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药转换 - 600849.SH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1994-03-24
上市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企业英文名
Shanghai Pharmaceuticals Holding Co.,Ltd.
成立日期
1994-01-18
注册地
上海
所在行业
零售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上药转换
股票代码
600849.SH
上市日期
1994-03-24
大股东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
24.761 %
董秘
钟涛
董秘电话
021-63730908
所在行业
零售业
会计师事务所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唐恋炯;茅志鸿
律师事务所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富而德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31000013358488X7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注册地
上海
成立日期
1994-01-18
法定代表人
杨秋华
董事长
杨秋华
企业电话
021-63557167,021-63730908
企业传真
021-63289333
邮编
200020
企业邮箱
pharm@sphchina.com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上海市太仓路200号上海医药大厦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医疗器械、制药设备、化学危险物品等的生产、销售及进出口业务。

经营范围:原料药和各种剂型(包括但不限于片剂、胶囊剂、气雾剂、免疫制剂、颗粒剂、软膏剂、丸剂、口服液、吸入剂、注射剂、搽剂、酊剂、栓剂)的医药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生化药品、生物制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疫苗)、保健品、医疗器械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医药装备制造、销售和工程安装、维修,仓储物流、海上、陆路、航空货运代理业务,实业投资、资产经营、提供国际经贸信息和咨询服务,自有房屋租赁,自营和代理各类药品及相关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以上涉及许可经营的凭许可证经营)。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医药"或"公司")是沪港两地上市的大型医药产业集团(港交所股票代码:02607;上交所股票代码:601607)。

公司主营业务覆盖医药工业与商业,入选上证180指数、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摩根斯坦利中国指数(MSCI)。

上海医药倡导"创新、诚信、合作、包容、责任"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持之以恒,提升民众的健康生活品质,努力打造成为受人尊敬、具有行业美誉度的领先品牌药制造商和健康领域服务商。

上海医药坚持创新发展,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加快创新转型发展。

构建"自主研发+并购引进+孵化培育"开放多元的创新体系2023年,公司创新药管线获突破性进展,I001目前已有3个适应症处于临床试验中后阶段。

其针对高血压适应症NDA上市申请已于2023年6月获受理。

X842针对反流性食管炎适应症的NDA上市申请已于2023年2月获受理;I037是上海医药引进的治疗急性脑卒中的1类新药,2023年临床II期试验入组过半;B013是上海医药引进的生物制品1类新药,2023年8月底,已经完成II期临床试验入组。

进入临床申请阶段、进入后续临床研究阶段以及进入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阶段的新药管线已有68项,其中创新药55项(含美国临床II期3项),改良型新药13项。

在创新药管线中,已有3项提交pre-NDA或上市申请,4项处于关键性研究或临床III期阶段。

加强创新平台合作拓展公司秉承开放合作共赢理念,在创新药早期孵化、临床研究平台建设、中药创新及二次开发等方面持续与领先高校、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所开展高水平创新合作,开拓创新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研紧密对接的创新研发平台,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公司工业制造覆盖化学和生物药品、现代中药和保健品、医疗器械等范围,聚焦抗肿瘤、心脑血管、精神神经、抗感染、自身免疫、消化代谢和呼吸系统七大治疗领域。

公司在国内12个省市以及海外建有药品生产基地,常年生产约700个药品品种,20多种剂型。

2023年,公司过亿产品达到48个,多个药品通过WHO、FDA、欧盟等质量认证并在海外市场销售。

公司拥有21个罕见病药品种,涉及34个罕见病病症。

工业制造板块在集团总体战略的指引下,以质量为先、成本最优、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为基本原则,以体系能力为驱动,以实现卓越运营和智能制造为目标,对工业制造全价值链进行全方位的转型升级。

上海医药是国内第二大全国性医药流通企业和行业领先的进口药品服务平台。

公司分销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其中通过控股子公司直接覆盖全国25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覆盖各类医疗机构超过3.2万家,零售网络分布在全国16个省区市,零售药房总数超过2,000家。

公司与国内外主要的药品制造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持续推进服务创新,通过提供现代物流、信息化服务、金融服务、全渠道整合营销服务等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与创新性服务解决方案,引领行业价值创新,逐步向"科技型健康服务企业"转型。

公司积极推动国内药品及健康产品的供应链升级,以科技信息化手段,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加快推进资源协同,以新机制持续开展新服务、新品种、新市场拓展。

在"互联网+"赋能创新服务领域,公司积极孵化"互联网+"医药商业科技平台。

上药云健康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全面发展益药生态圈,为创新药蓬勃发展提供有价值且可及的销售与服务网络。

镁信健康致力于深度整合保险领域与医疗领域,打通"互联网+医+药+险"的生态闭环,为中国普惠型保险项目提供专业的配套服务支持,服务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商业规划

(一)业绩概况报告期内,上海医药再度跻身“202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十强,并凭借持续亮眼的ESG表现,MSCIESG评级成功上调至AA级。

2025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50.72亿元(币种为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60%。

其中: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81.64亿元,同比下降0.66%;医药商业实现销售收入1,969.08亿元,同比增长2.91%。

2025年1-9月,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47亿元(其中:工业板块贡献利润16.65亿元,商业板块贡献利润26.53亿元,主要参股企业贡献利润3.24亿元),同比增长26.96%,主要是由于对和黄药业会计核算由合营企业权益法核算变更为按子公司核算而产生一次性特殊收益所致,扣除上述事项等一次性特殊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为39.79亿元,同比下降1.85%。

2025年1-9月,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23.50亿元,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

(二)经营亮点1.厚积薄发,新药研发有序推进2025年1-9月,公司研发投入17.29亿元,占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9.52%。

其中,研发费用15.15亿元。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提交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受理及进入后续临床试验阶段的新药管线共计57项,包括创新药管线45项。

其中:BCD-085项目:BCD-085是创新型重组人源抗白介素-17(IL-17)单克隆抗体。

临床上,IL-17抑制剂因起效迅速、疗效显著、持久稳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特征,已经成为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等自免疾病的一线或二线方案。

公司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新药上市申请(NDA)已经于报告期内提交。

参芪麝蓉丸:参芪麝蓉丸是中药1.1类新药,临床拟用于治疗轻、中度脊髓型颈椎病(气虚血瘀肾亏证)。

日常颈椎病中,脊髓型颈椎病约占10%-15%,其对于患者的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病情进展至中重度需进行手术治疗。

目前市场上缺少能有效控制脊髓型颈椎病病情进展、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药物。

本项目致力于降低局部炎症、改善脊髓缺血或瘀血,缓解脊髓继续受损等问题,有助于填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成药空白。

截至报告期末,该项目的I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

B019项目:B019注射液是靶向CD19和CD22的嵌合抗原受体自体T细胞注射液(CAR-T),采用双顺反子载体技术,能在T细胞表面表达两个独立的嵌合抗原受体,进而更精准发挥作用。

截至报告期末,针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成人淋巴瘤的两个适应症均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并完成部分受试者入组;而针对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适应症的临床试验申请也已经获得批准。

2.守正创新,中药业务多维发展公司聚焦优势领域,通过大品种二次开发与品牌焕新,加强核心竞争力。

首先,在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方面,公司持续做好循证医学研究,并取得如下进展:(1)胃复春:胃复春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RCT(随机对照实验)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设计,现已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累计达480例。

(2)胆宁片:报告期内,《胆宁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专家组基于对胆宁片30余年临床应用数据的系统性分析及科学评估,对胆宁片用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治疗达成一致推荐意见,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用药指导。

(3)冠心宁:截止报告期末,冠心宁片治疗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试验,以及治疗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的临床再评价研究,均已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

(4)快胃片:快胃片继被收录于《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慢病管理指南(2025)》后,截至报告期末,快胃片还被纳入国际指南《International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ontheus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functionaldyspepsia(2025)》。

其次,在品牌焕新方面,公司依托深厚历史底蕴,把握市场最新动态,为老字号注入新动能。

其中:(1)雷氏:公司贴合年轻群体需求,通过严选药食同源实现产品创新,推出雷氏十全系列食品膏。

同时,公司进一步挖掘传统品牌的新内涵,“雷氏”品牌不仅陆续亮相东盟博览会等国际重大舞台,而且创新推出品牌新IP、数字资产、动态表情和周边产品,通过跨界现身ChinaJoy、数博会等年轻潮流展会,以更年轻和更富创意的方式走进新一代消费者的视野。

(2)神象:公司在传统保健理念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推出零食滋补新概念,神小象“元气三宝”完成新品首发。

通过与日常生活场景相结合,以更加便捷和新颖的滋补方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此外,在推动中药走向世界方面,以“中药现代化推进中药国际化”为发展策略,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旗下和黄药业的正气片(加拿大商品名:Henergy)和胆宁片(加拿大商品名:Biliflow)均已成功出口至加拿大。

其中,胆宁片在中药现代化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加拿大法律体系和技术指南,系统构建符合国际注册要求的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体系、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证据体系,以及契合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探索以西医适应症为目标的注册路径,成为我国首个由生产企业自主持证、以西医适应症药品身份进入加拿大市场的中药复方制剂。

3.耕植罕病,践行药企社会责任上海医药始终扎根于罕见病治疗领域,通过组建专业研发团队、合作引进新药、共建合作平台等多种方式,进一步降低研发风险,提高罕见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效率;同时,公司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利用现有规模化产线,提升生产投入效率,确保罕见病治疗药物的供应。

公司通过参与构建“政府引导、学界支持、企业参与”的罕见病防治生态圈,协同各方共同推动,提升罕见病治疗药物的可及性。

报告期内,由罕见病联盟与上海医药携手共建的“中国罕见病睿萌科普基地”在上海正式启动。

通过整合各方在罕见病治疗领域的专业资源和实践经验,面向患者群体、医务人员及社会公众构建多层次科普体系,推动罕见病治疗药物研发创新、提升罕见病治疗生态圈能级,为罕见病防治体系的完善注入新动能。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罕见病治疗领域中,共有51个在产品种,覆盖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肝豆状核变性等67个罕见病病症。

除此之外,公司拥有包括SRD4610(临床试验III期)在内的多个在研管线,覆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肺动脉高压、血友病等疾病领域。

4.创新引领,医药商业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医药商业业务继续保持增长韧性,优势区域增长态势强劲,器械大健康业务表现亮眼,新零售战略调整成效显现,CSO业务规模再创新高,创新药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供应链服务面向专业化与价值链高端延伸。

公司通过深入推进客服体系、资金管理等一体化战略,有效整合现有资源要素,推动经营管理提质增效。

此外,公司在报告期内进一步加深与百特中国、德国赛康、科笛生物、欧彼乐等企业的战略合作,提供高效、专业的全链条健康解决方案。

(1)创新药业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创新药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0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

(2)进口总代业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进口总代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4%。

(3)器械大健康业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器械大健康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39.8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

(4)新零售一体化和AI赋能: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推动以“院边药房+DTP专业药房”为重点的新零售战略,并以AI应用赋能传统业务。

立足于数智技术和AI药师的智能应用,上药云健康实现从药品供应到药事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并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用药监测、健康管理等一站式服务。

发展进程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由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原所属的全资子公司上海市医药有限公司、上海医药工业销售有限公司和上海天平制药厂的优质资产等额置换了上海四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资产而组建的,于1998年9月9日复牌上市。

2010年4月9日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了公司名称变更登记手续,即日起公司名称正式变更为“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