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普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福建
  • 成立日期: 2006-03-17
  • 组织形式: 中小微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50200784161055C
  • 法定代表人: 陈延行
  • 董事长: 陈延行
  • 电话: 0592-3662258
  • 传真: 0592-3662225
  • 企业官网: www.ropeok.com
  • 企业邮箱: ir.ropeok@ropeok.com
  • 办公地址: 厦门火炬高新区软件园三期凤岐路188号-101室
  • 邮编: 361021
  • 主营业务: 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各行业领域,并长期致力于计算机视觉关键技术研究,在图像采集、图像分析、图像处理、全息技术、虚拟现实等核心技术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自身的努力带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交通、工业、能源、医疗、教育、生活等各领域进行应用,致力于让AI赋能行业发展、用科技创造美好未来。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软件开发;安全系统监控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数字内容制作服务(不含出版发行);数据处理服务;电子(气)物理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制造;安防设备制造;电气信号设备装置制造;网络设备制造;移动终端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服务;建筑工程机械与设备租赁;计算机及通讯设备租赁;租赁服务(不含许可类租赁服务);人工智能硬件销售,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公共数据平台;人工智能通用应用系统;非居住房地产租赁。(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罗普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长期从事机器视觉、语义分析、元素感知、边缘计算、数据挖掘、机器深度学习及逻辑推理等核心技术的研究,让机器"看得见听得懂,会思考能决策",致力于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和行业实战应用。立足安全,服务国家安全战略;立足行业,服务城市、交通、工业、医疗、教育、生活等各个领域,让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科技创造美好未来!
  • 发展进程: 2006年2月26日,陈延行、王冰共同签署《公司章程》,出资设立罗普特科技。罗普特科技注册资本人民币166万元,其中陈延行认缴157.70万元,占比95.00%;王冰认缴8.30万元,占比5.00%。首期出资50万元,其中,陈延行出资41.70万元,王冰出资8.30万元。2006年3月6日,厦门达新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厦达会内验字[2006]第YE002号”《验资报告》,对罗普特科技设立出资情况予以验证,确认截至2006年3月6日止,罗普特科技己收到股东陈延行、王冰缴纳的实收资本50万元,其中陈延行出资41.70万元,王冰出资8.30万元,全部为货币出资。2006年3月17日,罗普特科技办理完成公司设立登记手续,并取得厦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签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3502002560409。发行人系由罗普特有限以净资产折股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罗普特有限以截至2018年10月31日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286,027,219.00元为基础,按照2.0727:1的比例折为138,000,000股,净资产大于股本部分148,027,219元计入资本公积。2019年1月2日,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致同审字(2019)第350ZA0001”《审计报告》,确认截至2018年10月31日,罗普特有限经审计的净资产为286,027,219.00元。2020年4月1日,容诚所出具“容诚专字[2020]361Z0175号”《验资复核报告》,对发行人股份改制出资进行了验资复核,确认: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的“致同验字(2019)第350ZA0001号”验资报告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验资》的相关规定。2019年1月11日,公司办理完成股份公司设立登记手续,并取得了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发的《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50200784161055C。
  • 商业规划: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深处,成为驱动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推动市场规模迅猛扩张,行业生态丰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2024年,行业呈现出技术突破密集、应用场景深化、生态竞争加剧三大特征,企业既面临算力成本高企、数据安全风险攀升、行业落地门槛高等挑战,也迎来AI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黄金机遇。作为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公司,公司跟随行业变革聚焦算力、算法和数据全要素进行技术积累。目前公司正处于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的关键节点,一方面行业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数据量也因技术普及大幅增长,对人工智能需求井喷;另一方面技术竞争激烈,需持续高额研发投入保领先,而公司过往业务模式导致应收账款压力大,资金回笼慢进而影响现金流与业务拓展;同时,受外部环境影响,公司下游客户需求出现周期性波动,部分客户因预算调整、需求延缓,订单阶段性收缩。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未盲目追求业务规模,以风险控制为先,优先承接资金有保障的订单,同时积极应对挑战、优化商业模式,致力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为15.2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为8.92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8.0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93亿元。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聚焦AI领域的研发投入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寻求更多、更深区域城市链接的同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融入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广泛汇集资源扩展业务边界。同时,公司持续加强合规建设,坚持回报投资者,通过回购股份稳定投资者预期,通过注销部分股份增强投资者获得感。具体经营情况如下:(一)聚焦主业,践行提质增效行动方案公司聚焦主业,积极践行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的行动方案。在提质方面,围绕合规治理、风险管控与生态布局等维度推动发展。公司通过更新《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3项治理制度、开展董监高合规培训53人次、实施4次内部审计及落实2次保荐机构现场督导,系统性强化内控体系;同时,公司积极链接上下游优质资源,布局与自身业务发展具备较强协同性的人工智能项目,探索内生增长与外延发展双轮驱动路径,为长期稳健发展奠定基础。在增效方面,通过技术突破与业务结构优化,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与价值创造。公司通过完善研发、市场双向协作平台,加速产品市场化进程,提升研发精准度与成果转化率。技术布局上,新增多模态语义识别、通用大模型行业应用等前沿技术研发,强化国产化技术突破,全年新增发明专利27项、软件著作权32项,累计知识产权达528项,并重新通过CMMI5认证及ITSS运维三级认证,构建AI算法训练推理一体化平台,技术模块复用率超50%。业务结构优化方面,公司以科技文旅、海洋数字经济、工业智能化等新场景为突破口,探索数据治理、数字孪生等增值服务,推动AI技术与多行业深度融合,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在重回报方面,公司连续三年实施股份回购计划:2022年公司实际回购公司股份2,207,433股,使用资金总额2,999.58万元(不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2023年公司实际回购公司股份2,717,970股,使用资金总额4,099.64万元(不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2024年公司实际回购公司股份4,568,743股,使用资金总额3,010.57万元(不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并注销2,207,433股历史回购股份,通过减少总股本直接提升每股收益,增强投资者获得感。此外,公司通过优化治理结构与信息披露,持续强化与资本市场的沟通,除了在年报等定期报告及重要临时公告中加强信息披露质量的把关,在业绩说明会和投资者互动过程中也着重加强对发展战略和业务布局的解读,合理引导投资者预期,适当提振投资者信心。(二)夯实产品和运营,深化业务布局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公司面向人工智能算力、算法和数据三大核心要素,定位自身优势并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强产品驱动,强化运营管理,深化业务布局:1、提炼客户痛点,打造贴近客户需求的刚需产品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与积累,公司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与视频处理等算法领域储备了较强的技术能力,在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应用场景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的推动下,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为公司解决客户痛点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激发了客户的新需求,公司以自身优势的公共安全等应用场景为切入点,提炼客户痛点和需求,以新技术打造新产品为客户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公司依托深度绑定客户的优势,可以深入调研城市治理、教育、医疗、文旅、工业和农业等场景需求,合理进行产品延伸和业务布局,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在算力领域,公司坚持联合研发与资源整合并重,聚焦边缘端私有化部署能力打造。在加强与华为昇腾、英伟达等算力厂商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国内算力私有化部署的头部厂商合作,针对公安、政务、能源等对数据安全敏感的领域,共同研发适配边缘端的轻量化算力设备。比如为公安局、政府机要场所提供“本地化算力+安全加密算法”的私有化部署方案,既满足数据不出域的安全要求,又通过边缘端实时处理提升响应效率,降低中心端算力压力。在算法技术领域,公司联动国内顶尖的大模型科研院所和机构,进行基础大模型技术的适配和应用,攻坚行业垂类多模态模型。基于公司在公共安全、交通、文旅、智能制造等场景可触及的海量数据以及行业专家知识,联合训练多模态垂类模型。例如,针对城市交通治理,研发融合“视频图像+交通流数据+天气信息”的多模态算法模型,实现拥堵预测、信号灯智能调控,让算法真正落地行业实战场景,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在数据领域,公司聚焦产业链全链条数据服务能力,挖掘数据价值,打造细分领域的垂类智能体。公司发挥在过往项目案例中积累的场景数据优势,联合科研院所及行业专家,为客户提供“采集、清洗、标注、挖掘”全链条服务,并将共性需求打包提炼为可以一站式自主解决的垂类智能体。比如为智慧城市项目清洗多源异构的监控数据,标注交通事件特征,再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城市安全隐患热点区域,助力客户从数据中提取决策依据,同时确保全流程数据加密,保障数据安全可信。2、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公司聚焦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战略,持续夯实“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生态体系。公司依托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罗普特人工智能学院,与集美大学等高校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汇聚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大数据分析等领域顶尖专家,组成攻坚团队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公司持续加强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海洋监测、智慧治理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及产品研发,实现“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应用”的快速转化。此外,公司依托海门海洋人工智能研究院等载体,联合客户打造“AI+产业服务中心”和孵化基地,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产业落地深度融合,有效推动地方数字经济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3、强化运营管理,推进业务模式升级公司持续完善“三维一体”客户管理模型,贴近客户并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建立动态客户分级机制,针对性配置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精准客户画像,整合客户行为数据与行业动态,识别深层需求。例如,针对智慧城市客户,结合其区域发展规划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涵盖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等多场景协同应用。为增强产业协同效应,公司积极融入产业生态,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绑定。通过战略投资与股权合作,公司与算力服务商、算法研发机构及硬件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此外,公司积极筹划设立产业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项目,通过资本赋能拓展业务边界。依托于“产业+资本”双轮驱动模式,不仅强化供应链稳定性,还将为公司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支撑。针对企业端客户市场,公司推出模块化AI解决方案,如面向制造业的智能质检系统、物流行业的仓储管理平台,通过“轻量化产品+定制化服务”模式降低客户使用门槛。同时,依托国内领先的AI算法与硬件研发能力,公司加强对海外市场的调研和考察,聘请专业的律师顾问为业务出海做准备,尝试探索为海外客户提供的技术和产品服务。(三)围绕客户痛点,以数据服务和安全可信为抓手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为行业注入创新动能的同时,也暴露出亟待解决的挑战:数据安全与模型可信度不足、历史数据孤岛化、大模型与行业场景存在适配性鸿沟等问题,目前正成为制约技术落地的关键痛点。面对人工智能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态势,公司将以“客户为中心”作为核心导向,依托对行业需求的深刻洞察与技术积累,构建安全可靠、深度适配的AI解决方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未来,公司将围绕客户痛点,聚焦三大核心方向:第一,强化数据治理能力,通过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保障客户数据主权与隐私安全;同时,基于多模态模型基座,结合行业知识图谱与客户业务场景,开发可解释性强、决策透明的AI模型,确保技术应用的合规性与可信度。第二,针对历史数据分散、标准不一的痛点,公司将持续迭代“行业数据中台+AI模型”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标准化数据接口与智能清洗工具,帮助客户整合跨系统、跨部门的碎片化数据资产,并基于多模态模型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统一分析,挖掘数据间的深层关联。第三,公司将进一步深化“大模型+行业知识”的定制化路径,聚焦垂直领域痛点,以客户实际场景为训练目标,结合行业专家经验与历史案例数据,开发轻量化、高精度的行业专属模型。通过以上举措,公司将不仅解决行业技术应用中的核心痛点,更致力于成为客户智能化转型的“可信技术伙伴”。未来,公司将以“安全可信、数据赋能”为核心,持续强化技术安全与合规能力、场景化解决方案能力及生态协同能力,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共建数据共享与模型迭代的开放生态,推动技术价值向行业价值转化。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公司将持续创造技术、商业与社会的多重价值,为客户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