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从事城市燃气运营,主要业务为燃气销售及天然气支线管道、城市燃气输配系统、液化天然气接收储备供应站、加气站等设施的建设、运营、服务管理,以及相应的工程设计、施工、维修
经营范围:燃气经营;建设工程设计;建设工程施工;施工专业作业;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非电力家用器具销售;储能技术服务;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供电业务;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光伏发电设备租赁;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站用加氢及储氢设施销售;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热力生产和供应;生物质能技术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保险代理业务;在保险公司授权范围内开展专属保险代理业务(凭授权经营)。(以工商登记为准)
贵州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1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贵州燃气,股票代码为600903。
2023年7月,公司完成股权变更工作,贵州乌江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并入贵州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司专业运营城市燃气30多年,是贵州省供气规模最大、管网覆盖区域最广、服务用户最多的城市燃气及综合能源供应服务商,拥有全资、控股子公司51家,分公司2家,参股企业20家。
在贵州省内已建成4条天然气支线管道,在省内37个特定区域及1个省外特定区域取得了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业务范围覆盖贵州省主要城市、核心经济区和主要工业园区。
主要业务为贵州省天然气支线管道、城市燃气输配系统、液化天然气接收储备供应站、加气站等设施的建设、运营、服务管理,以及相应的工程设计、施工、维修。
公司凭借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先后荣获“中国能源企业(集团)500强”“中国工业行业履行社会责任五星级企业”“贵州企业100强”“贵州省诚信示范企业”“贵州省绿色发展50强”“贵州服务业50强”“贵州省履行社会责任五星级企业”“贵州省低碳减排之星”、贵州省首批“省级健康企业”“资本市场服务贵州脱贫攻坚贡献奖”“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等,在行业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为践行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部署,公司坚持“立足贵州、深耕主业、上下延伸、供应多源”的总体发展战略,紧抓能源行业发展机遇,以持续提升能力和效益为目标,以提供优质产品和高效服务为抓手,不断深耕现有市场,积极拓展具有潜力的新区域、新用户,扩大市场份额;以天然气全产业链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加快上下游资源整合,向天然气各应用领域拓展,逐步向氢能、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方向延伸;以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创新运营能力,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由单一的天然气供应向数字化、智能化的综合能源运营转型升级,全面推动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成为主业突出、管理规范、经营稳健的综合能源企业。
本报告期,公司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稳生产、稳安全、稳经营、稳投资,生产经营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一)聚焦天然气主业发展,经营规模稳步提升本报告期,公司实现天然气供应量为10.89亿方,同比增长9.45%,其中天然气销售量10.77亿方,代输量0.12亿方;完成营业收入36.68亿元,同比增长4.73%;公司实现净利润1.43亿元,同比下降32.8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5亿元,同比下降41.94%。
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113.20亿元,较年初下降0.55%;净资产41.82亿元,较年初增长2.6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2.12亿元,较年初增长2.70%。
(二)聚焦深化国企改革,持续优化治理体系本报告期,公司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核心,强化章程在公司治理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健全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党委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明晰党委讨论和决定重大事项的边界,提高前置研究讨论的质量和效率;董事会发挥“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的作用,积极落实董事会各项职权,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制度;经理层发挥“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作用,全面推进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积极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实施全员绩效考核和全面预算管理,形成“能上能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用人导向,合理控制管理层级、法人层级,推动数智化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激发公司内生动力与市场化活力。
(三)聚焦安全生产责任,提升安全管理效能本报告期,公司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将安全生产置于“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关键位置,以高标准、系统化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通过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明确企业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动态更新并严格执行覆盖全业务流程的安全制度、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以“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工作为基础,以“双全日”为切入点,积极开展“查隐患、防风险”工作,确保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保障安全生产条件。
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等举措,依托年度专项工作和重点工作,协同推进公司治理,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四)聚焦区域用能需求,推进服务和市场开拓本报告期,公司秉持“气贯黔中、惠泽民生”的理念,夯实供气保障基础,优化服务品质,助力客户高效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公司构建高效可靠的供气体系,打造具有贵州燃气特色的服务品牌,为居民生活、商业运营及工业生产提供清洁能源保障。
通过智能化管网运营与定制化能源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用气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居民方面,公司始终将居民用气保障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通过智能化供气网络和全天候服务体系,为家庭用户提供安全、稳定、便捷的天然气服务。
非居民方面,公司通过阶梯式气价体系、大客户专属方案等方式,加之技术赋能、产业链纵向整合、政策红利捕捉等,助力贵州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聚焦多方合作共赢,构建气源多元化格局本报告期,按照贵州省能源保供“一张网”融合发展规划,公司加快推进省内支线管道基础工程建设,持续完善区域管网互联互通,坚持构建“三大气源为主、关联单位作补充、中间商做调节”的多气源供应格局,多渠道引进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川气、渝气、海气,充分利用好贵州省内页岩气、煤层气、煤焦化气等资源,全面增强气源供应保障能力,以满足市场发展和运行调峰需要。
贵州燃气工程始于1988年。
1988年1月9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做出重要批示:“煤气工程要下决心把它搞上去。
省、市都要集中点财力支持该工程,同时要大胆引进外资和外省资金,切勿错失良机”,根据这一批示,组建了贵阳市煤气工程建设指挥部。
这就是贵州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最早的前身。
1993年8月,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贵阳市煤气公司的批复》(筑通字【1993】22号)批准成立贵阳市煤气公司。
在贵阳市煤气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基础上,贵阳市煤气公司成立。
2003年,经贵阳市政府常务会议、贵阳市委常委会议同意,贵阳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以筑国资办发【2003】029号《关于贵阳市煤气公司公司制改建有关事宜的批复》,同意贵阳市煤气公司改制建现,更名为“贵阳燃气有限责任公司”。
改制后总股本为204,628,175.88元,其中,中煤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23,510,000元,占总股本的60.358%,贵阳市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出资63,627,254.52元,占总股本的31.095%,贵阳市煤气公司工会委员会出资17,489,192元,占8.547%。
2005年,经贵阳燃气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届股东会临时会议同意,公司名称更名为“贵州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资本为205,002,011.88元,其中,中诚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23,510,000元,出资比例为60.248%,贵阳市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出资63,628,983.88元,出资比例为31.038%,贵阳燃气有限责任公司工会职工持股会出资17,863,028元,出资比例为8.714%。
公司改制后获得贵阳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在贵阳市燃气输配系统包括煤气储配站3座(清镇煤气储配站、汪家湾煤气储配站、小河煤气储配站),储气量达40万立方米,管网总长度2,300公里,输配能力为180万立方米/日。
天然气接收站2座(小河站、金阳站),天然气储气能力达100万立方米。
在全省大部分地区,已取得贵阳市、遵义市、都匀市、安顺市、凯里市、毕节市、贵安新区、仁怀市、遵义县、惠水县、龙里县、习水县、桐梓县、修文县、贵定县、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等16个县市区等城市特许经营权,燃气网络覆盖贵州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