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光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福建
  • 成立日期: 1994-12-07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50200612261252T
  • 法定代表人: 林国彪
  • 董事长: 林国彪
  • 电话: 0592-7885880,0592-7885881,0592-5625818
  • 传真: 0592-5621415
  • 企业官网: www.goproled.com
  • 企业邮箱: gp@gpelec.cn
  • 办公地址: 厦门火炬高新区(翔安)产业区民安大道1800-1812号
  • 邮编: 361101
  • 主营业务: 半导体光传感器封测、半导体光应用、新型柔性电路材料及新能源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医疗美容服务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光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照明器具制造;机械电气设备制造;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充电桩销售;家用电器制造;家用电器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新型膜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机械设备租赁;互联网销售(除销售需要许可的商品);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数字技术服务;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非居住房地产租赁;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生产;消毒器械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建设工程施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 企业简介: 厦门光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诞生于美丽的鹭岛厦门,2017年登陆深交所创业板,2019年半导体攻关项目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摘取了科技界的皇冠。2022年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单位获得了国际半导体照明产业联盟颁发的“全球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杰出贡献奖”,让中国原创技术普惠全球,闪耀世界舞台。自成立之初,研发出第一颗一体化封装的红外遥控放大接收器开始,30年来,坚持以科技立本,持续拓展半导体光技术、AI智能传感器、柔性复合材料、储充一体化的应用场景,致力于成为半导体光应用领军者、数字绿色能源领跑者。光莆坚持创新及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储备了500余项授权专利,主导并参与起草了30多项国标、行标和省标;承担过多项国家级火炬计划、国家级创新基金计划、国家电子基金等科技项目;建立了UL、TUV等国际权威机构认可的目击实验室,同时有600多款产品通过CQC、CE、UL、FCC等多项国际认证,30多项产品获得第二类消毒器械认证。围绕数字化人工智能,先后荣获工信部2021物联网融合应用创新示范项目、中国(国际)物联网领军品牌大奖和中国(国际)物联网产业大奖创新奖等行业荣誉,并成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官方供应商。光莆以“围绕国家需要、促进社会进步,洞察巨大发展空间”作为战略布局核心逻辑,提前进行前瞻性技术储备,持续创新,先后主导建立了厦门智慧健康研究院,江苏紫心新材料研究院,以研究院、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开发中心层层递进研究创新。在中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建立了8大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客户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光普照世界。光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目前已积累了半导体传感技术、半导体光技术、柔性材料技术、新能源材料技术、AIOT人工智能技术等五大核心技术,实现新能源储能材料、充电系列、储能集成的生态闭环,并建设城市级能源托管生态链。面向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以“数字”+“低碳”赋能城市未来,全面支撑国家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立足辉煌-蓝图展望,光莆将继续围绕5大核心技术持续探索,用光塑造人类健康,用中国原创光科技惠及全球,让科技充满爱!
  • 发展进程: 厦门光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前身为厦门市光莆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莆有限”),于1994年12月7日经厦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由林玉辉、林文坤和林瑞梅共同投资设立。光莆有限成立时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0,000.00元,其中,林玉辉出资175,000.00元,持股比例35%;林文坤出资175,000.00元,持股比例35%;林瑞梅出资150,000.00元,持股比例30%,注册资本经厦门集友会计师事务所集会验字(94)第6138号验资报告验证。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350200200013196。法定代表人:林玉辉。注册地址:厦门市湖里工业区18号厂房五楼。1995年12月,光莆有限通过股东会决议,同意对光莆有限增资人民币2,500,000.00元,其中林玉辉增资875,000.00元;林文坤增资875,000.00元;林瑞梅增资750,000.00元,增资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000,000.00元。注册资本经厦门集友会计师事务所出具(95)集友验字第3413号验资报告验证。2004年7月1日,光莆有限通过股东会决议,同意对光莆有限增资人民币9,188,000.00元,其中林玉辉增资1,427,600.00元;林文坤增资5,020,120.00元,林瑞梅增资2,740,280.00元;增资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2,188,000.00元,注册资本经厦门楚瀚正中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厦楚正会验字[2004]第097号验资报告验证。2005年9月12日,光莆有限通过股东会决议,林玉辉将其持有20.33%股权转让给林海涵。本公司通过董事会决议,法定代表人变更为:林文坤。2011年3月15日,光莆有限通过股东会决议,林文坤将其持有7.10%股权转让给林瑞梅;林海涵将其持有8.33%股权转让给厦门恒信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林海涵将其持有5.73%股权转让给林瑞梅;林海涵将其持有1.54%股权转让给王文龙;林海涵将其持有4.73%股权转让给林文美。2011年6月17日,根据光莆有限股东会决议,光莆有限进行增资人民币1,741,140.00元,其中深圳市达晨创恒股权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增资480,550.00元;深圳市达晨创泰股权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增资501,450.00元;深圳市达晨创瑞股权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增资410,910.00元;上海信泽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增资348,230.00元,增资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3,929,140.00元,注册资本经厦门楚瀚正中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厦楚正会验字[2011]第091号验资报告验证。2012年3月21日,根据光莆有限股东会决议,同意增资人民币4,462,700.00元,其中林瑞梅增资2,068,710.00元;林文坤增资2,068,710.00元;厦门恒信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增资325,280.00元;增资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8,391,840.00元,业经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以大华验字[2012]第020号验资报告验证。2012年3月27日,根据光莆有限股东会决议,同意增资人民币68,458,160.00元,全部以资本公积转增,增资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6,850,000.00元,各股东持股比例保持不变,业经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以大华验字[2012]第024号验资报告验证。
  • 商业规划: (一)公司主要业务概况公司在稳定半导体光应用业务的基础上,将业务发展战略聚焦在半导体光集成传感器领域,重点聚焦半导体光集成传感器封测、智能传感器模组和传感器创新应用场景。公司围绕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通过“技术驱动+应用协同”相互赋能融合,打造“光集成传感器封测-智能传感模组-智能终端产品-场景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闭环。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光集成传感器件封测业务、半导体专业照明灯具及智能照明、新材料业务和医疗美容服务。(二)公司的主要产品及用途公司的主要产品和服务包括光集成传感器件封测类产品、传感器模组类产品、数智能碳管理系统、半导体专业照明灯具及智能照明、新材料类产品以及医疗美容服务,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无人机、智能驾驶、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慧照明、新能源等产品/领域中。(三)主要经营模式1、销售模式:公司通过打造差异化品牌矩阵,初步建立起覆盖多个细分市场的自主品牌体系。海外自主品牌产品采用“线上商城+线下商超”模式;国内自主品牌产品,采用重点项目直销与区域代理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公司的传感器器件、传感器模组、新材料类产品主要采用直销模式,由于该类产品专业性强,客户对技术对接、售后服务等要求较高,直销模式可及时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有利于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和控制产品销售风险。公司ODM整机产品主要采取直销模式,直销模式可拉近与客户的距离,能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的动态,同时,也有利于稳固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增加客户黏性。2、供应链模式:为支撑公司全球化业务布局,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减少供应链风险,公司进行全球化供应链重塑。一方面加强垂直供应链整合,逐步加大材料和部件的自制比例;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对供应链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积极导入本地供应商资源,构建品质保证、成本领先的供应网络,同时,在原材料采购环节构建多维风险对冲机制:针对汇率波动风险,通过运用套期保值工具锁定材料成本,有效规避国际贸易中的价格波动;对于长周期物料则采取期货与现货动态结合的采购策略——基于大宗商品价格趋势预判,实现全周期采购成本最优。通过垂直供应链整合和全球化供应链重塑,既保障供应链稳定性,又持续强化公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制造模式:公司依据“全球制造+属地化服务”战略目标布局多点制造网络,构建兼具战略纵深与战术弹性的生产制造体系。依托厦门、马来西亚两大智能化生产基地,加速马来西亚新厂建设,形成东南亚区域供应链枢纽,同步围绕客户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多点布局卫星工厂,精准匹配不同区域的客户需求及应对贸易环境变化。(四)报告期内主要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0,205.06万元,同比减少10.33%,主营业务收入中半导体光应用业务销售收入59,287.87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61%,主要系竞争加剧导致市场端产品单价持续下降所致;FPC+业务销售收入9,226.36万元,同比下降23.54%,主要受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导致价格下降影响,而公司开发的5G透明天线等新产品虽已小批量出货,但占比还不高。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19.81万元,同比下降41.5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766.80万元,同比下降62.60%。主要影响因素为:(1)收入下降:报告期内,公司在优化产品和业务基础之上,综合毛利率有所提升。然而受制于宏观环境、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公司半导体光应用及FPC业务的收入有所下降,导致相关营业利润有所下降。(2)管理费用增加944.84万元:主要系员工薪酬增加,以及新业务相关的折旧摊销费增加所致。(3)研发费用增加161.46万元:主要系公司为推动光集成传感器关键技术等研发、新产品技术储备,公司在研发团队建设、产品开发、专利布局等方面的投入增加。(4)投资收益减少718.92万元:主要系公司通过基金投资的中创新航股价变动影响。(5)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减少666.99万元:主要系报告期内购买理财产品减少、收益率降低导致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所致。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654.19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675.16万元,主要系报告期内收入有所下降以及新项目开拓投入增加所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1,458.3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1,775.99万元,主要系报告期内赎回理财产品增加所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4,046.38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9,671.87万元,主要系报告期现金分红较上期增加9,697.40万元所致。1、概述2024年,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度重构、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及产业链区域化重塑的复杂背景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企业受制于地缘政治、贸易摩擦、外需走弱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订单需求和产业链供应链的良性循环,也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报告期内,面对前述挑战,公司积极采取新业务开拓、新技术储备以及加大研发投入等措施应对,然而受经济环境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及投资权益变动的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仍承受了一定的压力,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0,205.06万元,同比减少10.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19.81万元,同比下降41.5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后的净利润1,766.80万元,同比下降62.60%;基本每股收益0.171元,同比下降41.56%;研发投入6,413.29万元,同比增加2.58%。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竞争加剧的行业趋势,公司围绕“重构价值链・存量拓蓝海”核心纲领,加速推动海内外双循环的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差异化经营策略,以创新迭代驱动产品结构优化,在深耕存量市场中创新应用场景,公司的核心技术不断强化,新业务实现重大突破,全球化业务版图稳步推进。公司管理层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和业绩增长充满信心。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措施和成果如下:(1)持续攻坚卡脖子技术瓶颈,迭代创新终端应用2024年,公司持续攻坚光集成传感器、新材料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瓶颈,并通过技术赋能和创新迭代实现在终端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公司优化产品结构和拓展新应用场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①持续发力拓展光电传感产品的3D/叠Die等极具创新性的封装关键工艺,其中,可精确测量周围物体的距离和轮廓信息的激光雷达探测传感器件及TOF传感器件,可用于检测物体的位置、距离、颜色、亮度等参数,实现物体识别、定位、导航等功能的接近/环境光传感器件,以及可用于身份识别、用户认证、健康监测等的生物识别传感器件,在报告期内均已批量出货,并在智能驾驶、机器人、智能穿戴领域实现批量销售,在无人机、人形机器人领域送样测试。②自主开发的“人体存在传感器”,支持IR遥控器双向通讯,可以通过遥控器进行参数设置并提供信息反馈,支持RFID无源参数编译及参数读取,产品应用于工业照明、家居照明、商业照明等。该产品作为公司海外重点客户首个传感器项目,成功实现量产,且当月即收到客户的返单,为接下来sensor其他项目打下基础。③协同先进的智能传感技术,推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智能传感器“气体检测和生命体征检测一站式家庭安全防护传感器”,为家庭安全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保障。该产品已送样多家海外客户并取得多家意向订单。④攻关的5G透明天线用挠性覆铜板材料关键技术,满足5G透明天线需要的高频、透明性、细线路蚀刻等要求,性能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使用该技术生产的5G透明天线透明导电膜已由客户送交终端客户验证通过,待放量生产。⑤依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转化,凭借“高光效、长寿命、低能耗”的卓越特性,协同先进的智能传感技术,推出智能照明系列产品,全面为智能照明升级赋能。(2)稳步推进全球化业务版图,助推双循环深度融合2024年,公司发挥已有海外制造基地及深耕欧美市场的优势,积极布局一带一路国家新市场,稳步推进全球化业务版图,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深度融合。①在香港、新加坡、美国、欧洲等关键区域均进行人才布局,积极引进与公司业务发展规划相匹配的核心销售人才和技术人才,以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当地市场,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提升公司的国际竞争力。②香港运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其将作为公司全球业务的重要环节和投资并购的汇集节点,充分发挥国际化资源和人才的优势,促进公司的全球化发展。未来,将与公司新加坡运营中心形成协同效应,作为公司投资及产业链全球化的两翼,与国内主体形成“一体两翼”的布局,构建和完善公司的产业生态链。③启动马来西亚海外智能制造基地增扩建设,二期基地项目有序推进,计划于2025年第三季度投入使用,三期基地项目亦在有序推进中。新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公司更加灵活地应对国际环境变化。(3)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和展会,拓展创新应用场景2024年,公司积极参与各类标准的制定、参加国内外知名平台的展览,并以技术赋能产业实现从产品到生态的价值升级,在绿色低碳-数智化能源管理领域创新应用场景。①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国际标准《无接触冷链物流递送规范》,国家标准《数据质量第63部分:数据质量管理:过程测量》和多个团体标准的制定。②借助国际照明灯饰展、中国教育装备展等国际知名平台,展示从高光效长寿命的LED产品到集成物联网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在中国本土、美国、英国、中东等地的新能源展会上,展示前沿的绿色能源技术与解决方案。③依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转化成果,应用先进的照明技术与空气消毒净化技术,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打造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围绕“护眼照明、空气治理、能源管理”等构建多元维度的健康校园生态。④推出地下停车场“零投入•享收益”节能焕新计划,实现“零风险改造-智能化管控-持续性分成”闭环,助力客户降本增效,降低运维成本,让地下车库绿色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公司灵活应用AI传感、柔性材料、半导体光技术及AIOT等技术融入物联网、大数据,以绿色低碳节能改造+智慧能源管理大数据平台,大力促进用电和碳排放双节能,实现碳足迹管理,帮助客户节电减碳、降本增效,进一步助推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4)稳步推进管理体系变革,夯实健康发展基础2024年,公司继续围绕“精打细算、精雕细琢、精细化管理”的经营管理理念,一方面,全面梳理和优化经营流程,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建设;另一方面,通过“人才之战、组织之战、数字化之战”等三场战役,协同推进、互相促进、全面赋能,为公司降本增效、行稳致远夯实基础。①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全面梳理现有制度、流程和经营风险并进行优化,同时,通过更新内控管理手册、优化内控组织结构、加强预算管理等措施完善内控体系,提升运营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②保持战略定力,开展精准猎聘、联合培养、筑巢引凤,组建可堪当重任的人才队伍。报告期内,公司以贴近技术、贴近市场为导向,在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关键区域进行人才布局,积极引进与公司业务发展规划相匹配的核心销售人才和技术人才,突破发展人才瓶颈;厦门大学硕士定向培养首批人才入驻公司,与厦门大学合作的专硕联合培养项目落地;光莆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成功通过市级和省级人社局的审核,为公司引进高端科研人才筑巢引凤。③积极拥抱变化,开展架构调整、组织优化、部门更新,打造稳健有力的组织体系。报告期内,公司对整体组织架构和部分事业部的组织架构进行更新、调整,增设新加坡、美国、香港、欧洲、横琴等全球销售部,新设战略规划推行中心、数字产品中心和产品发展中心,成立价格评审委员会,更新技术和产品委员会核心成员。④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产品、数字化管理平台赋能,提升行业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将Matter和鸿蒙智联控制技术植入产品设计,引领行业产品智能化、数字化发展;MES(制造执行系统)等信息化系统上线运行,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5)多路径助推绿色发展,筑牢绿色发展底色2024年,公司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植在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筑牢公司绿色发展底色。①在研发设计方面,公司遵循绿色设计理念,将优化生产工序和绿色环保材料替代作为研发和设计的重要准则。在研发设计时,优先设计使用绿色、环保、可回收材料,减少传统制造材料、传统包装材料的使用频率,避免使用重复、不必要的耗材;优先设计采用更加简便的生产制造方案,并融入智能控制技术,从生产源头减少能源消耗。②在产品和应用场景方面,公司协同先进的智能传感技术,推出智能照明系列产品和数智能碳管理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助推合作伙伴以及工厂、学校、医院、园区、城市等节能减碳、提升能效。③在内部管理方面,公司对所有员工进行资源节约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宣贯日常减排节水节电理念,在日常办公中全面融入节能行动,把绿色低碳理念扩展至办公环境等多场景中。优先使用光伏发电绿色能源,加装工商业储能设备,全面管控和监测公司用能情况,提高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以实际行动兑现绿色发展的承诺。④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公司制定绿色采购制度方案,明确绿色采购要求;优先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供应商和材料,推动绿色采购,并定期审核供应商的绿色表现;优先选择具有可持续认证的产品和服务;定期与供应商沟通,共同制定绿色改进计划,确保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产品回收计划,鼓励供应商参与回收,减少固废垃圾产生,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创造双赢的合作关系。报告期内,公司顺利通过GB/T23331/IS0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和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管理体系、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等8项绿色体系认证,表明公司坚定步入绿色发展轨道,将持续构建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6)积极探索公益新模式,以持续稳定分红回报投资者2024年,公司在民生服务、基层治理及应急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公益新模式。公司“科技有爱”公益活动聚焦教育赋能、基层惠民、应急救灾等领域,以智能设备捐赠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以专项基金激活校园文化创新活力,以教研支持推动教育公平提质,精准响应国家教育强国、文化自信及基层治理战略需求,形成技术赋能、需求导向、生态协同的可持续公益闭环。公司通过公益实践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彰显企业“向善而行”的战略担当。2024年,公司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坚持通过持续且稳定的现金分红回报广大股东及投资者的信任与支持。2024年度,公司实施两次现金分红,分别为2023年度利润分配和2024年前三季度利润分配,合计现金分红11,389.29万元。充分体现公司以投资者为本,重视股东回报,积极引导股东长期投资和理性投资的理念。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