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上海
  • 成立日期: 2002-11-27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1000074494301X3
  • 法定代表人: 黄明松
  • 董事长: 黄明松
  • 电话: 021-50809880,021-50804882
  • 传真: 021-59591800
  • 企业官网: www.csg.com.cn
  • 企业邮箱: kdzn@csg.com.cn
  • 办公地址: 上海市松江区洞泾镇泗砖路777号
  • 邮编: 201619
  • 主营业务: 涵盖智能电气、智能制造、新能源充换电等,能够为客户提供涵盖业务全链条的智能化、一体化的整体综合解决方案,打造工业智能化领域的“量身定制”,从而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平台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人工智能通用应用系统,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输变配电监测控制设备制造,输变配电监测控制设备销售,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研发,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销售,智能仪器仪表制造,智能仪器仪表销售,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系统开发,轨道交通专用设备、关键系统及部件销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充电桩销售,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信息系统集成服务,通讯设备销售,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机械设备租赁,租赁服务(不含许可类租赁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软件开发,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和试验,电气安装服务。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
  • 企业简介: 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智能”)成立于2002年,于2011年5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正式上市(股票代码:300222)。公司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制造业百强企业,自主创新和重点新产品企业。公司发展战略聚焦“数字能源”与“数字工业”两大板块,深耕电网行业超过20年,积累了以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趋势的引领下,公司积极布局模块化储能及微电网控制技术,形成集配电、用电、充电及储能为一体的分布式新能源“源网荷储”产品体系。利用数字技术引导能量有序流动,有效支撑传统电网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有机融合,实现“能源更高效、设备更智能”的美好愿景。科大智能始终关注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持续性,通过领域深耕、与领先技术合作等方式,公司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团队,建立了一支行业经验丰富的设计和技术团队,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公司高度重视与外部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积极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技术合作,建立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以及中国电力科学院等知名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经验,通过联合创新实现了诸多技术突破,保证了技术的领先性。与复旦大学联合建立了上海复科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并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式揭牌成立。2019年10月,复科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立。集合发挥各专家多学科、多专业综合优势,围绕人工智能及相关方向业务,研究探讨人工智能的理论、技术开发、国家政策和商业化应用。
  • 发展进程: 公司系由上海科大鲁能集成科技有限公司原有30名股东作为发起人,以截至2009年8月31日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51,602,896.86元按1:0.8720的比例折为4,500万股,依法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2010年2月9日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注册号为310115000722215。 英文名称由“SHANGHAIKDZNSCIENCE&TECHNOLOGYCO.,LTD”变更为“SHANGHAICSGSMARTSCIENCE&TECHNOLOGYCO.,LTD.”,自2011年8月1日起变更。 2012年5月9日,完成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名称“上海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无地域属性限制的新公司名称“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商业规划: 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装备或解决方案的R适用□不适用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宏观背景下,面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加快推进和新能源场景应用的快速扩大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公司以“数字能源”和“智能机器人应用”两大业务载体,积极布局主动配电网、储能、机器人先进控制、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研发,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应用场景。凭借在智能配电网、储能、工业生产领域的技术、产品工艺及应用实践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围绕新型电力、工商业用户、新能源等行业客户实际应用场景,提供智能配用电设备、储能系统产品、智能机器人和整体综合解决方案以及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1、数字能源公司是国内最早进入配电自动化领域的企业之一,作为电网公司的优秀供应商,数十年来一直紧跟国网、南网的发展战略,积极在智能电网、新型电网等领域布局,并积极参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客户主导的行业标准的规划和拟定,最初以DTU、FTU、故障指示器、配电终端类等二次终端产品起家,深耕二次终端领域,后期响应和适应电网一二次融合及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号召,拓展智能中压断路器、智能环网柜等一次设备领域业务,在低压用电自动化业务领域,公司实现用电集采、低压智能断路器、智能电表等业务覆盖,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在协议转换器、能源控制器等低压产品标准拟定单位之一。同时,公司快速响应新能源业务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新能源与电网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应用,开展工商业储能、柔性互联、分布式光伏并网管理、大客户负荷管理、微电网、虚拟电厂等场景研究,形成“源-网-荷-储”完整的产业链布局。2、智能机器人应用公司作为国内智能机器人应用领域的领先企业,深耕非标定制化智能产品与服务、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在相关方案设计、模拟仿真、工艺创新等关键环节形成深厚行业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能够为汽车、新能源、电力、轨道交通等领域客户配套符合实际生产要求的非标定制化智能机器人产品及整体综合解决方案,公司的产品矩阵丰富多样,涵盖了多种类型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机械手、仓储机器人等,满足不同工业场景的复杂需求。公司从事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或本体相关业务的,本季度公司产品整体市场销售均价较去年同期变动30%以上□适用R不适用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装备或解决方案业务的,本季度核心零部件采购价格较去年同期变动30%以上的□适用R不适用1、概述报告期内,公司整体经营业绩扭亏为盈,公司聚焦于数字能源业务发展的战略初现成效。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得益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加快推进和新能源场景应用的快速扩大带来的对智能配用电设备的刚性需求增长,公司数字能源业务依托多年来在该领域的持续研发投入、技术积累和市场深耕,凭借公司丰富的产品应用场景和市场资源以及人才积累等综合竞争优势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同时,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对部分盈利能力不佳业务主体的剥离,亏损减少。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73,852.3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72%(2024年较上年同期因合并主体减少影响收入合计75,656.02万元,扣除剥离主体因素影响后同口径相比营业总收入2024年较上年同期增长16.76%);营业利润为7,350.6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1.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003.5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4.79%。报告期内,公司开展的重点工作主要有:1、优化主营业务结构,聚焦数字能源发展面对百年一遇的能源革命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公司积极调整发展战略,进一步聚焦于以“数字能源”业务为发展核心的目标,并取得显著成效。报告期内,公司数字能源业务(扣除剥离业务因素影响)合同额和营业收入较上一年度均实现30%以上的增长,且数字能源业务占公司整体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75%。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对一直处于经营亏损的华晓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和上海冠致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的剥离工作,减少了亏损业务主体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2、基于当下,布局未来,保持技术的持续领先优势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的重点客户积极联动,深度绑定客户前端需求并实现系列化产品落地。基于多维研判、快速自愈、互联互通、区域自治的先进配电网保护控制策略,融合人工智能、5G、北斗、量子加密等现代信息技术,针对配电网应用场景,提出“中压配电网高供电可靠性、低碳智能配电台区、分布式能源”等多个业务领域的解决方案,实现“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打造高效可靠、灵活便捷、低碳环保的绿色配电网,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秉承“智能化、数字化、一体化”的技术理念,以具备深度学习的新型AI算法为核心,结合互联网+、物联网+、低功耗等先进技术,着力打造出“一二次深度融合柱上成套、数字化环保气体绝缘环网柜、台区智能终端、低压物联智能断路器、能源路由器、新型储能”等多种智能配用电设备;自主研发出“配电物联网云平台、EMS能源管理系统”等多套数据管理平台,打造“数据全采集、状态全感知、业务全穿透”的新型电力系统下配电网生态链体系。同时,基于新型电力系统积极规划未来研发产品和技术储备。3、开拓区域范围,提升市场占有率在持续深耕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区域的开拓,不断扩展产品服务范围。报告期内,公司智能配用电业务国内中标区域和中标金额持续增长;断路器、环网柜等一次设备在增加了一二次融合功能后,应用场景大幅拓宽,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大力拓展钢铁、冶金等高耗能行业的工商业储能并取得较大突破。鉴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电网建设规划不平衡的现状,公司开始将区域开拓的目光放到海外市场,积极筹划在东南亚、中东、澳洲等区域的市场开拓和相应产品的研发,依托国内成熟供应链和研发优势,大力开拓增量市场。在电能质量管理系列产品成功出口海外的基础上,基于公司当前技术储备和海外市场需求,积极规划智能环网柜、智能断路器、低压电表、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单元、低压智能开关等系列海外产品。4、推动人才战略与公司业务转型战略有效融合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将人才战略和业务转型战略两者保持目标一致、相互依赖、动态适应、共同创造价值、协同作用以及战略沟通,确保人力资源战略与业务转型战略的有效融合,为公司构建起人才引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布局。通过引进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等院校业务能力强、研发能力专的专业化人才,有针对性地负责制定、执行符合业务转型战略工作的实施;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品和服务,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聘用具有创新思维和行业专业技能经验丰富的高端性人才,以顺应环境和业务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时调整招聘策略、培训计划、绩效管理等措施,储备人才,搭建人才梯队,确保公司始终拥有与业务战略相匹配的人才队伍,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5、实施股份回购,积极回报投资者为增强投资者信心,积极回报投资者,基于对公司未来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认可,报告期内,公司使用自有资金2,400万元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196.1万股用于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