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压力容器(仅限单层),第三类低、中压容器、重型机械及成套设备、金属制品、风能原动设备、发电机及发电机组设计、制造、安装、修理;金属冶炼及加工;金属材料、矿产品的销售;工业气体制造及销售;冶金工程设计:技术咨询服务;承包境外成套工程及境内国际招标工程;进出口业务;风力发电。
经营范围:许可项目:特种设备设计;特种设备制造;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燃气经营;建设工程设计。一般项目:通用设备制造(不含特种设备制造);通用设备修理;金属制品修理;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常用有色金属冶炼;非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金属切削加工服务;金属材料销售;机械设备销售;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对外承包工程;货物进出口;风力发电技术服务;潜水救捞装备制造;信息系统集成服务;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金属加工机械制造;集装箱制造;金属包装容器及材料制造;金属丝绳及其制品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不含许可类专业设备制造)。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前身为第一重型机器厂,是毛主席提出建设,周总理誉为“国宝”,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中国制造业第一重地”的“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始建于1954年,是中央管理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是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重大装备材料研发中心。
70年来,中国一重始终秉承“发展壮大民族装备工业,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科技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初心和使命,紧紧围绕钢铁、核电、火电、石化、船舶、汽车、矿山、航天航空、深潜、军工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需要,深耕实体经济,先后创造了数百项第一,开发研制新产品435项,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534项,提供了超过600万吨重大装备。
中国一重具备核岛一回路核电设备全覆盖制造能力,是中国核岛装备的领导者、国际先进的核岛设备供应商和服务商,是当今世界炼油用加氢反应器的最大供货商、冶金企业全流程设备供应商。
目前,中国一重正加快转型升级,坚持材料与装备并重,装备与服务并举,国内与国际共同拓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向发力,构建形成以高端装备、专项产品、高端材料、工程与国际贸易、现代制造服务业、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战新及未来产业为主体的“6+1”产业布局,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产业集团。
(一)上半年经营工作1.重大项目稳步实施。
高温气冷堆首台压力容器、扎拉冲击式水电机组转轮等一批重大项目完工交货。
龙江一期20万千瓦风电项目完成转让、龙江二期20万千瓦风电项目提前2个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2.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推动实现所属单位分类分级及总部职能部门组织机构改革,加快资源要素向主责主业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实现了材料、工程装备、专项、风电产业一体化运营。
3.创新转型取得积极进展。
成功研制620℃超超临界汽轮机FB2高/中压转子锻件,标志着公司在超超临界火电核心部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自主研制的世界首条龙腾新能3800mm中厚板项目一次热试成功,实现超厚模铸坯轧制技术突破。
经过充分论证,事关企业未来发展的高端装备创新中心、超大型锻件近净成形产线、铸造数智化生产线等一批重大技改投资项目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转型基础有力夯实。
4.人才强企工作扎实推进。
实施干部储备池建设,完成“精炼计划”第一期能力提升培训。
联合哈工大合作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一重专项班”、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
深入开展“领导进校园”活动,引进2025届高校毕业生同比增长17%。
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联合黑龙江省知名高职院校开设“一重订单班”。
5.组织保障坚强有力。
扎实推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重要指示和重要回信精神“挂表作战”。
巡视整改持续推进,严格按照责任明确、任务清晰、分工协作、推进有序的要求,以可量化、可检查、可追溯的举措扎实推动各项任务。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2025年下半年,中国一重将坚定不移实现扭亏盈利中心目标,坚决打赢“三大战役”,确保完成全年利润总额目标,稳步走出困境,努力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1.坚决打赢生存保卫战。
聚焦扭亏为盈中心目标,坚持开源节流,紧盯关键环节,务求实效。
一是千方百计开拓市场。
二是科学谋划履约践诺。
确保实体收入稳步增长,高质量完成国防重大项目。
三是强基固本提升质量。
加强全级次质量体系建设,压紧压实质量责任,确保重大质量事故、重大客户投诉“零”发生。
四是尽心尽力强化服务。
建立健全售前、售中、售后客户服务体系,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加强项目管理,建立首问负责制。
五是多措并举降本节支。
从严从紧控制非生产性费用支出。
扎实开展全工序链、全价值链降本增效。
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底线。
2.坚决打赢改革攻坚战。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高质量完成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明确公司“党建引领、战略决策、创新改革、绩效评价、风险控制”五大核心功能,推动所属单位分类分级及总部职能部门组织机构改革方案落地,系统优化管理体系,着力打造定位清晰、权责分明、管控有力的价值创造型总部。
二是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落深落实。
完善公司全级次企业“三重一大”及重要事项决策权责划分清单,大力推行子企业外部董事“专职化”,加快建设科学、理性、高效的董事会。
三是夯实管理基础提升管理水平。
深入推进管理标准化,完善全级次监管体系,提高穿透式监管能力,提升监管质效。
着力健全考核体系,优化设置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绩效考核指标。
四是扎实开展新时代三项制度改革。
加快开展“三定”工作,打通“三类三层多级”人才通道,加快薪酬体系重塑,扎实推进干部竞争性选聘,持续激发干部“上”的动力,畅通“下”的渠道。
3.坚决打赢转型决胜战。
科学谋划“十五五”,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确保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转型。
积极承担更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任务,高质量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加快打造成为冶金装备产业链链长,布局建设高端铸锻件材料研发等高水平中试平台。
进一步健全关键核心技术“三个一批”攻关布局,坚决履行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
二是着力建好建强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
统筹规划企业整体工艺布局调整,加快专业化生产和工艺流程优化。
系统推进生产数字化转型,布局打造数智化车间和数智化工厂。
系统推进信息化升级,加快启动运营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
三是加快拓展赛道及“走出去”步伐。
争取在“核三废”处理方面取得新突破,深挖国防建设、航空航天等相关领域需求,着力提升全系统冶金产线开发能力,向露天大型剥采装备发展,全力开拓制造服务业务。
加大不锈钢锻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
2008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设立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的批复》(国资改革[2008]1417号)批准,一重集团联合华融、宝钢集团、长城共同发起设立本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