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恒而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福建恒而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恒而达
- 企业英文名: Hengerda New Materials (Fujian)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林正华,陈丽钦
- 上市代码: 300946.SZ
- 注册资本: 12000.6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1-02-08
- 大股东: 林正华
- 持股比例: 66.3%
- 董秘: 方俊锋
- 董秘电话: 0594-2911366
- 所属行业: 金属制品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李建彬、郑伟平、韩嘉欣
- 律师事务所: 福建至理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厝柄工业区
- 概念板块: 通用设备 福建板块 专精特新 创业板综 融资融券 工业母机 高送转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福建
- 成立日期: 1995-11-20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50300155517020R
- 法定代表人: 林正华
- 董事长: 林正华
- 电话: 0594-2911366
- 传真: 0594-2989339
- 企业官网: www.hengerda.com
- 企业邮箱: zqb@hengerda.com
- 办公地址: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新度村亭道尾228号
- 邮编: 351142
- 主营业务: 智能数控装备及其核心工/功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新材料技术研发;金属工具制造;数控机床制造;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制造;机床功能部件及附件制造;轴承、齿轮和传动部件制造;金属工具销售;数控机床销售;智能基础制造装备销售;机床功能部件及附件销售;轴承、齿轮和传动部件销售;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金属切削加工服务;通用设备修理;专用设备修理;新型金属功能材料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福建恒而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946SZ),创建于1995年,2021年2月8日于深交所创业板首次挂牌上市,是一家专注于金属新材料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各种高强韧材料、多金属复合材料、模切工具、锯切工具、智能装备及功能部件等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致力于为轻工、重工、军工、机械、建筑建材、智能制造等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提供产品系列化及装备配套一体化的切削加工方案。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开展涉及多个学科、多个专题的长期合作研究项目,现有主营产品的技术、工艺和性能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获有90余项国家授权专利。
- 商业规划: (一)主要业务公司主要从事智能数控装备及其核心工/功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基于材料、技术、工艺、装备、渠道的共源性,公司对装备核心工作部件——金属切削工具进行产品系列化研发,同时发挥公司在自动化专用装备制造领域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基于市场需求推出了智能数控装备产品。为进一步提升公司在智能数控装备领域的未来竞争优势,并瞄准国内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军工装备、核电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高端医疗等领域高精度数控装备的核心功能部件正面临产业与国产化、补短板与强弱项的巨大市场空间,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长期的技术探索,借助公司近三十年积累的金属热处理技术与金属加工工艺的同源性,公司将装备核心功能部件——滚动功能部件(直线导轨副)列入产品发展规划并于2022年正式启动产业化。3(二)主要产品及其用途(三)经营模式1.盈利模式公司盈利主要来自于产品销售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2.采购模式公司生产部门在上年度产量的基础上,结合销售部对当年销售增长的预测,制定年度生产计划,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及库存情况向采购部提出请购需求,采购部向供应商下达采购订单。采购部严格依据公司《供应商管理制度》的规定,组织技术研发中心、生产部门等相关部门,对供应商的开发、准入及年度合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评估维度包括企业资质、供应能力、品质管控能力、价格及服务等,必要时还将组织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3.生产模式公司以预测销售和客户订单相结合的模式合理组织生产,并制定了《生产制造过程控制程序》。对于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的标准型号产品,生产部根据销售部每月制定的销售预测计划及日常订单信息,结合相关产品的库存情况,制定产品月度生产计划,并分解到周计划、日计划,据此组织生产。同时可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销售部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后,由生产部制定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4.销售模式由于下游应用领域广泛,用户既包括大型制造业企业,也包括众多中小型企业,呈现出用户单次采购量较小、采购次数较频繁的特征,因而公司的销售模式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四)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五)公司市场地位公司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方面具备近三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化应用经验,形成了金属热处理工艺、金属材料加工技术和自动化专用装备制造三大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优势,其优势产品和技术已形成了领先的市场地位。在模切工具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通过多年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积累,先后在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取得创新突破,对价格昂贵的进口重型模切工具进行了国产替代,市场地位及工艺水平得到了广泛认可。据中国轻工机械协会统计,公司重型模切工具连续多年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首位。公司的模切工具被列入福建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2019年,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出具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公司重型模切工具的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公司的“可弯曲、高强韧刀模钢制造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2022年4月,由公司提出并主要起草的《模切刀》(编号:JB/T14364-2022)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并于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2022年11月,由公司参与起草的《中碳合金工具钢热轧钢带》(编号:T/CISA29-2022)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并于2023年1月1日起实施。2024年3月,公司承担的2021年福建省STS计划配套项目《高强韧薄型刀模钢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验收通过。在锯切工具方面,公司的双金属带锯条产品具有强韧性、抗拉疲劳性好以及较强耐磨性和抗冲击能力等诸多机械性能优点,齿部硬度达67HRC~69HRC,背材硬度达45HRC~50HRC,达到或高于国际、国家标准,其自推向市场以来销量稳步增长,目前公司双金属带锯条的产销量位列国内第一梯队。2022年7月,由公司主要参与起草的《圆柱形铣刀》(编号:GB/T1115-2022)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于2023年2月1日起实施。2024年6月,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对公司“高性能双金属带锯条”进行产品鉴定,认为该产品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4年12月,公司承担的福建省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高性能硬质合金带锯条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验收通过。在滚动功能部件方面,公司生产的直线导轨副产品具有精度高、耐磨性好、顺畅度高、噪声低等性能优势,经检测其性能达到或高于JB/T14209.2-2021、JB/T13818-2020、JB/T13813.5-2020、JB/T13813.7-2020、JB/T13816-2020等多项行业标准。2023年7月,由公司与福建理工大学、莆田学院联合申报的《高精度直线导轨副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被列为2023年度福建省区域发展项目。2024年6月,由公司与福建理工大学、中国金属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联合申报的《高端工业母机用重载滚柱导轨副研发与产业化》被列为2024年福建省中科院STS计划配套院省合作重大项目。1、概述面对行业宏观环境波动及市场竞争激烈等不利因素,2024年公司管理层积极应对、谋篇布局,借助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东风,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并坚持长期主义,持续推进公司智能数控装备(工业母机)及其核心工/功部件(装备核心工作部件——金属切削工具,装备核心功能部件——直线导轨副等)的产业布局落地,夯实“横向拓宽”(产品系列化、产品矩阵)与“纵向延伸”(智能数控装备、滚动功能部件及上游高强韧轻量化金属材料)的业务架构,在金属切削工具等基础业务领域不断提升核心优势,庚续稳健发展态势;在智能数控装备、滚动功能部件等新业务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拓展下游客户群体,发展动力显著增强。2024年公司经营成果稳中有升,实现营业收入58,523.24万元,同比增长7.88%;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731.23万元,同比增长0.03%;归属于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8,388.75万元,同比增长0.76%。具体经营情况如下:(1)筑牢基础业务根基,激发新兴业务活力,持续优化收入结构报告期内,公司凭借深厚的产业经验、丰富的产品矩阵以及“工具+装备+功能部件”协同布局优势,在深挖基础业务潜能的同时积极寻找新兴业务拓展机遇,围绕智能数控装备(工业母机)及其核心工作部件(金属切削工具)、核心功能部件(直线导轨副等)三大业务领域持续布局,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金属切削工具业务方面:报告期内公司金属切削工具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9,467.63万元,同比增长2.84%。其中模切工具业务实现销售收入为26,819.7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17%,主要原因系公司阶段性下调了重型模切工具产品的销售单价导致其销售收入下降4.54%,而受益于报告期内原材料单价下降,该产品的毛利率同比增长了0.04%,销售数量同比增长1.11%,继续稳居行业全球首位;轻型模切工具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62%,毛利率同比增长了5.15%。锯切工具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2,647.92万元,同比增长9.48%,其中硬质合金双金属带锯条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6.93%,其在锯切工具的收入占比首次突破10%。受益于生产成本控制和产品销售结构变化,公司锯切工具产品毛利率稳步提升至37.48%。智能数控装备业务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智能数控装备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552.84万元,同比增长53.66%。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挖掘在自制专用装备积累的深厚技术底蕴,充分发挥智能数控装备技术研发主体和产品用户的双重身份优势,一方面不断探索实际应用场景,把握市场需求动向并着力解决用户痛点,持续优化生产设备性能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另一方面,紧贴下游客户多样化加工需求,除为战略大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生产线或对原有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外,还不断对现有产品矩阵开展技术革新与功能升级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持续有序的产品梯队研发布局为公司的智能数控装备业务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报告期内,公司除对CNC全自动圆锯机、高速数控带锯床、柔性材料智能裁切机、CNC加工中心等产品不断进行技术迭代更新外,还完成了高精度车铣复合机床、数控钢板圆锯机、双头滑块沟道磨床、高精密划片机等智能数控装备产品研发工作,部分新产品已成功交付客户使用。滚动功能部件业务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对标THK、NSK及HIWIN等国际一线滚动功能部件标杆企业,从产品性能、渠道拓展、口碑建设、市场运营、供应链整合等方面持续对滚动功能部件业务进行资源投入,在巩固和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不断拓展市场营销渠道。2024年公司滚动功能部件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491.40万元,同比增长59.96%。目前公司正积极推动直线导轨副产品在行业领先客户的装机验证工作,并通过广告宣传和展会参展等方式提高公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助力其营销网络拓展。随着新兴业务板块销售收入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持续攀升,公司智能数控装备及其核心工/功部件的业务布局成效逐步显现。从收入结构来看,金属切削工具业务作为公司业绩的压舱石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但随着公司新兴业务板块快速发展,2024年度金属切削工具业务收入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已下降至87.53%,而智能数控装备和滚动功能部件业务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上升趋势明显,分别达到6.29%和6.18%。随着产品系列化战略的持续实施,公司收入结构有望得到不断优化,抗行业发展周期、抗宏观经济波动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2)增强渠道协同,加快境外市场拓展,布局全球营销网络报告期内,公司在以经销为主的销售模式基础上,充分利用产品渠道的共源优势,持续加强对直销客户的开发力度,增强行业标杆客户示范效应。2024年度,公司实现直销收入4,902.29万元,其中智能数控装备业务与滚动功能部件业务直销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同比分别增长45.22%与4,119.82%。后续随着公司产品销售渠道的共源优势逐步显现,公司直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将得以稳步提升,客户粘性亦将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公司对境外市场的持续深耕也取得显著成效,产品销售网络现已拓展至俄罗斯、越南、印度、土耳其、巴西等境外50多个制造业重点国家和地区。2024年度公司实现境外销售收入7,866.63万元,同比增长46.35%,尤其是锯切工具与智能数控装备出口收入大幅增长,增幅分别达到114.07%与674.69%。随着境外客户对公司产品认可度逐步提升及渠道共源优势持续发挥,公司产品境外市场销售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3)聚焦研发创新,提升核心竞争优势,促进项目成果转化公司积极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除搭建包括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及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在内的多个科研平台外,还整合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健生团队、福建理工大学等国内研究资源,共同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协作和科研项目。报告期内,由公司主导的福建省STS计划配套项目《高强韧薄型刀模钢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顺利通过了福建省科技厅验收;由公司作为牵头单位,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莆田学院、福建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了福建省中科院STS计划配套院省合作重大项目《高端工业母机用重载滚柱导轨副研发与产业化》申报立项;此外,公司承担的福建省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高性能硬质合金带锯条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顺利通过验收,并先后通过了国家标准创新型企业认定、福建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复核。公司始终高度重视自主技术的研发和积累,坚持底层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双轮驱动。报告期内,公司共投入研发资金2,036.79万元,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的3.48%,新增《高精度与高稳定性的加工中心研发》《高端工业母机用重载滚柱导轨副研发与产业化》《提升重型模切刀产品的冷弯性能研发》《SGA系列直线导轨副产品研发》等4个重点研发项目立项。2024年6月,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对公司“高性能双金属带锯条”进行产品鉴定,认为该产品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深耕滚动功能部件业务布局,拓展直线导轨副产品矩阵,力拓应用新领域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持对滚动功能部件业务研发投入强度,2024年公司滚动功能部件业务共投入研发资金906.46万元,占公司同期研发资金投入的44.50%。随着公司生产工艺和技术体系逐渐完善,现已形成SSA/DSA/SGA/SUA等四大系列直线导轨副产品,初步满足客户主流需求。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参加俄罗斯国际机床工具及金属加工展览会、SNECPV+2024国际光伏展览会、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DMP大湾区工业博览会等十余场国内外专业展会,持续发力直线导轨副产品营销渠道布局。公司以市场需求和进口替代为切入点,实施常规规格合理库存与特殊规格接受定制相结合的灵活生产策略,2024年直线导轨副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9.96%,产品已成功运用至激光加工设备、3C设备、光伏设备、数控机床以及各行业自动化生产线等应用场景,客户认可度大幅提高。此外,公司还通过产品广告投放、经销商网络建设、行业标杆客户攻关等方式进行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直接接触和服务终端客户,客户数量与销售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度公司直线导轨业务新客户数量增加144.83%,且新客户贡献了该业务当年销售收入的54.92%。随着公司直线导轨副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行业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公司滚动功能部件业务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