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图书出版业务、期刊业务、出版物进出口业务和知识服务业务等。
经营范围:许可项目:图书出版;中小学教科书出版;期刊出版;网络出版物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电子出版物制作;出版物批发;出版物零售;出版物互联网销售;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网络文化经营。餐饮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广告发布;广告制作;广告设计、代理;会议及展览服务;数字技术服务;非居住房地产租赁;教育咨询服务(不含涉许可审批的教育培训活动);软件开发;教学用模型及教具销售;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科技中介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教学用模型及教具制造【分支机构经营】;业务培训(不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需取得许可的培训);科普宣传服务;人工智能公共数据平台;数字家庭产品制造【分支机构经营】;数字文化创意软件开发;数字创意产品展览展示服务;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销售;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应用服务;数字内容制作服务(不含出版发行);数字广告发布;数字广告制作;数字广告设计、代理;数据处理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与1930年创建的龙门联合书局于1954年8月合并成立的;作为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7年4月转企改制为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整体变更设立为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1月18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股票简称:中国科传,股票代码:601858),成为中央出版集团上市第一股。
60多年来,众多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篇章的院士和学者,其重要的科研成果大多是通过科学出版社的图书和期刊来发表的。
华罗庚、钱学森、陈景润、屠呦呦、袁隆平……正是这些大家组成了科学出版社优秀作译者队伍,从而铸就了“科学家的出版社”这一出版品牌。
60多年来,科学出版社作为新中国科技出版的“国家队”,与新中国科技事业一路同行,见证和记录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60多年来,科学出版社依托中国科学院,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科学传播服务、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服务的宗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挖掘国内外优秀出版资源,重视重大出版工程建设,形成了以科学(S)、技术(T)、医学(M)、教育(E)、人文社科(H)为主要出版领域的业务架构。
目前公司年出版新书3000多种,期刊500多种,拥有《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龙腾八方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科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等21个下属分、子公司;在成都、武汉、上海、南京、西安、石家庄、沈阳、广州、苏州,以及美国、日本、法国均设立了分支机构,建立了完善的国际出版、发行和传播网络,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
公司始终坚持“专业化、精品化、系列化”的出版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做好重大重点出版工程建设,入选各类出版基金和国家级规划项目的数量均在全国出版社中位列前茅: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13项;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60项;入选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70项、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第一批)33项;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15种;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1项等。
公司荣获各类国家级出版荣誉的数量也在全国出版社中位居前列:1993年荣获国家首批“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自1997年以来,公司共有5项图书及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科普类);自2006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启动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以来,公司共有9项图书获奖;自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中国出版政府奖以来,公司共获得先进出版单位奖、图书奖、期刊奖等各类荣誉37项,其中图书奖20项;2009年荣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2012年,公司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四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自2012年以来,公司连续多年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首都文明单位”称号。
公司还拥有一个高水平、高质量、多品种的期刊方阵,2021年,公司年出版期刊522种,其中英文期刊244种,被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收录97种、被EI(《工程索引(EngineeringIndex)》)收录80种,有32种位于国际同类期刊Q1区。
其中,《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系列中英文17种期刊,是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平台上运作和管理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是我国自然科学期刊中的知名品牌,曾获得第一、二、三届国家期刊奖,第二、三、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等荣誉。
高端综述性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ScienceReview)2022年影响因子达23.178,在全球综合类期刊中排名第四,2021年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公司积极响应中央文化“走出去”战略部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出版公司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并在设立美国、日本全资子公司的基础上,于2019年完成了对法国EDPSciences100%股权的收购,完善了国际业务布局。
近年来,每年输出图书版权均位居科技出版社之首,先后荣获全国版权输出先进单位、2008中国版权最具影响力企业、2015年全国版权示范单位等称号,自2011年以来,每年都被商务部、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等五部委联合授予“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
公司从2019年起连续多年入选RWCC国际书业研究院评选的“全球出版50强”榜单。
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公司大胆创新,明确了从传统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发展的战略路径,确立了专业学科知识库、医疗健康大数据、数字教育综合服务和期刊融合平台四大融合发展业务方向,先后推出了“科学文库”“科学智库”“中国生物志库”“中科云教育平台”“爱医课”“中科医库”“SciEngine中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平台”等一系列数字产品或知识服务平台。
2021年,公司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出版融合旗舰单位”。
公司研发建设的各类知识服务平台和数字产品也频获嘉奖,得到广泛认可。
其中,“中国生物志库”“中科医库”平台先后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中科云教育平台”在2020年被中国出版协会选为“出版融合创新优秀案例暨出版智库推优”;“中科医库”于2019年被中国出版协会评为“优秀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志库”“科技书刊一体化国际传播平台”荣获中国出版协会2018年出版融合创新奖,“SciEngine中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平台”被评为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20佳。
未来,公司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强化中国科技出版“国家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积极贯彻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行业领导力、国际传播力的科技出版“百年老店”,实现向知识服务转型升级,成为中国科技出版“旗舰”,进入世界科技出版“第一阵列”,充分发挥出版在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积极服务于文化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报告期内,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国科学院“在抢占科技制高点新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的工作部署,坚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总原则,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思维,全力推进经营工作。
2025年上半年,公司(合并口径,下同)实现营业收入12.53亿元,同比增长2.38%;利润总额1.97亿元,同比增长1.10%;归母净利润1.90亿元,同比增长35.76%。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达到74.01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0.57%;归母净资产总额达到55.84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3.89%。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打造精品出版高地报告期内,公司坚持质量优先,强化精品出版,持续提升公司产品质量效益与品牌影响力。
公司“6G信息通信网络丛书”“含能材料前沿科学技术丛书”“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丛书(第二批)”等9个项目入选202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自国家出版基金设立以来,公司共有101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立项,获资助数量位居全国出版社前列。
2025年,公司《InSAR原理与应用》等38种图书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图书TOP1%(2019-2023)榜单,是入选数量最高的出版机构之一。
公司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积极策划出版优质原创科普图书,公司出版的《逝去的光影》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特别奖。
该奖自设立以来,仅有5种图书获得特别奖。
公司《活力地球》入选“2024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荣获“第五届自然资源好书”。
此外,公司不断推动国际合作,持续强化版权输出工作,公司《理论全球地震学》《威廉姆斯血液学手册(原书第10版)》荣获引进版优秀图书奖,《泛喜马拉雅植物志45卷2分册》英文版、《北京古建筑(上下卷)》日文版荣获输出版优秀图书奖。
《征程: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入选第六届“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
报告期内,公司再次被商务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授予“2024-2025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
(二)期刊业务发展迅速,学术影响力不断攀升报告期内,公司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坚持以“精品化、国际化、集群化、数字化、专业化”的总体思路推动科技期刊业务加快发展。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出版合作期刊835种,共有193种期刊被WOS收录,其中SCIE117种,ESCI75种,AHCI1种。
排名学科第一的有9种,学科前10%的有50种,103种期刊位列Q1区。
根据2025年6月18日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公布的202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科学》杂志社11种英文期刊继续稳居国际同领域Q1区,其中3种期刊进入学科排名前5%,6种期刊进入前10%;ScienceChina系列数学辑、技术科学辑、物理学辑,ScienceBulletin和JEC影响因子均创历史新高,其中ScienceChina生命科学辑影响因子首次进入同领域期刊前3名,排名创历史新高。
公司与爱思唯尔(Elsevier)合资创办的科爱公司共有83种期刊获得影响因子,其中60种期刊进入Q1区,23种期刊位居学科TOP5,32种期刊进入学科排名前10%。
(三)持续推进出版融合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向知识服务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目标,在专业学科知识库、数字教育综合服务、医疗健康大数据等业务方向上继续发力,加快推动数字产品开发建设,深度推进融合发展。
在专业学科知识库方面,公司形成了以“科学文库”为全学科数字资源、以“生物志库”“古生物地层知识库”“‘本草数典’中药知识库”“细胞生物学3D资源库”等为专业学科领域特色数字资源的数据库集群,通过持续强化数据库运营营销、加强代理渠道建设、联合各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开展数字资源共建等措施,建立了一整套适用于中文学术数据库市场化运作的业务体系。
在数字教育云服务方面,公司以数字教材、纸数融合教材、教学资源库及数字课程服务为核心,积极开拓数字教育业务。
公司及全资子公司持续加大技术投入,开发多类教育云平台,全面支撑教育业务数字化转型。
其中,公司“中科云教育平台”主要提供在线课程教学、在线考试和教学资源库等云服务。
公司“中科助学通”平台主要提供课程教学和教材学习的云测评服务。
公司全资子公司中科传媒科技打造的“数字教材平台”和公司全资子公司中科数媒打造的“德才”数字出版云平台,主要提供多学段学历教育不同类型数字教材云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大力推进数字教材建设,上半年列选数字教材298种,数字教材《生物化学》获评2024年数字教材典型案例,充分展现了公司在数字化教育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和创新能力。
在医疗健康大数据方面,公司开发上线的“远至”(医学),以公司多年来积累的医学内容和案例资源为基础,为用户提供专业便捷的医学科普和健康养生知识,并聚焦于医患痛点提供诊前、诊中和诊后全流程指导方案,并根据用户和场景线上推出了三个版本:百姓版、医生版和机构版。
报告期内,“远至”大模型与应用产品入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医疗产品及服务高质量发展全景图》。
在期刊融合平台方面,公司开发建设的“SciEngine科技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平台”目前承载期刊629种,全流程出版期刊100种,平台刊载文章量达到792,730篇,注册用户数30,332人,用户覆盖全球223个国家和地区。
报告期内,公司打造的非营利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中国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ChinaOpenAccessJournals,COAJ)”目前收录期刊283种(中文期刊210种,英文58种,中英文期刊15种),收录文章量59,937篇,用户覆盖全球56个国家,致力于为研究人员和读者提供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学术资源。
公司系经新闻出版总署《关于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设立股份公司并在境内证券市场上市的复函》(新出字[2011]77号)、财政部《财政部关于科学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筹)设立方案及国有股权管理方案有关问题的函》(财教函[2011]31号)的批准,由科学有限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时本公司注册资本为60,000万元。
2011年5月10日,发起人召开创立大会,作出了设立本公司的决议。
北京市工商局于2011年5月12日核发了注册号为110000010235243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