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主要从事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加工及销售
经营范围:新材料、电池及新能源的研发、生产、加工与销售,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氨水,液氨。
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伟股份300919.SZ)成立于2014年9月,为湖南中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上市主体,是专业的新能源材料综合服务商,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新能源领域。
公司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获得“国家智能制造工厂”、“绿色制造工厂”等称号,已连续多年跻身《财富》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等榜单。
中伟股份已与国内外数十家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公司自主开发的高电压四氧化三钴、高镍NCM、NCA等新能源材料跻身中国、欧美、日韩地区世界500强企业高端供应链,被广泛应用于3C、动力及储能领域。
公司核心产品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连续多年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
在国内,中伟股份已建立铜仁(上市主体)产业基地、宁乡产业基地、钦州产业基地、开阳产业基地,在海外,公司建有印尼原料基地,并规划建设韩国、芬兰、摩洛哥等海外产业基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形成“原矿冶炼-原料精炼-新能源材料制造-终端循环回收”的垂直一体化产业布局,整合全球资源、服务全球客户。
公司始终以研发创新为核心,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高镍低钴全系列三元前驱体、高电压四氧化三钴、磷酸铁、钠系前驱体、综合循环回收利用、原材料冶炼、材料装备制造为主要研发方向,打造多样化、定制化、快速开发与量产的技术服务能力及产业化应用能力,助推新能源材料行业技术发展。
未来,中伟股份将依托技术创新,立足产品品质,肩负起能源循环的社会责任,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绿色能源,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科学公司,为构建人类美好生活贡献中伟力量。
公司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科学公司”,坚定不移以“技术多元化、发展全球化、运营数字化、产业生态化”为战略指引,现已形成镍系、钴系、磷系、钠系等多元化的新能源材料产品矩阵和技术布局,公司持续关注前沿技术的储备和产业化进展,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突破,做全做强产业链,竭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生态。
(一)公司主要业务及主要产品情况公司是专业的新能源材料科学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与前驱体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新能源领域。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镍系材料(超高镍前驱体、固态电池用前驱体、低空经济用前驱体、高性价比中镍高电压前驱体)、钴系材料(高电压四氧化三钴)、磷系材料(磷酸铁前驱体、磷酸铁锂)、钠系材料(聚阴离子钠电、层状氧化物钠电),以及新能源金属产品。
以上新能源材料进一步加工制造成电池,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领域。
公司新能源金属镍除用于自供外,可根据市场情况灵活选择以镍中间品或进一步加工为高纯镍板对外销售。
公司坚持技术领先,以技术、品质、规模、响应度获得客户广泛认可,已全面进入全球领先的电池产业链,建立覆盖“整车、电池、正极”的全球化、立体化的优质核心客户体系,与包括特斯拉、三星SDI、LG化学、中创新航、宁德时代、比亚迪、SKOn、蜂巢能源、松下、当升科技、厦门钨业、贝特瑞、巴莫科技、L&F、振华新材、容百科技、ECOPRO、POSCO等国内外一流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公司经营模式1.采购方式公司采用“以销定产、集中采购”的采购模式,公司根据销售计划和销售合同制定生产计划,并根据物料库存和生产计划及实际库存情况,编制采购计划,按月进行采购作业。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红土镍矿、MHP、高冰镍、低冰镍、钴中间品、硫酸锰、氯化钴及其他辅料,主要参照上海有色网现货价、伦敦期货交易所等市场期货价为基础确定采购价格。
为保证公司主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与品质稳定,公司与青山集团、ATL、嘉能可、BHP、厦门象屿、腾远钴业等国内外知名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导入供应商评价管理体系,增强对供应链的管理,形成具有相对稳定、适当竞争、动态调整的合格供应商名录,确保原辅料供应的持续稳定、质量优良及价格合理。
2.生产模式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以下游客户订单及需求预计为导向,制定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
公司经营总部根据销售计划、产品库存、车间生产能力和销售合同制定生产计划。
同时生产运营中心和质量管理中心对生产和服务过程有关的各环节和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各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按规定的方法在受控状态下进行,以保证产品品质。
在生产控制程序方面,公司对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控制标准实行严格管控,对生产流程全过程进行监测,并对最终产品进行质量检验。
3.销售模式公司主要产品的经营模式为自营销售模式,主要为公司根据销售订单采购原材料,自主开展生产和销售。
报告期内,公司自营销售的直接客户主要为国内外大型、知名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厂商、锂电池制造厂商及新能源汽车厂商。
公司经营总部负责客户开发及拓展市场,其接触到意向新客户后,将与客户共同开展调查评估、验厂考察、样品测试等认证程序,进入客户的合格供应商体系或目录,并根据需要与客户拟定销售合同和订单。
在与客户正式签订合同前,经营总部、研究总院及质量管理中心对与客户签订的《质量协议》、《环保协议》等协议文件进行评审。
评审通过后,经营总部在能保证客户需求产品数量、进度的前提下,合理编制销售计划,经营总部负责采购的部门结合库存情况,支持销售合同的执行。
公司与下游客户普遍实行主要原料成本加加工费的产品定价机制。
公司与客户在确定采购订单时,就具体规格型号、采购数量的产品提供报价,报价公式由各类金属盐原材料的计价基础及加工费所构成。
其中,各类金属盐原材料的计价基础为各类金属盐材料的市场价格,加工费则为公司根据产品的制作工艺情况、市场供求状况、目标利润及客户议价情况等确定。
(三)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1.公司所处行业在产业链的位置公司核心业务为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与前驱体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核心产品包括镍系、钴系、磷系、钠系材料。
公司上游行业为生产电池正极材料与前驱体所需的镍中间品、钴中间品、磷酸、硫酸亚铁等。
公司的直接下游行业主要为正极材料行业及电池行业,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低空经济、电动船、机器人等。
同时,基于公司上游一体化及产业生态化布局,公司围绕新能源金属镍已形成近20万金吨冶炼产能,生产的镍中间品除用于公司镍系材料自供外,可根据市场情况灵活选择以中间品或进一步加工成高纯镍板对外销售。
公司与产业链上下游知名公司建立了长期且紧密的合作关系,可有效保证公司主要产品的原材料供给,以及销售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
公司凭借稳定的产品质量等优势,与客户之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主要客户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同时,公司在原材料供应端,与主要原材料供应商达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以保证供货的及时和稳定。
受益于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头部地位,以及持续迭代升级的产品与服务,公司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正极材料及OEM客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同时,公司大客户多为新能源行业头部企业,因此对后续扩大产能及经营规模将带来积极影响。
2.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材料行业发展概况根据RhoMotion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10万辆,同比增长28%。
中国市场550万辆,同比增速32%,主要由于2025年中国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发布《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通知》等因素,进一步刺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终端市场需求;欧洲市场200万辆,同比增长26%。
在欧洲,新能源汽车补贴重现,西班牙政府延长MOVESIII补贴计划、英国政府斥资6.5亿英镑的全新补贴计划将进一步刺激欧洲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从中国市场来看,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5年1-6月,动力市场中国磷酸铁锂电池占总装车量比达81.4%,继续拉动磷酸铁锂材料的市场需求增长。
根据ICC鑫椤资讯统计,2025年1-6月全球磷酸铁锂总产量为163.2万吨,同比增长66.6%。
国内磷酸铁锂电池近几年占主导的趋势。
但随着中镍高电压系列产品等新一代三元材料的商业化,三元电池可以弥补部分在成本端的短板并实现高性能,且三元电池在未来固态电池市场中有独特竞争优势。
此外,从欧美动力电池市场,三元电池仍是主流,三元电池在低温环境下表现更好且欧美高端车型对长续航和能量密度有更高的需求。
未来,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种技术路线将长期共存。
未来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的发展趋势如下:(1)在全球能源转型与人工智能革命驱动之下,终端设备耗电增加,需在不增电池体积和重量的情况下提升容量密度,同时对电池的安全性、使用寿命等性能要求更严苛。
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性能卓越,能够满足未来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需求,其市场需求将随行业趋势持续增长,发展空间广阔。
(2)固态电池前驱体多采用高镍及超高镍材料,使用高镍材料追求高能量密度成固态电池发展趋势,未来随着技术发展及固态电池商业化,高镍材料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3)中镍高电压材料延续强势增长,与高镍路线相比,中镍高电压在能量密度保持三元优势的同时,成本具备与磷酸铁锂竞争的条件。
预计中镍高电压材料作为推动中国市场三元市场规模提升的主要动力之一。
(4)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出海已成为主流趋势,从产品输出转向技术授权、属地化生产等多元模式。
新能源汽车及锂电企业加速布局东南亚、欧洲等市场,依托中国产业链的成本与技术优势,将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
3.消费电子领域:电池材料业务行业发展概况2025年1-6月,随着AI技术的赋能和新产品的发布以及全国消费性补贴政策的推出,消费电子市场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5年1-6月全球智能手机出货6.11亿台,同比增长0.8%。
四氧化三钴为钴酸锂正极的前驱体材料,最终用于制造钴酸锂电池。
作为最早商用化的锂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作为正极的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放电电压高、填充性好和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3C电池领域,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穿戴设备等。
2025年1-6月由于国补对消费电子市场的刺激,以及AI技术的赋能和新产品发布,根据ICC鑫椤资讯数据,国内钴酸锂产量达到5.37万吨,同比增长27.8%。
随着全国性消费补贴政策的延续及智能穿戴如AI眼镜等新兴智能消费电子产品的增长,消费电子市场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展望未来,AI技术在消费电子产品中的深度渗透已成趋势,而市场对设备续航能力与性能的追求在不断升级,这将持续带动钴系材料需求的增长。
4.储能领域材料行业发展概况伴随当下全球碳达峰及碳中和的发展趋势,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体系正在快速向光伏、风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转型。
由于风光发电的天然不稳定属性,储能系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需要承担稳定电网、削峰填谷等重要需求,因此全球储能系统正在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根据ICC鑫椤资讯数据统计,2025年1-6月全球锂电池产量超过986GWh,同比增长48%,其中全球储能电池产量达到258GWh,同比增长106%,市场占比突破26%,继续巩固新能源电池行业第二驱动力地位。
全球储能市场装机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储能电池的增长带来磷酸铁锂材料需求的大幅增加。
目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正向大容量方向持续演进,主流产品已迭代至587Ah,这将持续拉动长循环、高压实铁锂正极材料的需求快速增长。
钠离子电池凭借其资源丰富、低成本、高安全性、低温性能强的优势,成为众多储能场景的理想选择。
根据ICC鑫椤资讯数据,2025年1-6月我国钠离子电池产量达到2.1GWh,预计全年产量将达到6.49GWh。
钠离子电池对储能场景的高度适配将会带动其正极材料需求快速增长。
2025年,储能领域已进入“高质量、规模化”新阶段,铁锂正极材料的长循环、高压实等技术创新成为行业发展核心驱动力。
储能技术未来将继续围绕“安全、效率、成本”三大核心展开。
此外,随着欧洲及新兴市场能源转型需求的加速,预计将进一步推动磷系材料和钠系材料的高速增长态势。
5.新兴应用领域在AI及自动化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全球机器人市场经历了显著的增长。
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全球机器人电池的出货量由2020年的2.3GWh增加至2024年的10.0GWh,年复合增长率为44.8%,预计将增加至2030年的68.9GWh,年复合增长率为37.9%。
特别是全球人形机器人电池的出货量预计将由2024年的20兆瓦时增加至2030年的4.0GWh,年复合增长率为140.7%。
机器人电池装机量的预计增长率高于机器人出货量的增长率,主要是由于单机带电量随着机器人技术进步而提高。
因此,随着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对高功率、长续航电池的需求将持续攀升。
这将为高镍三元材料和钴酸锂材料带来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加大对这些材料的研发投入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镍系材料和钴系材料有望在机器人电池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提供坚实的材料保障。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了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无人机等多种应用场景,其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低空飞行器销量预计将由2024年的3380万台增至2030年的1022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为20.3%,全球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销量预计将由2024年的1,100台增至2030年的53,300台,年复合增长率为90.4%。
低空飞行器电池的全球出货量预计将由2024年的3.6GWh增加至2030年的97.8GWh,年复合增长率为73.4%。
低空飞行器对充放电倍率、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极高,镍系材料和钴系材料预计将成为其应用场景的主要电池材料。
6.回收行业发展概况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达548.4GWh,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潮”即将到来。
北京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预计2025年退役量将达82万吨,2030年超过400万吨,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800亿元。
据SMM预测,到2028年全球理论锂离子电池回收量复合年增长率将达48%。
这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对回收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规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现状来看,回收行业呈现出“小、散、乱”的特点。
此外,动力电池回收的关键技术仍需突破,面临回收渠道混乱、技术瓶颈等挑战。
未来几年,金属再生和金属复用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推动回收技术向高效、环保方向发展。
智能化回收技术正成为前沿方向,可提升材料回收率和质量。
同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以及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版)》,将助力回收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四)公司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产品、客户结构,在行业竞争愈加激烈的态势下,实现镍、钴、磷、钠四系产品出货量正向增长,产品销售量超18.8万吨,同比增长33.91%,同时持续保持公司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领先。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2,132,254.72万元,实现净利润为70,323.24万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3,277.46万元。
报告期,为实现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公司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构建垂直一体化产业生态体系,安全筑基、效益跃升公司坚定推进产业生态化战略,以材料业务为核心支点,积极向上游镍、锂、磷等资源延伸布局,同步向下游拓展锂电池黑粉回收业务,构建从资源端到回收端的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产业生态体系:着力打造品类最完整、最具竞争力的镍生态系统,通过加大镍资源全球获取力度、精细化运营能力、提升全链条经营效益,持续强化产业控制力。
该布局实现双重协同价值,一方面,深化镍、锂、磷等资源储备,实现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强化原材料供应稳定性,降低外部依赖风险;另一方面依托柔性工艺路线动态调整镍产品组合,推进经济效益最大化。
同时,深化资源战略储备,夯实产业根基,并持续强化材料核心技术壁垒提升核心竞争力。
2.构建多制造支点、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辐射全球客户市场公司锚定全球化布局,差异化定位各基地战略功能,加速提升全球区域供给能力:在印尼,以资源优势为导向,公司通过镍矿资源、冶炼产能及材料产能的布局,打造安全稳定的供应链和全球范围的批量交付能力,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在全球电池材料产业中的竞争力;在韩国,以客户市场为导向,公司与POSCO共同推进前驱体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整体推动韩国市场未来客户研、产、销服务效率;在摩洛哥,以区位及资源优势为导向,公司与ALMADA携手合作,依托各自在技术研发、工程制造能力、区域产业优势及资源供应能力,高质量按节点共同推进三元前驱体及其配套原料精炼、磷系材料以及黑粉回收产能项目。
3.研发创新驱动战略产品升维,构筑技术领导力护城河公司以研发创新与持续技术升级为双引擎,构建覆盖镍系、钴系、磷系及钠系材料的多元研发体系,持续打造兼具高性价比与技术前瞻性的新能源材料产品矩阵。
聚焦四大核心方向:1.镍系材料:深耕固态电池领域,通过结构/比例/掺杂/结晶性多维度DOE实验,建立前驱体-正极材料-固态电池的构效关系认知,开发适配固态电池的定制化前驱体产品;同步推进富锂锰基材料、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等前沿技术预研,保持与高端客户的协同创新;2.钴系材料:以4.55V高电压四钴技术领跑行业,多款型号通过核心客户认证,强化新型材料的前沿研究能力,巩固高端市场技术壁垒;3.磷系材料:实现3/4代磷酸铁快速量产,高压实密度达行业先进水平,推动磷酸铁业务减亏至扭亏;加速磷酸铁锂量产进程,深化磷系资源开发效率;4.钠系材料:双技术路线并行——持续优化聚阴离子材料的电性能与物化指标,培育新增长曲线;层状氧化物实现成本与性能的双重行业领先,奠定规模化应用基础。
在冶炼、回收方面:1.全球首次工业化应用富氧侧吹工艺冶炼红土镍矿:打通了从红土镍矿到电池级镍原料的全新技术路线。
2.国内冶炼持续优化:MHP、MSP、硫酸钴等产品生产成本持续改善;通过“火湿联法”工艺与基地一体化结合,显著降低了镍中间品及材料产线的成本。
3.黑粉回收新工艺成功应用:新工艺产线实现规模化应用,能源金属镍、钴、锂的回收率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在研究体系上,搭建一体化研发平台,覆盖从冶炼、新能源材料研发、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到设备设计及优化的全生产周期;建立智能研发平台,利用仿真模拟模型加速产品开发与迭代进程。
公司在业内率先引入高精度电子显微镜系统,大幅提升了质量评估水平。
在研究合作上,公司与全球客户及研究机构保持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持续创新。
4.持续分红回购,践行社会责任,引领可持续发展公司始终秉持"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经营理念,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股东回报机制。
在不断提升公司内在价值的同时积极回馈股东,让投资者充分享受企业发展成果。
公司自2020年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逾16.8亿元,其中2024年年度分派现金分红比例为40.15%。
在符合利润分配原则、满足利润分配条件的前提下,公司原则上每年度进行一次现金分红,公司每年度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应不低于当年实现的可分配利润的30%,且公司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该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90%;公司积极推进股份回购,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回购金额约6.62亿元(不含佣金、过户费等交易费用),共回购公司股份1895万股。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浪潮中,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企业,以“社会责任为战略内核”,率先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巴黎协定》及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将ESG基因深度植入企业价值链,以系统性实践树立行业可持续发展新标杆。
公司ESG卓越成就获国际权威背书——MSCIESG评级跃升至AA级,标志着企业在环境治理、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维度的表现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也彰显公司在推动ESG理念落地、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领先地位。
发行人前身中伟新材料,曾用名为“贵州中伟正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中伟正源于2014年9月由中伟集团和陶吴共同出资设立,成立时注册资本为5,000.00万元,其中,中伟集团认缴出资额为4,000.00万元,陶吴认缴出资额为1,000.00万元。
2014年9月15日,铜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向中伟正源核发《营业执照》(注册号:520690000021282)。
发行人系由中伟新材料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10月25日,天职会计师出具了《审计报告》(天职业字[2019]33341号),经审计,截至2019年7月31日,中伟新材料的净资产为142,807.03万元;沃克森(北京)国际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中伟新材料有限公司拟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涉及其净资产价值资产评估报告》(沃克森评报字[2019]第1348号),经评估,截至2019年7月31日,中伟新材料的净资产评估值为165,655.28万元。
2019年11月10日,公司召开发起人会议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议案,以经天职会计师审计的截至2019年7月31日的公司净资产(母公司)142,807.03万元,按照3.0237788:1的比例折成股份公司的总股本47,228万股,每股面值1元,共计股本47,228万元,其余计入资本公积,各股东在股份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不变。
2019年11月11日,天职会计师出具了《验资报告》(天职业字[2019]33757号),对发起人的出资进行了验证,截至2019年11月11日,发行人已收到全体股东以其拥有的中伟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净资产折合的股本47,228.00万元。
2019年11月12日,铜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向中伟股份核发《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号:91520690314383681D)。
2018年3月30日,公司名称由贵州中伟正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变更为中伟新材料有限公司。
2018年12月23日,中伟新材料股东会作出决议,同意:股东大龙汇源将其持有的中伟新材料2,142.8571万元股权(占注册资本的30%)转让给中伟集团。
2018年12月23日,大龙汇源与中伟集团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协议约定大龙汇源将其持有的中伟新材料2,142.8571万元股权(占注册资本的30%)转让给中伟集团,转让对价为13,465.20万元。
2018年12月24日,中伟新材料就上述股权转让事项在工商部门完成变更登记手续。
2019年7月,中伟新材料股东会作出决议,同意:(1)原股东天贵宁以5,999.80万元向嘉兴谦杰转让所持有的458.00万元出资额;(2)原股东青蒿致伟以2,043.60万元向嘉兴谦杰转让所持有的156.00万元出资额;(3)原股东青蒿基石以1,008.70万元向嘉兴谦杰转让所持有的70.00万元出资额。
2019年7月24日,天贵宁、青蒿致伟、青蒿基石分别与嘉兴谦杰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天贵宁、青蒿致伟本次股权转让价格为13.10元/注册资本,青蒿基石本次股权转让价格为14.41元/注册资本。
本次股权转让原因为天贵宁、青蒿致伟、青蒿基石无法办理私募投资基金备案,为满足股东资格的要求,上述三个合伙企业合伙人共同出资设立嘉兴谦杰(嘉兴谦杰现已办理私募投资基金备案手续),并由嘉兴谦杰受让天贵宁、青蒿致伟、青蒿基石所持中伟新材料股份。
因此,本次股权转让价格为转让方各自投资中伟新材料时的价格。
2019年7月26日,中伟新材料就上述股权转让事项在工商部门完成变更登记手续。
变动人 | 变动日期 | 变动股数 | 成交均价 | 变动后持股数 | 董监高职务 |
---|---|---|---|---|---|
尹桂珍 | 2025-07-25 | -201000 | 35.18 元 | 606400 | 监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