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国泰海通 - 601211.SH

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15-06-26
上市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企业英文名
GUOTAI HAITONG SECURITIES CO., LTD.
成立日期
1999-08-18
注册地
上海
所在行业
资本市场服务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国泰海通
股票代码
601211.SH
上市日期
2015-06-26
大股东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
19.88 %
董秘
聂小刚
董秘电话
021-38676798
所在行业
资本市场服务
会计师事务所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注册会计师
张楠;虞京京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海问律师事务所,高伟绅律师行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31000063159284XQ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注册地
上海
成立日期
1999-08-18
法定代表人
朱健
董事长
朱健
企业电话
021-38676666,021-38676798
企业传真
021-38670666
邮编
200041
企业邮箱
dshbgs@gtht.com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768号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投行业务,机构与交易业务,投资管理业务,融资租赁业务

经营范围:许可项目:证券业务;证券投资咨询;证券公司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证券财务顾问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泰海通”或“公司”)由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而成,是中国资本市场长期、持续、全面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商。

作为中国证券行业最早的一批探索者,海通证券成立于1988年,国泰证券、君安证券均成立于1992年,并于1999年8月合并成立国泰君安。

2024年9月,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基于“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对等合并”原则实施合并重组,并于2025年4月正式更名为国泰海通,开启了公司发展的崭新一页。

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合并是2024年新“国九条”发布以来首例头部券商合并重组、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规模最大的A+H双边市场吸收合并和上市券商最大整合案例。

合并重组后的国泰海通,具备更雄厚、稳健的资本实力。

按照2024年度数据,资本实力跃居行业第一,结构更为均衡、抗风险能力更强,并将通过更主动的资产配置提升资本运用效能。

构建更专业、综合的服务能力。

公司的客户基础、服务能力及运营管理全面跃升。

客户基础方面,零售、机构和企业客户规模实现全面领先。

财富管理业务方面,公司2024年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期货经纪业务净收入、两融业务规模均跃居行业第一,公司投资顾问团队规模超5700人;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公司2024年IPO承销家数位居行业第一,自科创板开板以来IPO承销规模达2111亿元、承销家数达104家,均位居行业第一;机构与交易业务方面,公司2024年席位租赁净收入与托管外包规模跃居行业第一,权益衍生品与FICC业务能力显著提升;投资管理业务方面,公司的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与私募股权管理规模合计达3.5万亿元,跃居行业前列。

实现更集约、高效的运营管理。

公司在业内首家完成全链路全栈信创分布式证券核心交易体系的建设和切换,首家实现将大模型能力全面融入客户服务体系,数字科技领先优势进一步夯实;有效提升各类资产整合使用效率,运营管理协同与规模效应凸显;充分释放2.8万名专业人才效能,持续激发公司高质量发展动力与活力。

国泰海通以“新战略”“新文化”“新架构”绘就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加快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一流投资银行。

公司将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强化服务的专业性、业务的协同性、战略的敏捷性,充分发挥直接融资“服务商”、资本市场“看门人”、社会财富“管理者”功能作用,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全力当好金融强国建设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排头兵,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的金融力量。

商业规划

(一)总体经营情况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统筹整合融合与经营管理工作,主动服务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巩固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经营业绩大幅增长。

就主营业务来看,财富管理业务持续推进高质量拓客,提升客户交易体验,产品保有和资产配置规模显著增长;投资银行业务深耕重点行业,巩固重点区域竞争力,主要业务排名全面领先;机构与交易业务较好把握市场机遇,丰富投资品种,升级交易策略,客户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核心客户研究排名创历史新高;投资管理业务加强投研能力建设,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管理资产规模持续增长;融资租赁业务深耕专业领域,强化风险管控,生息资产规模保持稳定。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合并重组交易,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完善公司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全力推进业务整合与管理统一;持续打磨零售、机构、企业三大客户服务体系,加速展业赋能平台融合,建立机构销售联盟,梳理集团级战略客户名单,服务效果逐步显现;稳步推进金融创新与全面数字化转型,完善重点平台,加快数据融合治理,智能化场景落地及基础建设成果初显;紧盯关键领域合规风险防控,全面筑牢“业务单元、合规风控和内控审计”三道防线,合规风控管理机制健全有效;持续入选证券公司“白名单”,连续5年获得行业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最高评级,保持国内行业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评级展望均为稳定,外部评价保持优异。

(二)主营业务经营情况分析1、财富管理业务(1)零售经纪及财富管理根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沪深两市股票基金日均交易额16,135亿元,同比增长63.9%,公募基金新发行份额5,303.47亿元,同比下降19.6%;香港证券市场股票日均交易额2,402亿港元,同比增长117.6%。

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境内财富管理业务全面推进分客群经营模式,坚定高质量拓客,提升线上转化效率,精细化量价管理,深入推进产品体系建设,加强君理财、私人订制及企业家办公室综合服务,有序推进分支机构标准化和投资顾问队伍体系化建设,践行“allinAI”战略,业内首家APP上线大模型面客服务,提升智能化服务效能,稳步推进财富管理和交易服务双轮驱动策略,传统经纪业务继续保持领先,代销产品保有规模和买方资产配置规模快速增长;境外财富管理业务积极探索数字资产业务领域,持续推进跨境理财通,升级君弘全球通APP,托管资产规模不断增长,收入大幅上升。

报告期末,境内个人资金账户数3,84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2%,其中,富裕客户及高净值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6.8%;私人订制服务资产规模较上年末增长57.7%。

报告期内,境内股基交易份额8.31%;君弘APP及通财APP平均月活1,558万户,较上年增长9.6%;金融产品月均保有规模4,530亿元,较上年增长13.4%。

2025年下半年,本集团财富管理业务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强化买方思维和专业至上,深化分客群经营,持续提升交易服务与买方资产配置能力,加快推动业务转型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2)期货经纪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2025年上半年,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额339.73万亿元,同比增长20.7%;2025年6月末,期货公司客户权益规模15,701.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

2025年上半年,国泰君安期货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围绕客户需求打造线上产品服务体系,夯实交易服务竞争力,以综合服务绑定优质客户,交易及客户权益的市场份额大幅增长。

报告期内,国泰君安期货期货成交额84.52万亿元,市场份额12.44%,较上年提升1.95个百分点,其中,商品期货成交额52.87万亿元,市场份额11.64%,较上年提升2.27个百分点。

报告期末,客户权益规模1,472亿元,市场份额9.37%,较上年末提升0.64个百分点。

海通期货优化内部管理和网点布局,提升运营效率,推动智能交易、客户服务和投研应用场景升级,交易及客户权益的市场份额有所改善。

2025年下半年,本集团期货业务将继续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强化客户经营,丰富产品供给,提升综合竞争力。

(3)信用业务根据统计,2025年6月末,市场融资融券余额18,504.5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0.8%。

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融资融券业务围绕客户需求挖掘业务场景,优化业务策略,新开户数显著增长,融资融券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报告期内,净新增融资融券客户数2.64万户,同比增长61.0%;融资融券余额1,809.96亿元,市场份额9.78%,较上年末提升0.61个百分点,排名行业第1位。

股票质押业务坚持“好客户、好标的”的发展策略,推动资产结构不断优化。

2025年6月末,股票质押及约定购回业务待购回余额424.4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9.7%。

2025年下半年,本集团融资融券业务将加大拓客力度,提高潜在客户转化率;股票质押业务将进一步优化业务和客户结构,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2、投行业务根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境内市场方面,证券公司承销证券规模59,459.16亿元,同比增长26.2%,其中,股权融资规模6,734.44亿元,同比增长578.1%;债券融资规模52,724.72亿元,同比增长14.3%;通过审核的许可类并购重组交易规模1,544.67亿元,同比增长1,536.1%。

香港市场方面,股权融资规模2,808.29亿港元,同比增长322.5%,其中,IPO发行规模1,070.61亿港元,同比增长701.3%,再融资发行规模1,737.69亿港元,同比增长227.2%;根据彭博数据显示,中资离岸债券发行规模1,055.64亿美元,同比增长136.99%;香港市场并购重组交易规模307.22亿港元,同比下降19.8%。

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投资银行业务加强跨境一体化管理,深化拓展业务策略,深耕重点行业,加大挖掘并购重组、财务顾问(FA)等业务机会,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合并带来的品牌效应得到较好释放,主要业务排名行业领先。

报告期内,本集团境内证券主承销额7,081.82亿元,同比增长18.7%,市场份额11.95%,排名行业第2位。

具体来看,股权主承销额1,253.16亿元,同比增长1,315.8%,市场份额18.6%,较上年提升9.85个百分点。

其中,IPO主承销家数7家,排名行业第1位,主承销额47.97亿元,排名行业第2位,新申报受理项目25.5家,排名行业第1位;在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A股定增项目中承担重要角色。

债券主承销额5,828.66亿元,市场份额11.09%,排名行业第2位,其中,公司债主承销额2,579.43亿元,同比增长13.2%,市场份额11.90%,排名行业第1位。

完成中国电信收购等财务顾问(FA)项目19个,在审并购重组项目4个。

香港市场方面,共完成2个港股IPO保荐项目;完成再融资14家,排名第1位;助力宁德时代、优必选等企业完成融资;港股IPO递表项目数39个,排名行业第3位;中资离岸债券承销规模29.31亿美元,排名中资券商第1位。

2025年下半年,本集团投资银行业务将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强化重点客户的覆盖深度,加强产业能力建设,完善股权、债券、并购等业务的发展策略,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

3、机构与交易业务(1)研究业务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研究业务进一步提升研究广度与深度,推动“政策-产业-国别”智库建设,优化完善境内外研究协同机制,持续夯实研究能力,加大客户服务力度,核心客户研究排名创历史新高。

2025年下半年,本集团研究业务将持续提升卖方研究、政策和产业研究的专业能力,深度服务投资、投行、投研联动,构建和完善面向全球的研究和服务体系。

(2)机构经纪业务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机构业务不断增强对公募、保险、银行及同业、私募和海外五类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各细分客群覆盖的广度与深度,全面升级机构客户服务体系,席位股基交易量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客户资产保有规模持续增长,QFI及券商结算业务快速发展,托管与基金服务业务行业领先。

报告期内,QFI股基交易额5.07万亿元,同比增长100.0%。

报告期末,道合销售通保有规模931.2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5%;券商交易结算产品规模3,440.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托管与基金服务期末业务规模39,85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1%。

2025年下半年,本集团机构业务将坚持专业化、综合化、平台化发展方向,强化各类客群的销售服务和综合经营能力。

8根据2025年8月28日统计。

9企业债不包含政府支持机构债券。

10其他债券包括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标准化票据、可交换债及政府支持机构债券。

(3)交易投资业务根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上涨2.76%,恒生指数上涨20.00%,标普500指数上涨5.50%,中债总全价(总值)指数下跌0.65%,美元兑人民币下跌1.82%,南华商品指数下跌2.09%。

2025年上半年,权益业务方面,自营投资业务坚持长期价值投资,加强全球标的研究,着力提升交易定价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取得良好收益;做市业务主要做市品种评级均位居行业前列,科创板做市标的股票数量排名行业第3位,ETF做市交易规模同比增长124.6%;场外衍生品业务稳妥应对市场变化,加大头部客户开发力度,跨境业务交易规模大幅增长,港股场内衍生品交易量位于市场前列。

FICC业务多元化布局取得积极成效,其中,固定收益业务把握境内外投资机遇,优化资产配置,丰富量化策略,实现跨周期稳定回报;做市业务完善布局,提升对客交易服务能力;把握重点客群资产配置需求,加大产品创新创设,持续推动客需转型。

外汇及大宗商品业务把握全球宏观波动机会,丰富对客服务场景方案,服务实体企业数量及交易规模持续增长。

碳金融依托综合交易服务优势,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市场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年下半年,本集团权益业务将积极把握市场机遇,提升多资产、多策略交易能力,加大国际化投资布局,打造跨境、跨资产、跨时区的交易服务平台;FICC业务将加强全球FICC资产趋势的科学研判,加大境内外多元资产前瞻性布局,把握全球宏观趋势性交易机会,提升资产配置有效性,加强产品创新、渠道开拓与客户培育,加快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4)另类投资2025年上半年,国泰君安证裕、海通创新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围绕新质生产力和先导产业挖掘投资机会,持续推进项目退出,经营业绩大幅提升。

报告期内,新增投资金额8.75亿元,其中,投资三大先导基金4.20亿元;完成10个项目退出,退出项目投资成本5.41亿元。

报告期末,存续投资项目203个,投资金额199.20亿元。

2025年下半年,本集团另类投资业务将积极布局战略投资项目,加大科创企业支持力度,加强项目退出管理,深化投后赋能,以投资拉动全业务发展。

4、投资管理业务(1)基金管理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5年6月末,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公募基金规模34.3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其中,非货公募基金管理规模20.1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

2025年上半年,华安基金加强投研一体化和平台化建设,积极推进多元化布局,坚持差异化竞争策略,管理规模再创新高,指数、FOF、投资顾问业务等竞争力显著增强,黄金ETF规模排名行业第1位。

报告期末,华安基金管理资产规模8,225.0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7,488.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0%,进一步细分来看,非货公募基金管理规模4,449.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6%。

2025年上半年,海富通基金坚持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投研能力和服务水平,夯实债券及养老金规模,强化业务竞争优势,管理规模持续增长。

报告期末,海富通基金管理资产规模4,976.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2,161.2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5%,进一步细分来看,债券ETF规模931.4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3.3%,排名行业第1位。

2025年上半年,富国基金精进投资管理能力,完善产品布局,积极推进养老三大支柱业务,资产管理规模持续增长。

报告期末,富国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超1.79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11,940.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8%,进一步细分来看,非货公募基金管理规模7,651.7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5%。

2025年下半年,本集团公募基金业务将落实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打造有竞争力的投研体系,增强差异化竞争优势。

(2)资产管理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5年6月末,证券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私募资管产品规模5.5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

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资产管理业务深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打造“君理财”“君享投”私募产品系列,资产管理规模稳步提升,公募量化指数增强产品业绩表现良好。

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管理规模7,051.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

境外客户资产管理规模稳步增长,报告期末,海通国际互认基金产品海通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规模突破20亿港元,较2024年末规模增长超9倍。

2025年下半年,本集团资产管理业务将积极发展指数增强等特色产品,打造优势产品系列;深化与集团在客户经营、资产挖掘、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协同,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3)私募股权基金管理2025年上半年,中国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募集规模10,665亿元,同比下降31.8%;投资规模5,748亿元,同比增长18.0%;被投企业共计73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同比增长32.7%。

2025年上半年,国泰君安创投、海通开元坚持投资、投行、投研协同联动,深耕科技创新,强化母基金、产业直投基金、并购基金及城市更新与新基建基金等产品线布局,持续提升“募投管退”核心能力,经营业绩大幅增长。

报告期内,新设基金5只,合计认缴41.30亿元;聚焦硬科技,合计完成硬科技投资项目37个,投资金额22.60亿元;坚持多元退出策略,共实现15个项目的完全退出或IPO。

2025年下半年,本集团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业务将立足功能使命,着力提升专业能力,完善统一的投资决策和投后管理标准;围绕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并购投资与各类基金优化布局,推动项目退出。

5、融资租赁业务2025年上半年中国租赁业发展报告显示,报告期末,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54,24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0.7%。

2025年上半年,海通恒信立足租赁本源,聚焦产业政策导向,拓展先进制造、绿色租赁、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领域业务,强化风险管控,生息资产规模保持稳定。

报告期末,海通恒信不良资产率1.16%,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310.49%。

2025年下半年,海通恒信将持续优化资产结构,完善风控合规全流程管理体系,推进产业化转型向纵深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报告期内,根据中国证监会《关于同意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并募集配套资金注册、核准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主要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主要股东、海通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主要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批复》,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吸收合并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并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根据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签署的《换股吸收合并之交割协议》,自本次吸收合并交割日(即2025年3月14日)起,合并后公司承继及承接海通证券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资质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

2025年3月14日,公司完成合并重组的股份交割。

2025年4月3日,公司完成注册资本、公司名称等市场主体变更登记手续,公司名称由“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发展进程

本公司的前身为国泰证券有限公司和君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1992年9月25日,经人民银行《关于成立国泰证券公司的批复》(银复[1992]369号)批准,国泰证券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92年10月12日,经人民银行《关于成立深圳君安证券有限公司的批复》(银复[1992]342号)批准,君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

1998年7月23日,国泰证券和君安证券董事会发布了依法合并的联合公告。

两公司分别委托厦门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清产核资,委托北京市中正评估公司进行了资产评估。

1999年4月13日,国泰证券和君安证券分别召开临时股东会,通过了两家公司在合并基础上发起设立本公司的决议。

根据上述股东会决议,1999年4月15日,国泰证券和君安证券签署了《合并协议》。

1999年5月20日,中国证监会下发《关于同意国泰证券有限公司、君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并及筹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证监机构字[1999]33号),批准国泰证券和君安证券合并,以发起设立方式筹建本公司。

1999年6月,国泰证券和君安证券的原有股东和其他符合法定条件的投资者签订了《发起人协议》。

1999年7月13日,财政部以财评字[1999]320号文对北京市中正评估公司资产评估结果进行了确认。

1999年7月30日,中国证监会下发《关于同意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筹建方案的批复》(证监机构字[1999]69号),批准了本公司的筹建方案。

1999年8月4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筹)国有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财管字[1999]245号),批准国泰证券的股东将净资产171,154.92万元中的90,296万元作为出资投入拟设立的本公司,君安证券的股东将净资产100,944.16万元中的51,111万元作为出资投入拟设立的本公司,两公司股东作为出资投入的净资产全部折为股本,计141,407万股。

同时,国泰证券、君安证券的部分股东以及其他投资者以现金出资231,311万元,认购本公司231,311万股股份。

1999年8月8日,本公司召开创立大会,审议通过了《公司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董事会董事、第一届监事会监事。

1999年8月15日,中国证监会下发《关于同意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证监机构字[1999]77号),同意本公司开业。

1999年8月15日,华申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华会发(1999)第756号验资报告。

经审验,截至1999年6月30日,公司(筹)已收到股东投入的资本37.2718亿元,其中股本37.2718亿元。

1999年8月18日,本公司取得了上海市工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3100001006150),注册资本372,718万元,本公司正式成立。

英文简称由GuotaiJunanSecurities,GTJA改为GTJA、GuotaiJunanSecurities 2025年4月3日,公司名称由”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由”GuotaiJunanSecuritiesCo.,Ltd.”变更为”GUOTAIHAITONGSECURITIESCO.,LTD.”。

股东交易

变动人 变动日期 变动股数 成交均价 变动后持股数 董监高职务
赵宏 2024-10-30 0 7.64 元 522300 高级管理人员
韩志达 2024-07-17 0 7.64 元 71400 高级管理人员
陈忠义 2024-05-24 0 7.64 元 211050 高级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