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凌云光 - 688400.SH

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22-07-06
上市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保荐机构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英文名
LUSTER LightTech Co., LTD.
成立日期
2002-08-13
注册地
北京
所在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凌云光
股票代码
688400.SH
上市日期
2022-07-06
大股东
姚毅
持股比例
43.44 %
董秘
顾宝兴
董秘电话
010-52349555
所在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陈灵灵;何丹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110108742342210W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注册地
北京
成立日期
2002-08-13
法定代表人
姚毅
董事长
姚毅
企业电话
010-52348500,010-52348600,010-52349555
企业传真
010-52348666
邮编
100094
企业邮箱
BODoffice@lusterinc.com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翠湖南环路13号院7号楼知识理性大厦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从事机器视觉及光通信业务

经营范围: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进出口代理;计算机系统服务;软件开发;软件销售;光学仪器制造;照相机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制造;机械设备销售;电子产品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通讯设备销售;广告设计、代理;广告制作;广告发布;虚拟现实设备制造;数字内容制作服务(不含出版发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应用服务;数字文化创意软件开发;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销售;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光技术创新为基础,围绕机器视觉与光纤光学开展业务,致力于成为视觉人工智能与光电信息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公司曾获得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公司战略聚焦机器视觉业务,坚持“为机器植入眼睛和大脑”,为客户提供可配置视觉系统、智能视觉装备与核心视觉器件等高端产品与解决方案。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赋能电子制造、新型显示、印刷包装、新能源、影视动漫、科学图像、轨道交通等行业的智能“制造”。

基于20余年在光学成像、视觉软件与算法、核心视觉部件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公司持续产品创新,努力成为客户最优的、战略的、信赖的和荣耀的选择。

在光纤光学领域,公司是高端光器件与仪器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为广电行业提供自主的宽带光接入与智慧家庭组网解决方案。

商业规划

(一)整体经营情况概述凌云光业务布局以光技术为基础的机器视觉与光通信两大领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引领性、高性能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推动工业人工智能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2025年上半年,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宏观环境和行业周期分化走向,公司得益于在“视觉+AI”核心能力的突破,在核心技术产品化和应用规模化取得较大的成果,AI算法能力的提升在视觉器件、可配置视觉系统、智能装备、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等多系列产品线均实现落地并获得客户较好的反响,带动了公司在消费电子、印刷、新能源等多行业业务的增长,进一步验证了公司以AI为核心驱动的战略正在逐步落地。

另一方面,公司提前卡位的具身智能创新应用亦在上半年获得不错的进展,技术验证与客户场景同步打开,为进入下一个应用量级奠定基础。

报告期内具体经营情况如下:1、长期深耕迎阶段性成果,收入与利润同步提升2025年上半年,部分下游行业温和复苏,叠加AI算法从技术优势加速转化为产品优势,公司实现主营收入13.68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25.73%,营业利润0.91亿元,同比增长28.12%,主要得益于:(1)将技术优势升级为智能化能力突出的新品,显著提升产品竞争力,提升公司在多行业的市场占有率;(2)并购JAI后的协同效应及海外战略拓展影响,境外收入实现1.65亿收入,同比增长64%,海外战略持续推进实施;(3)规模效应初步显现,费用增速低于收入增速。

受非经营性收入下滑影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6亿元,同比增长10.10%。

展望未来,AI算法在消费电子、印刷包装、新能源等领域的持续落地,使公司“视觉+AI”方案的跨行业领先优势更加突出;具身智能的新赛道布局与JAI的深度协同,将进一步放大增长动能,对公司中长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AI驱动产品创新与升级,多领域应用迎来规模化拐点在报告期内,公司在多行业取得了较好的业务进展:(1)消费电子产业在OLED加速落地与AI技术持续突破的双重驱动下,保持温和复苏状态。

公司上半年实现收入5.83亿元,同比增长49%;视觉系统方面,依托领先的AI算法,在保持既有优势份额的基础上,紧贴客户对品质升级和操作简易化的需求,推出一系列创新型视觉系统,赢得头部客户广泛认可。

在设备端,公司抓住OLED新一轮周期,并紧扣客户“提质增效”的质量升级需求。

以自研相机与AI深度耦合,在屏幕点灯环节实现替人增效的价值跃迁,实现了份额的提升;公司凭借技术优势锁定外观检测制高点,市占率稳居外观检测赛道前列。

公司最新发布的屏幕外观检测设备可较好满足客户最严苛的标准,充分彰显了公司硬核的技术创新能力与行业引领地位。

(2)当印刷产业全面驶入数字化、智能化深水区,公司以AI深度学习为核心,升级优势产品,并借此继续深化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的垂直化应用,叠加书刊市场的深入渗透、国际市场的关键布局,上半年公司在印刷领域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2025年第二季度环比增速达68%。

在产品端,发布VisionPrint8检测系统,能够做到在产品抖动、材料拉伸变形、套印变化等复杂工况的情况下,检测精度/检测速度提升400%,突破浅缺陷检测难题;同步加速产品标准化进程,加速出海节奏,国内市占率与海外影响力同步推进。

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侧,公司积极打造在物流、软包、彩盒多个细分领域的垂直应用,并以“视觉+AI”优势切入书刊这一新的细分赛道,合力推动公司印刷业务持续高质量增长。

(3)公司抓住锂电池扩产周期,发掘在锂电池生产安全性检测及关键环节质量检测的痛点和需求。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新能源行业实现收入4,69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其中二季度环比增长138%。

继极片检测系统、毛刺在线全检系统之后,公司将F.Brain深度学习的AI算法与视觉方案深度融合应用在锂电行业,持续拓宽产品矩阵:针对硬质异物刺穿蓝膜引起短路起火、电解液漏液引发的模组报废等行业难题,打磨锂电外观检测设备—漏检率<0.1%,过检率1.6%,故障率<0.5%,为电芯外观缺陷提供零盲区、低误判的AI解决方案;聚焦极耳翻折不当导致的自燃风险,推出锂电池极耳翻折检测装备—漏检率<1%、过检率<1%、故障率<0.5%,可精准识别极耳撕裂、翻折等缺陷,彻底解决人工检测一致性差、效率低的痛点。

目前,上述两款设备均已完成头部客户现场验证,并于上半年批量供货。

随着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公司新能源业务有望保持持续增长。

(4)具身机器人正处于“创新启蒙”向“产业深耕”的战略转折期,相关商业化应用也进一步成熟。

公司全资子公司元客视界自2024年第四季度切入该赛道,2025年上半年元客视界受益于具身智能应用扩展及Lustage升级带动,收入同比增长28%,其中FZMotion光学运动捕捉系统单品收入增长188%,成为支撑元客视界业务的重要支柱。

公司深度卡位人形机器人“采集—训练—量产”全周期,已与行业TOP级机器人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苏州、北京、杭州等多地机器人数据采集/训练中心形成合作。

在数据采集端,FZMotion针对性解决了高精度捕捉与防遮挡场景下的数据连续性难题,通过技术创新将数据精度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并通过源头减少后期数据纠错成本与重复采集工作量,使得采集效率提升30%以上。

系统兼容主流仿真平台,全面打通数据从生产、处理到价值转化的完整通路,破解行业“缺高质量数据、跨本体迁移”的核心难题。

在量产端,为人形机器人量身定制出厂检测体系,以关节角度误差≤0.1°、末端执行器精度达亚毫米级的性能,深度解析与核心零部件性能映射,构建出厂检测与性能评估标准,为出厂质量评估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

元客自研的LuStage光场重建系统,作为北京市科委支持建设的重点项目,可实现完整捕捉空间中光线的方向、强度、颜色等多维信息,通过算法重构具有“可调节角度、可聚焦、可测量深度”的光场数据。

公司围绕不同精度与场景需求,已构建H3D数字人制作系统、S4D体积视频生产系统、F7D人脸光场重建系统多个专业子系统,广泛服务于清华大学、中科院、支付宝等百家科研与高校机构,支撑其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研究应用。

(二)持续加码“视觉+AI”研发投入,助力多产品线迭代创新公司锚定“视觉+AI”技术深水区,持续加码底层先进视觉、AI算法研发及应用产品转化,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2.18亿元,研发强度依然保持领先。

依托FBrain深度学习算法平台,公司在智能器件、可配置视觉系统、智能装备三大产品线上不断提升AI渗透率:1、自主相机多领域优势凸显,AI赋能“会思考”的智能器件公司依托自身在相机积累的优势,结合JAI的优势相机,形成线阵相机、面阵相机、棱镜相机、多光谱相机、智能相机较为完备的产品矩阵,能够覆盖众多工业智能制造应用下游。

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JAI的交割后,公司积极采取行动推动整合计划落地,推进双方在技术和产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为公司成像方案的横纵向延伸奠定基础。

当前,公司的自研相机在多领域具备领先的成像优势,在亚微米级高分辨成像、高精度成像、高速成像、3D景深成像、颜色识别检测等成像方案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助力公司机器视觉多产品线的升级。

面向器件端集成化、智能化的趋势,公司结合自身在AI算法的优势,推出集图像抓取、成像、分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速线扫相机,服务高带宽、高速度,兼具高灵敏与多光场能力,可在边缘侧实时完成算法处理并将结果直送控制中心,并已投入应用。

2、视觉系统聚焦“新”环节,多款新品完善方案矩阵公司通过多维度、领先型的视觉技术和全行业领先的AI算法能力构建了体系化的近10个专业化视觉系统,覆盖主要解决方案场景,建立覆盖整线制造关键功能的多元产品和方案,具有快速响应、易维护、免运维的特点。

公司以新变革、新应用、新方向为主导,建立AI在视觉系统应用的新量级:(1)进一步提升视觉系统解决复杂类缺陷的定位、检测、分类与字符识别等难题的能力,保障极低漏检率,具备较好的检出量化能力;(2)以“AI+3D”构建在3D应用的核心控制点,形成集点云预处理、高精度抓取定位、空间重构、3D路径规划、3D检测、专用检测工具等八大战略控制点,形成3D点胶、3D无序抓取、3D异性组装等解决方案,在多领域落地应用;(3)以严苛的质量提升和易用性为核心方向,打造基于ODS(成像一致性)的产品标准化模组、螺丝模组、2D涂胶等智能模块,升级视觉系统智能化水平。

公司在视觉、算法等技术层面的模块化提升驱动了视觉系统的标准化,利于将单一领域领先的产品力拓展到更复杂、多行业的应用中,扩展解决方案应用范畴,逐步从单纯以资源投入的项目型增长,转化到以专业化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驱动的可持续经营方式。

3、以AI能力深度重构智能设备公司在消费电子、印刷、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为行业内头部客户提供智能装备,以“视觉+AI+自动化”能力在各个工业下游辅助客户改善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良率。

随着视觉成像和AI等底层技术的深度融合,公司的智能设备实现以下突破:(1)突破检测局限,深度解决行业中的极限检测难题,如用突破人眼检测的小弱浅缺陷、原有技术能力无法触达的检测环节/材质、同步实现高精测精度和高检测效率等;(2)结合AI智能算法与大数据分析能力,实现缺陷自动分类与分级,支持按客户标准灵活设置出货等级和处理策略,实现差异化分级处理和精准品控管理;通过AI智能缺陷分类精准区分相似缺陷,屏蔽干扰,抑制过检,保证检测的有效性。

(3)突破外观检测难题,在1-3分钟内,实现高达120+项缺陷的微米级检测,检测效果和效率超越40-50个工人同时工作量级,有效抑制不良品流入到下个环节/市场,避免给客户带来更大规模的经济损失。

(4)从2D智能检测设备走向3D检测设备,公司采用3D视觉+AI算法的方式解决在工业制造中的3D检测和测量,对精密制造环节中点胶工艺起到视觉引导、精密喷射、在线检测和智能补胶的作用,构成全流程闭环质量控制体系。

4、FZMotion3.0升级提效,标定多领域应用升级在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具身智能、无人系统、动捕动画三大场景,对FZMotion光学运动捕捉系统进行迭代,以全场景适配、快速标定、稳定追踪等进阶能力,进一步强化产品竞争力。

针对具身智能,进一步研发支持Manus惯性手套与FZMotion融合的手指光惯捕捉方案,以实现高效率、高稳定的灵巧手捕捉,90%遥操作采集直通率。

针对无人系统,全新UI实现场景化菜单,三步创建刚体,易用性大幅度提升;支持分布式架构,可实现大场景空间划分。

针对动捕动画,升级人体结算器,动作精度和稳定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常规动作90%直出率,全面刷新动画产能与品质的上限。

发展进程

发行人的前身为北京凌云光视数字图像技术有限公司。

凌云光视系2002年8月13日由姚毅、杨艺、周仁忠、蒲进勇、王岩松、张殿斌6位股东共同出资设立,其设立时的注册资本为100.00万元。

2002年7月31日,凌云光视全体股东签订《北京凌云光视数字图像技术有限公司章程》,约定凌云光视注册资本为100.00万元。

其中,姚毅出资54.50万元,杨艺出资31.50万元,周仁忠出资6.00万元,蒲进勇出资5.00万元,王岩松出资2.00万元,张殿斌出资1.00万元。

2002年8月7日,北京瑞文成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开业登记验资报告书》(京瑞联验字(2002)第N-020号),验证截至2002年8月7日,凌云光视的注册资本人民币100万元已全部完成实缴,全部以货币形式出资。

2002年8月13日,凌云光视取得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020年9月21日,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上海分所出具《审计报告》(天健沪审[2020]953号),经审计凌云光有限截至2020年7月31日的净资产值为112,774.23万元。

2020年9月22日,坤元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北京凌云光技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变更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涉及的相关资产及负债价值评估项目资产评估报告》(坤元评报[2020]1-55号),截至2020年7月31日,凌云光有限的净资产评估值为118,870.26万元。

2020年9月27日,凌云光有限召开临时股东会议,全体股东同意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全部资产、债权、债务、人员均由变更后的股份有限公司承继。

整体变更方案为:公司以截至2020年7月31日经审计的净资产账面值人民币112,774.23万元,按照11.28:1(约)的比例折成股份公司的股份合计100,000,000股,每股面值1元,股份公司的股本总额为10,000.00万元,折股净资产超过股本的部分102,774.23万元计入股份公司的资本公积。

同日,凌云光有限全体股东作为拟设立股份公司的发起人,共同签署了《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

2020年9月28日,发行人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关于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筹办情况的报告》《关于北京凌云光技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议案》《关于审议<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的议案》等议案。

2020年9月28日,发行人取得海淀区市监局核发的《营业执照》。

2018年12月26日,姚毅与宁波凌杰、宁波凌光、宁波凌视、宁波凌诚签署《转让协议》,姚毅分别将其持有的凌云光有限140.63万元、117.75万元、115.97万元、104.75万元出资额转让给宁波凌杰、宁波凌光、宁波凌视、宁波凌诚。

2018年12月29日,凌云光有限取得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换发的《营业执照》。

2019年8月29日,达晨创通与凌云光有限、姚毅、杨艺、凌云控股、宁波凌杰、宁波凌光、宁波凌视、宁波凌诚签订《凌云光技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增资协议》,约定达晨创通以3亿元认购凌云光有限414.31万元新增注册资本。

2019年10月15日,凌云光有限取得海淀区市监局换发的《营业执照》。

根据工业富联、小米基金与凌云光有限、姚毅、杨艺、王文涛、卢源远、杨影、印永强、赵严、宁波凌杰、宁波凌光、宁波凌视、宁波凌诚签署的《关于北京凌云光技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之增资协议》,工业富联或其关联公司向凌云光有限投资25,000.00万元,其中120.33万元计入注册资本,占凌云光有限全部注册资本的5.81%;小米基金向凌云光有限投资5,000.00万元,其中24.07万元计入注册资本,占凌云光有限全部注册资本的1.16%。

2020年7月28日,凌云光有限取得海淀区市监局换发的《营业执照》。

2020年9月10日,姚毅分别与君度尚左、君度旭映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姚毅分别将其持有的凌云光有限4.8133万元、19.2531万元出资额转让给君度尚左、君度旭映,转让价格分别为1,000.00万元、4,000.00万元。

2020年9月17日,凌云光有限取得海淀区市监局换发的《营业执照》。

2020年9月8日,姚毅分别与宁波凌杰、宁波凌光、宁波凌视、宁波凌诚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宁波凌杰、宁波凌光、宁波凌视、宁波凌诚分别将其持有凌云光有限的1.935778万元、0.193578万元、5.613750万元、5.613745万元出资额转让给姚毅,转让价格分别为402.17万元、40.22万元、1,166.30万元、1,166.30万元。

2020年12月15日,凌云光召开股东大会并作出决议,审议通过《关于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利润分配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预案的议案》,以资本公积对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24.94股,转增后公司总股本为360,000,000股;并审议通过修改后的《公司章程》。

2020年12月25日,凌云光取得海淀区市监局核换发的《营业执照》。

报告期内,公司存在反向吸收合并情形,基本情况如下:2020年3月,凌云光有限反向吸收合并凌云控股。

具体情况详见本招股说明书“第五节发行人基本情况”之“二、发行人设立情况和报告期内股本股东变化情况”之“(三)发行人报告期内股本和股东变化情况”之“3、2020年3月,报告期内反向吸收合并”。

本次吸收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减少持股层级,使公司更好适应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

公司的人员及资产均一直集中在凌云光有限及其子公司体内,凌云控股自设立至注销未开展任何实质性经营活动。

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治理、业务、资产及人员均不因本次反向吸收合并而发生重大变化。

股东交易

变动人 变动日期 变动股数 成交均价 变动后持股数 董监高职务
赵严 2025-07-11 -373010 27.35 元 5314858 董事
卢源远 2025-07-11 -302385 27.17 元 7885368 监事
卢源远 2025-07-10 -63996 26.87 元 8187753 监事
卢源远 2025-07-09 -33619 27.06 元 8251749 监事
卢源远 2025-07-08 -200000 26.7 元 8285368 监事
赵严 2025-05-22 -400000 30.17 元 5687868 董事
卢源远 2025-05-22 -100000 30.55 元 8485368 监事
卢源远 2025-05-12 -100000 29.2 元 8585368 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