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图书出版与发行业务、数智服务业务(原知识服务业务)和城市文化空间运营业务(原文化消费业务)
经营范围:许可项目:图书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网络出版物出版;出版物批发;出版物互联网销售;出版物零售;演出经纪;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广告制作;广告设计、代理;广告发布;互联网销售(除销售需要许可的商品);办公用品销售;日用百货销售;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零售(象牙及其制品除外);电子产品销售;会议及展览服务;市场营销策划;企业管理咨询;社会经济咨询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第一家由中央企业主管、主办的图书出版机构,拥有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和网络出版及批发零售全牌照。
2008年,中信出版社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发展为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7月,中信出版集团成功登陆A股市场,成为大众出版的龙头企业。
作为全国首批一级出版社和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中信出版集团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创新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优秀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满足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信出版集团也因此屡获殊荣,获评“新中国70年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2018-2020年度首都文明单位”“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中信出版集团以知识应对时代变迁,从中国观察时代变革,先后与超过13,000位国内外作者建立合作关系,出版图书超过12,000种,基本实现了大众出版领域的全覆盖,并成为各垂直领域内的主要力量。
《谁动了我的奶酪》《从优秀到卓越》《激荡三十年》《黑天鹅》《人类简史》《这里是中国》《历史的温度》等畅销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创造了“从零到一”“灰犀牛”等引领性概念和话题,对推动中国商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出版的图书获各类奖项超500种,如《全球化的裂解与再融合》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入选2020年中央宣传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名单,《薛暮桥年谱》等8种图书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的坎》等10种图书荣获中央宣传部“年度中国好书”奖,《论中国》等5种图书荣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
中信出版集团以“聚焦欧美、润泽亚洲、撒播丝路”的多元化战略,助力中国出版“走出去”,在过去十多年间与全球近200家知名出版商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成功向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输出图书版权超过2000种,名列前茅。
中信出版集团聚焦图书出版主业的同时,已将业务范围拓展到数字阅读与服务、新型连锁书店、教育培训、文化增值服务等领域。
在数字出版领域,持续将优质内容资源数字化,拓展出电子书、有声书、音视频栏目、广播剧、情景剧、课程等数字出版和知识服务产品矩阵,为用户提供场景化应用的阅读服务。
从2010年起,中信出版集团开始布局文化新零售领域,在全国主要城市机场及市中心标志性建筑开办连锁直营书店,以内容策划和知识服务为依托,以品牌、IP为核心,打造多主题空间,服务超过4亿优质客群,已成为亚太地区颇具影响力的连锁书店品牌。
中信出版集团正致力于以优质内容和创意垂直整合文化、生活、教育及娱乐等领域,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立体知识服务体系,聚焦都市人群阅读与文化生活需求的智慧生活服务体系,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较大规模的综合文化服务提供商。
(一)公司所处的行业情况根据开卷报告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整体图书零售市场高开低走,码洋同比小幅增长0.73%,实洋同比下降0.31%,二季度各月码洋同比均为负增长。
教辅图书加速进入零售渠道,细分市场中仅生活、心理自助、教辅、少儿等6个领域实现同比增长,多数细分板块同比负增长。
各细分渠道中,仅内容电商渠道码洋同比增长47.62%,但增速明显放缓;其他渠道均呈现负增长,平台电商、垂直及其他电商、实体店渠道码洋同比分别下降17.31%、16.27%、8.05%。
报告期内,国家出台系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为图书出版行业营造有利政策环境。
国务院办公厅于1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指出在2027年年底前,中央财政继续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关于延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央宣传部公告2023年第71号)等文件中规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和服务水平,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等。
3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县级以上政府将阅读促进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首次提出“全民阅读促进战略”,提高全民阅读推广效能、提升全民阅读服务质量等。
(二)公司上半年主要经营情况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2,242.53万元,同比增长2.1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19.40万元,同比增长30.48%。
截至6月底,公司总资产340,161.09万元,净资产222,475.63万元,较上年度末分别增长2.80%和2.8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47%。
公司图书出版主业优势稳固,数智化升级和IP生态化运营双轮驱动提质增效,毛利率同比提升2.07个百分点。
1.坚持出品优质内容,致力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报告期内,公司入选国家和部委级奖项、国家重点资助及推荐项目总计14项,获得行业协会和专业媒体重点推荐290项。
《中国文化之美》入选2024年度“中国好书”,《宇宙的另一种真相》获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奖。
公司对外输出版权157项,《大运河:从北京出发,下江南!
》(德文版)荣获2024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树林里的小茶馆》等多部作品输出英语、法语等全球主流语种国家和地区,连续获评“国家文化重点出口企业”(2025-2026年度);《DK时间线上的全球史》荣获2024年度引进版优秀图书奖。
公司与重庆市委宣传部、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在新加坡联合主办“2025陆海财经论坛”,助力中国产业出海东南亚,发布《什么是重庆》中英文版,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达成“新经济・新发展”系列图书战略合作,活动吸引近200位中外政商学界嘉宾参与,媒体传播覆盖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
2.持续领跑大众出版市场,动漫游戏图书产线高速增长。
根据开卷报告数据,上半年,中信出版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中的实洋市占率为3.06%,在单体出版社中排名第一。
细分产线中,经管、传记、艺术、科普类图书位居第一,文学类跃居第三。
在《哪吒・三界往事》《哪吒之魔童闹海艺术设定集》、“黑神话・悟空”《影神图》等爆品带动下,公司动漫游戏图书占有率跃升至市场第一。
报告期内,公司有效落地“新经济出版工程”“少儿阅读服务体系工程”“中信文学文库本项目”“动漫文创生态工程”“书系体系建设计划”等重点举措。
经管社科图书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推出“阅见未来”青少年素养阅读解决方案;文艺动漫产线成长为最新增长驱动力量;出版内容体系化建设逐步完善,科学策划能力有效提升。
公司以用户为中心建设分级分类产品池,加大垂类用户运营力度,通过精准投放、拓展内容“二创二加”消费场景,逐步提升自营销售占比。
3.深化会员权益体系建设,“B+C”双轮驱动数智服务再升级。
数智服务致力于构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科技驱动的知识服务创新平台。
将“内容专业力”与“资源整合力”结合,打造“权威内容+产业赋能+数字化工具”的全链条服务能力,为企业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知识服务解决方案,上半年新增企业客户超220家。
中信书院app围绕“聚人气、拓内容、促转化”原则,丰富内容体系和知识形式,着力构建全新会员和权益体系,打造“高端化、思想化、智慧化”数字阅读平台、会员服务平台和社群运营平台。
中信书院app和新媒体矩阵图文、音视频和直播内容上半年传播量超1.3亿。
4.以内容运营为驱动,城市文化空间运营实现新突破。
中信书店聚焦城市文化、文旅、潮流消费场景,发挥供应链和直达客群优势,持续完善运营模型,提升线上、线下运营效能。
以内容运营为驱动,完成5.2万种图书的标签化和数据库建设,为输出定制书单、验证选品模型奠定基础;围绕不同类型的客群和主题,开展读书会、主题书展、“思想剧场”系列活动,有效增强社群运营。
“中信书店・谷知谷知”动漫主题空间成功试水,已于上海、北京、成都、长沙等二次元聚集地筹备拓店;IP衍生品货盘已初步搭建,覆盖百余种IP,自研产品SKU超380个。
5.数智赋能流程再造,提质增效成果斐然。
夸父AI数智出版平台持续提质增效。
上半年,采用“智慧多核引擎”,对模型进行全面升级,新增多模态能力,融合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种信息形式进行综合处理与智能生成。
推进AI对出版精细化赋能,其中选题评估效率提升30%以上,AI审校错误检出率提升15个百分点,营销视频制作效率提升超5倍。
公司数智赋能流程再造逐步向其他数字产品延展,已完成AI视频创作工作流搭建,并稳步推进AI技术嵌入企业学习平台。
企业于1993年2月16日设立,设立时名称为“中信出版社”,系经原新闻出版署1988年8月20日批准设立(批准文号:(88)新出图941号文)并于1993年2月16日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主办单位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1992年11月13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签署《中信出版社章程》,约定中信出版社的注册资金为100万元,全部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拨发,其中固定资金60万元、流动资金40万元。
1992年11月13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出具了《资金信用证明》,对中信出版社100万注册资金的真实性予以确认。
1993年2月16日,中信出版社完成公司设立工商登记手续,并领取了国家工商行政管总理局颁发的注册号为10001297-3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经营范围为有关金融贸易、生产技术、国际经济发展和国际市场预测方面的图书的编辑、出版、发行。
2007年8月3日,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作出《关于同意中信出版社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批复》(中信计字[2007]120号),同意中信出版社进行股份制改造。
2007年11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中信出版社股份制集团化有关问题的批复》(新出法规[2007]1466号),同意中信出版社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12月21日,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中瑞华恒信专审字[2007]第681号《审计报告》,截至2007年5月31日,中信出版社经审计的净资产为人民币11,755,808.02元。
2007年12月26日,北京德祥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出具京德评报字(2007)第097号《中信出版社改制项目资产评估报告书》,截至2007年5月31日,公司净资产评估价值为人民币1,413.38万元。
该评估结果已由中信集团报财政部备案。
2008年1月29日,财政部下发《关于中信出版社实施股份制改造的批复》(财金函[2008]11号),同意中信出版社股份制改造设立股份公司。
2008年5月15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同意中信出版社资本结构变更的函》(新出图[2008]639号),同意中信出版社资本结构由中国中信集团公司100%出资变更为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和中信投资分别出资95%和5%。
2008年5月19日,财政部下发《财政部关于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方案的批复》(财金函[2008]69号),同意中信集团公司和中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5月20日,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作出《关于中信出版社股份制改造有关事项的批复》(中信计字[2008]69号),同意联合下属全资子公司中信投资共同发起设立股份公司。
2008年5月27日,中信出版社召开创立大会,同意中信出版社整体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0万元,发行股份10,000万股,其中:中国中信集团公司认购9,500万股,以中信出版社经评估的截止2007年5月31日的净资产1,413.38万元和现金8,086.62万元出资;中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认购500万股,以现金500万元出资。
股本1亿股,注册资本1亿元,其中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以经评估后的中信出版社净资产1,413.38万元及人民币8,086.62万元出资,中信投资以人民币500万元出资。
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继承中信出版社的资产、业务、人员、债权和债务。
2008年5月27日,中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中审验字[2008]第8012号《验资报告》,截止2008年5月27日,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已收到股东缴纳的注册资本合计人民币10,000万元。
其中股东中国中信集团公司认缴人民币9,500万元,以货币出资人民币80,866,170.67元,以中信出版社改制评估净资产出资14,133,829.33元,合计占应缴注册资本的95%。
股东中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货币出资认缴人民币500万元,占应缴注册资本的5%。
以上出资均按1:1的比例折合股份总额100,000,000股,每股1元,共计股本100,000,000元。
2008年6月18日,公司就上述事项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办理了相关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取得了注册号为100000000012970的股份公司《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