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公司根据业务类型将公司业务划分成投资银行业务、证券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证券自营业务、私募股权投资业务、期货业务和其他业务。其中,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国际期货从事期货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国际投资从事私募投资基金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资本投控从事另类投资业务(中银资本投控尚未开展业务,中银国际投资的自有资金投资存量项目后续将逐步划转至中银资本投控)。
经营范围:(一)证券经纪;(二)证券投资咨询;(三)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四)证券承销与保荐;(五)证券自营;(六)证券资产管理;(七)证券投资基金代销;(八)融资融券;(九)代销金融产品;(十)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十一)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十二)经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证券”)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于2002年2月28日在上海成立,2020年2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601696.SH)。
中银证券主要股东包括: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资本有限责任公司等。
中银证券拥有证券业务全牌照,经营范围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基金代销;融资融券;代销金融产品;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
中银证券还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国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银资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中银国际期货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从事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另类投资业务和期货业务。
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并在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武汉等全国主要城市设有100多家分支机构。
中银证券践行“客户至上、稳健进取”价值观和“科技赋能、转型协同”发展战略,积极发挥股东优势、深化业务协同,努力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专业化、个性化的投资银行服务,并在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领域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近年来,中银证券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等行业组织,以及《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中国基金报》《国际金融报》《每日经济新闻》《新财富》等主流财经媒体组织的权威评比中获得重要奖项。
连续多年荣获浦东新区“金融业突出贡献奖”,赢得“本土最佳投行”“优秀券商资管示范机构”等好评,拥有良好的品牌美誉。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银证券将继续坚定不移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在“建设中国特色一流证券公司”战略目标指引下,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的机遇,努力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为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5年上半年,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美政府关税政策严重冲击国际经贸秩序,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加大;国内宏观政策取向更加积极有为,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经济回稳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
资本市场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5月7日一揽子稳市“组合拳”加速落地,有效提振市场信心,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展现出较为强劲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为证券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中银证券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功能性作用,不断推进业务转型,服务金融强国建设和“五篇大文章”,发力科技金融赛道,寻求差异化发展。
赋能新质生产力,增加“耐心资本”供给,作为发起单位和管理人的中银科创母基金加速落地;上半年股权承销规模行业第6,IPO承销规模行业第14;积极响应监管导向,发力并购重组,公司并购家数行业排名第5;公司进入交易所首批科创债发行名单,落地全国首单县域中小微企业科创债。
服务居民财富管理能力持续提升,抢抓中长期资金入市机遇。
服务国有大行补充资本,成为中国银行定增项目联席保荐机构及联席主承销商,该项目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融资规模最大的再融资项目;成为邮储银行定增项目联席主承销商。
提高资产管理业务主动管理水平,客户服务能力稳步增强,资产管理总规模位于行业第一梯队,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排名证券行业第2。
积极抢抓市场机遇,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严守风险合规底线,保持稳健经营,未出现任何重大风险合规事件。
(一)机构金融与交易1、投资银行业务(1)股权融资业务2025年6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以设置专门层次为抓手,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推出一揽子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制度改革,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
2025年上半年,A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144家,同比减少3.36%,募集资金7,628.36亿元,同比增长402.91%。
其中,IPO上半年发行上市51家,同比增长15.91%,募集资金373.55亿元,同比增长14.96%;股权再融资上半年发行上市93家(含资产类定向增发),同比减少11.43%,募集资金7,254.81亿元,同比增加508.68%。
报告期内,公司投行业务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客户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股权业务主承销金额518.33亿元。
其中,IPO项目1个,主承销金额7.62亿元;再融资项目3个,主承销金额510.71亿元。
2025年3月,公司作为独家保荐人及独家主承销商,助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合肥汇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上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2025年6月,公司作为联席保荐机构及联席主承销商,助力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1,650亿元,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融资规模最大的再融资项目;公司作为联席主承销商,助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1,300亿元。
下半年发展展望2025年下半年,公司将继续聚焦专精特新等重点客群,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增厚客户基础和项目储备,提高投行专业能力及市场份额,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2)债券融资业务2025年上半年,资本市场进一步支持实体企业发展,债券融资规模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全市场债券融资金额44.68万亿元,同比增长16.59%,其中信用债总募集资金10.35万亿元,同比增加6.40%。
2025年5月7日,央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有关事宜的公告》,标志着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启动,科创债发行规模显著增长。
2025年上半年,公司债券业务主承销规模992.63亿元,位居行业第15名;金融债承销规模862.57亿元,位居行业第7名。
科技金融方面,公司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债市“科技板”重大机遇;公司作为独家主承销商助力长兴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发行全国首单县域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
绿色金融方面,主承销绿色债券规模95.73亿元,位居行业第10名。
下半年发展展望2025年下半年,公司将继续夯实在金融债业务上的传统优势,加强金融机构客户的覆盖深度与广度;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推动以公司债为核心的债券创收转型;服务实体经济、做好“五篇大文章”,服务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重点国家战略。
(3)财务顾问及新三板业务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数量和规模大幅提升。
交易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共审核公司14家次,其中通过13家次,整体过会率为92.86%。
去年同期,交易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共审核公司3家次,其中通过2家次,整体过会率为66.77%。
2025年5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包括建立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提高对财务状况变化、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监管的包容度、新设重组简易审核程序等内容。
本次修改发布后,《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公司积极响应监管导向,发力并购重组,公司并购家数行业排名第5,新增受理2单,品牌美誉度提升。
2025年3月,公司作为海通证券独立财务顾问及募集配套资金联席主承销商完成国泰君安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项目。
本项目是新“国九条”实施以来头部券商合并重组的首单,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规模最大的A+H双边市场吸收合并、上市券商最大的整合案例。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新三板持续督导挂牌企业11家,其中创新层2家。
下半年发展展望公司将继续聚焦并购重组业务,围绕人工智能、芯片制造、机器人、航空航天等硬科技和新质生产力方向,扎实推进并购重组专项营销。
新三板方面,继续强化持续督导业务管理,严格防控业务风险。
2、研究与机构销售业务公司研究业务在宏观策略、TMT、大消费、大制造等重点领域和研究方向上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报告期内,持续巩固并提高对机构投资者研究服务质效,完成研究报告707篇,其中总量报告239篇、行业报告203篇、公司报告187篇,其他报告78篇,成功举办“2025年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春季策略会”,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机构销售业务积极发挥公司全业务链优势,持续拓展业务范畴和客户覆盖范围,不断提升客户粘性;深化研究协同服务和研究赋能,强化对结构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
下半年发展展望公司将继续打造“经济专家”、“配置专家”、“产业专家”三大研究品牌,加强研究能力建设,发挥资本市场研究专业优势,突出内部智库定位,做好内外部协同服务。
3、投资交易业务2025年上半年,受海外环境、国内政策和经济以及风险偏好等影响,2025年上半年A股在震荡中实现上涨,上证综指上涨2.76%,深证成指上升0.48%,沪深300指数上涨0.03%。
债券市场总体呈现震荡,中债综合全价指数回落0.14%。
报告期内,公司投资交易业务遵循公司“稳健进取”的业务发展战略,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积极加强投研体系建设,锻造投资交易能力,推动业务转型。
债券投资方面,紧密跟踪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变化,做好市场趋势研判和风险因素分析,较好地把握了市场节奏,积极推进交易策略的多元化布局,加强量化中性策略的开发和运用。
权益投资方面,持续动态优化持仓结构,推进低波动策略业务规模提升。
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平稳运行,较好地体现了非方向性和功能性特征;场内金融衍生品业务方面,持续做好策略的迭代优化和新策略储备开发工作。
下半年发展展望公司投资交易业务将以交易型、功能型、非方向性为转型方向,加强投研体系建设,努力提升投资回报及收益的稳定性。
债券投资业务将重点发掘“固收+”市场的投资机会,兼顾风险和收益,把握好配置和交易机会。
权益投资业务将以绝对收益目标为导向,持续跟踪优化组合策略和持仓结构,加大低波动策略投入规模,加强研究开发新策略,加快构建多元化的投资策略体系。
衍生品业务方面,将推动场外衍生品业务平稳有序发展;权益量化策略方面继续严控风险、加强策略开发、完善策略体系、推动迭代优化。
(二)财富管理业务1、证券经纪及财富管理业务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交易活跃,投资者参与度显著提升,市场股票交易量162.66万亿元,同比上升61.15%。
报告期内,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紧紧围绕服务“五篇大文章”,以“分层服务、平台运营、数字驱动、场景经营”为方针,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
围绕数字化平台、投顾队伍和产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个人客户财富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智慧中银”投顾服务品牌价值。
下半年发展展望下半年,公司将继续抓住证券市场交易活跃、投资者财富管理需求不断增强这一市场机遇,推动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再上新台阶。
进一步拓展获客渠道,加大互联网拓客力度,进一步夯实客户基础,提升客户质量。
在服务上,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将优质、高效、全链条的服务作为主要市场竞争手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金融工具为依托,站在客户角度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不断提升标准化、专业化、一体化顾问型服务的品质。
2、信用业务报告期内,市场融资融券日均余额18,460亿元,同比增幅20.2%。
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日均余额较2024年全年日均增长12%。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表内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正常项目加权平均履约保障比为343%。
下半年发展展望公司将继续高质量发展信用业务,强化科技赋能,扎实公司管理质效,提升零售经纪客户融资融券服务承载能力。
3、期货经纪业务2025年上半年,受地缘政治冲突、关税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商品期货市场波动剧烈,其中贵金属及能源化工板块波动尤为突出,市场交易活跃,上半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4,076,413,725手,同比增长17.82%;累计成交额3,397,278.36亿元,同比增长20.68%。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期货从事期货业务。
报告期内,中银期货围绕金融强国建设和“五篇大文章”,践行绿色金融战略,在广期所绿色金融品种国际化和上期所铸造铝合金期货上市首日,助力重点客户达成首批交易。
下半年发展展望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初心,做好大宗商品期货金融服务,坚定融入集团综合化战略布局,丰富协同举措,扩大合作范围,巩固自身国际化业务特色和优势,稳步推进客户和收入结构改进,加强市场培育,助力中长期资金入市。
紧跟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关注新品种上市机遇,提前做好业务储备,坚守合规和风险底线,全面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三)投资管理1、资产管理业务2025年上半年,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推动保险、养老金等资金加大A股投资,截至6月30日,ETF总规模逼近4.3万亿元,股票型ETF突破3万亿元,显示中长期资金通过被动投资持续入场。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促使基金公司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推动权益类基金创新发展,有助于提升资管业务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报告期内,公司资管业务紧紧围绕贯彻中长期资金入市行动方案,响应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丰富权益相关资管产品线,加强多元化资产配置服务,加快推动专业能力全面提升。
资产证券化业务聚焦“五篇大文章”,进一步强化重点客群服务。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受托客户资产规模4,687亿元。
下半年发展展望下半年,公司将坚持以投资者为本的发展理念,顺应新形势下资管业务发展新要求,以提升专业能力、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通过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模式,持续提升服务大众财富管理、服务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能力。
公募业务方面,进一步加大权益型产品供给和服务,做强做优固定收益优势产品;私募资管业务方面,深挖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加强产品创设,加快业务结构调整;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围绕“五篇大文章”加强重点领域服务拓展;持续强化风险防控。
2、私募股权投资业务2025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有所回暖,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存续备案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共计56,345只,较2024年底增加930只。
其中,2025年上半年新增备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2,137只,同比增长4.7%,新增备案规模为1,321.39亿,同比增长3.8%。
此外,投资案例数量和规模均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其中硬科技领域为市场热点,IT、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药健康、机械制造、清洁技术等领域投资数量同比显著增长。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国际投资开展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业务。
报告期内,中银国际投资秉持支持科技创新与实体产业发展的核心导向,积极与地方国资、产业资本等深化合作,共同推动科创母基金、直投基金等募集与设立,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下半年发展展望中银国际投资将持续强化专业投资管理能力,着力提升团队投研水平。
将坚定践行科技金融战略,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布局,重点在医疗健康、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以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
3、另类投资业务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资本投控从事另类投资业务。
报告期内,中银资本投控主要开展科创板及创业板跟投业务。
下半年发展展望中银资本投控将持续完善投后管理机制,加强存量项目的风险控制,重点做好科创板、创业板跟投业务。
(一)发行人简介中银国际证券成立于2002年2月28日,是中外合资证券公司。
截至本募集说明书出具之日,公司法定代表人为许刚,注册地址为上海市浦东银城中路200号中银大厦39层,注册资本为1,979,166,666.66元。
(二)中银国际证券的设立2001年,中银国际控股、中石油、国开投、通用技术控股、红塔烟草和上海国资公司六方签署了《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章程》、《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合同》及其他设立文件,经中国证监会《关于同意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开业的批复》(证监机构字[2002]19号)批准,共同设立了中银国际证券。
其中,中银国际控股以港币出资,折合人民币7.3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49%;中石油以人民币现金出资3.1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21%;国开投以人民币现金出资1.8亿元,占注册资本的12%;通用技术控股以人民币现金出资0.9亿元,占注册资本的6%;红塔烟草以人民币现金出资0.9亿元,占注册资本的6%;上海国资公司以人民币现金出资0.9亿元,占注册资本的6%。
2001年12月11日,安达信·华强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证明截至2001年12月11日止,中银国际证券已收到全体股东缴纳的注册资本合计人民币15亿元。
公司成立后,依据国务院和中国银行总行的安排,并经中国证监会《关于同意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受让原港澳信托所属证券营业部的批复》(证监机构字[2002]303号)批准同意,在清算并解决原港澳信托相关资产和债务的基础上,于2002年5月27日与港澳信托清算组签订了《资产转让协议》,收购了港澳信托当时尚存的、资产质量良好的证券类资产(主要是20家证券营业部),继续对其进行管理和运营。
此次收购的港澳信托的证券类资产构成了公司经营证券业务的基础。
成立之初,中银国际证券经核准的业务范围包括证券代理买卖;代理证券还本付息、分红派息;证券代保管、鉴证;代理登记开户;证券的承销;证券投资咨询(含财务顾问);受托投资管理以及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公司于2002年1月22日取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注册号:Z11031000),并于2002年2月28日取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三)历次股权变更1、“一参一控”股权变更阶段2008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证券公司控制关系的认定标准及相关指导意见》,明确证券公司及其股东必须符合“一参一控”1政策。
为满足上述监管要求,公司原股东国开投、红塔烟草和上海国资对其所持公司股权进行了处置,由此公司股权进行了两次变更。
具体情况如下:1)2010年12月股权变更2009年3月6日,公司召开股东会,通过《关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转让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决议》,同意国开投将其在中银国际证券的全部12%的股权在相关产权交易机构公开挂牌转让。
2010年2月3日,国开投与联想科技投资签署《产权交易合同暨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12%股权之股权转让合同》及《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12%股权之股权转让合同之补充协议》,由联想科技投资受让国开投持有的公司12%的股权。
2010年11月19日,中国证监会下发《关于核准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的批复》(证监许可[2010]1660号),核准联想科技投资持有公司5%以上股权的股东资格,并对联想科技投资受让公司12%股权无异议。
2010年12月,公司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2)2011年11月股权变更2009年9月11日,公司召开股东会,通过《关于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转让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决议》,同意红塔集团将其在中银国际证券的全部6%的股权在相关产权交易机构公开挂牌转让。
2010年5月28日,公司召开股东会,通过《关于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转让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决议》,同意上海国资将其在中银国际证券的全部6%的股权在相关产权交易机构公开挂牌转让。
2011年1月24日,红塔集团与云投集团签署《产权交易协议暨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6%股权之股权转让协议》,由云投集团受让红塔集团所持有的公司6%的股权。
2011年2月2日,上海国资与云投集团签署《产权交易协议暨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6%股权之股权转让协议》,由云投集团受让上海国资所持有的公司6%的股权。
2011年7月14日,中国证监会下发《关于核准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的批复》(证监许可[2011]1100号),核准云投集团持有公司5%以上股权的股东资格,并对云投集团受让公司12%股权无异议。
2011年11月,公司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2、增资扩股阶段2013年9月16日,公司召开股东会通过《关于引进投资者和增加注册资本的报告的决议》,同意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工作,股东由原来的5家增至12家。
除5家原股东外,新增股东为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江西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联新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汕头市达壕市政建设有限公司、万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2013年12月5日,中国证监会下发《关于核准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注册资本的批复》(沪证监机构字[2013]331号),核准公司变更注册资本,注册资本由1,500,000,000元变更为1,979,166,666.66元。
2013年12月,公司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2013年12月12日,上海上会会计师事务所对上述增资事宜进行了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
2013年12月,公司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2014年11月17日,2014年第四次股东会(临时)会议同意公司从资本公积中转增人民币520,833,333.34元至注册资本,公司注册资本由1,979,166,666.66元变更为2,500,000,000.00元,本次为各股东同比例增资。
2014年11月,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上述增资事宜进行了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
2015年3月,公司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2015年6月1日,2015年第二次股东会(临时)会议同意北京联想科技投资将其持有的本公司4.99%的股权转让给凯瑞富海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本公司4.10%的股权转让给上海祥众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公司于2015年9月15日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变更。
2016年6月2日,2016年第六次股东会(临时)会议同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其持有的公司15.92%的股权无偿划转至中国石油集团资本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于2016年9月22日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变更。
2017年8月4日,2017年第四次股东会(临时)会议同意上海联新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将其持有的公司2.11%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上海郝乾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公司于2017年10月27日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