技术推广;中药材种植及培育、销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销售、食品销售;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软件开发;软件外包服务;网络技术服务,互联网安全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华森制药,股票代码:002907)是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
多年来,公司先后荣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就业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健康中国品质奖、中国专利奖、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国非处方药企业百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医药行业标杆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中国中药企业TOP100排行榜、重庆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工业互联网杰出应用奖、重庆制造业百强企业,重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指数50强企业等荣誉,连续3年获得深交所信披考核“A”级评价,并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庆市海智工作站。
华森制药下设北京华森英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渤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PharscinUSInc.(华森制药(美国)有限公司)、重庆华森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华森医药有限公司、重庆华森大药房零售连锁有限公司。
华森制药本着“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打造“专、精、特、新”的优质产品。
目前公司拥有药品批准文号77个,包括中成药、化学原料及制剂,其中国家“医保”目录药品53个,制定国家药品标准49项,拥有专利73项,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各部委科技研发项目达120项。
在创新药研发方面,华森制药推进创新药研发战略落地,专注于同类第一(First-In-Class)与同类最佳(Best-In-Class)药物的开发,推进差异化研发管线,并致力于打造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药研发团队,目前公司已经拥有4个自主研发的肿瘤类1.1类创新药在研项目,潜在适应症覆盖肿瘤免疫以及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多种实体瘤;已经建成1、基于功能基因组学的癌症驱动基因靶点筛选和生物验证平台;2、基于靶点蛋白质结构的全新化合物计算机辅助发现(CAMDD)合成平台;3、体外体内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DMPK研究平台;4、蛋白质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技术平台等四大创新药技术平台,具备从药物发现至临床前开发的创新药研发能力,实现创新药从0到1的突破。
在创新药外部合作方面,与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家团队的科研成果转换平台合作,投资设立成都奥睿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基于人工智能药物发现技术平台致力于小分子靶向创新药的新药研发公司;与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北京哲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筛选新肿瘤药物靶标、候选药物开发、转化医学研究、临床前及临床开发、注册申报、市场准入等工作,创造生物医药创新的新高度。
在仿制药、中成药及特医食品研发方面,公司践行“生产成本优、研发速度快、技术壁垒高”的研发策略,已布局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肿瘤、术后减重等领域,通过项目经验的不断积累建立了“原料药工程转化研究平台、工业药剂学处方设计与工艺放大研究平台和CMC(化学与质量控制)及杂质定量分析研究平台”等技术平台,且公司在共性研发平台建设方面,成立检测中心,该中心已经通过CNAS认证(重庆市首家通过CNAS认证的药企)。
华森制药在荣昌国家高新区建成“5G+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拥有片剂、软胶囊剂、冻干粉针剂、原料药合成和中药前处理及提取等22条生产线,西南地区首条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线。
建有全自动智能中药提取生产线和现代化仓储物流中心等,全面实行MES、BMS、EMS、SCADA、DCS等人工智能系统,并以零“483”缺陷通过美国FDA药品cGMP现场检查认证,拟打造国际化药品CDMO生产平台。
先后被授予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信部首批分类分级安全管理创新应用试点示范企业、工信部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优秀试点企业、重庆市十大5G+工业互联网先导示范企业,2021年度中国工业互联网杰出应用奖等称号。
华森制药始终坚持专业化学术推广,向广大医务工作者传达领先、准确、最新的信息和服务。
目前学术网络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华森制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采用“公司+科研院所+农户”模式,在重庆荣昌、秀山、万州等地方组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参与精准扶贫,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公司向武汉、重庆等抗疫一线捐赠药品及医用防护物资逾500万元;512汶川抗震救灾,4.20雅安地震……每个公益现场,都活跃着华森人的身影。
先后获得了“爱心单位”、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民营企业和“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重庆突出贡献十大示范医药企业等荣誉。
华森制药视人才为企业发展第一资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成就员工”的人才战略,对员工展开全方位培训,出台多项福利保险制度,为员工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
同时,公司注重营造“华森是我家”的企业文化氛围,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能动性,成就员工幸福。
先后获得重庆市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重庆市三八红旗集体、五一劳动奖等荣誉,多次获得重庆年度非凡雇主。
华森制药以“研制好药,健康人类,成就员工”为企业使命,秉承“诚信、勤奋、感恩、学习、团队、创新”的价值观,以坚实的步伐为“做中国好药,走向世界”的华森梦奋斗不止,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公司主要业务及产品情况公司是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制药企业,业务领域覆盖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及医药零售。
公司坚守“兴民族医药,做中国好药,为生命护航”的企业宗旨,秉承“责任心、生命力”的企业理念,以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为己任。
多年来,公司专注于中成药、化学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片剂、颗粒剂、胶囊剂、软胶囊剂、散剂、粉针剂、冻干粉针剂、小容量注射剂、化学原料药、中药提取等22条生产线,其中片剂生产线以“零”缺陷通过美国FDA认证,标志着公司生产质量国际化正式扬帆启航。
公司成立至今已取得药品批准文号84个,其中20个品规入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60个品规入选《国家医保目录》。
为抓住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发展机遇,公司积极捕捉临床需求,凭借药企软、硬件优势,切入特医食品赛道。
报告期内,公司特医食品项目TY005已在获得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证书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许可证》,不仅是公司及重庆市首个此类产品注册证书,也表明该产品可以正式在公司生产,并进入市场销售,这将丰富公司的产品线,进一步拓宽公司的业务领域,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多年来公司在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耳鼻喉科等重点治疗领域深度耕耘,形成中西药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和独具特色的系列产品布局。
公司主要产品在持续的创新投入下不断丰富,产品梯队及续航能力建设良好,并形成拳头明星产品阵营。
以威地美(铝碳酸镁片/咀嚼片)、长松(聚乙二醇4000散)、甘桔冰梅片、痛泻宁颗粒及都梁软胶囊为首的拳头明星产品(五大权重品种)已逐步成长为各自细分领域的权重产品。
与此同时公司产品管线亦不断向肿瘤、代谢性疾病领域扩展,报告期内公司新获得药品及特医食品注册批件项目4项,新上市特医食品1项、获得2类改良型新药临床批件3项,新品种的不断上市将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在创新药研发方面,公司推进创新药研发战略落地,专注于同类第一(First-In-Class)与同类最佳(Best-In-Class)药物的开发,推进差异化研发管线,并致力于打造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药研发团队,公司专注于肿瘤、肿瘤免疫以及自免性疾病领域的小分子药物开发,目前在研管线潜在适应症覆盖肿瘤免疫以及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多种实体瘤,以及血液病、青光眼等自免炎症性疾病。
2025年上半年,公司通过与战略投资企业成都奥睿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睿药业”)开展深度资源整合,成功将奥睿药业与华森英诺合并,创新药版块业务由公司子公司华森英诺全面承接,实现了研发能力层级的跨越式突破,创新药子公司华森英诺由一家早期研发生物技术公司蜕变为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实现里程碑式的突破。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在研项目有6条小分子药物研发管线和1条PROTAC研发管线,其中一项推进至临床Ia/Ib期。
公司已具备从靶点发现至早期临床开发的创新药研发能力。
在报告期内,公司不断优化创新药物研发团队、完善研发体系以及核心技术平台,并积极推进在研管线的开发进程。
目前随着研发推进,部分项目已经公开或提交化合物专利申请,报告期内公司共申请创新药化合物发明专利8项,其中授权3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申请创新药化合物发明专利47项,其中PCT专利26项,授权12项。
在仿制药、中成药及特医食品研发方面,公司践行“生产成本优、研发速度快、技术壁垒高”的研发策略,已布局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肿瘤、减重等领域。
通过项目经验的不断积累,建立了原料药工程转化研究平台、工业药剂学处方设计与工艺放大研究平台和CMC(化学与质量控制)、杂质定量分析研究平台、缓控释技术平台、难溶性药物增溶平台、药物反向研究技术平台、高变异性药物技术平台、特医食品研究平台等技术平台。
同时,公司成立质量检测中心,为重庆市首家通过CNAS认证的药企。
公司已经全面完成“333”产品上市目标,即在仿制药、中成药领域每年立项三项、报批三项、获批三项。
目前公司正全面推进该领域的“666”的研发目标,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保障。
(二)报告期内经营状况概述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25年1-6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12,275.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实现利润总额1,766.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8%,行业仍处于结构调整期,但与此同时,创新药版块表现亮眼,创新药行业正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部分领域“领跑”加速迈进。
在研发管线方面,中国目前创新药的研发管线占到了全球的大约1/4,在临床试验上每年有大概3000个项目正在开展临床试验,在世界上居于前列。
2024年7月,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从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多方面统筹发力,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为创新药的突破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医保政策方面,创新药纳入医保的速度大幅提升,2024年新纳入医保目录的91个药品中,33个实现“当年获批、当年纳入”,新药从获批到纳入医保的时间从原来的5年左右缩短至1年左右,约80%的创新药可在上市两年内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批准43个创新药(国产40个,进口3个),同比增长59%,接近2024年全年48个的批准量。
其中,抗肿瘤药物占比47%(20个),其次是抗感染、代谢和免疫疾病领域。
与此同时,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金额达608亿美元,已超2024年全年(519亿美元),同比增长36%,远超资本市场融资金额,可见世界对我国创新药研发能力与质量的认可,为投资者吃下一枚行业定心丸,创新药行业投融资继2023年以来有一定的复苏趋势。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上半年,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经济展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社会信心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然而,国际形势愈发复杂严峻,外部冲击的影响也日益加大。
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挑战与压力,公司坚定秉持战略目标,持续秉承“稳健经营、创新发展”的经营方针,报告期内实现营收及利润的双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76%。
公司营收规模的扩大主要由于:(1)化学仿制药集采品种持续获批上市并集采中标及集采续标状况良好带来的仿制药集采品种营收上涨;报告期内集采品种较上年同期增长29.45%。
(2)公司重点中成药品种营收规模稳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五大重点中成药整体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3.52%。
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95.0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4.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4,675.4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2.52%;报告期内基本每股收益及稀释每股收益较上年同期增加14.24%。
报告期内公司利润增长主要源于:(1)营收规模的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2)重点中成药品种原材料价格较上年同期下降;(3)公司控本增效措施的有效实施。
1、聚焦创新、在研项目推进有序公司仍然高度重视研发创新并且持续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4050.29万元,同比增长29.33%,占营业收入的9.17%;研发费用3704.15万元,同比增长43.33%。
公司持续加大技术平台建设力度,在通用型技术平台建设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进行高端复杂制剂技术平台、反向研究技术以及特医食品技术平台建设,配备了旋压式挤出滚圆机、双螺杆热熔挤出机、喷雾干燥机、气流粉碎机、多功能流化床等核心研究设备。
高端复杂制剂技术平台主要围绕缓控释制剂技术、难溶药物增溶技术等进行储备,公司现已掌握定向释放/胃滞留缓释技术、膜控和骨架缓释技术等方向复杂缓控释技术,已具备微化、固体分散体、液体胶囊、自乳化等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研究能力,涵盖神经类疾病、代谢类疾病、精神类领域及肿瘤等相关疾病领域产品。
在药物反向研究技术平台方面,公司积累了显微图像识别、拉曼光谱解析、微量成分定性定量检测等技术,为各类药品研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特医食品技术平台建设方面,公司建立了配方设计、工艺设计与产业化研究、标准建立等研究基础,全方位保障蛋白组件、流质食品、特定全营养等各类食品研究开发。
在创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建设方面,公司定位国际市场,追求同类第一(First-In-Class)和同类最佳(Best-In-Class)项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且具有前瞻性及差异化特点的自主研发平台和研发管线,进一步完善计算机辅助的多维度药物发现平台CAMDD(Computer-AidedMulti-DimensionalDrugDiscovery)的建设,在前沿技术领域方面布局PROTAC技术领域,初步建立PROTAC药物研发平台。
与此同时,报告期内公司重点中成药六味安神胶囊、都梁软胶囊、痛泻宁颗粒分别于2025年2月、2025年4月和2025年5月获得新加坡注册批文。
此举标志着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再次提升,这不仅增强了公司在全球医药行业的竞争力,也为公司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进而推动公司整体国际化战略的深入实施。
此外,重点中成药相继成功注册,也将促进公司在研发和创新方面持续投入,公司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优质、有效的医药产品。
1)创新药研发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创新药团队、体系及核心技术平台建设,抓紧推进在研管线研发进度,公司目前正在快速推进7条创新药研发管线,潜在适应症覆盖肿瘤免疫以及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多种实体瘤;以及血液病,青光眼等自免炎症性疾病。
目前随着项目研发进度,部分项目已经公开或提交化合物专利申请,报告期内公司共申请创新药化合物发明专利8项,其中授权3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申请创新药化合物发明专利47项,其中PCT专利26项,授权12项。
2025年5月,为了整合与补充创新药研发管线,进一步加强公司创新药研发能力,提高公司创新药研发成功的可能性,加速公司转型升级,公司通过华森英诺增持成都奥睿药业有限公司,公司及华森英诺合计持股66%。
目前华森英诺已经拥有7个自主立项的1.1类创新药在研项目,潜在适应症覆盖肿瘤及自免性疾病领域,适应症及潜在适应症包含嗜血细胞综合征(HLH)、青光眼、肿瘤免疫以及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多种实体瘤。
其中进度最靠前的注射用盐酸ORIC-1940正在进行临床Ia/Ib期的研究。
注射用盐酸ORIC-1940靶点作用机制明确,效价高,安全性好,可能将是我国首个用于继发性噬血细胞性组织淋巴细胞增多症(HLH)的原研1类创新药。
另外,公司计划在今年底之前与明年第一季度分别提交另外两个项目的IND申请。
通过自研管线的推动以及与参股企业的资源整合,华森英诺已经由早期研究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成长为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
2)仿制药、中成药及特医食品的研发在集采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公司紧密结合自身特色,积极布局仿制药、中成药及特医食品研发管线,力争做到研发速度快、制造成本低、技术壁垒高。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秉承研发全成本理念,从研发源头开始,不断优化成本结构,以在集采的大背景下获取竞争优势。
公司通过全面而精细的立项评估机制,综合考虑临床优势、市场潜力、竞争态势、专利分析、技术可行性及投入产出比等多维度因素,精心筛选出与公司战略高度契合的项目。
在此基础上,公司制定了严谨的研发计划,采用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双重保障机制,确保研发过程的高效与高质量。
通过持续夯实专业知识,提升技术水平,公司创新性地实施了研发项目的“1+3模式”,即一次中试试验加三次工艺验证,成功构建了从实验室到工厂的顺畅转移体系,显著提升了研发效率,同时大幅降低了研发成本。
此外,在BE试验方面,公司稳扎稳打,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缜密的临床方案设计以及严格的过程控制,成功实现了高难度、高变异项目一次性正式BE试验的高成功率,极大地减少了BE试验的费用支出。
同时,公司持续强化专利挑战能力,仿制药专利无效挑战和规避专利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充分展现了公司在仿制药研发领域技术实力的持续提升,也为相关药物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宝贵的先发优势。
通过这些举措,公司不仅在研发效率和质量上取得了显著突破,还在仿制药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推进在研管线内的研发项目,截至目前共拥有在研制剂和原料药研发项目24项,特医食品4项,其中报告期内新立项项目1项、完成中国注册申报2项、完成新加坡注册备案3项,获得药品及特医食品注册批件项目4项。
仿制药及中成药的开发是公司营收和利润持续增长以及现金流的保障,通过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和不断完善研发团队建设,公司已经建成“333”管线格局,即每年至少立项3项、申报3项、上市3项,并进一步推进“666”的研发目标落地。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CX001项目已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CX001缓释片是公司首个获批临床的改良型创新药项目,对公司改良型创新药研发平台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品种的不断上市将为公司提供稳定的利润增量,将为公司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业绩保障。
与此同时,公司已经完成在研项目“托吡酯口服溶液”项目技术转让合同的签署,该次转让对公司具有一定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公司药物研究院由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的转型升级。
2.创新营销、蓄力发展公司仿制药集采中标品种如奥美拉唑碳酸氢钠胶囊与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Ⅲ)开始放量,集采续标有效实施,报告期内仿制药集采品种整体增长29.45%;重点中成药表现依旧稳健,五大独家重点中成药销售收入整体增长3.52%,其中六味安神胶囊同比增长超10%,痛泻宁颗粒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30%。
在渠道管理方面,公司不断开拓增量医疗机构市场,深耕存量医疗机构终端。
报告期内,公司公立医院终端客户与基层医疗机构终端客户家数以及品种进院家数均进一步提升,现公司产品已覆盖全国近11000家等级公立医院,近14000家基层医疗机构。
除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渠道以外,公司亦不断拓展私立医院、零售以及电商平台的渠道网络,终端呈现更加多元化的态势。
公司始终相信只有真正具有“学术力”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走得更远,因此公司非常重视构建重点品种的学术体系,持续推进公司重点产品进入国家级学会临床指南/共识,进而持续推进高质量高层次的学术推广活动,实现产品信息被精准地传递至市场终端。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品种痛泻宁颗粒被列入《中成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应用指南》唯一一级推荐药物;都梁软胶囊完成《都梁软胶囊治疗偏头痛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与单用西药比较,都梁软胶囊联合西药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截至目前公司核心品种五大重点中成药,共计获得29项权威教材、临床指南、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及专家共识的推荐,体现了学术机构及市场对公司产品的临床价值、科学价值和市场价值高度认可。
结合公司研发管线“333”规划,公司营销团队也利用现有的成熟的销售体系积极向市场导入新产品,期待形成新的业绩增长点。
目前公司正积极推进新上市品种阿戈美拉汀片国家第十一批集采招标工作、国家第十批集采中选品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Ⅲ)和甲磺酸雷沙吉兰片、首个获批的特医食品特易美蛋白质组件等产品的市场推广工作。
与此同时,公司将持续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坚持学术推广,加强市场人员学术能力培养,加大实施“星火计划”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和网络,践行以公立医院为主,带动民营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零售连锁药房及电商平台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以“五朵金花”为核心的亿级黄金产品群,践行中西并重的发展战略,拓宽集采品种的院外市场,打造零售市场端品牌,聚焦核心业务,实现市场销售的高质量发展。
借力互联网+医疗发展生态,公司已建成天猫旗舰店、京东旗舰店、拼多多旗舰店、抖音专营店、微信小程序商城并陆续推出以大健康消费品为底层逻辑的“严品森活”系列产品。
产品分为食品类包括山楂鸡内金软糖、蓝莓叶黄素酯软糖、元夜茶、早C晚A茶、诺丽果益生菌白芸豆酵素果冻、燕窝胶原蛋白肽果冻、“小甘桔”青果乌梅压片糖等产品;保健品类包括氨糖软骨素钙胶囊、乳铁蛋白乳清蛋白粉、鱼油DHA藻油软胶囊、褪黑素、维生素C片等产品集群。
基于品牌中成药和大健康食品的消费品属性,公司将进一步探索品牌数字化营销,开拓互联网新媒体矩阵,助力产品多渠道推广上量。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电商平台销售额已突破17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8.89%。
公司将以“华森”为品牌基石,通过不断推出“严品森活”大健康产品集群,以新媒体营销平台为媒介,进一步深挖大健康消费市场,持续寻找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3.高效生产,持续控本增效,打造国际标准的生产质量体系报告期内,公司在产品生产及质量管控方面持续优化流程,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效防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风险,产品始终保持出厂成品检验、药监局抽检、国家评价性抽检和市场抽检合格率“四个100%”,坚决保障市场产品的高质量供应。
募投项目“第五期GMP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极大地释放了产能,解决了过去产能严重不足的问题。
为更快地提高产能利用率,且降低药品生产成本,公司积极对外拓展CMO和CDMO业务,将部分闲置产能对委托业务客户进行开放,该部分业务已经开始产生现金流入。
公司已于2022年6月建成川渝地区首个特医食品生产基地,特医食品项目TY001已进入审评审批阶段;TY002已进入小试研究阶段。
报告期内,公司特医食品项目TY005已获得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证书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许可证》,不仅是公司及重庆市首个此类产品注册证书,也表明该产品可以正式在公司生产,并进入市场销售,这将丰富公司的产品线,进一步拓宽公司的业务领域,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该证书的获得也体现了公司在研发和生产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实力。
公司前身华森有限系由成都地建以货币出资920万元、莫小堃以实物出资80万元、何先定以实物出资80万元于1996年11月4日共同组建成立,注册资本1,080万元。
1996年10月31日,华森有限召开首届股东会,全体股东一致通过《重庆华森制药有限公司章程》。
1996年10月31日,重庆会计师事务所荣昌所出具了《验资报告》(重会所荣内验(1996)第22号),验证注册资本已足额到位。
1996年11月4日,荣昌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为华森有限颁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名称为重庆华森制药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游谊竹,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80万元,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为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
2015年7月30日,华森有限召开临时股东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关于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决议。
根据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于2015年7月26日出具的《审计报告》(大华审字[2015]005695号),将华森有限截至2015年5月31日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值320,571,845.36元,按照1:0.9358的比例折合成股份公司股本30,000.00万股,每股面值1元,共计30,000.00万元,其余20,571,845.36元作为股份公司的资本公积。
变更后股份公司各发起人股份比例与原有限责任公司各股东出资比例一致。
同日,成都地建、游洪涛、刘小英、王瑛、张书华、王忠友及王保柱签署《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
2015年7月30日,同致信德出具《资产评估报告书》(同致信德评报字(2015)第146号),根据该《资产评估报告书》,截至2015年5月31日,华森有限经评估的净资产值为人民币37,576.73万元。
2015年8月19日,发起人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股份公司设立等相关议案。
2015年8月19日,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森有限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情况进行了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大华验字[2015]000816号),验证注册资本已足额到位。
2015年8月25日,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荣昌区分局核准了华森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并颁发注册号为500226000003922的《营业执照》。
变动人 | 变动日期 | 变动股数 | 成交均价 | 变动后持股数 | 董监高职务 |
---|---|---|---|---|---|
彭晓燕 | 2025-06-19 | -3300 | 16.33 元 | 13200 | 高管 |
彭晓燕 | 2025-06-12 | -1000 | 17.98 元 | 16500 | 高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