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科工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2008-12-26
  • 组织形式: 央企子公司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6835529627
  • 法定代表人: 彭刚平
  • 董事长: 彭刚平
  • 电话: 010-63919777
  • 传真: 010-63919195
  • 企业官网: www.hhi.com.cn
  • 企业邮箱: hhi@hhi.com.cn
  • 办公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东路6号院1号楼B座
  • 邮编: 100070
  • 主营业务: 向电力、港口、冶金、采矿以及化工等行业的客户提供散状物料输送系统工程、热能工程、高端钢结构、海洋环境工程及相关技术
  • 经营范围: 设计、安装、调试及委托生产大、中型火电、水电、风电及核电、煤炭、石油、化工、天然气、港口、交通、市政、冶金、建材、粮食行业的重工装备、散装物料输送系统、管道系统、空冷系统、施工机械、起重机械和钢结构;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货物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华电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科工股份或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2014年12月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601226),是中国华电科工产业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电科工核心业务板块及资本运作平台。公司以“创造绿色生产、促进生态文明”为使命,秉持“同 创”精神,弘扬“创新奋进、奋勇争先”的企业文化,坚持“绿色、智能、安全、高效”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集团公司发展规划。历经15年发展,公司已成为国内集系统设计与工程总承包、高端装备制造和投资运营等全产业链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围绕“绿色低碳能源”“智慧交通物流”“传统火电建设”三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物料输送工程、热能工程、高端钢结构工程、海上风电工程、工业噪声治理工程、光伏、氢能、绿色智慧港机等核心业务板块,业务涵盖了电力、煤炭、石化、矿山、冶金、港口、水利、建材、城建等领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工程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经营业绩遍布国内及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 发展进程: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电重工,英文全称:HuaDianHeavyIndustriesCo.Ltd,英文简称:HHI)是经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批准,国务院国资委审核备案,于2011年7月由华电重工装备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公司注册资本为62000万元。 2024年9月13日公告,公司名称由“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变为“华电科工股份有限公司”。
  • 商业规划: 需提醒投资者关注的关于公司报告期经营情况的其他重要信息2025年1-3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97亿元,同比增加17.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82亿元,同比增加15.18%。2024年,公司新签销售合同142.72亿元,其中,于2024年确认收入31.95亿元;2025年1-3月,公司新签销售合同39.00亿元,同比增加8.15%,另,已中标暂未签订销售合同11.17亿元。在煤电建设及改造方面,2024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指出,到2025年,首批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全部开工,转化应用一批煤电低碳发电技术,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20%左右,显著低于现役先进煤电机组碳排放水平,为煤电清洁低碳转型探索有益经验;2024年8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指出,要发挥好传统能源支撑和兜底保障作用,推动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协同发展,积极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国家能源局《2025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深入研究谋划煤电降碳思路举措,分阶段、按步骤实施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政策,如河南省要求对在运煤电机组进行节能降耗改造,已实施深度调峰改造的机组再实施节能改造,可按煤电装机规模的8%配置新能源建设规模,未实施深度调峰改造的机组,同步实施深度调峰和节能降耗改造的,可按煤电装机规模的22%配置新能源建设规模。综上所述,2025年煤电政策聚焦节能降耗、低碳改造、新能源协调发展以及能源安全保障,将进一步推动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煤电兜底保障作用。在海上风电方面,目前全国已核准待招标项目超过25GW,使2025年有望成为招标大年,进而对产业发展形成持续催化。2025年是国管海风开发元年,预计规划、竞配、招标、政策会密集落地,“十五五”期间年均海风装机有望超20GW,超过“十四五”水平。在氢能方面,2025年2月,工信部发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项目资格评审结果,共有116项重大技术装备公示,其中包含6项氢能相关重大技术装备,涉及甲醇燃料供应系统、氢气压缩机、加氢反应器等;2025年2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印发《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包括纯氢竖炉还原技术、分层供热低碳富氢烧结技术、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低碳冶金技术、高效还原“3R”碳氢高炉技术、氢冶金直接还原炼铁工艺技术、甲醇双燃料直流综合电力推进智能散货船关键技术、氢燃料动力船舶关键技术、新型氢-电混合动力系统集成控制关键技术、大功率船用甲醇燃料发动机等多项氢能技术;2025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适度超前布局氢储能等超长时储能技术;2025年2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氢能、绿色液体燃料等领域标准供给,稳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可持续燃料产业,稳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有序推进全国氢能信息平台建设,稳妥有序探索开展管道输氢项目试点应用,推动各地建立完善氢能管理机制,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风电、光伏、氢能等领域合作,持续做好与周边国家电力互联互通;2025年3月,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指出,重点研制精细氧化铝、高纯铝等基础材料,民用飞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储氢储能等领域用高端铝材,以及高端铝材检测方法等标准,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企业参与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储能系统开发建设,推进氢氧化铝焙烧、铝用阳极焙烧环节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公司自开展氢能业务以来,积极承担国家、华电集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努力打造装置开发与工程建设方面的能力,已成为推动华电集团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报告期内,公司三大制氢项目继2024年成功实现商业运行后,相继完成性能考核;内蒙古华电达茂旗20万千瓦风光氢储用一体化示范项目实现全容量投产后,进行了一系列升级改造并首次实现工业锅炉绿氢掺烧,单日产氢再创新高达21.6吨;辽宁华电铁岭25MW风电离网制氢一体化项目在全容量投产的基础上,自主升级完善了离网制氢能量管理系统(EMS),实现了风电离网制氢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华润沧州项目是公司承接的首个系统外项目,已完成全部设计和采购制造,即将全面进入安装施工;中广核宁东项目已于2024年12月26日成功出氢。在港口机械方面,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不断增长,对港口码头装卸效率和环保提出更高的要求,港口智能化趋势也逐渐明显,已发展到人工远程操控的半自动化阶段,逐步向全自动化、无人值守迈进。针对港口行业需求,公司已研发出环保、高效的新型岸桥、新型场桥、新型卸船机等智慧港机产品,其中新型岸桥被列入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以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导向目录》,已完成首台套项目示范,于2023年12月通过验收,于2024年通过国家起重运输机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效率检测认证,取得效率检测证书,确认穿越式双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在自动化远程控制作业模式下达到:最高作业效率为54move/h(相当于108TEU/h),综合作业效率为42move/h(相当于84TEU/h)。另,港口全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起重机完成总体方案研发,正在推进成果转化,签订的5台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设备供货合同,完成了研发、设计、制造和安装,正在开展码头现场调试准备工作;高效势能回收全自动场桥已完成设计研发,签订的2台供货合同正在开展制造工作。在重力储能方面,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取消强制配储政策短期内可能引起市场需求波动,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机械储能和长时储能技术提供了关键的发展窗口期和战略布局空间。报告期内,公司依托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LHT攻关任务固态重力储能技术研发,开展重力储能仿真研究。在技术研究开发方面,稳步推进重力储能运动仿真系统开发工作,加入南方电网储能开发创新联合体研究平台,形成适合网源侧和用户侧等多种规模、多种型式的重力储能解决方案,逐步设计并完善重力储能全流程工艺包。在业务拓展方面,积极与相关客户开展重力储能业务对接,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及企业共同开展重力储能科技示范项目的申报工作。在醇氨业务方面,当前新能源产业正逐渐从新型电力系统向新型能源系统迈进,基于光伏、风电和绿氢,开始向产业链下游绿氨、绿色甲醇、绿油、合成气进一步拓展,形成“风光-绿电-储能-绿氢-绿氨绿醇”从资源端到消纳端的全产业链,最后赋能化工、工业、交通运输等下游应用,解决风能、太阳能的间歇性、随机性电能消纳问题,解决绿氢的储存运输、高能耗工业的脱碳问题。2024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将氢(氨)储能、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绿色甲醇列入鼓励类发展项目,并将甲醇燃料、氨燃料、生物质燃料等替代燃料动力船舶列入鼓励发展类项目。2024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对标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明确了分阶段推进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的主要目标,提出了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3种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的技术路线。公司自开展醇氨业务以来,积极探索新能源+氢储氨醇投建营一体化产业,跟进印尼巴淡、越南广治等风光氢储化大基地项目风光电制氢醇一体化项目,以及辽宁调兵山、内蒙孪井滩、吉林榆树等华电集团风光氢储化一体化项目,协助完成氢氨醇一体化项目规划编制、可研方案十余项。攻关绿氢耦合绿氨绿甲醇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出万吨级低温低压高效绿氢耦合绿氨成套装备及工艺包,形成多项发明专利;建设达茂旗万吨级绿氨制备及千吨级绿色甲醇制备中试装置;搭建100KW氨煤混烧试验台,高质量参与工信部、能源局等重大课题。在熔盐储热方面,2021年10月,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23号)明确提出目标:“十四五”期间,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推进熔盐储能供热和发电示范应用。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改能源〔2022〕209号)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建设火电机组抽汽蓄能、高效储热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这为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新时代能源电力发展提供根本遵循。202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是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主要举措,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关键支撑,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内容。目前,基于熔盐储热系统的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改造是一种新型的灵活性改造方案,通过火电机组配置熔盐储热系统来削弱原本刚性的“炉机耦合”,能够在保证机组安全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火电机组的深度调峰能力,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公司已具备基于熔盐储热的火电机组深度调峰及灵活性改造的系统方案设计和集成能力,已为西北、东北和山东等地区的多家火电厂基于熔盐储热的机组深度调峰项目提供项目建议书,为客户提供最优能源供应解决方案,正在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开展火电机组基于熔盐储热系统的深度调峰技术攻关。由公司独立自主设计、建设的熔盐储热试验平台于2024年12月在河南华电正式启用,该试验平台是全国首个多场景熔盐储热试验平台,已成功申请为北京市科委立项支持的共性技术平台项目。该试验平台投运后,将秉承开放性、市场化、多元参与、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原则,依托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专业试验和共性技术服务试验基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后续,公司将以熔盐储热试验平台为基础,稳步提升在熔盐储热领域的技术开发、关键设备制造、系统设计和项目管理能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为国家在光热和火电改造项目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