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药转换 - 600849.SH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1994-03-24
上市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企业英文名
Shanghai Pharmaceuticals Holding Co.,Ltd.
成立日期
1994-01-18
注册地
上海
所在行业
零售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上药转换
股票代码
600849.SH
上市日期
1994-03-24
大股东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
24.761 %
董秘
钟涛
董秘电话
021-63730908
所在行业
零售业
会计师事务所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唐恋炯;茅志鸿
律师事务所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富而德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31000013358488X7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注册地
上海
成立日期
1994-01-18
法定代表人
杨秋华
董事长
杨秋华
企业电话
021-63557167,021-63730908
企业传真
021-63289333
邮编
200020
企业邮箱
pharm@sphchina.com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上海市太仓路200号上海医药大厦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医疗器械、制药设备、化学危险物品等的生产、销售及进出口业务。

经营范围:原料药和各种剂型(包括但不限于片剂、胶囊剂、气雾剂、免疫制剂、颗粒剂、软膏剂、丸剂、口服液、吸入剂、注射剂、搽剂、酊剂、栓剂)的医药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生化药品、生物制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疫苗)、保健品、医疗器械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医药装备制造、销售和工程安装、维修,仓储物流、海上、陆路、航空货运代理业务,实业投资、资产经营、提供国际经贸信息和咨询服务,自有房屋租赁,自营和代理各类药品及相关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以上涉及许可经营的凭许可证经营)。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医药"或"公司")是沪港两地上市的大型医药产业集团(港交所股票代码:02607;上交所股票代码:601607)。

公司主营业务覆盖医药工业与商业,入选上证180指数、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摩根斯坦利中国指数(MSCI)。

上海医药倡导"创新、诚信、合作、包容、责任"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持之以恒,提升民众的健康生活品质,努力打造成为受人尊敬、具有行业美誉度的领先品牌药制造商和健康领域服务商。

上海医药坚持创新发展,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加快创新转型发展。

构建"自主研发+并购引进+孵化培育"开放多元的创新体系2023年,公司创新药管线获突破性进展,I001目前已有3个适应症处于临床试验中后阶段。

其针对高血压适应症NDA上市申请已于2023年6月获受理。

X842针对反流性食管炎适应症的NDA上市申请已于2023年2月获受理;I037是上海医药引进的治疗急性脑卒中的1类新药,2023年临床II期试验入组过半;B013是上海医药引进的生物制品1类新药,2023年8月底,已经完成II期临床试验入组。

进入临床申请阶段、进入后续临床研究阶段以及进入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阶段的新药管线已有68项,其中创新药55项(含美国临床II期3项),改良型新药13项。

在创新药管线中,已有3项提交pre-NDA或上市申请,4项处于关键性研究或临床III期阶段。

加强创新平台合作拓展公司秉承开放合作共赢理念,在创新药早期孵化、临床研究平台建设、中药创新及二次开发等方面持续与领先高校、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所开展高水平创新合作,开拓创新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研紧密对接的创新研发平台,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公司工业制造覆盖化学和生物药品、现代中药和保健品、医疗器械等范围,聚焦抗肿瘤、心脑血管、精神神经、抗感染、自身免疫、消化代谢和呼吸系统七大治疗领域。

公司在国内12个省市以及海外建有药品生产基地,常年生产约700个药品品种,20多种剂型。

2023年,公司过亿产品达到48个,多个药品通过WHO、FDA、欧盟等质量认证并在海外市场销售。

公司拥有21个罕见病药品种,涉及34个罕见病病症。

工业制造板块在集团总体战略的指引下,以质量为先、成本最优、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为基本原则,以体系能力为驱动,以实现卓越运营和智能制造为目标,对工业制造全价值链进行全方位的转型升级。

上海医药是国内第二大全国性医药流通企业和行业领先的进口药品服务平台。

公司分销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其中通过控股子公司直接覆盖全国25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覆盖各类医疗机构超过3.2万家,零售网络分布在全国16个省区市,零售药房总数超过2,000家。

公司与国内外主要的药品制造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持续推进服务创新,通过提供现代物流、信息化服务、金融服务、全渠道整合营销服务等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与创新性服务解决方案,引领行业价值创新,逐步向"科技型健康服务企业"转型。

公司积极推动国内药品及健康产品的供应链升级,以科技信息化手段,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加快推进资源协同,以新机制持续开展新服务、新品种、新市场拓展。

在"互联网+"赋能创新服务领域,公司积极孵化"互联网+"医药商业科技平台。

上药云健康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全面发展益药生态圈,为创新药蓬勃发展提供有价值且可及的销售与服务网络。

镁信健康致力于深度整合保险领域与医疗领域,打通"互联网+医+药+险"的生态闭环,为中国普惠型保险项目提供专业的配套服务支持,服务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商业规划

(一)业绩情况2025年上半年,上海医药坚持稳中求进,深化改革创新,以“筑牢底盘、做强核心、创新突破”为主线,扎实推进“三横三纵”发展体系,增强发展动能,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公司再度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和全球最具价值医药品牌榜25强,排名分别提升至第407位和第19位。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15.93亿元(币种为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56%。

其中: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1.60亿元,同比下降4.50%;医药商业实现销售收入1,294.33亿元,同比增长2.17%。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59亿元(其中:工业板块贡献利润11.50亿元,商业板块贡献利润17.94亿元,主要参股企业贡献利润3.38亿元),同比增长51.56%,主要是由于对和黄药业会计核算由合营企业权益法核算变更为按子公司核算而产生一次性特殊收益所致,扣除上述事项等一次性特殊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为27.82亿元,同比下降2.06%。

(二)经营亮点研发创新迈出坚实步伐1、新药研发管线扎实推进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11.48亿元,占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9.44%。

其中:研发费用9.59亿元。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提交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受理及进入后续临床试验阶段的新药管线共计56项,包括创新药管线44项。

其中:I001项目:I001片(即SPH3127;化学药品1类)是公司自研的新一代口服非肽类小分子肾素抑制剂。

其中,关于高血压适应症的NDA上市申请已获得受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根据CDE要求完成注册检验与注册核查,未来有望为广大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提供更丰富的治疗手段。

参芪麝蓉丸:参芪麝蓉丸是中药1.1类新药,临床拟用于治疗轻、中度脊髓型颈椎病(气虚血瘀肾亏证)。

截至报告期末,该项目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SRD4610项目:SRD4610(藿苓生肌颗粒)是中药1.1类新药,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

报告期内,公司推动完善研究方案并已正式启动III期临床试验,后续有望在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为ALS患者带来更多帮助。

同时,该项目已在美国提交pre-IND申请并获得FDA受理。

B001项目/B007项目:B001(静脉注射液)和B007(皮下注射液)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创新型抗CD20抗体药物。

截至报告期末,B007重症肌无力适应症II期临床试验、天疱疮适应症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

SHPL-49项目:SHPL-49注射液是化药1类新药,临床拟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SHPL-49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发病早期可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抗氧化应激、快速改善缺血半暗带血流,发病中后期可抑制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提高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微循环。

截至报告期末,该项目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

2、研发管理体系持续优化报告期内,公司加快重构研发项目漏斗,聚焦免疫、精神神经、肿瘤、心血管、消化和抗感染六大疾病治疗领域,形成覆盖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I期/II期/III期临床、新药上市申请的梯次化布局;公司加快推进研发技术平台建设,大分子早研平台、小分子多肽平台、PROTAC平台及转化评价平台均取得阶段性进展;公司持续加强全重实验室建设,在新靶标、新机制的个性化原创候选新药发现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已有6个项目完成立项并开展研究。

此外,公司进一步完善专班工作机制,推进原料药、制剂、生化、抗感染技术研究所建设并取得积极进展。

3、开源创新生态加速构建报告期内,公司依托上海前沿加速构建开源创新生态圈,创新赋能价值逐步显现。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上海前沿与上海交大医学院联手共建“前沿新药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打造覆盖科技成果早期发现、概念验证和技术转移的全链条运营服务平台,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

报告期内,上海前沿完成泌码、慧合谷等8家高成长性企业入驻,并为已入孵企业提供运营体系搭建、业务资质申报、人力资源支持、品牌宣传建设等多方位服务;以“前沿新药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揭牌为契机,上海前沿举办3场生物医药专场路演,为概念验证中心累计征集展示项目24个,充分发挥生物医药创新孵化转化的引擎作用。

工业转型持续纵深推进1、工业营销积极转型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上药销售公司的转型升级,完善各业务单元(BU)、商务运营、业务发展等核心业务职能的专业化配置,强化合规管理、集约管理和数字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自营终端能力;建立健全产品分级管理体系,推动业务规范化、透明化;加强产销协调,在防范运营风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工商协同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效。

2、精益管理降本增效公司以价值流分析为导向,挖掘企业全流程降本潜力,通过全面精益方式落实降本增效。

报告期内,公司实施黑带项目和重点改善项目35项、绿带项目112项。

此外,公司通过集中采购优化成本并提升采购效率,报告期内组织完成35场中药材集中询价采购,节约采购成本约698万元,降本幅度8.6%。

3、中药业务深耕发展报告期内,公司顺利完成对和黄药业的股权收购交割,推动落实“百日计划”,全力支持和黄药业的高效运营与高质量发展,同时促进和黄药业与公司其他中药资源的优势互补、协同赋能。

2025年上半年,和黄药业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等核心指标均实现增长,在终端覆盖、循证研究、学术推广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得到持续巩固。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坚持中药大品种的循证医学研究,并取得如下进展:(1)胃复春:胃复春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RCT(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已处于后期阶段;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也已步入中期阶段,已完成入组1199例。

截至报告期末,胃复春已被纳入《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慢病管理指南(2025)》。

(2)冠心宁:冠心宁片的循证医学研究是在“GAP(冠心宁片四期临床)研究”基础上,依托《冠心宁片治疗冠心病临床专家共识》传递冠心病一体化防治理念。

报告期内,两项关键试验取得进展: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血瘀证)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对照试验入组381例;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相关研究入组239例,为其在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支撑。

(3)银杏酮酯:围绕银杏酮酯防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全国多中心临床和药理研究项目累计已完成入组74例;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合开展的银杏酮酯(GBE50)多靶点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和血管功能障碍的药理机制研究已在《Phytomedicine》(中科院一区IF8.3)发表研究成果。

(4)养心氏: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合作的关于养心氏片药学研究文章被双一区期刊《Talanta》(IF:5.6)刊出,其《中药功效物质辨识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大品种质量提升中应用》课题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基于HEARTRIP研究成果,养心氏片被纳入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

4、大健康领域新拓展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大健康OTC+新零售”战略布局,打造上药龙虎GSP和信谊GSP微生态双平台,梳理药品零售、非药电商、大健康新零售等业务板块,加快组建专业直播团队,焕新传统品牌,探索新模式、新赛道,通过新渠道拓展,为公司大健康OTC产品提供增长动能。

其中,信谊微生态在“618”期间成功打造GMV(电商交易总额)3,800万元的单场抖音直播记录,天猫平台GMV较去年同期增长302%。

而在成功打入婴童益生菌、营养品赛道之后,信谊微生态全新拓展女性抗衰赛道,“青春双歧”新产品首发GMV即达到1,300万元,公司在不同细分赛道的产品开发和运营能力得到有效验证。

医药商业坚持创新引领公司医药商业以科技创新与数智化引领发展,报告期内继续保持良好增长。

一方面,公司实施数字化变革,对内推进降本增效,对外打造智能化标杆;另一方面,公司继续推进模式创新,积极发挥补链强链作用,向上下游延伸健康服务链路,持续推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助力合作伙伴在产业端加速商业化进程,并带动多项创新业务的发展。

1、CSO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合约销售(CSO)业务合作产品数量持续增加,服务规模持续增长。

2025年4月,公司与欧加隆展开合作,在全国医院渠道内为利维爱、欣妈富隆、依伴侬等产品提供营销服务;同月,公司与益普生围绕达菲林产品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依托达菲林良好的临床认可度与公司专业的医学推广能力,加强产品在合作渠道的深度覆盖;2025年6月,公司与博安生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获得其自主研发的GLP-1受体激动剂类降糖药度拉糖肽注射液(BA5101)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全渠道终端推广及总经销权。

2、进口总代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发挥全球供应链优势,完善多口岸进口服务体系建设,新增进口总代品规25个,实现销售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11.7%。

3、创新药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与安斯泰来、康方生物、乐普生物、科迪药业、中外制药等多家创新药企达成战略合作,医药商业创新药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42亿元,同比增长22.6%。

4、器械大健康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引进5个新产品,器械大健康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25.7亿元。

此外,在医美业务领域,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18.8%。

5、新零售一体化报告期内,公司发布“上药新零售一体化战略”,依托旗下零售网络与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深化批零协同,提升新零售战略能级,以“院边药房+DTP专业药房”为重点加快布局,通过上药云健康、华氏大药房、上药院边药房、镁信健康四大业务板块,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专业一体化、一站式、闭环式新零售体系。

发展进程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由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原所属的全资子公司上海市医药有限公司、上海医药工业销售有限公司和上海天平制药厂的优质资产等额置换了上海四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资产而组建的,于1998年9月9日复牌上市。

2010年4月9日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了公司名称变更登记手续,即日起公司名称正式变更为“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