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安达科技
  • 企业英文名: GUIZHOU ANDA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 实际控制人: 李忠,朱荣华,刘建波,刘国安
  • 上市代码: A17326.SZ
  • 注册资本: 60045.0411 万元
  • 上市日期: 暂未挂牌
  • 大股东: 刘国安
  • 持股比例: 11.63%
  • 董秘: 李建国
  • 董秘电话: 0851-87221005
  • 所属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北京德皓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李琪友、彭德处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通商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硒城街道办白安营村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贵州
  • 成立日期: 1996-08-23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52010021572310X1
  • 法定代表人: 刘建波
  • 董事长: 刘建波
  • 电话: 0851-87221005
  • 传真: 0851-87238277
  • 企业官网: www.adkjny.com
  • 企业邮箱: adkjny@163.com
  • 办公地址: 贵州省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中小企业孵化园B5组团B5-4
  • 邮编: 550016
  • 主营业务: 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及其前驱体(磷酸铁)的制造
  • 经营范围: 磷酸、磷酸铁、磷酸铁锂的生产和销售;锂、钴、镍等原矿石、半成品、成品以及磷酸铁锂、三元材料、锂电池(各规格、型号)及本企业生产产品等系列研发与制造所需的相关设备、仪器仪表的进出口贸易业务;废旧锂电池拆解回收、材料再生循环利用(以上经营范围中涉及前置审批的项目须凭有效前置审批经营)
  • 企业简介: 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前身贵州安达磷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8月。公司总部位于贵州省开阳县,现有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开阳分公司、贵阳安达科技能源有限公司、贵州开阳安达科技能源有限公司,贵州长顺安达科技能源有限公司,公司集研发、生产、经营磷酸铁、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为主,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目前公司正在与客户进行新型锂电正极材料的研发。安达科技是从传统产业(黄磷及三聚磷酸钠等)转型升级到新能源材料产业(磷酸铁、磷酸铁锂)的股份制企业。在转型前就已形成年产3万吨黄磷、12万吨磷酸、12万吨三聚磷酸钠的生产力,并在当年实现3000万美元的出口创汇。随着全球产业进一步的分工调整及国家节能减排、产业结构政策的影响,在2008年秋季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传统产业业务受到空前挑战和极大竞争压力。2009年公司做出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思考,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核心驱动力,作出未来10年公司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根据国家提出的七大振兴产业规划及贵州省委政府提出的工业强省战略,2010年公司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创新转型,研发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开发建设5000吨/年磷酸铁锂及配套项目。研发的电池级磷酸铁2011年开始产业化,成为比亚迪纯电动汽车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全国主要供应商。公司现具有年产高纯纳米电池级磷酸铁5万吨/年、电池级磷酸铁锂4万吨/年的生产装置。2013年公司成立贵阳市储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年通过贵州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2019年、2021年获得贵州制造业企业100强、贵州民营企业100强;2021年成为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磷酸铁锂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并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及研发团队,更离不开敬业勤恳的员工队伍。2011年公司大力引进清华、北大等行业优秀人才数名,2013年成立贵阳市储能电池技术研发中心。安达科技拥有磷酸铁及磷酸铁锂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48项,注册商标10个。公司是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派能科技等锂电池生产企业的主要供应商,产品应用于乘用车、纯电动客车、物流车、叉车、储能等领域。公司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为每一位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和住房公积金。2013年9月25日公司完成存续分立股改。2014年6月18日,安达科技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名称:安达科技,代码:830809),挂牌后,公司先后四次发行股票,共融资7.49亿元,完成了由民营家族企业转型为管理规范、公司结构完善的公众化公司。2014年6月,公司股票在新三板挂牌,股票代码:830809。安达科技成立20余年来。始终坚持诚信自律、敬业自强的企业文化,秉承“平等、开放、包容、学习、分享、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团结协作、大胆探索、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实现了从单一的磷酸铁到磷酸铁锂再到电池的产业集群,实现了从原传统磷化工到新能源材料及电池的转型跨越发展。
  • 发展进程: 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达科技”或“本公司”)的前身为贵州省开阳安达磷化工有限公司,系于1996年8月23日经贵州省开阳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设立的有限公司,并取得开阳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21572400),注册资本人民币500万元,由崔全庆、崔兴共出资500万元(崔全庆实际支付)。贵州会计师事务所于1997年7月2日出具了(98)黔会验字015号《验资报告》,对安达科技本次出资进行了审验。根据公司出具《合伙协议的变更说明》,崔全庆、崔兴将出资额350万元转让给刘国安、刘玲,1997年8月,安达科技在开阳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变更登记手续。根据公司2001年1月12日股东会决议,崔全庆、崔兴将出资额150万元转让给刘建波、刘玲。2001年11月23日,崔全庆与刘建波、刘玲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2004年8月30日,安达科技在开阳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2004年7月28日股东会决议,刘国安将50万股股权(占注册资本的10%)转让给朱荣华;刘建波将25万股股权(占注册资本的5%)转让给李忠,并于2004年8月30日向开阳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变更登记。安达科技于2006年6月12日通过股东会决议,决定公司的注册资本由原来的5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其中由刘国安用债转股出资4500万元,刘建波用债转股出资1500万元,朱荣华用净资产出资750万元,李忠用债转股出资375万元,刘玲用净资产出资240万元,债转股出资135万元,刘玲合计出资375万元,上述合计人民币7500万元。并于2006年6月15日向开阳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办理变更手续,于2006年6月30日取得变更后的营业执照。贵阳中信会计师事务所于2006年6月18日出具了筑中信会验字(2006)第036号验资报告,对本次增资进行了审验。安达科技于2011年11月7日通过股东会决议,股东刘玲将其持有公司的400万股的股权转让给刘建波,并于2011年11月9日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公司于当日向开阳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安达科技于2012年1月15日通过股东会决议,决定增资至8,425.9259万元,新增的425.9259万元的出资由四名新增的股东认购,分别为邱胜会出资630万元,其中194.4444万元用于增加注册资本;卡先加出资500万元,其中154.321万元用于增加注册资本;陈建平出资150万元,其中46.2963万元用于增加注册资本;杜朝化出资100万元,其中30.8642万元用于增加注册资本。此次增资入股的价格为3.24元/股。2012年2月28日,安达科技办理了工商变更手续,并于当日取得了变更后的营业执照。贵阳天信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于2012年2月22日出具了筑天会验字(2011)004号验资报告,对本次增资进行了审验。2012年3月26日,楚庄九鼎、晋文九鼎、齐桓九鼎、嘉赢九鼎与安达科技及主要股东刘国安、刘建波、朱荣华、李忠签订《关于贵州省安达科技有限公司之增资扩股协议》,根据本协议,楚庄九鼎出资10,982,000.00元,其中3,389,512元用于增加注册资本;晋文九鼎出资23,029,900.00元,其中7,108,007元用于增加注册资本;齐桓九鼎出资7,978,100.00元,其中2,462,381元用于增加注册资本;嘉赢九鼎出资8,010,000.00元,其中2,472,227元用于增加注册资本。此次增资入股的价格为3.24元/股。2012年4月11日,安达科技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并于当日取得变更后的营业执照。贵阳中远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于2012年4月7日出具了中远验字(2012)60号验资报告,对本次增资进行了审验。安达科技于2012年5月9日通过股东会决议,同意张一春以现金形式向安达科技增资5,000,000.00元,其中1,543,210.00元用于增加注册资本。此次增资入股的价格为3.24元/股。2012年9月4日,安达科技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并于当日取得变更后的营业执照。贵阳中远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于2012年8月21日出具了中远验字(2012)128号验资报告,对本次增资进行了审验。根据公司2013年9月20日第一次临时股东会决议签署的分立协议和分立方案,于2013年9月30日,本公司以存续分立的方式分立为两家公司。分立后,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法人实体继续存在,法定地址保持不变,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刘建波。将传统黄磷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剥离,另行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新公司,新设公司命名为贵州开阳上达磷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达磷化工”)。自分立基准日(2013年9月30日)起,公司将传统黄磷业务所对应的资产及负债划归新设公司,其余资产和负债由存续公司保留,存续公司和新设公司为分立前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两家公司已分别领取了新的营业执照,原股东分别享有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贵州开阳上达磷化工有限公司的股份,且所占股权比例与分立前完全一致。分立后,安达科技的注册资本变更为10023.4596万元。贵阳中远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于2013年11月15日出具了中远验字(2013)第119号验资报告,对本次减资进行了审验。2013年11月30日,根据股东协议及章程规定,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后的注册资本为10123万元,经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信会师贵报字[2013]第10335号验资报告审验。2014年9月22日,根据公司201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及章程规定,公司向公司股东、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等发行股票,本次增资发行股份价格5元/股,发行股份673万股,变更后的注册资本为10796万元,经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信会师报字[2014]第114409号验资报告审验。
  • 商业规划: 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和行业“风口”机遇的驱动下,各路资本加速涌入磷系新能源材料赛道,引发史无前例的磷系电池及材料“投资潮”、“扩产潮”,推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迅速从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行业进入结构性产能过剩阶段,磷酸铁锂企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行业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各磷酸铁锂企业承担的经营压力与日俱增。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1,120.12万元,同比减少49.02%;营业成本167,844.14万元,同比减少45.92%;净利润为-67,988.08万元,同比减少7.27%。公司经营业绩大幅波动,净利润处于亏损,主要原因如下:1、报告期内,磷酸铁锂主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震荡回落、弱势运行,在锂电池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机制下,磷酸铁锂材料市场价格跟随下跌至历史低位。据SMM数据,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格报告期内以9.05万元/吨为价格中枢,在7.23万元/吨-11.19万元/吨上下窄幅波动,年度跌幅超过20%。期货市场方面,进入2024年,碳酸锂期货跌势较2023年的“滑铁卢式俯冲”有明显收窄,但其最低一度曾跌至6.82万元/吨,最终碳酸锂期货年线收跌27.71%;对应的,磷酸铁锂价格下降破4万元/吨。由于磷酸铁锂产能充足,市场竞争加剧,绝大部分磷酸铁锂企业议价能力较弱,产品价格进一步压缩,营业利润持续下行甚至出现利润倒挂的情形,产能利用率跟随下跌;另一方面,公司新建项目尚处爬坡阶段使得生产成本增加,最终导致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降。2、报告期末,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合计34,953.67万元,同比增长121.81%。历经2023年及2024年两年的调整,碳酸锂及磷酸铁锂材料价格目前呈现低位企稳的态势,但报告期内磷酸铁锂行业供求失衡的情况尚未得到有效缓解,价格竞争反而愈演愈烈,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原材料、存货等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生产经营方面的诸多挑战,公司紧密围绕总体发展战略,结合现有科研、技术、市场、资源等优势,积极开发新客户,在持续提升产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充分应对行业新变化,具体举措如下:1、深化精细管理,落实降本增效报告期内,公司稳步推进内部组织结构调整,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推动降本增效。一方面,公司持续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工作,不断优化并规范各工作流程,强化内部资源整合能力,助推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公司继续推进产线自动化改造及生产工艺优化,通过更科学的设计、更智能的设备和更先进的工艺推动降本增效。2、聚焦客户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贯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核心经营理念,持续做好客户服务。随着磷酸铁锂行业竞争格局的加剧,下游电池企业产品路线的分化和技术突破,磷酸铁锂材料高端化、差异化趋势明显,公司始终积极保持与下游客户的深入沟通,不断了解客户需求并充分听取其意见,通过持续的产品迭代及差异化定制,以获得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形成良好的口碑与商誉,助推公司业绩改善。报告期内公司与比亚迪、中创新航、欣旺达、派能科技等知名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保持稳定的业务合作,同时成功导入四川蜀能、卫蓝新能等客户,丰富客户储备,改善客户结构。3、加强技术研发,强化竞争优势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力度。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13,672.73万元,占营收比重9.05%。公司已实现新一代磷酸铁锂(第四代)的制备方法,为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做足准备。此外,公司拥有从前驱体磷酸铁至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完整工艺流程及完整的电池生产线,利用内部资源对磷酸铁锂进行性能检测,及时获取磷酸铁锂制成电池后的自放电、高低温循环、存储等性能情况,有利于公司缩短产品验证周期,有效保障产品品质,加速产品迭代。4、合理规划产能布局,保障重点项目进度报告期内,公司充分权衡外部扩张需求及内部发展规划,顺利完成募投项目6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及5万吨/年磷酸铁锂及配套建设项目扩建工程,并进一步筹划下阶段产能建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具备15万吨/年磷酸铁及15万吨/年磷酸铁锂产能,在建项目有24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1.5万吨/年锂电池极片循环再生利用项目和30万吨/年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上述项目全部完工后,公司将形成39万吨/年磷酸铁锂、45万吨/年前驱体及1.5吨/年锂电池极片循环再生利用的生产规模,产能的提升与产品的多元化将有效提升公司在磷酸铁锂材料领域的市场竞争力。5、畅通招聘渠道,强化队伍建设伴随公司及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公司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校园招聘及各大网络招聘平台等方式进行人才吸纳,积极调整员工结构,丰富人才储备,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水平。同时,公司为员工搭建“内部+外部”相结合的人才培训及管理体系,提供管理类、技术类等不同渠道的培养与晋升机制,多渠道引进并多维度培育人才,为公司组建行业先进水平的管理团队与研发团队,为公司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6、积极推动股份回购,强化投资者回报2024年,公司继续积极响应市场对于提升投资者回报的呼吁,多举措并行以提升股东价值,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为提升股东价值,公司2024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变更回购股份用途并注销的议案》,拟注销已回购股份11,060,410股并相应减少注册资本,公司于2024年9月25日完成股份注销的工商变更手续。此外,为稳定股价并增加股东信心,公司于2024年7月31日实施新一轮回购股份方案,拟使用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份,用于注销并相应减少注册资本。经2025年1月24日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本次股份回购的资金来源变更为“自有资金、自筹资金及金融机构借款”。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通过回购股份专用证券账户以连续竞价转让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389,6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6%。2025年,公司将以扭亏为盈为整体目标,紧密围绕总体发展战略,深耕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持续打造并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聚能聚势,厚植能力;积极拓展新的市场和客户群体,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管理,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同时,公司还将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战略规划和业务布局,把握行业发展机遇,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为股东和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