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北大医药 - 000788.SZ

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1997-06-16
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实际控制人
徐晰人
企业英文名
PKU HealthCare Corp., Ltd.
成立日期
1993-05-18
董事长
徐晰人
注册地
重庆
所在行业
医药制造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北大医药
股票代码
000788.SZ
上市日期
1997-06-16
大股东
西南合成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
22.22 %
董秘
袁宇飞
董秘电话
023-67525366
所在行业
医药制造业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欧阳小云,王娟
律师事务所
北京德恒(重庆)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500000450533779H
组织形式
中小微民企
注册地
重庆
成立日期
1993-05-18
法定代表人
徐晰人
董事长
徐晰人
企业电话
023-67525366
企业传真
023-67525300
邮编
401121
企业邮箱
sspc@pku-hc.com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56号两江天地1单元9楼、10楼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化学药品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医药流通以及医疗服务等业务。。

经营范围:许可项目:药品生产、销售,普通货运、危险货物运输(第2类第1、2项,第3类,第4类第1、2项,第5类第1项,第8类),生产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生产输液用袋(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销售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销售五金、交电、化工产品及原料(不含化学危险品)、百货,建筑材料、装饰材料(不含危险化学品),钢材、木材、电器机械及器材、普通机械,制药技术咨询及转让,货物及技术进出口,市场营销策划,健康咨询服务(不含诊疗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始建于1965年的西南合成制药厂,1997年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22年,中国平安通过平安人寿控股新方正集团,北大医药成为旗下成员企业。

公司主营业务为药品研发、生产及销售,是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重庆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重庆市制造业百强企业。

北大医药秉承“创新、责任、信任、努力”的核心价值观,以“原料制剂一体化仿创型医药科技企业”为战略定位,围绕“抗感染、镇痛类、精神类”三大核心领域重点发展医药工业,目前拥有药品批文达155个,其中全国独家原料产品批文2个,首仿药批文13个,拥有注射剂、胶囊剂、片剂、颗粒剂、口服液等丰富的生产线。

公司已建立起创新药、改良型创新药、仿制药为一体的技术体系,已开展研发项目100余项,承担国家重点火炬计划、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市级科技计划等多项重点项目,为公司新产品、新工艺、一致性评价项目等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公司已构建起从药品销售、医药流通、医院集采到供应链托管等覆盖全国的医药销售网络。

未来,北大医药将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原料制剂一体化仿创型医药科技企业,成为在中国医药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药上市公司。

商业规划

(一)主营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化学药品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医药流通以及医疗服务等业务。

简要情况如下:1、药品研发:公司建立有研发全流程的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拥有先进完备的研发设备和约10000平方米的小试、中试基地。

采用自主开发和合作研发两种模式,并将逐渐形成以自主开发为主,同时重视合作研发。

在研产品涵盖抗感染类、镇痛类、精神类等多个领域。

2、制剂业务:目前制剂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上市的制剂产品主要覆盖抗感染类、镇痛类、精神类、消化系统类、心血管类等;此外,公司拥有健全的营销网络和覆盖全国的营销渠道,并能够合法、有效开展药品销售活动。

3、流通业务:通过北医医药、武汉叶开泰两家全资子公司从事第三方药品、器械和耗材的分销、零售、医院集采、药房托管等业务。

4、医疗服务:主要是公司参股的肿瘤医院管理公司控股的迦南门诊从事的肿瘤筛查、健康管理及诊疗等服务。

(二)公司主要产品及用途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三)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简述如下:1、研发模式技术中心为公司专门的研发机构,建立有研发全流程的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设有合成药物研究所、制剂研究所、分析检测中心,药品注册办公室等,拥有先进完备的研发设备和约10000平方米的小试、中试基地。

技术中心可独立完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的研发全流程,也可开展创新药的药学部分研究工作。

技术中心项目开发采用自主开发和合作研发两种模式,随着研发团队的建立与成长,将逐渐形成以自主开发为主,同时重视合作研发,共同助推公司品种补充。

2、生产模式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以销定产”原则,综合市场行情、销售计划、库存情况等制定生产计划,并严格按照GMP、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典委员会批准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

质量管理部制定严格的内控标准,对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的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3、销售模式公司销售模式主要为以客户为中心的驻地化精细营销管理,通过组建专业学术团队,积极推动专家体系建设,利用学术推广模式进行处方药销售,销售渠道主要集中于医院终端市场。

公司同时顺应形势,探索渠道合作等多种模式,与线上电商平台成功建立合作关系,有序推动营销渠道下沉,将生产与销售终端紧密结合,在公司营销空白市场寻得突破。

(四)公司主要业绩变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60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1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8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11.10%。

公司经营业绩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医药工业板块重点产品收入结构变动,重点产品销量提升及降本增效带动盈利能力同比提升;二是医药流通板块中供应链管理业务收入规模同比提升。

1、概述2024年,医药行业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国内政策持续变革的大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随着AI智能化技术的加速渗透,行业以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构建新质生产力的趋势正在加速演变;另一方面,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医保控费持续深化等因素影响,行业整体增长幅度逐渐放缓,步入微利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为25,298.5亿元,与2023年持平;营业成本为14,729.6亿元,较2023年增长2.0%;利润总额为3,420.7亿元,对比2023年下降1.1%。

受成本控制、市场竞争等因素对利润空间的挤压影响,医药制造业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仍处于下降趋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60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1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8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11.10%。

公司经营业绩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医药工业板块重点产品收入结构变动,重点产品销量提升及降本增效带动盈利能力同比提升;二是医药流通板块中供应链管理业务收入规模同比提升。

在行业政策频繁更迭、监管态势日趋严格和市场竞争复杂激烈的环境下,公司医药工业与医药商业两大业务板块双重发力,经营业绩实现逆势增长,合力推动公司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超额完成了全年经营目标,取得了殊为不易的发展成绩。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具体如下:(1)产品端,内生外延双轮驱动,持续耕耘进入收获期报告期内,公司以“努力成为领先的原料制剂一体化医药科技企业”为战略定位,紧密围绕既定发展战略,在深耕“抗感染、镇痛类、精神类、慢病类”药品领域基础上,秉承“临床为本补产品”的核心工作思路,围绕大众实际用药需求,不断挖掘重点疾病领域临床疗效好、发展空间足、市场需求大的临床产品,加快推动一致性评价及自主研发工作,引入高潜力、高附加值品种,内生外延双轮驱动,着力构建起稳定、成熟的核心产品梯队。

自主研发方面,公司新增1个原料药品种获批,另有包括原料药和制剂在内的3个产品完成发补工作,5个产品完成了申报工作。

外部引进方面,则有包括原料药和制剂在内共8个产品获批,完成了3个产品项目的合作协议签订以及3个产品项目(含原料药)的立项自主研发,并达成1个产品项目的CMO合作。

此外,公司盐酸丁螺环酮片、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颗粒上榜《2024年度重庆市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培育名单》,上榜产品为公司创新投入较多、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此次上榜也是相关部门对公司研发创新和产品实力的肯定。

近年来,公司重视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持续加快药品研发速度,经过多年持续耕耘,“补产品”工作陆续进入收获期,先后已有近20余个产品成果落地(含通过一致性评价),研发方向也从普通制剂逐步迈向高端制剂,药学技术和临床能力均有稳定提升。

(2)销售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拥抱集采创新高报告期内,公司紧跟国家政策,积极参与集采工作,全年共有7个品种,11个品规中选国采、联盟采和省采(含集采接续和增补)。

尽管因集采药品降价等因素导致全年销售收入有所下降,但受益于核心产品销量的持续增长,以及降本增效带来的有力支撑,公司销售利润创下历史新高。

此外,公司聚焦“确定营销模式、匹配适销产品、抓好合规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四个方向,多措并举,抓好各项关键工作。

包括:以集采品种为抓手,深化工商互动与合作,达成工商战略合作共识;坚持以品牌引领和学术支持为组合的学术建设模式,强化品牌建设,在国家级学术年会中,充分展示宣传优势产品品牌,践行“大品种树品牌”战略;有序开展优势品种生态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为三终端推广奠定良好基础;创新营销人员管理模式,强化合规教育和管理,培养营销人员合规意识,坚持产品培训,提高营销人员学术服务水平等。

公司还持续优化医药流通业务,推进精细化管理,强化成本管控,提高药品流通效率,努力于打造高效、多元、稳定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业务收入规模较去年同期提升12.86%。

(3)生产端,围绕“效率为先,补产能”核心思路,提高生产管理质量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效率为先,补产能”核心思路,深化各项扩能举措。

通过生产线优化升级、车间自动化改造、培育CMO产业链等途径有效实现生产资源整合,持续推动生产厂区数智化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

通过开展生产体系管理优化活动,建立健全生产管理体系,提升生产效能,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的主动权。

报告期内,为提高药品生产质量与效率,公司开展了“制剂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水土基地药品生产线技改二期项目”等多个生产线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引进先进设备,加快“数智”赋能,其中头孢生产线引进了多台自动化设备,主要包括生产工序中的检测、灯检等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了生产线改革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启动了生产体系管理优化PK活动,涉及生产现场管理、员工操作、设备能源、文件记录等生产体系各方面,活动精髓落实在各项生产与协同工作中,加强了人员的高效协同,促进了生产改革、制度优化、素质提升、降本扩能,进一步规范了公司生产秩序,提升了公司生产制造质量与水平。

(4)公司治理端,持续加强规范运作与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提高投资者回报,增强投资者信心报告期内,公司严守合规底线,持续加强规范运作,依法合规地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积极组织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合规管理意识,并及时完成了董监高换届选举,确保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稳定。

公司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化解投资者顾虑,客观宣传公司投资价值,吸引中长期投资者进驻,始终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保持了公司在二级市场的稳定运行。

报告期内,公司增加了现金分红力度,分别实施了2023年度和2024年半年度现金分红,通过提高投资者回报增强投资者信心,以实际行动保障投资者利益。

发展进程

公司原名称为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系于1993年5月18日经重庆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渝改委(1993)91号文批准,由西南合成制药厂独家发起,采用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于1997年6月16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经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和2009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公司名称“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北大国际医院集团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SouthwestSyntheticPharmaceuticalCorp.,Ltd.”变更为“PKUInternationalHealthcareGroupSouthwestPharmaceuticalCo.,Ltd.”。

2013年11月21日,公司名称由“北大国际医院集团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名称由“PKUInternationalHealthcareGroupSouthwestPharmaceuticalCo.,Ltd.”变更为:“PKUHealthCareCorp.,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