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海油发展 - 600968.SH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19-06-26
上市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企业英文名
CNOOC Energy Technology & Services Limited
成立日期
2005-02-22
注册地
北京
所在行业
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海油发展
股票代码
600968.SH
上市日期
2019-06-26
大股东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
81.65 %
董秘
肖德斌
董秘电话
010-84528003
所在行业
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会计师事务所
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洪权、石宁
律师事务所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110101771554423Q
组织形式
央企子公司
注册地
北京
成立日期
2005-02-22
法定代表人
朱磊
董事长
周天育
企业电话
010-84528003
企业传真
010-84525164
邮编
100027
企业邮箱
sh_cenertech@cnooc.com.cn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6号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主要为海洋石油工业上、中、下游的勘探、开发、生产、销售、油气加工、LNG、炼化等环节提供产品与技术服务,现有能源技术服务、低碳环保与数字化、能源物流服务三大产业。。

经营范围: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化工、电力设备设施和船舶的维修、保养;油田管道维修、涂敷;油田生产配套服务;油田工程建设;人员培训;劳务服务;仓储服务;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通信信息网络系统集成服务;油田作业监督、监理服务;承包境外港口与海岸、海洋石油工程和境内国际招标工程;国际货运代理;下列项目仅限分公司经营:物业管理;出租办公用房;再生资源回收、批发;船舶油舱清洗及配套维修服务;环境治理;垃圾箱、污油水罐租赁;起重机械、压力管道的安装、检测、维修;海洋工程测量、环境调查及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程防腐技术服务;弱电工程设计及施工;数据处理;压力容器制造;油田管道加工;对外派遣实施上述境外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下列项目仅限分公司经营:制造、销售石油化工产品、油田化工产品(剧毒品、易制毒品除外)、危险化学品(具体项目以许可文件为准);餐饮服务;普通货运;经营电信业务。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聚焦海上、陆上油气生产领域,致力于发展成为以提高油气田采收率、装备制造与运维、FPSO一体化服务等为主导产业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能源技术服务公司。

公司积极把握能源转型大势,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加快推动低碳环保和数字化产业发展,致力于成为海洋石油行业发展绿色产业和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公司以2005年2月22日注册成立的中海石油基地有限责任公司为基础变更设立,2008年6月20日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工商变更登记,2019年6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海油发展,股票代码:600968)。

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公司以海洋石油生产技术服务为核心,拓展陆上非常规油气田技术服务业务,为海上及陆地油气资源的稳产增产提供技术及装备保障。

同时,公司通过物流、销售、配餐等能源物流服务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生产及销售支持。

另一方面,面对能源转型大势,公司以产业低碳化、数字化为抓手,加快推动公司低碳环保和数字化产业发展。

公司以技术服务支持生产,以产品带动技术服务,以物流服务联通技术服务与产品销售,形成能源技术服务、低碳环保与数字化、能源物流服务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具备综合性强、风险抵御能力强的业务竞争优势。

商业规划

2024年,公司围绕高质量发展核心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核心能力建设,积极为油气增储上产贡献专业价值,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25.1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56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3597元/股,分别同比增长6.51%、18.66%和18.66%,主要经营指标持续向好,生产经营业绩再上新台阶,扎实推进业务稳定向上、结构向优、态势持续向好。

(一)聚焦主责,三大产业齐发展能源技术服务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17.33亿元,同比增长15.12%,核心能力建设成效释放,产业核心地位进一步提升。

公司抢抓油田增储上产的有利时机,持续强化核心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油气生产领域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产品的供给能力。

永磁电潜泵技术、提速提效工具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应用,生产设施、微透平机组运维等技术能力稳步提升,油田化学药剂、人工举升泵工况产品等自主化设计和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油田海管内检测自主实施,超级一趟多层防砂、裸眼分舱充填服务、热采上下部完井服务等新业务开拓,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通过能力建设,有效挖掘市场增量,井下工具业务工作量同比增长15.45%,人工举升服务工作量同比增长6.27%,油田化学服务工作量同比增长16.75%,装备设计制造及运维服务工作量同比增长7.75%。

低碳环保与数字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0.60亿元,同比增长0.91%,传统产业向新求质,战新产业加快培育。

重点围绕绿色低碳、数字化、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布局,制定“六大领域、118项产品及服务”的战新产业目录,蓄能打造“新增长极”。

持续提升数字化转型价值,研发智能排程算法,智能问答等产品,打造智能工厂模块,助力智能油田、智能基地建设,数字化业务工作量同比增长12.42%。

积极开拓新材料业务市场,通过“可研+工艺包+技术使用许可+专有催化剂+专有设备”一体化、定制化推广模式,实现化工催化剂材料销量增长,功能膜材料在海上稠油热采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成功应用,水处理业务工作量同比增长18.47%。

“双碳”服务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首日完成全国首单CCER碳资产交易。

能源物流服务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32.10亿元,同比增长0.60%,作业支持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加快推进协调服务“扩基延链”,实现五海八基地数智化服务全覆盖,综合效率提升30%以上,外输协调、智能基地、智能仓储和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协调支持服务工作量同比增长4.97%,码头装卸工作量同比增长3.08%。

围绕主责主业,大力开发社会市场,投用全国最大吨位可移动桅杆式起重机,完成全球最长海上风电叶片吊装上船作业,实现海上风电设备吊运一体化服务,新增中海壳牌三期乙烯项目物资仓储服务,巩固惠州石化区仓储服务市场份额。

坚持向市场要效益,优化产品营销网络和销售模式,全产品上线海油电商平台,混储混销新模式打破终端设施壁垒。

(二)多措并举,夯基垒台蓄动能核心能力建设不断强化。

持续优化能力提升工作机制,年度109项任务、320个具体目标按计划顺利推进,提高采收率等重点领域取得积极成效。

智能分舱控水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累计实现增油17.6万方;浅水水下采油树产品实现工程应用期降本20%,安装作业时效提升40%。

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明显。

国内首创7″超级一趟多层压裂充填工艺及工具成功应用,打破防砂长度、注砂量和排量3项作业记录。

突破索拉系列维修关键技术,全面掌握C50、T60燃气轮机国产化大修技术体系。

建成我国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撬装装置,整体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数智转型加速纵深推进。

发布海油发展数字化转型顶层蓝图,形成智能管理、智能服务、智能装备、智能工厂四个领域设计方案,构建“一个基础、两大平台、三重保障、四大场景”的转型架构,开发海油发展数字底座-数智平台1.0。

完成生产、仓储、供应链、销售等10大产品开发,在各场景应用60余项次,生产、仓储及设备产品获得智能制造成熟度三级产品证书。

重点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增强有效投资力度,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夯实经营发展基础。

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完工交付,我国最大规模LNG运输船建造项目“绿能瀛”“绿能珠”交付,我国首艘江海全域全季作业LNG运输加注船-海洋石油302顺利建成投用,我国首个海洋油气全生命周期智能装备制造基地(一期)项目机械完工。

协同发展机制持续完善。

与重点客户常态化开展“对接协同”工作,全年落实客户需求清单162项。

积极推动公司内部协同,制定“大协同”机制工作方案,形成国内一体化项目清单,开展涠洲10-3W项目试点应用,持续增强协同意识、凝聚协同合力。

(三)深耕细作,品牌引领拓市场品牌建设扎实推进。

按照“主品牌+特色品牌”原则,梳理形成海龙产品品牌架构树。

聚焦人工举升、油田化学品、小微透平等关键产品,加快推动自主化、智能化、序列化,形成核心产品型号365种。

永磁电泵产品年度入井292井次,同比增长403%;集输化学药剂产品配方自主化率达84%、自主化产能同比提升30%。

商务模式创新优化。

充分发挥内部各业务单元一体化协同作用,围绕“智能注采、电潜泵、小微透平、防腐涂料”等关键产品,优化生产组织与商务模式,打造产业链竞争新优势。

泵工况仪“租售结合”服务模式、小微透平“租赁+效益共享”服务模式等16项商务模式创新落地。

市场开拓成效显著。

坚持“聚焦主业、强内拓外”发展思路,通过“产品+技术”“一体化业务”“总包项目”等推广模式,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持续深耕“两外”市场。

印尼钻机完修井服务项目顺利开钻,油套管产品首次走出国门,管道涂敷产品成功入网卡塔尔北方石油公司。

签订国内单套最大网径硝酸机组铂网催化剂合同,有效巩固市场龙头地位。

发展进程

本公司的前身为基地集团,是由中国海油出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于2005年2月22日成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7.8亿元。

根据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于2005年2月1日出具的《验资报告》(中瑞华恒信验字[2005]第2004号)以及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的《关于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实收股本的复核报告》(信会师报字[2016]第711751号),截至2004年12月31日止,本公司已收到中国海油以净资产出资的注册资本合计3,780,000,000元。

中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的《验资报告》(中审验字[2008]第8014号)已对变更股份公司出资情况进行确认,截至2008年6月12日止,本公司已收到投入股本相关的净资产及货币资金合计9,021,906,941.27元,该等净资产及货币资金折合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0亿元,其余部分计入资本公积。

国资委出具的《关于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筹)国有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国资产权[2008]532号)已对本公司上述国有股东的持股数额及持股比例予以核准。

2008年6月20日,本公司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变更登记,领取了注册号为110000007992192号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