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能源生态融合业务,涵盖大气治理、工业及市政水处理、固危废处理、矿山及土壤修复、“新能源+生态治理”等。
经营范围:许可项目: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大气污染治理;水环境污染防治服务;固体废物治理;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生态环境材料制造;生活垃圾处理装备制造;生活垃圾处理装备销售;环境保护监测;环保咨询服务;节能管理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储能技术服务;电池制造;电池零配件销售;电池销售;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充电桩销售;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不含危险废物经营);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装备制造;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等许可类化学品的制造);认证咨询。(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远达环保”)是国家电投集团唯一环保产业平台、能源生态融合发展技术总成和专业服务单位,A股上市企业(SH.600292),专业从事能源生态融合业务,涵盖大气治理、工业及市政水处理、“双碳”服务、能源废弃物循环利用、矿山及土壤修复、“生态治理+”等业务,具备工程建设、投资运营、装备制造、研发及技术服务等一体化服务能力,业务遍及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并拓展至土耳其、印度、越南等10个国家,是中国工业烟气治理、催化剂制造、CCUS领域领军企业。
远达环保是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4个国家级、1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建有国内最大原烟气净化综合实验基地、国内首套万吨级CO2捕集装置、火电厂水处理等大中型试验平台、国内首家通过CNAS认可及CMA认证的催化剂检测中心、重庆首个放射性废水处理实验平台和烟气远程在线监测中心、国家电投集团唯一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中心、百吨级CO2加氢制甲醇中试平台等大中型试验平台。
在上海长兴岛电厂建成国内唯一兼具燃煤燃气碳捕集功能的10万吨级CO2捕集示范项目,已成为国内火电碳捕集持续运行周期最长项目;“低能耗碳捕集成套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其中“燃煤烟气选择性催化脱硫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建成1000吨/年废旧锂电池电芯全自动精细化拆解技术示范线和主体技术国际领先的50MW/年光伏组件拆解回收示范线,已形成能源废弃物循环利用处理能力。
拥有大气治理、水处理、能源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环保全领域相关资质,电力设计、施工等新能源建设相关资质,具有较强业务承接能力和领先的行业竞争地位。
当前,远达环保围绕“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和“美丽中国”建设,牢牢把握集团公司“均衡增长战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与重庆市“11.28”会谈精神,统筹能源生态融合“两个赛道”发展,有序推动打造国家电投境内水电资产整合平台,在全面融入集团、服务国家绿色低碳发展中实现新的价值创造。
2024年,既是远达环保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又是远达环保加快实施转型发展、全力推动重大资产重组的关键一年。
一年来,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统一思想,在公司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守“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两条主线,全面落实“均衡增长战略”部署,坚定实施“绿能、低碳、生态、科技”发展方向,持之以恒抓好党的建设、改革发展、资本运作、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安全环保等各项工作,实现了企业经营质效稳健提升,“大火电”业务发展开创新局面,新兴产业布局迈出坚实步伐,全面融入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实现营业收入47.22亿元,同比增长11.07%;—实现利润总额1.04亿元,同比增长8.97%;—市场订单30.73亿元,超额完成目标计划;—资产负债率41.23%,完成“控杠杆”目标;—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2024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全力推动重大资产重组,公司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效2024年,公司启动重大资产重组,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中国电力、湘投国际合计持有的五凌电力100%股权以及广西公司持有的长洲水电64.93%股权,并向不超过35名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推动公司建设成国家电投集团境内水电资产整合平台,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极大地激发了公司系统干部员工创业热情。
远达环保发布重组预案,开展审计评估、法律尽调等工作,全力以赴推进相关工作。
(二)坚持“双轮驱动”,投资发展和市场开发跑出加速度投资发展项目高质量落地。
2024年,公司牢牢抓住新一轮“大火电”建设机遇,深化“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大协同营销战略,多维度、高频次开展对外联系。
坚持“BOT+EPC”协同开发,特许经营业务立项633万千瓦,开工198万千瓦;推进与中煤西安院的深度合作,积极拓展中煤集团煤电脱硫特许经营业务。
市场开发有力有序。
坚持“做有效益的项目,把项目做出效益”,通过外学经验、内抓管理,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面对激烈竞争,强化全员营销,深化市场、发展、外联“三位一体”大协同机制,守牢合规、风控、毛利率三大底线,全年获取订单30.73亿元。
国家电投集团外订单占比48.42%,在五大发电集团所属同类环保企业中排名第一;催化剂订单完成全年目标的169%,创十年内新高;水务市场进一步拓展,订单同比增长177%。
新兴细分领域拓展取得突破。
获取桥头电厂等“大火电”项目废水零排放市场订单2.1亿元,创该类业务订单额历史新高。
积极布局海水淡化市场,拓展核电水处理,获取广西白龙核电项目水处理项目。
中标上海重燃临港实验基地保障机组工程脱硝催化剂项目,在重型燃机领域取得业绩“零突破”。
境外市场开发稳妥有序,中标波黑卡坎基电厂脱硫EP项目。
“双碳”业务逐步铺开,获取碳捕集吸收剂销售、CCUS技术服务等订单578万元。
(三)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新兴产业布局迈出坚实步伐CCUS、能源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领域接连取得突破。
CCUS相关技术成果入选工信部《国家工业节能技术应用指南与案例》和重庆市十大科技进展。
长兴岛CCUS示范项目成为国内火电碳捕集持续运行周期最长的项目,技术成果经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国家电投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膜法碳捕集技术实现单级膜组件碳捕集效率≥50%。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中试平台试车成功,实现国家电投集团该领域自主工艺的“零突破”。
能源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布局,建成1000吨/年废旧锂电池电芯全自动精细化拆解技术示范线,具备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回收利用率高等优点,初步打通产业链渠道。
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持续增强。
围绕市场与效益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拟定了科技创新中长期及2024-2026年目标,梳理完善未来三年拟开展的科研项目清单、环保需求与成果“双清单”,科技创新路线图更加明晰。
科技创新指导意见、成果转化单列激励、服务虚拟结算机制及揭榜挂帅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发布,科技创新成果内部转化应用有效推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全年新增授权专利19件,“蜂窝除雾器”国际专利获印度授权,实现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新突破;参与标准编制7项,其中《火力发电厂废水零排放装置性能验收导则》等2项标准已发布实施。
(四)多措并举加强精益化管理,经营质效实现稳健提升提质增效“组合拳”取得实效。
紧盯订单、营收、利润、劳产率等关键指标,开展多维度赛马,推动存量业务提质增效,营业现金比率、两金周转率等多项指标在五大发电集团同类环保企业名列前茅。
工程管控水平逐步提升。
加强设计、采购、施工协调,建立重大项目日跟踪、提级管理机制,规范工程项目前期策划、过程管理及人员培训。
严格质量把关,推行平行、智能化施工,持续提升工程质量和整体移交水平。
生产运营能力持续强化。
全年特许经营上网电量1808亿千瓦时,市政污水处理水量2674万吨,通过生产指标竞赛实现能耗物耗同比均有下降;催化剂产量4.96万方创历史新高,产品合格率超年度目标。
合规风控防线织牢织密。
紧抓财务风险管控,高质量完成年度财务决算及信息披露。
深化一流法治企业建设,全力推进案件处理处置,14个跨年积案办结10件,新发案件数量同比减少20.9%。
建立全链条风险防范机制,发布市场开发、工程建设等领域负面清单,超前防控潜在风险。
(五)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安全环保形势平稳有序上市公司治理规范有效。
不断提升公司董监高履职能力,完善上市平台布局优化、功能发挥和规范运作,增强市场认同。
2023年度ESG报告获得某资讯A级评价;公司获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4年上市公司董事会优秀实践案例”,重庆市“2024十大重庆社会责任影响力年度企业”,2024年国新杯“金牛奖ESG碳中和二十强”等荣誉。
企业改革有序推进。
坚持发展质效评价“风向标”,全面推行“效率决定用工、效率调整薪酬”考核指标体系,公司劳产率同比提升12%。
深化改革导向与发展需求联动,全力压减存量法人户数,研究调整所属单位经营业务范围,升版权责清单,进一步理顺管理界面。
安全环保专业管控能力不断强化。
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第一议题”,切实将安全生产各项要求穿透到一线、落实到基层。
制定实施吸收塔平行施工指南,实现低空作业同步集成;有效推广高处作业设备设施,大幅降低作业风险。
建成智能运营平台,实现设施智能运维、集中管控。
工程公司、催化剂公司、水务公司通过重庆市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评审。
2025年,公司将聚焦“推动公司转型发展落地见效、内部管理巩固提升”两条主线,以党建为统领、安全为基础、合规为前提、效益为中心,统筹抓好重大资产重组、投资发展、市场营销、工程建设、生产运行、科技创新、改革深化、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多向发力、多措并举、多点突破,全力确保重大资产重组圆满完成,提速实现“能源生态融合发展”落地见效,开创公司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具体措施如下:(一)坚决落实“均衡增长战略”部署,全力推动重大资产重组工作圆满完成2025年重大资产重组工作将进入攻坚阶段,公司严格按照工作计划表,紧盯重组工作进展情况,积极沟通中小股东、筹划重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召开,确保顺利过会并完成重组报告书披露;按计划报送重大资产重组申请文件并取得交易所批准、证监会注册,力争按期实施五凌电力及长洲水电资产交割。
(二)扎实推动前期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聚势发力“传统赛道”发展项目高质量落地见效一是加快推动大火电特许经营项目落地。
统筹推进市场开发,确保桥头电厂、平圩四期、滨海三期等项目工程建设有序实施及部分机组建成投运,持续推进中煤集团大火电项目合作。
同时,依托大火电烟气治理特许经营专业优势,认真研究煤电低碳化改造、废水零排放、石膏处置等潜在业务需求,广泛寻求投资机会,积极拓展工业园区废水、中水回用等业务,投资优质水处理项目,培育打造火电及工业环保领域新的增长点。
二是着力优化大火电特许经营开发工作机制。
严把项目审查关,保障技术、合规和技经专项评审组职能有效发挥,坚守决策合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底线。
把好项目优选、可研审查、技术方案关口,严控投资造价,加强投资收益影响分析,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确保新增特许经营项目收益率满足要求。
(三)有效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最后一公里”,有序推进“新兴赛道”产业化落地突破一是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化体制机制。
科研对接市场的工作体系要加快建立完善,以“大市场、大营销”理念统筹资源,进一步从顶层设计上规划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市场。
持续深化产研对接协同,跨单位组建“揭榜挂帅”团队,推动科研与产业有效衔接、相融互促。
二是推动减碳降碳市场开发取得新突破。
技术研究方面,聚焦碳捕集技术持续升级,完成碳捕集节能工艺中试验证,完善适用于电解铝、化工、冶炼等非电领域碳捕集吸收剂体系,确保碳捕集再生热耗等关键技术指标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加快膜法碳捕集技术储备,攻克膜组件制备稳定性难点,力争具备中试示范条件;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合成气制甲醇催化剂研发,完成配套工艺包开发,具备产业化落地能力,助力集团公司绿色氢基能源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市场化落地方面,坚持境内与境外市场并举,一方面守牢集团公司内CCUS市场阵地,尽快完成源汇匹配典型项目详细分析,积极参与引导国家及地方政策制定,抓紧培育国内CCUS市场;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境外市场,借助其相对成熟的碳配套措施,加快打造差异化优势,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拓展市场。
三是加快推进能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化落地。
争取牵头组建平台公司,衔接好能源废弃物处理需求,逐步释放公司现有产能。
联合上下游产业,探索“平台公司+项目公司”“技术许可+提成”等商业模式,培育形成能源废弃物循环利用新市场。
(四)深入贯彻“价值思维、效益导向”理念,多措并举提升存量资产经营质效一是切实抓实降本节支落地见效。
扎实推进“全口径、全要素、全环节”降本增效策略,大力压降非生产成本、工程建设成本和市场运营成本。
二是全力提升市场营销质效。
积极获取优质订单项目,深入开展铝业环保相关业务机会研究,把经营类项目毛利率提升见效作为重点工作。
(五)围绕增强企业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抓牢夯实安全环保、工程建设、生产运营等专业化能力一是夯实筑牢安全环保专业管控能力。
加强安全技能培训,抓实项目本质安全,强化对承包商的管控,大力推行科技兴安与数字化赋能相结合,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环保”平台建设和应用。
二是扎实提升专业化能力。
严格“精建设、优达产”标准,坚持技术为先、质量为本、成本为王、服务至上的原则,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效;强化生产运行管理,做好运行监控和指标对标分析,通过节能降耗、精准运行,努力压控成本。
重庆九龙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系经重庆市体改委渝改企发[1994]51号文批准,由当时的四川省电力公司、重庆市建设投资公司等八家单位于1994年6月30日共同发起,并向南桐矿务局等单位定向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10月,公司公开发行的6000万元人民币普通股获准在上交所上市交易。
公司全称由“中电投远达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经公司申请,并经上海证券交易所核准,公司证券简称自2016年5月12日起变更为“远达环保”,证券代码保持不变,仍为“60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