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恒华科技
- 企业英文名: BEIJING FOREVER TECHNOLOGY CO.,LTD.
- 实际控制人: 罗新伟,江春华
- 上市代码: 300365.SZ
- 注册资本: 59985.5469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4-01-23
- 大股东: 江春华
- 持股比例: 9.92%
- 董秘: 丰丹
- 董秘电话: 010-62078588
- 所属行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邱淑珍、王田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东滨河路11号4号楼3层
- 概念板块: 软件开发 北京板块 富时罗素 创业板综 预亏预减 预盈预增 低空经济 空间计算 数据要素 MLOps概念 职业教育 光伏高速公路 储能 碳交易 虚拟电厂 数据中心 特高压 华为概念 雄安新区 分拆预期 区块链 人工智能 一带一路 国产软件 燃料电池 养老概念 大数据 水利建设 智能电网 云计算 物联网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2000-11-23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801210593B
- 法定代表人: 罗新伟
- 董事长: 江春华
- 电话: 010-82078686,010-62078588
- 传真: 010-62032013
- 企业官网: www.ieforever.com
- 企业邮箱: irm@ieforever.com
- 办公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138号皇城国际中心A座12层
- 邮编: 100011
- 主营业务: 以BIM平台及软件研发为核心,以设计咨询业务为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以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为载体,同时积极拓展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应用、数字教育等相关业务,为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赋能
- 经营范围: 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企业征信服务;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华科技,股票代码:300365.SZ)创立于2000年,属于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201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创业板)上市。恒华科技作为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服务商,凭借雄厚的软件研发实力、卓越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丰富的工程设计与工程管理经验,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服务于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智慧水利、智慧交通等行业领域。公司业务体系以BIM平台及软件研发为核心,以设计咨询业务为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以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为载体,同时积极拓展大数据应用、数字教育等相关业务,为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赋能。公司以北京为总部,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与能源、水利、交通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政策,设立海外办事处,将公司的产品及服务拓展至海外市场。
- 商业规划: (一)公司的主营业务和产品在国家自主可控、行业数字化、BIM等技术大力推进的市场机遇下,公司结合产业趋势及自身优势,大力推进组织改革和战略升级,将原有战略目标优化调整为“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服务商”。在此战略目标引领下,公司集中各业务体系优势力量,聚焦行业细分领域,按照业务属性及专业化经营策略,构建了互为支撑的五大业务体系,以BIM平台及软件研发为核心,以设计咨询业务为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以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为载体,同时积极拓展大数据应用、数字教育等相关业务,为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赋能。公司业务布局图1、BIM平台及软件BIM平台及软件为公司核心业务体系之一,定位为BIM平台及工具层软件研发、销售,涵盖自主可控的底层BIM平台、GIS平台、物联网平台及应用快速开发平台等,以及BIM设计系列软件、BIM基建平台、BIM运维平台等软件产品。(1)核心技术平台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与技术迭代,公司形成了“三维建模引擎(DH3D)”、“三维数字地球平台(DHGlobe)”;适用于网页端和移动端的“轻量化BIM引擎(BIMEngine)”、“轻量化GIS引擎(GISEngine)”、“物联网平台”;具备低代码快速开发功能的“应用快速开发平台”;集BIM、GIS、快速开发、物联网应用于一体的BIMWise数字化工程全生命周期产品平台,高度兼容国家电网BIM标准的“GIM引擎平台(GIMEngine)”以及“人工智能平台(AI-Engine)”等核心技术平台,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的“三维设计核心算法”等核心技术,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2)BIM设计系列软件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BIM底层技术平台,研发了围绕电网工程设计领域的三维线路、变电、电缆、配网设计软件以及三维设计评审平台等软件产品,以及面向新能源设计的三维光伏、风电场设计软件等产品。同时,研发的输电设计造价一体化软件可有效打通设计、造价业务与数据流程,实现设计、算量、造价一体化。公司的电网设计产品内置行业标准及相关设计规范,设计深度已达到施工图级别,可满足用户工程设计业务中工程勘察、协同设计、造价一体化、设计辅助评审、三维数字化移交等应用要求,全面支撑电网设计企业开展三维设计工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内输变电及新能源工程建设项目,取得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3)BIM基建平台公司将BIM技术与AI、物联感知、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采用“Web+移动端+大屏端”的展现方式,汇聚施工阶段关键数据信息,构建工地现场数字孪生模型。产品集成了丰富的数字基建施工管控组件,统一数据来源和标准,并支持用户灵活配置,通过组件关联和数据共享,实现“人机料法环测”的一体化、智能化管控,有效提升施工安全及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目前已服务百余项特高压、超高压等各类电压等级的智慧工地建设项目。(4)BIM智慧运维平台BIM智慧运维平台是依托BIM+GIS、无人机、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技术,全面集成电网本体数据、运行数据、实时监测数据、环境数据,建设线路、变电站、通道、环境信息的三维全息智能运维平台,实现巡检路径规划、无人机巡视、缺陷智能识别、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仿真模拟、故障预警,辅助决策优化,全面降低故障发生率,助力电网运检管理的降本增效,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2、基于BIM的智能设计咨询基于BIM的智能设计咨询业务,利用公司研发的BIM平台及相关软件开展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规划、设计、咨询、运维等业务,为公司BIM平台及软件切入相关市场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和工程应用示范。在电力行业,公司现已构建了齐备的资质认证体系,资质认证范围涵盖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等多个领域,可面向送变电工程、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智能微网等业务领域,提供集规划咨询、工程勘测、工程设计、项目管理、运维服务为一体的工程项目全过程咨询服务。综合能源业务方面,公司面向园区、工业企业、公用建筑、数据中心等客户群体,以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建设为基本原则,综合冷、热、电、气等负荷需求,为用户提供涵盖能源供应、能源运营以及能源信息化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储能方面,公司基于对电力行业的深度理解与新能源发电特性的精准分析,可提供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储、风光火储、调峰储能、调频储能等规划设计服务。3、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业务以“平台驱动业务拓展”为战略目标,基于自主BIM平台进行行业资产可视化管理及数字化应用服务,服务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数字化转型。在国家“数字中国”战略引领下,能源、交通、水利等领域的资产数字化应用发展态势迅猛。公司能源资产数字化应用基于多种传感手段构建感知网络,实现对电网运营、用户用能等场景数据实时监测,为能源产业各方提供能源生产、运输、交易、消费、管理等多元化能源服务的全产业解决方案服务,产品包含云售电平台、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智能运维调度管理平台等;交通资产数字化应用以自主研发的BIMWise技术为基础,融合新一代数字技术与传统交通、港口航运业务,秉持平台化、智能化的建设思路,助力企业搭建智能管理平台并提供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业务贯通设计到管养各环节,覆盖公路、港口、机场、智慧园区等诸多领域,产品包含智慧基建工程管理平台、智慧港口平台、集群桥梁健康监测管理平台等;水利资产数字化应用基于国产自主化平台,以“全方面感知、全方位展示、全业务判断”为目标,通过多种先进技术,以“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挖掘、智慧应用”为方向,打造智慧水利综合解决方案,产品包含水利工程建设期管理平台、水利工程运行期管理平台以及数字孪生流域应用系统等。4、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大数据应用业务依托自主BIM平台、IoT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人工智能平台,深度聚焦电力垂直细分领域,开展电力大数据征信、能源数据分析、用电行为分析等大数据应用服务,培育公司新的价值增长点。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包括面向电力垂直细分领域的煤改电大数据智能平台、电力大数据征信系统、电力大数据分析平台、电力物联网智能平台等产品;双碳智慧应用包括碳中和监测指挥平台、碳资产管理平台等产品。5、数字教育数字教育业务主要围绕卢旺达等非洲地区快速发展的能源、电力、交通等行业需求,开展电力线路施工和维护、光伏新能源安装及运维、测绘与地理信息、计算机设计等专业课程,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以“互联网+”职业教育促进当地人才培养,为海外电力业务拓展提供坚实基础。(二)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1、盈利模式公司以BIM平台及工具软件研发为核心,面向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用户,通过提供BIM软件产品、智能设计咨询、行业数字孪生应用及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等获得收入和利润。2、研发模式公司始终秉持“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采用业内主流的IPD(IntegratedProduct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研发模式。具体而言,基于公司产品集中运用多学科多专业技术且紧密贴合行业实际应用的特点,公司构建了以“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为核心的研发架构,将用户所处行业的专门技术与可复用的底层技术平台相结合,强调研发工作在跨部门和跨团队之间的协作。其中,平台研发中心负责底层技术的研发工作,底层技术是公司在长期的业务实践中根据用户需求归纳的可以复用于多个业务场景及产品的核心技术,如DH3D、DHGlobe等。同时,公司在产品研发中心下设若干产品研发小组,各小组专注于不同行业领域的研发工作,最终由产品团队完成商业化产品的交付。公司的研发流程主要包括市场需求收集与分析、研发项目立项、制定研发计划、项目定期跟踪评审以及项目验收总结等阶段。3、采购模式公司在软件产品、基础平台研发过程中需要采购的主要为软硬件设施,以及在软件产品部署过程中外购的少量硬件产品。公司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和采购流程,供应商需经过资质审核、内部评审、商务谈判等环节,方可入围公司的合格供应商目录。在采购环节,遵循至少有三家合格的供应商进行竞争性谈判的原则,数额较大的采购会委托专业的招投标服务机构进行公开招标。同时,公司建立了严格的采购审批制度,并对数额较大的采购进行专项审计,确保采购活动符合公司规范要求。4、营销模式公司通过各地分支机构的设立,搭建起覆盖全国及部分境外市场的营销服务网络,通过定向客户拜访和销售、开展用户大会、线上线下培训会、参加行业展会等多种方式向各终端用户推介产品及服务,通过投标方式或者商务谈判方式获取订单。(三)市场地位公司坚持“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工作和在电力行业的积累,拥有了自主BIM核心技术以及完整且成熟的业务体系,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推进平台技术的迭代更新,保持核心技术平台的技术领先优势,并不断完善更新“三维设计核心算法库”,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当前,公司BIM相关软件产品及服务在电力行业已取得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公司核心产品BIM设计系列软件包括输电线路设计、电缆设计、配网设计、变电设计以及三维协同设计平台、三维评审平台等诸多产品,是国内少数可以提供覆盖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各专业软件产品的企业,相关产品在全国各地的电力设计企业中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并在多个大型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实际应用与验证。其中,三维输电线路设计软件市场占有率超过50%,占据了领先的市场地位。同时,公司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为电力能源行业提供全产业链一体化信息化服务的企业。公司凭借自主可控BIM核心技术,以基于BIM的三维设计为切入点,将BIM技术应用在电网资产建设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通过电网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电网工程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化交付、基于BIM技术的工程建设过程管控以及资产运行维护的可视化管理,实现了BIM在电网工程建设全周期的贯通,真正实现BIM核心价值,为公司打造“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服务商”构筑了较高的商业壁垒。(四)公司报告期经营情况2024年度,公司始终围绕“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服务商”这一核心战略目标,深度聚焦BIM平台及软件、设计咨询、行业数字孪生应用等核心主业,持续推进自主可控底层平台和软件产品的研发创新,积极顺应数字化转型浪潮,推动业务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全新模式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在业务中的应用研发,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656.73万元,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15,774.16万元。业绩亏损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承接的部分数据中心系统集成项目为固定总价合同,执行过程中因设计实施方案调整及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致使项目成本大幅增加。同时,公司客户采购预算阶段性承压,公司对市场短期变化的有效应对不足,人员规模调整滞后,项目执行难度加大,周期延长,致使毛利率降低。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成果如下:(1)BIM平台及软件方面:公司始终以自主研发BIM平台及软件为战略核心,紧密贴合用户需求,持续推进核心技术研发与新技术探索,保持技术领先与创新。报告期内,公司加速推进Engine系列底层技术平台开发,新研发基础引擎平台(BaseEngine)、大语言模型应用引擎平台(LLMEngine),迭代升级GIM引擎平台(GIMEngine)、轻量化GIS引擎(GISEngine)图形处理能力,有力支撑数字孪生、智慧运维、智能评审等业务的拓展与深化应用,加速行业数字化变革。在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积极探索基于国产ARM架构芯片的边缘端设备目标检测算法部署与应用,开发可扩展架构的视频流AI推理框架,并应用于MediaEngine边缘端版本。同时,紧跟信创国产化步伐,全面启动底层平台技术国产化工作,完成操作系统、数据库、硬件芯片等关键技术的路线验证,实现部分平台在国产芯片、操作系统环境下的部署运行。在电力设计系列软件优化升级方面,持续提升软件产品的质量和满意度,有序推进线路、电缆以及配电产品的新版本发布,实现百余项产品功能完善和新功能开发,全面提升产品性能与市场竞争力。(2)基于BIM的智能设计咨询方面:公司依托齐备的资质认证体系以及专业的技术实力,应用自主研发的三维设计系列产品,深入开展电网设计咨询等相关业务,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和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动态调整市场营销策略,强化业务拓展力度。报告期内,公司主网业务延续稳健发展态势,山东、内蒙古等区域持续多次中标;配网业务充分发挥属地化优势,内蒙古、广西、云南、重庆等区域中标多年度框架合同,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新能源业务由光伏向风电、储能转型,实现能源业务结构的多元化拓展与深度优化,同时积极开展“氢风光储”园区智慧微电网系统设计研究,致力于提升园区能源自给率与供应稳定性,构建绿色低碳园区;持续拓展数据中心配套综合能源相关业务,充分发挥电力业务优势,为数据中心项目提供涵盖用能规划、新能源设计以及能效管理等全方位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助力算力与电力协同共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3)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水利等行业信息化应用领域,深入挖掘不同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独特需求,以前沿技术赋能,打造差异化解决方案。在智慧能源领域,成功中标郴电国际生产管理系统项目,布局源网荷储智慧园区微网管控平台建设,通过智能调度和优化配置,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智慧交通领域,加速布局智慧港口、智慧机场等数字化市场,承接机场跑道监测项目和南昌机场智慧工地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机场行业算法和模型。在智慧水利领域,持续投入研发资源,对水利工程智慧建设管理平台、智慧水库数字孪生平台以及数字孪生流域平台三大系列产品进行迭代升级,覆盖雨水情监测、大坝安全监测、视频监控、工程巡检等业务,满足用户水库数字孪生可视化管理、APP移动巡检等应用场景,为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4)能源大数据分析及数字教育方面: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关键补充,在报告期内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与突破:在能源大数据分析领域,成功搭建大数据引擎平台(BigDataEngine),集成领先的数据抽取及治理工具,升级大数据框架组件,并融入AI大模型,搭建了一套涵盖数据抽取、数据处理、数据治理、数据分析、数据建模、数据任务调度管理等功能的大数据分析体系。在智慧双碳方面,从拓展数据源、精准测算碳汇、全面盘点碳资产等维度入手,迭代升级企业级碳资产管理平台,同时优化碳卫星数据同化模拟算法,全面提升双碳产品性能。在数字教育领域,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与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卢旺达共建中非丝路学院,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和本地化深度融合,为海外电力业务拓展提供坚实基础。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