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专注于铝模、防护平台、装配式建筑PC产品的综合服务,专注于绿色建筑、模架、装配式建筑PC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租售、技术服务
经营范围:铝合金模板、爬架等新材料、新设备制品的研发、设计及技术咨询服务;新材料、新设备生产及产品销售、租赁和进出口业务(国家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的货物、技术除外);建筑劳务分包(凭相关资质经营);模板脚手架工程;金属出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江西志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新型建筑铝模、爬架、装配式PC构件,业务涵盖民建及公建领域的A股上市公司(股票代码:SZ300986),公司从江西广昌革命老区起步,运营总部设在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广东中山翠亨新区,产品畅销海内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南生产基地分别位于广东江门、河源,华东生产基地位于江西广昌、福建福州,华中生产基地位于湖北咸宁,华北生产基地位于山东潍坊,西南生产基地位于重庆潼南,西北生产基地位于甘肃定西,海南贸港装配式建筑基地位于临牌港,海外基地设在马来西亚森美兰州。
公司是行业内率先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智能化,专注模架、装配式系统研发、设计、生产、租售、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首批特级资质企业,竭诚为客户提供超预期的优质服务。
公司产品涵盖铝合金标准层模板、地下室模板、变化层模板、屋面层模板、防空鼓装修模板、一体化隧道模板,爬架、爬模、塔式支撑、盘扣、单边支撑、悬挑等全系列模架产品,以及装配式构件产品的生产、供应,实现了“1+N”一站式服务战略模式落地。
未来,我们将以精进多年的信息化为依托,运用行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打造全产业链生态圈系统,积极推动传统建筑向绿色智慧建筑革新转型。
(一)公司所处行业情况1、行业发展情况(1)模架行业①短期需求承压,长期趋势向好建筑模架行业作为建筑施工体系的核心配套领域,是保障建筑施工安全高效推进、实现工程质量与进度双重目标的关键支撑。
当前模架行业面临短期需求压力,下游建材整体需求仍处波动调整期,原材料价格上涨、租赁模式管理复杂度高等因素加剧经营压力,但长期来看,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回暖为行业注入信心。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九大任务之首。
结合行业来看,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稳住楼市股市”“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等措施。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及“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模架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国内建材整体需求降幅有望收窄,“稳增长”的政策逐步落地,“化债”资金改善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专项债支持“两重”“两新”项目建设,“稳住楼市”相关配套政策落地带来房地产行业边际改善,预计将支撑模架行业逐步回暖和高质量发展。
②行业加速出清,头部企业优势强化,市场集中度提升根据中国模板脚手架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注册生产铝合金模板的企业仅60多家,2014年迅速增加至近200家,2019年高达1200余家,达到顶峰。
后因下游需求波动、成本压力加大及价格竞争加剧,2019年后企业数量逐年递减,根据中国基建物资租赁承包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有建筑铝合金模板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租赁承包企业近200家。
在此过程中,精细化管理薄弱、模板保有量有限的中小企业加速退出;头部企业则通过坚守主业、拓展多元化运营或转移发展重心,进一步巩固优势。
行业从“大行业、小企业”的分散格局,逐步向资源集约、管理高效的头部企业集中,市场结构加速重塑,集中度不断提升。
③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公基建与境外市场双轮驱动建筑模架历经从木模、钢模到铝模和多重复合材料的技术迭代,当前已朝轻量化、智能化、高强度、可循环方向快速发展。
在“以铝代木”“双碳”政策引导下,绿色可循环模架逐渐替代传统模板;应用场景也从单一住宅扩展至公共建筑、基建等领域。
国内“两重”“两新”建设加速,叠加房地产政策托底带来的边际改善,推动模架在公基建领域的应用深化。
同时,随着全球产业格局的变迁,新一批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海外市场旺盛的终端需求拉升容量规模,国内建筑业积极参与出海浪潮。
IMF发布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将保持稳定,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稳定在3.2%。
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数据,2025年1—6月,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8,14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
模架企业凭借多年的工程技术积累与成本控制优势,提供设计、分包、产品及运维等全方位服务,提升了国际化水平,积极寻求海外市场新机遇。
(2)装配式建筑行业①政策体系化推进,装配式建筑迎发展新机遇装配式建筑是实现绿色建造的重要举措。
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源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因市场化程度低,行业发展近乎停滞;改革开放后逐步进入缓慢成长期。
2016年以来,国家及地方密集出台指导性、鼓励性政策,推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30%以上”的目标;2023年底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提出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2024年国家发改委《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将“建筑工程智能建造”纳入其中,政策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与效益提升”。
此外,住建部陆续发布《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标准》等文件,为设计、生产、施工、装修全流程提供标准化指引,推动行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②技术升级与场景拓展,模块化建筑迈向自主创新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高级形态,模块化建筑以“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的高效性为特征,其发展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跃升。
2010年前,我国主要通过引进欧美、日本的模块化建筑技术,应用集中于临时建筑,模块集成度低、功能单一;2019年后,行业突破模块连接、防火防水等关键技术瓶颈,技术标准逐步完善,应用场景拓展至住宅、酒店、学校、医院等建筑领域,部分项目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建造效率显著提升。
③绿色赋能与全球机遇,境外市场潜力凸显装配式建筑的环保属性与技术优势使其在全球市场具备竞争力。
相比传统建造模式,其建筑废弃物、材料损耗、能耗均大幅降低,适配可持续发展需求。
当前,全球绿色转型浪潮持续升温,多国将低碳建筑纳入国家战略,国际市场对绿色建造方式的接受度与需求规模同步提升,无论是新兴市场的基建缺口,还是发达市场的存量改造,均为模块化建筑等装配式产品提供了多元增长场景。
在“双碳”战略与“智能建造”政策推动下,我国装配式建筑企业加速布局境外市场,依托成熟的技术体系、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及成本优势,正从“产品输出”向“技术+服务”综合输出升级,装配式建筑逐步成为“中国建造”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公司自成立至今,深耕绿色新型建筑行业,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并于2021年4月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建筑模架细分领域A股首家上市公司。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中国模板脚手架协会及全国基建物资租赁承包行业企业特级资质,为中国模板脚手架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是中国基建物资租赁承包协会大湾区铝模爬架分会会长单位,先后获得过中国模板脚手架行业“名牌企业”“模架行业领军企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荣誉,并作为主要参与人参编制定《施工脚手架通用规范》《组合铝合金模板》等十余项行业协会及国家标准。
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与专业服务,公司持续获得市场高度认可,荣获国内外数百项荣誉资质,并成功通过新加坡政府建筑施工局(BCA)BAND2认证及马来西亚建筑与工程发展局(CIDB)G7级承包商资质认证,为拓展海外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3、行业的发展趋势(1)应用场景广泛建筑模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已从传统建筑全面延伸至桥梁、隧道、管廊、轨道交通、水利工程、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新能源场站等新兴基建领域,以其标准化设计、快速施工和绿色低碳的显著优势,为各类新兴基础设施提供了高效、可靠且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解决方案。
(2)技术迭代升级随着装配式建筑、模块化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加速推广,建筑模架系统不再局限于传统混凝土现浇施工场景,正通过技术迭代深度适配整体拼装、单元模块化集成安装等先进工艺,成为新型建造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配套环节。
这一技术升级趋势,为模架行业企业开辟了多元发展机遇:在技术层面,推动模架技术与装配式结构设计、模块化吊装工艺等跨领域技术融合,催生轻量化、可循环、快拆装的新型模架产品;在市场层面,促使企业从“标准化产品生产”转向“定制化方案开发”,以适配不同建筑形态的施工需求,同时助力企业依托新型技术优势拓展区域市场。
(3)产业数智转型建筑模架、装配式建筑行业正加速与智能建造技术融合,推动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例如BIM技术广泛应用于方案设计、碰撞检测与优化阶段;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模架承载力与变形情况;智能机器人逐步应用于各环节;数字化管理平台则实现了全流程线上化管理。
数智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显著提升了施工质量、资源利用效率,助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4)生产性服务综合化随着建筑业分工持续细化,单一环节服务已难以适配施工需求,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成为建筑模架、装配式建筑行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行业服务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工程服务”全链条,需融合建筑结构、新型材料、力学分析、智能制造及工程软件等多学科技术,对企业的技术整合与跨环节协同能力提出高要求。
对此,企业需以客户施工场景为核心,精准洞察项目对建筑安全、质量、效率、成本的综合需求,通过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升级智能化生产工艺,最终为客户提供“从技术方案定制到现场落地服务”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实现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的转型。
(5)市场全球化行业的市场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中国企业正积极从产品出口向深度国际化经营迈进。
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成为出海热点,企业通过属地化经营、直接服务终端客户来构建品牌渠道,并积极获取各国产品及资格认证,以拓展市场空间。
面对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局面,出海已成为众多企业寻求增长的重要战略。
行业头部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注册国际商标、参与国际技术交流等方式,致力于打造全球竞争力,推动中国绿色新型建筑技术、产品和服务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与认可。
(二)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与产品1、主要业务与产品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绿色新型建筑模架,装配式建筑、模块化建筑,相关新能源,新材料等业务,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租售、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
公司产品涵盖建筑模架(铝模、钢模、钢框木模、爬升式模架、清水混凝土模架、公基建类模架)及装配式建筑(装配式PC、装配式钢结构、模块化建筑系列产品)等,实现了“1+N”一站式服务战略模式落地。
(1)模架产品建筑模架产品是建筑施工中用于支撑、固定和成型混凝土结构的临时性支护结构系统,其核心功能是为混凝土浇筑提供稳定的结构形态与受力支撑,确保施工安全及工程质量。
模架产品包括铝模、钢模、钢框木模、爬升式模架、清水混凝土模架、公基建类模架等。
①铝模是以铝合金型材为主体,经标准化设计与精密挤压成型的建筑模板系统,专为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而研发,具有轻质、快速周转、成型精度高等核心优势。
②钢模是以优质钢材为核心原材料,经切割、焊接、打磨、防腐处理等工艺加工制成的建筑模板系统,具有强度和刚性高、周转寿命长、成型质量稳定与适应性强等优势,是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技术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模板类型。
③钢框木模是以钢制边框与覆膜木面板组合而成的建筑模板系统,兼具钢模的刚性与木模的轻便性,适用于中等规模现浇混凝土结构。
图:铝模、钢模、钢框木模产品图④爬升式模架是一种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竖向或倾斜结构施工的自爬升模板系统。
其核心特征是通过附着于已浇筑混凝土墙体或结构上的爬升装置,实现模板与支撑架交替爬升,从而逐层完成建筑外立面或核心筒等部位的施工。
图:爬升式模架产品图⑤清水混凝土模板是专为浇筑后表面直接呈现装饰性效果的混凝土设计的模板系统,可分为型钢龙骨体系和铝框龙骨模板体系两类,既可适用于规则式建筑,又可用于异形建筑。
图:清水混凝土模板产品展示图⑥公基建类模架产品是指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桥梁、隧道、管廊、轨道交通、水利工程、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新能源场站等)的标准化模板与支撑架系统。
图:公基建类模架产品图(2)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是指预制构件及模块单元在工厂标准化生产后运输至现场,通过可靠连接技术组装成完整的建筑。
主要产品包括装配式PC、装配式钢结构、模块化建筑系列产品等。
①装配式PC系列产品,是在工厂中通过标准化、机械化方式加工生产的混凝土制品,与之相对应的传统现浇混凝土,需要工地现场制模、现场浇注和现场养护。
混凝土预制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水利等领域,相比于工地作业,PC系列产品在工厂中通过标准化、机械化方式加工生产,具有高效安全、节能环保、降低成本等综合优势。
图:装配式PC系列产品图②装配式钢结构系列产品,是以钢材为主要承重结构,通过工厂预制构件并在现场快速组装的建筑体系。
其核心是将钢结构部件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结合装配化施工技术,实现高效、环保、灵活的建筑解决方案。
图:装配式钢结构系列产品图③模块化建筑是装配式建筑的一种高度集成形式,是一种将建筑整体拆分为若干个立体空间模块,在工厂内完成结构、机电、装修、设备管线等全专业集成化预制,再运输至现场通过可靠连接技术快速组装的工业化建造技术。
公司的模块化建筑系列产品包括PC和钢结构两大系列。
图:模块化建筑(PC系列)展示图图:模块化建筑(钢结构系列)展示图(3)相关新能源业务公司依托深耕绿色建筑行业多年的丰富经验,积极拓展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新能源业务,利用公司自行开发的“志特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可围绕建筑开发建设涵盖“光伏+储能+充电桩”的工商业分布式项目以及提供“绿能未来居”一站式家庭能源解决方案。
2、公司的经营模式(1)营销模式①建筑模架公司建筑模架业务采用租赁与销售并行的双模式策略。
对于模架租赁业务,公司与客户一般约定按实际测量的施工使用面积和合同单价进行结算。
产品交付客户后,客户具有使用权兼保管义务,产品的所有权仍归公司,因此公司在提供必要的后续服务时,还会督促客户合理使用,以减少损耗,提高回收利用率。
项目完工后,公司将对模架进行清点和回收,翻新后用于新的项目。
对于模架销售业务,公司与客户一般约定按产品的面积和合同单价进行结算。
产品交付客户后,公司不再拥有产品的所有权及使用权,项目完工后,其处置权归客户。
除了必要的技术指导外,公司不对产品实行后续管理。
②装配式建筑系列产品装配式建筑、模块化建筑系列产品主要采用标准化产品直销模式,以预制构件或模块单元的数量、规格、功能配置及技术复杂度等因素为核心计价依据。
产品交付后所有权完全转移至客户,公司通常配套提供拆装操作培训、现场调试及初期运维支持等服务,确保客户具备自主重组、搬迁或改造的能力。
(2)采购模式公司采取“集中采购+按需采购(JIT采购)”的模式,采购管理部根据生产计划、安全库存、供应商交期等因素综合考虑,直接向供应商采购所需物料。
公司制定了《采购管理制度》《供应商管理制度》,以确保采购的原材料及辅料符合要求,监督和控制不必要的开支,保证采购工作的正常化、规范化。
公司采购管理部负责供应商的开发管理、采购业务的执行跟单等工作,其他部门如质量安全管理部、仓储部及财务管理部配合采购管理部处理验收、清点入库及付款等事务。
公司通过OA系统、ERP系统对采购需求、合同评审、订单、仓储、付款等环节进行全程有效控制。
(3)生产模式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
由于产品均应用于结构各异的工程项目,针对性及专用性强,公司须按项目组织图纸设计、生产,由设计部针对客户提供的工程项目结构图与建筑图纸进行深化分析,绘制出产品布局图,编制出包含各类产品的项目生产指示单,连同产品加工图一起下发至生产中心,再由生产中心根据设计图纸定制工程项目所需的各类产品。
3、经营情况分析2025年上半年,公司坚定践行“稳中求进”发展理念,深化战略聚焦与运营改革,推动整体经营效益实现质效齐升。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保持稳健增长,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营业收入实现129,327.58万元,同比增长14.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19.72万元,同比激增906.32%;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9,992.36万元,同比大幅提升167.08%,运营质量持续优化,为长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工作情况如下:(1)核心产品战略升维,新兴业务动能强劲公司以“1+N”多元化战略为引领,在巩固和强化铝合金模板核心主业市场领先地位的基础上,紧密围绕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重点培育和发展装配式建筑、模块化建筑等新兴产品系列,着力构建标准化、可快速复制的技术体系与解决方案。
其中,模块化建筑作为公司重点布局的第二增长曲线,凭借“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的工业化模式,显著缩短了建设周期、降低了现场污染,并通过标准化模块的高复用性实现了成本优化,高度契合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
同时,公司积极向桥梁、隧道、管廊、轨道交通、水利工程、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新能源场站等公基建领域拓展。
通过实施产品与服务的多元化战略升维,公司成功构筑了以基础产品为坚实支撑、增值服务延伸价值链条、系统化解决方案赋能客户的协同发展格局。
新兴业务的蓬勃发展为整体业绩注入了增长动能,不仅显著增强了客户黏性,更全面提升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行业综合竞争力。
(2)境外业务加速扩张,全球化布局持续推进公司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更实举措推进国际市场战略布局。
在巩固现有重点东南亚、港澳台区域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东、中亚、非洲、南美洲、澳洲、欧洲、北美等市场。
通过在关键区域增设运营节点、完善本地化服务网络、优化资源协同配置,逐步构建起覆盖市场拓展、产品供给、服务支持的全链条国际业务体系。
报告期内,公司与CHINACONSTRUCTIONENGINEERING(S.E.A)MALAYSIASDN.BHD签订了项目分包合同,为项目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服务方案;公司还与PREMIUMINFINITEVENTURESINC.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公司将为其供应建筑材料及其他新型材料。
公司不仅丰富了一站式产品解决方案的供给维度,更注重与当地市场需求的深度融合,国际品牌影响力与客户认可度显著提升,境外业务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境外业务收入实现30,718.15万元,同比增长27.31%,成为拉动整体业绩的重要引擎,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第三增长曲线。
(3)运营效能系统优化,现金流质量逐步改善公司坚持以“降本增效、控险提质”为导向,全面梳理运营流程,推行一系列资产管理策略。
在生产端,通过模架快速翻新、原地转场等模式,提高了资产周转效率,降低了重复投入成本;在执行端,优化项目服务流程,缩短交付周期,进一步提升客户响应速度。
在应收账款管理环节,公司通过建立健全精细化的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强化合同履约约束机制以及实施动态账款跟踪管理,实现了回款效率的显著提升。
一系列管理举措协同发力,推动经营活动现金流质量逐步改善,为公司后续技术投入与业务拓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4)前瞻布局技术产业化,驱动产业应用创新公司深刻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以前瞻性视野推进新兴技术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
依托规模化生产经验与专业化服务积累的产业优势,公司与合肥微观纪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上海志特纪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搭建基于量子科技与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新材料研发制造体系,加速推动量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
同时,公司与高校实验室合作,借助AIforScience新范式优化智能研发平台,持续提升材料性能研发效率,加速高性能建筑新材料的市场化应用进程。
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公司正逐步构建起“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生态,为长期技术攻坚和产品迭代奠定基础。
发行人前身志特有限成立于2011年12月8日,在广昌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注册,并领取了注册号为361030210005343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有限公司设立时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人民币,实收资本为1,0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蔡立楷;住所为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广昌工业园区;营业期限为30年,自2011年12月8日起至2041年12月7日止。
2011年12月8日,江西德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赣德诚验字(2011)第393号《验资报告》,验证截至2011年12月8日,有限公司已收到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合计人民币1,000万元。
2015年11月1日,志特有限召开股东会,一致同意以志特有限经审计的截至2015年9月30日账面净资产值人民币95,825,164.43元按照1:0.6261的比例折股,整体变更为江西志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本为6,000万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股份类别为普通股,净资产多于股本的35,825,164.43元计入资本公积。
根据立信会计师出具的《验资报告》(信会师报字[2019]第ZE10691号),验证截至2015年11月1日,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已经全部缴足。
2015年11月1日,志特股份(筹)全体发起人珠海凯越、中模国际、珠海志同签订了《发起人协议》。
2015年12月3日,抚州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核准了公司的上述变更事项,并向公司核发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361000586570245D的《营业执照》。
2016年12月31日,公司分别与何庆良、周水江、何秀丽、邱亚平、陈雅芳5名投资者签署了股份认购协议。
根据立信会计师出具的《验资报告》,验证截至2017年1月18日止,志特新材已收到本次股票发行认购对象缴纳的资金人民币47,700,000.00元,扣除各项发行费用人民币560,000.00元(包括财务顾问费、律师费和会计师费用),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47,140,000.00元,其中计入“股本”人民币9,000,000元,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人民币38,140,000元。
2017年3月28日,抚州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向志特新材核发了《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61000586570245D)。
2018年5月24日,粤科振粤与公司、公司原股东珠海凯越、珠海志同、何庆泉、周水江、珠海志成、珠海新材、中模国际、何秀丽、邱亚平、陈雅芳、冯贤良、黄美燕以及公司实际控制人高渭泉、刘莉琴就本次增资事项签署了《股份认购协议》。
2018年6月20日,伍文桢与公司、公司原股东珠海凯越、珠海志同、何庆泉、周水江、珠海志成、珠海新材、中模国际、何秀丽、邱亚平、陈雅芳、冯贤良、黄美燕以及公司实际控制人高渭泉、刘莉琴就本次增资事项签署了《股份认购协议》。
2018年11月15日,公司召开2018年第八次临时股东大会并形成决议,决定公司注册资本由人民币8,580万元增加至人民币8,780万元,抚州工投以人民币2,000万元认购公司新增股份200万股,其中人民币200万元增加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1,800万元计入公司资本公积。
2018年11月23日,抚州工投与公司、公司原股东珠海凯越、珠海志同、何庆泉、周水江、粤科振粤、珠海志壹、珠海志成、珠海新材、中模国际、何秀丽、邱亚平、伍文桢、陈雅芳、冯贤良、黄美燕以及公司实际控制人高渭泉、刘莉琴就本次增资事项签署了《股份认购协议》。
根据立信会计师出具的《验资报告》,验证截至2018年12月12日止,志特股份已收到新股东抚州工投缴纳的货币资金投资款合计2,000万元,其中200万元作为新股东的增资款计入实收资本(股本),剩余1,800万元计入资本公积。
2018年12月7日,股份公司完成工商变更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