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主要从事生物医药的创新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
经营范围:研究、开发生物与医药技术(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除外),生产中间体,医疗器械、药品(小容量注射剂(抗肿瘤药)、散剂、原料药、体外诊断试剂),销售自产产品,医疗器械(II类:医用激光仪器设备)的批发及进出口业务,并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不涉及国营贸易管理商品,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专项规定、质检、安检管理等要求的,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许可后开展经营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创建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由知名企业如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作为公司股东。
本着“我们多一分探索、人类多一分健康”的信念,公司主要从事生物医药的创新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力求成为一家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源泉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公司在基因技术药物、光动力技术药物、纳米技术药物及口服固体制剂技术药物等领域不断推出新技术及产品,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预计未来将陆续有新药投放市场。
凭籍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实力,公司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八六三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
一九九八年以来,复旦张江被连续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一九九九年,公司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于二零零二年八月,公司在香港创业版成功上市(股票代码:8231),并于二零一三年十二月,转往香港主板上市(股票代码:1349)。
二零二零年六月,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交易(股票代码:688505)。
至此,复旦张江成为于A+H两地上市的公司之一。
公司现控股泰州复旦张江药业有限公司,上海溯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风屹(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公司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力量强大,近六百名高素质的员工推动公司不断创新,实现飞跃。
本集团已经在生物医药的创新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及市场营销形成完整闭环,我们将继续战略性聚焦优势领域,快速推进研发及产业化,同时兼顾创新与产业化的平衡,兼顾研究开发与市场营销的平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医药细分领域取得稳固的优势地位,成为生物医药业界的创新者及领先者。
研究策略及回顾报告期内,本集团的创新性研发领域仍然集中在针对皮肤疾病和癌前病变的光动力药物、针对肿瘤手术可视化的光动力药物、针对肿瘤的抗体偶联药物以及拥有专利或技术壁垒的其它药物。
光动力药物本集团是国际光动力药物开发的领先者,已开发和正在研发的药物适应症涉及尖锐湿疣、鲜红斑痣、中重度痤疮、光化性角化病、宫颈癌前病变、乳腺癌、脑胶质瘤和膀胱癌等。
光动力药物是本集团发现疾病规律并制定治疗规则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产品群。
我们将继续发挥光动力药物已体现出的一药多适应症及临床治疗新“手术刀”特点,针对目前无法治疗或干预的一些疾病设计出独特的治疗方案。
本集团目前的光动力研发管线主要布局于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Therapy,PDT)和光动力诊断(PhotodynamicDiagnosis,PDD)两个方向。
在皮肤相关疾病的光动力治疗方面,本集团在十余年光动力药物持续研发以及临床适应症探索的基础上,一方面不断地拓展已上市药物的临床新适应症;另一方面,基于目前临床未被满足的皮肤疾病治疗需求,亦在不断开发新的光敏化合物及配套医疗器械。
在其他光动力治疗领域,本集团亦将持续关注光动力抗菌(antibacterialPhotodynamicTherapy,aPDT)、光动力免疫(Photoimmunotherapy,PIT)等细分方向并积极开展相关的早期研究,在光敏剂筛选与设计以及光敏剂局部用药等方向上也进行了重点探索,以进一步拓宽PDT的应用范围与场景。
本集团的目标是为更多临床科室带来精准、可控、高效、低损伤的光动力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安全与便利治疗的同时,也给医护专家更优的方案选择。
本集团目前开发的光动力诊断技术亦称术中分子影像(IntraoperativeMolecularImage,IMI)技术,现阶段专注于将不同剂型的盐酸氨酮戊酸制剂应用于脑胶质瘤、膀胱癌和乳腺癌术中荧光可视化适应症的临床研究。
以上项目均基于相似的工作机制,即由于肿瘤细胞相较于正常细胞更强的代谢能力,盐酸氨酮戊酸给药后肿瘤细胞内会特异性富集原卟啉IX,后者在蓝光照射下可发出红色荧光,实现手术切除过程中肿瘤的可视化。
该项技术有望帮助医师在术中实时判断肿瘤边缘、发现常规手术白光下不易识别的病灶,最终达成更完全更彻底的肿瘤切除。
除了盐酸氨酮戊酸这类基于代谢差异考量开发的IMI技术外,本集团亦在积极布局基于肿瘤特异受体的靶向分子不同从而开发的IMI技术,以期实现为肺癌、卵巢癌、胰腺癌等适应症提供术中导航。
本集团对于光动力诊断和光动力治疗中所需的医疗器械,亦正同步进行配套开发工作,未来将逐步推进产业化的实施。
盐酸氨酮戊酸散(商品名为艾拉®)结合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作为本集团第一个产业化的项目,上市后在市场上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已成为临床首选药物。
盐酸氨酮戊酸的多个新适应症拓展,是本集团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局部用盐酸氨酮戊酸散用于治疗HPV感染的宫颈癌前病变(“CIN”即“宫颈癌前病变”)项目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将尽快开展III期临床研究。
该项目II期临床研究结果已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妇科肿瘤学学术会议发表。
宫颈癌前病变是治疗上的难点,坚持该项目的临床研究和开发,将造福于广大妇女患者,我们将争取早日获得新适应症注册。
盐酸氨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方案已被收入于《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女性下生殖道疾病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中。
盐酸氨酮戊酸外用散用于治疗中重度痤疮项目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将尽快开展Ⅲ期临床研究。
该项目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已于第五十三届欧洲皮肤研究协会年会(EuropeanSocietyforDermatologicalResearch,ESDR)发表。
盐酸氨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方案已被收入于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和《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中。
盐酸氨酮戊酸外用散用于治疗光角化病(“AK”又称光线性角化病,日光性角化病、老年性角化病)项目的II期临床试验于报告期内入组结束,数据结果统计中。
光角化病是一种因不典型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而引起的一种癌前皮肤病变。
其多发于面部、头皮或手背等曝光部位,好发于中老年人。
采用光动力疗法治疗AK在国外已有获批先例,我国现有治疗方案包括冷冻、刮除、外用药物涂抹等。
盐酸氨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方案已被收入于中华医学会发布的《光动力疗法皮肤科临床应用指南(2021)》和《中国光线性角化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中。
盐酸氨酮戊酸口服溶液用粉末用于高级别脑胶质瘤术中可视化项目的验证性临床试验于报告期内入组结束,数据结果统计中,将尽快向国家药监局递交上市申请。
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通常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和生存期短等特点。
手术切除是目前脑胶质瘤国内外临床主要治疗手段,而患者的生存预后与手术切除程度相关。
因此手术的基本原则是在不损伤邻近正常脑组织的前提下尽可能完全切除病变组织。
但高级别脑胶质瘤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其与周围正常脑组织边界不清,手术很难全切。
参考国外已获批上市的用于成人恶性脑胶质瘤手术期间恶变组织的可视化产品,本公司确认由盐酸氨酮戊酸配合形成的ALA-荧光引导技术可以为高级别胶质瘤手术治疗的患者带来实际的临床获益。
该项目用以指示脑胶质瘤边缘,实时引导切除范围,帮助手术医生在尽可能保留健康组织的同时提高肿瘤的全切率,以期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延长患者生存期。
盐酸氨酮戊酸颗粒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手术切除辅助项目的验证性临床试验于报告期内已联合新开发的设备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
膀胱癌是一种复发率较高的恶性肿瘤。
根据肿瘤是否浸润到膀胱肌层可以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
据公开资料显示,NMIBC约占膀胱癌的75%。
经尿道膀胱癌切除术(“TURBT”)是目前治疗NMIBC的首选外科治疗方式,目标是完全切除肿瘤。
临床治疗中,TURBT术后的肿瘤残余是NMIBC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本公司拟开发该项术中荧光指引技术,提高TURBT术中NMIBC的检出率,以帮助医师更完全地切除肿瘤组织,从而降低患者复发率。
注射用FZ-P001钠用于癌症术中恶性病变可视化项目的I期临床试验申请于报告期内获得受理。
该药物为本公司自主研发的化学药品1类新化合物,是一种创新型光敏剂,其活性成分为叶酸受体靶向小分子与花菁类光敏剂偶联而成的分子,可靶向叶酸受体α(FRα)高表达的恶性肿瘤组织并在近红外区间荧光显影。
本公司计划使用该药物开发术中荧光指引技术,指示肿瘤恶性病变组织残留与切缘状态,旨在提高相关实体瘤(如卵巢癌、肺癌等)手术切除效果,为肿瘤外科的精准导航手术提供兼具分子靶向特异性和多维生物感知的创新解决方案。
治疗鲜红斑痣的海姆泊芬注射剂(商品名为复美达®),全球首个针对鲜红斑痣的光动力药物,是集新药靶、新化合物和新适应症于一体的新药。
鲜红斑痣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真皮浅层毛细血管网扩张畸形。
表现为无数扩张的毛细血管所组成的较扁平而很少隆起的斑块,病灶面积随身体生长而相应增大,终生不消退,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面颈部多见,在新生儿中发病率高达千分之三至四。
如不及时治疗,65%以上的患者病灶会逐渐扩张,在40岁以前出现增厚或发生结节,严重影响容貌和心理。
海姆泊芬作为505(b)(1)类药物正在美国开展II期临床研究。
基于复美达®在中国大量可靠的临床治疗真实资料,以及在治疗中不断发现和发展出的提高疗效和降低副作用的专利技术,我们有理由期待一旦在美国成功上市,海姆泊芬将帮助全球患者改变生活,也将为本集团坚持的创新发展模式奠定基础。
同时,本集团对于新光敏剂的探索与筛选工作亦在持续进行,为集团的光动力药物储备提前布局。
未来,本集团将继续致力于光动力治疗方案的进一步发掘和优化,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最大化利用光动力药物治疗区别于传统治疗方法的独特优势,开发新的光动力药物或新的光动力药械联合治疗方案。
抗体偶联药物(ADC)抗体偶联药物(ADC)是本公司基因工程技术平台的重要研发方向和商业化目标选择,ADC药物因兼具小分子药物的强大杀伤力和单克隆抗体的靶向性,在过去十年间一跃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和开发热点。
—治疗三阴乳腺癌的抗Trop2抗体偶联药物(“抗Trop2抗体偶联SN38”,又称“注射用FDA018抗体偶联剂”项目)I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同时,截至报告期末,该药物针对其他肿瘤适应症探索的I期临床研究入组结束,数据结果统计中。
该药物拟用于治疗三阴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
近年来,我们在小分子端构建了全新的linker-drug平台(“BB05平台”),这为集团后续开发Me-better或创新ADC药物奠定了基础。
基于此项技术,本集团目前基于BB05平台正在研发的ADC项目有:—治疗乳腺癌和胃癌等多种实体肿瘤的抗Her2抗体偶联药物(“抗Her2抗体偶联BB05”,又称“注射用FDA022抗体偶联剂”项目)正在开展I期/II期临床研究。
报告期内,该药物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低表达乳腺癌适应症队列的II期临床研究入组结束,并已取得初步数据结果,将尽快与国家药监局沟通后续注册研究方案;同时,该药物针对其他适应症的临床研究入组亦进展顺利。
该药物基于HER2高表达乳腺癌患者治疗的I期临床研究数据结果已于二零二四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uropeanSocietyforMedicalOncologyAsia,ESMOAsia)发表。
该药物由针对HER2靶点的单克隆抗体与BB05偶联组成,可通过与HER2表达的肿瘤细胞结合并内吞,在溶酶体内通过蛋白酶剪切定向释放小分子细胞毒药物(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杀伤肿瘤细胞。
该药物拟用于治疗HER2表达阳性的晚期实体瘤,如乳腺癌、胃癌、肺癌、结直肠癌等;—治疗肺癌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的抗Trop2抗体偶联药物(“抗Trop2抗体偶联BB05”,又称“注射用FZ-AD004抗体偶联剂”项目)正在开展剂量拓展和适应症探索的I期临床研究。
该药物由针对人滋养层细胞表面糖蛋白抗原(TROP-2)靶点的单克隆抗体与BB05偶联组成。
TROP-2在人体正常组织中有不同水平的表达,但在如乳腺癌、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中的表达水平都会显著升高。
该药物可通过与TROP-2高表达的肿瘤细胞结合并内吞,在溶酶体内通过蛋白酶剪切定向释放小分子细胞毒药物(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杀伤肿瘤细胞。
该药物拟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包括但不限于肺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尿路上皮癌、膀胱癌和子宫内膜癌等;以及—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DLL3抗体偶联药物(“抗DLL3抗体偶联BB05”,又称“注射用FZ-AD005抗体偶联剂”项目)正在开展I期临床研究。
该项目临床进展顺利,公司已在潜在推荐剂量上,展开了后续适应症探索研究。
该药物可通过与DLL3阳性的肿瘤细胞结合并内吞,在溶酶体内通过蛋白酶剪切定向释放小分子细胞毒药物(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杀伤肿瘤细胞。
该药物拟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包括但不限于小细胞肺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前列腺癌等。
该药物临床前研究论文已于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旗下期刊发表,研究结论显示该药物在动物体内展现了强效的抗肿瘤活性,起效剂量低于1.5mg/kg,并且体内血液循环稳定,同时在猴体内重复给药未观察到间质性肺炎,最高非严重毒性剂量高达30mg/kg,安全性良好。
我们已具备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开发、ADC偶联的研发能力,随着公司泰州复旦张江抗体偶联药物车间的建设完成并成功投入生产,ADC药物将发展成为本集团的重要产品群之一。
发行人前身为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系由浦东新区经贸、张江高促中心、复旦大学及自然人李军出资设立,注册资本529.50万元。
1996年9月13日,上海惠天资产评估事务所出具了《关于“UK、HCG、HMG、UTI”四个生化产品专有技术无形资产评估报告》(上惠资评(96)311号),李军拟作价入股的四个生化产品专有技术评估值为人民币145.48万元。
1996年10月7日,李军与复旦大学签订了《李军与复旦大学关于技术无形资产共享的协议》,根据该协议,李军与复旦大学共享“UK、HCG、HMG和UTI”四个生化产品专有技术,并以其评估价值为基础作价143万元投入复旦张江有限,其中李军认缴注册资本人民币63.6万元、复旦大学认缴注册资本人民币79.4万元。
1996年11月8日,上海中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中创会师报字(96)+001号《验资报告》,截至1996年11月8日,复旦张江有限已收到投资方投入的资本共计人民币529.5万元。
其中,货币资金人民币386.5万元,无形资产人民币143万元。
1996年11月11日,复旦张江有限成立并取得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注册号为161337500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公司系由复旦张江有限依法整体变更设立。
根据上海长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的《审计报告》(沪长会师报字[2000]第669号),截至2000年6月30日,复旦张江有限资产总额为54,016,102.87元,负债总额为11,280,642.23元,净资产为42,735,460.64元。
2000年8月11日,上海立信资产评估事务所出具了信资评报字[2000]第158号《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改制项目资产评估报告书》,经评估,截至2000年6月30日,复旦张江有限评估后净资产为42,737,990.15元。
2000年8月22日,上海市资产评审中心下发了《关于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拟改制的整体资产评估结果的确认通知》(沪评审[2000]445号),确认了上述评估结果。
2000年9月13日,复旦张江有限召开股东会并通过决议,同意以经上海长江会计师事务所(沪长会师报字[2000]第669号)审计的复旦张江有限截止至2000年6月30日的净资产4,273.55万元以及2000年9月新增实收资本1,027万元合计5,300.55万元为基准整体折股5,300万股(每股1元),其中5,460.64元进入资本公积。
并同意将复旦张江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300万元。
2000年10月20日,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了《验资报告》(信长会师报字(2000)第20197号),截至2000年10月20日止,公司变更后的股本总额为人民币5,300万元。
2000年10月2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核发了沪府体改审(2000)033号《关于同意设立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11月8日,公司经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并获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3100001006533)。
变动人 | 变动日期 | 变动股数 | 成交均价 | 变动后持股数 | 董监高职务 |
---|---|---|---|---|---|
王罗春 | 2025-03-31 | -452625 | 8.03 元 | 717375 | 核心技术人员 |
张文伯 | 2024-12-10 | -550000 | 8.63 元 | 28599 | 核心技术人员 |
张文伯 | 2024-01-03 | -140000 | 9.18 元 | 578599 | 核心技术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