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隆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上海博隆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博隆技术
  • 企业英文名: Shanghai Bloom Technology Inc.
  • 实际控制人: 林慧,刘昶林,林凯,彭云华,陈俊,张玲珑,梁庆
  • 上市代码: 603325.SH
  • 注册资本: 6667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4-01-10
  • 大股东: 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14.4%
  • 董秘: 安一唱
  • 董秘电话: 021-69792579
  • 所属行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上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唐书、朱科举
  • 律师事务所: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
  • 注册地址: 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新协路1356号
  • 概念板块: 通用设备 上海板块 专精特新 机构重仓 注册制次新股 融资融券 次新股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上海
  • 成立日期: 2001-11-19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10118733372987R
  • 法定代表人: 张玲珑
  • 董事长: 张玲珑
  • 电话: 021-69792579
  • 传真: 021-69792777
  • 企业官网: www.bloom-powder.com
  • 企业邮箱: IR@bloom-powder.com
  • 办公地址: 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新协路1356号
  • 邮编: 201708
  • 主营业务: 提供以气力输送为核心的粉粒体物料处理系统解决方案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物料搬运装备制造;通用加料、分配装置制造;除尘技术装备制造;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制造;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气压动力机械及元件制造;普通阀门和旋塞制造(不含特种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不含特种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不含许可类专业设备制造);机械电气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终端计量设备制造;工业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普通机械设备安装服务;装卸搬运;通用设备修理;专用设备修理;机械设备租赁;机械设备研发;软件开发;普通货物仓储服务(不含危险化学品等需许可审批的项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电气安装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 企业简介: 上海博隆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注册地青浦区华新镇。公司是提供以气力输送为核心的粉粒体物料处理系统解决方案的专业供应商,集处理过程方案设计、技术研发、关键设备制造、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服务于一体,主要提供物料气力输送、计量配混、存储、掺混、均化的成套设备及相应的部件、备件和服务。 公司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物料的特性定制单一或综合解决方案,使用户的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操作,达到高能效、低损耗、经济环保的粉粒体处理目标。 公司经营宗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坚持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之路,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粉粒体物料处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同增长为核心目标,通过服务客户,成就员工,回报股东,反哺社会的方式实现多方共赢。
  • 发展进程: 公司系博隆有限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公司。2020年9月28日,会计师出具上会师报字[2020]第7153号《审计报告》。经审计,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有限公司的母公司账面净资产为37,039.84万元。2020年9月30日,上海立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信资评报字[2020]第60086号《上海博隆粉体工程有限公司整体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评估报告》,确认博隆有限在评估基准日2020年6月30日的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58,293.00万元。2020年10月18日,博隆技术召开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同意以2020年6月30日为基准日,以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截至2020年6月30日,有限公司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为37,039.84万元,折合股本总额为5,000.00万股,每股1元人民币,余额32,039.84万元列入公司资本公积,全体股东持股比例不变。2020年10月20日,会计师出具上会师报字[2020]第9434号《验资报告》,对股份公司设立的注册资本进行审验。2020年10月26日,公司取得了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发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310118733372987R的《营业执照》。 2003年7月21日,周浜村村委会作出决议,同意将其持有的博隆有限255万元出资额(对应出资比例51.00%)全部转让,其中,将75.48万元出资额(对应出资比例15.10%)转让给张玲珑,将67.99万元出资额(对应出资比例13.60%)转让给博实有限;将64.61万元出资额(对应出资比例12.92%)转让给林凯;将27.54万元出资额(对应出资比例5.51%)转让给彭云华;将19.38万元出资额(对应出资比例3.88%)转让给梁庆,本次转让以出资额作价。2006年10月12日,博隆有限通过股东会决议,同意:博隆有限注册资本由500万元增至1,000万元,以法定盈余公积200万元和任意盈余公积300万元,按公司章程中的股权比例转增注册资本。2006年10月24日,上海杰和杰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杰验字[2006]第10153号《验资报告》,截至2006年10月12日,博隆有限已经将其盈余公积转增为注册资本500万元,转增基准日为2006年10月12日,博隆有限累计实收资本1,000万元。2007年10月9日,博隆有限通过股东会决议,同意:张玲珑将其持有博隆有限部分出资额对外转让,转让的186.00万元出资额(对应出资比例18.60%)中,45.00万元转让给刘昶林(对应出资比例4.50%)、35.00万元转让给陈俊(对应出资比例3.50%)、28.00万元转让给冯长江(对应出资比例2.80%)、27.00万元转让给刘学红(对应出资比例2.70%)、16.00万元转让给钱耀润(对应出资比例1.60%)、15.00万元转让给王素业(对应出资比例1.50%)、10.00万元转让给赵志英(对应出资比例1.00%)、10.00万元转让给高守温(对应出资比例1.00%);股东博实有限、林凯、彭云华、梁庆就上述转让股权放弃优先购买权。2009年9月4日,博隆有限通过股东会决议,经全体股东同意,博隆有限注册资本由1,000万元增至3,600万元,由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其中盈余公积5,180,601.41元,未分配利润20,819,398.59元,合计2,600.00万元按公司章程中的股权比例转增注册资本。2019年4月11日,博隆有限通过股东会决议,同意:梁庆将其持有博隆有限100.00万元出资额(对应出资比例2.56%)以10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其子梁皓宸,其余股东就上述转让股权放弃优先购买权;将博隆有限注册资本由3,900万元增至5,000万元,其中张玲珑认缴新增注册资本300.00万元;彭云华认缴新增注册资本100.00万元;刘昶林认缴新增注册资本100.00万元;陈俊认缴新增注册资本100.00万元;冯长江认缴新增注册资本100.00万元;刘学红认缴新增注册资本100.00万元;孟虎认缴新增注册资本100.00万元;李绍杰认缴新增注册资本100.00万元;杨腾认缴新增注册资本100.00万元。新增1,100万元注册资本由上述股东以7元/注册资本价格以货币缴纳,认购价格超出新增注册资本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同日,梁庆与梁皓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2021年1月20日,上会会计师出具上会师报字[2021]第1781号《验资报告》,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公司收到上述人员缴纳的新增出资7,700.00万元,其中1,100.00万元计入注册资本,其余6,600.00万元计入资本公积。
  • 商业规划: (一)经营情况概述2024年是博隆技术上市首年,也是公司战略规划中承前启后的一年。面对新阶段的机遇与挑战,公司秉持“深耕主业、技术创新、行业拓展、国际化发展、梯队建设”五大战略主轴,不断进步,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核心业务领域,依托二十多年的技术研发和经验积累,持续推进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迭代升级,在系统算法、工艺优化、全自动控制、关键设备设计制造等方面,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不断提升系统及部件性能,为不同行业、不同应用场景的客户提供适配的系统和产品解决方案;通过深化数字化交付能力,提升运营效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对海外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渠道和商业模式等多维度探索,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基于当前在手订单规模及下游行业增长需求,2024年公司围绕“高效履约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并重”的经营策略,实现高质量交付与客户满意度双提升;同时公司重视成本管理,通过一系列整合举措,提升运营效率与核心竞争力,增强内部运营稳健性,从而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及利润均保持稳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7亿元,同比减少5.4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97亿元,同比增加3.3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62亿元,同比减少6.48%。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手订单47.72亿元,合同负债24.02亿元。(二)经营情况分析1.深耕主业发展,多维度巩固竞争优势公司围绕气力输送核心主业,通过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四大路径,从技术、项目、市场、品牌等多维度强化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在大型项目执行方面,公司依托丰富的项目经验,通过实时内部反馈和项目复盘总结机制,多维赋能前端设计环节进而优化设计方案,完善服务资源配置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特别在海外项目执行方面,公司凭借对国内外行业标准规范的熟练掌握应用,方案设计与工程应用深度融合,有效保障了各项目的顺利实施。公司不断提升项目交付能力,大力推动可复用模块库的建设和应用以提高设计效率;通过制造能力的提升加强自制部件供货;通过设计、采购、计划、物流等各环节的动态联动,促进跨部门协同机制完善,加快项目进度和执行精度;通过技能培训持续提高现场服务工程师专业素养、快速响应能力,满足现场服务诉求。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完成多个大型项目的交付及验收工作,赢得了业主和工程公司的广泛好评,进一步增强公司在行业内的品牌影响力。在市场领域,公司加强市场营销、售后服务,进一步提高响应速度、服务效率、客户满意度,旨在向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公司在继续巩固石化、化工行业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积极探索、布局和开拓新材料、食品、医药、可降解塑料等其他应用领域的市场。报告期末,公司聚烯烃气力输送成套系统、智能化粉粒体物料处理系统及其他在手订单占比分别为74.22%、25.78%。公司坚持“BLOOM”“GSBI”双品牌战略,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建立辐射海外的营销网络,积极承揽国外大型气力输送系统项目,提高品牌国际知名度,构建并不断完善海外项目的运营管理体系,持续打造国际竞争力。2.坚持技术创新,推动研发成果工业化应用报告期内,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费用4,448.26万元,同比增长12.08%。公司通过持续完善研发体系和优化研发模式,推动技术创新和研发成果转化,实现技术与产品的协同,驱动产业发展。在体系建设方面,公司持续推进研发管理体系升级,完成了设计图纸、BOM等研发要素的标准化建设,同步构建涵盖“任务-过程-文件”的流程标准化体系和管理规范。在产品和技术创新方面,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依托已建成的大型实验装置及物性测试实验室,持续对多种物料进行物性测试,不断丰富和细化物性数据库;通过升级实验装置,持续开展包括粉料输送实验、粒料稀相和密相输送实验、脱气实验等相关研究工作,在技术上进一步深度研发和试验验证,提高工艺效率和可靠性。公司针对装置规模大型化和新材料的输送需求,不断改进关键部件性能、完善产品系列。在产学研用方面,公司与高校联合,在工艺研究、应力计算、核心部件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充分发挥相关院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专长以及公司在应用研究、工程化系统集成方面的优势,推动粉粒体物料处理相关技术进一步升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2024年,公司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1项。公司聚烯烃类专用螺旋输送机通过上海市科技成果登记。公司“气力输送系统”产品专利价值贡献突出,获得“2024年度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94项获权专利。3.以客户为中心,深化数字化建设公司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数字化建设,通过数据打通项目环节,提高方案设计、采购、制造、质量控制、物流、现场服务、项目交付等方面的数字化能力,实现客户价值与运营效率的双重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成立专项数字化小组,负责项目的数字化交付标准建设,通过落实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深化交付参数的广度,提高数字化自主交付能力,实现“交付效率、客户体验、成本管控”全面提升的目标。同时,公司从源头推进材料编码的标准化与数字化管理,为项目全周期数字化夯实基础,有效提高方案设计、仓储管理、现场调试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效率。4.以管理创新驱动,构建高效运营体系报告期内,公司以经营管理创新为切入点,提升整体运营效率,推动全价值链降本增效。鉴于公司产品定制化程度较高的特性,设计、制造、供应链、服务等各环节联系紧密,公司通过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设计环节的精确度,增加库存物料的利用率,提升整体经营效益。在制造领域,公司不断改进生产管理模式,以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可视化的管理理念重塑生产流程体系,实现向精益型生产制造管理模式的跨越,通过优化工艺控制等措施,实现质量与成本“双优平衡”。在供应链优化方面,公司注重供应商渠道建设,通过拓宽供应商选择范围,筛选更多符合标准的优质供应商,打造高效、可持续的供应链。在采购环节,公司整合供应商资源,加大集中采购力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竞争机制和规模效应,提升采购效率,优化采购成本。在包装环节,公司进行了包装标准化升级,推行“标准为主,定制为辅”的灵活组合方式,有效实现了包装成本的管控。在物流环节,公司逐步打造敏捷供应链,并通过优化匹配、标准化管理等方式,增强运输效率,进一步控制物流成本。5.提升组织效能,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注重员工职业道德品质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培养、引进与储备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构建、完善公司的人才梯队。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以老带新”制度的完善、技术与管理“双通道”发展路径的构建,结合专业技能提升激励政策,全面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助力青年工程师快速成长。报告期内,公司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中员工参与率达100%,中级工程师同比增长44%,全年核心技术岗位人员保持稳定。围绕公司的业务发展需求、市场定位和未来规划,公司进一步推进人才梯队建设,重点培养与公司目标一致,且兼具行业开阔视野、岗位责任感以及对公司文化认同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研发人才。报告期末,公司员工人数466人,母公司新增员工人数47人,其中新增研发及技术人员35人,同比增长26.12%,为公司产品和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公司以造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为企业长久发展的根基,在一系列制度和保障的基础上,创造员工全职业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生态,构建员工与企业共赢的成长模式,为业务的可持续增长赋能。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