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瑞电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上海
  • 成立日期: 2011-03-07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10115570750452T
  • 法定代表人: Tieer Gu(顾铁)
  • 董事长: Tieer Gu(顾铁)
  • 电话: 021-50720560,021-50720560-8311
  • 传真: 021-50720561
  • 企业官网: www.iraygroup.com
  • 企业邮箱: ir@iraygroup.com
  • 办公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1000号45栋
  • 邮编: 201206
  • 主营业务: 主要从事数字化X线探测器、高压发生器、组合式射线源、球管等新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
  •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电子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产品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软件开发;软件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管理咨询;市场营销策划;财务咨询。(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公司根据自身发展能力和业务需要,经公司登记机关核准可调整经营范围。
  • 企业简介: 奕瑞电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奕瑞科技”,股票代码:688301)是一家以全产业链技术发展趋势为导向、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的数字化X线核心部件及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从事数字化X线探测器、高压发生器、组合式射线源、球管等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与治疗、工业无损检测、安全检查等领域。公司通过向全球知名客户提供更安全、更先进的X线技术,助力其提升医学诊断与治疗的水平、工业无损检测的精度或安全检查的准确率,并提高客户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公司创立于2011年,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生产基地位于江苏太仓、浙江海宁、安徽合肥、韩国首尔及美国克利夫兰。目前产品远销美国、欧洲等全球80+国家和地区,全球探测器出货总量超30万台,稳居行业前列。通过技术吸收和自主创新,奕瑞已成为全球为数不多同时掌握非晶硅、氧化物、柔性基底、CMOS技术路线的探测器公司,并可提供硬件、软件及完整的影像链综合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 发展进程: 发行人是由上海奕瑞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7月12日,奕瑞有限全体股东签署《关于设立上海奕瑞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同意以截至2017年5月31日经立信所审计的净资产205,528,668.97元为基准,按1:0.2644的比例折股为5,434.78万股,差额151,180,842.97元计入资本公积,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立信所出具的“信会师报字[2017]第ZA15651号”《验资报告》,截至2017年7月19日,全体发起人出资已按时足额到位。2017年9月11日,公司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变更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10115570750452T。 2025年2月15日公告,公司中文名称“上海奕瑞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奕瑞电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由“iRayTechnologyCompanyLimited”变更为“iRayGroup”。
  • 商业规划: 2024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壁垒不断升级,公司下游需求疲软。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公司团结一致、攻坚克难,整合现有优势资源,积极应对。秉承“让更安全、先进的X技术深入世界每个角落”的愿景,专注于“创新卓越协作共赢钻研拼搏”核心价值观以及“创新引领影像技术,服务人类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使命,公司坚定不移地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深耕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致力于产品创新和服务体系优化。公司基于行业需求及行业技术发展趋势,重点拓展新型探测器技术,并加大新核心部件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平台化研发投入。同时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深化与重要大客户的合作,在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积极提升市场份额,保证现有客户高效稳定供应。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及全球业务的不断拓展和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公司作为数字化X线核心部件及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战略定位,为未来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一)技术研发创新方面公司继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密切追踪最新的技术及发展趋势,持续开展对多种核心部件及解决方案相关的新技术研究,加快产品创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研发投入31,018.4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6.94%,并新增各类型IP登记或授权共计11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0项(以获得证书日为准,下同)。公司在继续加强对现有探测器的核心技术进行完善的同时,根据现有产品及技术结构,持续推进“数字化X线探测器关键技术研发和综合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项目加大公司对CMOS探测器、CT探测器、CZT光子计数探测器等新型探测器的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成功推出高分辨率Mercu1717XN动静结合系列探测器、牙科Pluto0706X/1006XCMOS低剂量探测器、64排医疗CT探测器模组等医疗新产品,以及工业NDT0410BA可弯折探测器、24x25英寸MVe平板探测器、安检CT探测器模组、DTDI32S系列等工业新产品,并在上游核心材料领域推出低残影闪烁体,落地AI降噪、第三代iAEC等新技术,高端DSA探测器进入量产阶段。此外,继GOS闪烁陶瓷材料在工业安检及医疗CT探测器上的成功量产外,再次成功开发了适用于高能快速X射线成像用UEG系列稀土石榴石闪烁陶瓷,丰富了高能工业CT成像等更多特殊应用场景所需的硬核材料支撑。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光子计数探测器相关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在探测器性能以及工艺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经过多年筹划及布局,高压发生器、射线源、球管等新核心部件及综合解决方案已基本完成业务布局,报告期内,新核心部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592.71万元,同比增长45.49%,综合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679.69万元,同比增长226.25%。在高压发生器及组合式射线源领域,报告期内经济型及中高端CT高压发生器开始量产交付,达到微秒级KV切换的超高端能谱CT高压发生器完成原理样机研发,在医用CT高压发生器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用于手术机器人3D导航及介入诊断与治疗的大功率射线源完成系列化产品研发和转产,促进了国产高端放射诊断与治疗设备厂商的系统集成技术创新;90kV、130kV和150kV三款微焦点射线源量产销售,同时完成180kV、240kV微焦点射线源的研发,打破该领域同类型产品被进口设备垄断的局面。在球管领域,开发130kV大功率微焦点球管、140kV背散射球管、荧光分析球管、齿科CBCT球管、C-arm球管以及滚珠轴承及液态金属轴承CT球管等应用于工业及医疗领域的各类球管,部分产品即将进入量产阶段,主要产品关键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军水平。在综合解决方案领域,多款医用产品已批量出货,全新的“在线CT+离线CT+2D检测”的电池检测方案已批量出货,用于光伏焊接检测和下一代手机散热片检测领域的2D检测方案正在推进中。在科学仪器领域,公司持续推进技术创新,推出手持式背散射成像仪、开放式离子源残气分析仪、封闭式离子源残气分析仪及软件,上述产品将帮助公司在科学仪器领域挖掘更广泛的应用潜力和市场前景。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新核心部件、科学仪器领域完成相关IP申请78项,获得授权37项。依托不断完善的研发管理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公司在不断激发技术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的同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张江科学城的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中搭建更好的研发实验环境,配套设施、研发环境及工作环境将大幅优化提升,科技成果将加速转化,为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加快公司达成全球领先的数字化X线核心部件及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的目标。(二)市场拓展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在深度挖掘现有客户需求的同时,继续加强对普放、齿科、工业、兽用等新客户、新领域的拓展,积极参与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世界无损检测大会(WCNDT)、欧洲放射学年会(ECR)、韩国医疗器械及医院设备展览会(KIMIES)、芝加哥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阿拉伯国际医疗器械展会(ArabHealth)等全球重要行业展会,境内至境外的商务拜访及客户拓展有序恢复。同时,公司继续加强全球化服务平台的搭建,在美国、德国、韩国、印度、日本、墨西哥、巴基斯坦、巴西、南非等地均建立了海外销售或客户服务平台。报告期内,多个大客户的多项产品继续保持良性增长,齿科产品海外客户实现小批量销售,工业新核心部件及解决方案等产品表现亮眼,实现营业收入近1亿元。(三)供应链优化方面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持续提升整体交付能力,将生产运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作为供应链优化的核心任务之一。公司紧跟数字化发展潮流,在产品生产和经营环节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将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资源管理软件(SA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以及办公自动化(OA)系统等各类管理系统与智能化设备深度融合,公司实现了生产运营的高效协同,进一步推动了业务的快速增长。报告期内,随着海宁生产基地及太仓生产基地(二期)的投产,美国克利夫兰工厂投入运营,合肥生产基地正设备联调,公司在全球工厂布局已达6处,实现“1总部+6基地”的全球布局。(四)财务及内控体系方面公司不断加强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完善各项会计核算、预算、成本控制、审计及内控制度,为财务管理和企业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机制、责任追究制度、风险预防和保障体系,完善内部合同管理体系,制定并完善管理标准、流程及制度,持续关注并优化库存管理,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SAP系统在上海总部及主要子公司得到稳定运营,为集团财务、研发、采购、计划、生产、销售及质量一体化数据运营体系塑造坚实基础,同时,公司已启动对其他子公司系统及培训覆盖的第二阶段方案,力图为生产、运营构筑真正系统化、高效化、全球化的先进管理体系。(五)人力资源体系方面为应对公司快速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除了从外部引入各业务职能的中高端人才,持续通过校招引入新生力量进行系统培训,结合内部人才培养及发展体系,识别高潜人才,大胆任用新人,鼓励并推进技术前端及市场后端的知识技能融合,并在内部促进人才流动,结合限制性股票与股票期权、员工绩效评价及薪酬激励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员工总数已达2,059人,较上年同期增长23.96%,其中研发人员633人,较上年同期增长23.15%,人才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报告期内,公司完成2021年度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第二、第三个归属期及预留部分第二个归属期的部分股份登记,真正将长期激励与员工发展结合并落入实处。报告期内,公司更新维护了《商业道德联盟(RBA)管理手册》,自上而下推进廉洁闭环管理,防止数据和隐私泄露,保障公司稳健运营。(六)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公司坚持以满足法规和客户需求为前提,在创新的同时稳步提升产品质量,公司建立了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B/T42061-2022、ENISO13485:2016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为满足全球化发展战略要求,公司及部分子公司通过了MDSAP(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KGMP(韩国)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确保满足各地的法规要求。报告期内,公司及部分子公司针对非医疗产品建立了ISO9001:2015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认证,同时部分子公司还建立了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以及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通过了认证,为公司全球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体系保障。公司以质量目标为导向,建立健全完善的体系文件,覆盖了产品需求、设计开发、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上市后监管等各个阶段的标准化要求,多元化的质量文化活动以及高频次的内外部审核确保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充分有效性,同时也确保公司输出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的主要生产运营点质量相关认证覆盖率为100%。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