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中国电建
- 企业英文名: Power Construction Corporation of China, Ltd(POWERCHINA Ltd)
- 实际控制人: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上市代码: 601669.SH
- 注册资本: 1722615.9334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1-10-18
- 大股东: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53.05%
- 董秘: 孙德安
- 董秘电话: 010-88985570
- 所属行业: 土木工程建筑业
- 会计师事务所: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郭顺玺、王贤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嘉源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玲珑巷路1号院1号楼
- 概念板块: 工程建设 北京板块 中特估 破净股 标准普尔 富时罗素 MSCI中国 证金持股 沪股通 上证180_ 上证50_ 融资融券 机构重仓 中字头 HS300_ 绿色电力 央企改革 抽水蓄能 碳交易 特高压 PPP模式 一带一路 小金属概念 央国企改革 水利建设 风能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2009-11-30
- 组织形式: 央企子公司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717825966F
- 法定代表人: 丁焰章
- 董事长: 丁焰章
- 电话: 010-58368693,13701128990,010-88985570
- 传真: 010-58382133
- 企业官网: www.powerchina.cn
- 企业邮箱: zgdj601669@powerchina.cn
- 办公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玲珑巷路1号院1号楼(中电建科技创新产业园A座)
- 邮编: 100037
- 主营业务: 工程承包与勘测设计业务、电力投资与运营业务及其他业务。工程承包与勘测设计业务包括能源电力、水资源与环境、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
-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建设工程设计;建设工程勘察;建设工程监理;公路管理与养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水力发电;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工程管理服务;水利相关咨询服务;工程技术服务(规划管理、勘察、设计、监理除外);工业工程设计服务;基础地质勘查;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土地整治服务;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污染防治服务;地质灾害治理服务;电力行业高效节能技术研发;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储能技术服务;建筑废弃物再生技术研发;生物质能技术服务;土石方工程施工;对外承包工程;金属结构制造;砼结构构件制造;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软件开发;招投标代理服务;货物进出口;人力资源服务(不含职业中介活动、劳务派遣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是经国务院批准,于2011年9月在原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所属14个省(区、市)勘测设计、施工、装备修造企业基础上重组而成跨国经营的综合性特大型中央企业。中国电建注册资本金319亿元,业务和机构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清洁低碳能源、水资源与环境建设的引领者,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骨干力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龙头企业,可在工程领域为全球客户提供投融资、规划设计、施工承包、装备制造、管理运营全产业链一体化集成服务、一揽子整体解决方案。根据国家有关部委安排,承担相关领域战略规划、政策研究、标准制定等工作。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全球客户交付了一系列代表行业领先水平、令世人瞩目的精品工程。中国电建位居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第105位;在2023年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中排名第一,连续四年位列榜首;在2023年ENR全球承包商250强和国际承包商250强排名中分别位列第6位、第8位。中国电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5人;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0个、省部级研发平台118个、院士工作站9个、博士后工作站11个;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561项,拥有授权专利35375项,其中发明专利4868项;285个项目荣获国家级优质工程荣誉奖项,其中,国家优质工程金奖63个、鲁班奖66个、国家优质工程奖156个。放眼未来,中国电建将始终秉承“建世界一流企业,创全球卓越品牌”的愿景和“事耀民生,业润社会”的理念,肩负起“建设清洁能源,营造绿色环境,服务智慧城市”的使命,产业聚焦“水、能、城、数”,经营集成“投、建、营”全产业链一体化,坚持精工良建、品臻致远,努力创造价值,积极回馈社会,打造政府、业主认可,职工、社会满意的世界一流企业。
- 商业规划: 2024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持续上升的严峻复杂局面,公司牢牢把握国资央企新使命新定位,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坚定推动战略转型,不断优化“水、能、城、数”与战略新兴业务布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企业经营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一)企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指标稳步提升、重点项目高效履约、持续强化合规经营、高质量发展平稳有序。全年实现新签合同12,706.91亿元,同比增长11.19%;营业收入6,336.85亿元,同比增长4.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0.15亿元,同比减少7.21%。“全球最大设计企业”地位持续巩固,在2024年度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国际工程设计公司225强”榜单中,分别位列第1位和第15位,连续5年蝉联“全球工程设计公司”榜首,连续10年在双榜单中位列中资企业第1位。“全球最大电力工程承包商”地位更加凸显,在2024年度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承包商250强”和“国际承包商250强”榜单中,分别位列第7位和第8位,连续10年保持承包电力工程领域“全球第一”。(二)服务国家大局坚决有力一是坚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国家核心生产力战略布局,深度融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建设进程,在以上重点区域投资600余亿元,积极拓展央地合作广度与深度,精准助力金沙江上游昌波水电站、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雅砻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项目、青岛地铁5号线等一系列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项目落地实施,成功打造出一批代表行业顶尖水平、彰显国家建设实力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典范,大幅提升区域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发展活力。高端营销和重大项目营销成果丰硕,形成川渝、广东2个“千亿”级局域市场,获取15个百亿订单,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筑牢坚实支撑。二是坚决助力国家重大工程。深度聚焦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充分汇聚顶尖科研力量与创新资源,全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的科研硕果,为国家重大工程核准及顺利开工奠定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在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关键笔触。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发挥设计与承建优势,成功交付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大楼,中标高能粒子设施基建工程可研项目,展现深厚技术实力与行业影响力。积极响应国家能源战略,大力推进新能源和抽水蓄能项目开发。藏东南“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规划获批,丰宁抽蓄等多个“世界之最”“国内首个”重大工程建设实现节点目标,为国家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与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大动力。(三)战略转型发展成果卓越一是传统业务转型趋优。坚持市场导向,推动传统业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发挥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以投建营“拉通算账”一体化商业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全年获取高质量订单5,619.11亿元,占公司新签合同总额的44.22%;获取现汇订单10,676.47亿元,占公司新签合同总额的84.02%。二是战新业务加速培育。以新能源为主的战新产业营收贡献超40%、投资占比近50%、新签合同额占比超50%,公司已建在建新能源、储能等战新项目装机4742万千瓦,投运2263万千瓦。公司投资的我国首个开放海域最大渔光互补示范项目——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投资参建的离岸距离达105公里、水深约55~67米的浙江苍南深远海风电示范项目取得核准批复。全年新签战新业务合同6,845.46亿元,其中新型储能项目新签合同226.64亿元、土壤修复项目新签合同207.82亿元。以数字化助力基建市场开拓,为水利部提供智能大坝建设方案并在古贤等重大工程应用,新签数字化业务合同206.83亿元,新签算力(数据)中心类项目合同首次超过100亿元,赋能业务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速形成新的市场影响力和发展驱动力。公司位列“2024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第7位、建筑央企首位,勇立行业新兴产业发展潮头,为公司长远发展开辟全新增长路径。(四)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加强。获批国务院国资委第二批“重点支持”水能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推动传统水能产业升级与风光产业快速发展深度融合,有力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牵头组建中央企业BIM软件创新联合体,联合打造工业软件自主基座,推进底层核心技术攻关,发布《2024年度BIM软件图谱》及9大年度成果,有力提升国产BIM软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系统实施“领军十青年十团队”梯队建设和“百千万”科技人才工程,新增国家级人才16人。二是科技创新平台扩围提质。全力筹建国家水风光储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国家能源海上风电安全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组建“中国电建-巴基斯坦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深度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4家、省部级创新平台24家,3家子企业分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启航企业认定,创新主体培育实现“量质齐升”。三是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质量完成国务院国资委2项专项攻关任务,其中2项获评国际领先。积极参与新型储能、绿色氢能制储运等5家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牵头主持水能、风能、人工智能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新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433项、发明专利2170件,参编发布国际标准5部、主导发布国家标准2部、行业标准132部。(五)国际业务发展“质”“量”齐升2024年,公司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持续深化国际业务管控体系革新,强化集团化统筹协调与资源优化配置效能,依托海外五大专业支持中心,精准施策“扶优扶强”,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了国际业务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年新签国际业务合同额2,239.57亿元,同比增长4.08%,占公司新签合同总额的17.62%,新生效合同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国际业务营业收入906.28亿元,同比增长11.43%,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14.35%。“水、能、城、矿、农、数”与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协同发展,新能源、矿业基建等领域业务增长迅猛、竞争实力突出,境外电力、新能源新签合同额连续七年名列对外承包行业中资企业前茅,电力、新能源营收稳居对外承包行业第一,成功推动公司国际化发展水平跃居央企前列,在国际合作中彰显中国建造实力与品牌魅力,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亮丽名片。公司紧抓高质量发展主线,深度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践行价值营销,搭建国际交流合作高端平台,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高水平承办赞比亚电力发展论坛,在2024年澳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国际论坛成功承办分论坛,成为在论坛期间签约最多的中资企业,有力提升公司国际影响力。公司下属电建国际公司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中率先按国际标准发布了中资承包商的第一份ESG报告,获评凤凰卫视“ESG年度传播影响力先锋”称号,获商道融绿ESG评级A-,惠誉评级2级。以国际合作提升行业影响力,与全球知名企业在26个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