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上海
  • 成立日期: 1998-06-15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10000631189305E
  • 法定代表人: 杭迎伟
  • 董事长: 杭迎伟
  • 电话: 021-55885959,021-35318170,021-35100838
  • 传真: 021-55886222
  • 企业官网: www.scg.com.cn
  • 企业邮箱: ir@scg.com.cn
  • 办公地址: 上海市虹口区东大名路666号
  • 邮编: 200080
  • 主营业务: 以建筑施工业务为基础,设计咨询业务和建材工业业务为支撑,房产开发业务和城市建设投资业务为两翼的核心业务架构。近年,公司积极拓展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生态环境、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领域等六大新兴市场
  • 经营范围: 境内外各类建设工程的承包、设计、施工、咨询及配套设备、材料、构件的生产、经营、销售,从事各类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建筑技术开发与转让,机械设备租赁,房地产开发经营及咨询,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实业投资,国内贸易(除专项规定),对外派遣各类劳务人员(不含海员)。
  • 企业简介: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上海国资中较早实现整体上市企业。前身为创立于1953年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秉承人民军队的“执行力”基因、近代建筑营造商的“诚信”基因,以及上海郊县匠人的“工匠”基因。1994年整体改制为以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为资产母公司的集团型企业。1998年发起设立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10年和2011年,经过两轮资产重组,完成整体上市。上海建工是中国建筑行业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坚持市场优先、深化改革、稳健发展、追求卓越,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经营业绩多年来保持较好发展态势。连续多年位列ENR全球最大250家承包商前10。荣获中国对外承包商会“社会责任领先型企业”称号。旗下拥有多个行业领先企业,上海市政设计总院在全国市政设计领域排名第一,建材科技集团商品混凝土年产量全国第三、世界第五,园林集团连续五年蝉联全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榜首,装饰集团在中国装饰行业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二。上海建工“五大事业群+六大新兴业务”构成行业内最为完整产业链。坚持核心主业“能力圈”,聚焦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拓展新产业、新动能、新赛道。建筑施工、设计咨询、房产开发、城建投资、建材工业“五大事业群”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生态环境、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领域“六大新兴业务”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再添新引擎。从投资、策划、设计到建造、运维、更新,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上海建工业务和市场遍布海内外。坚持立足上海、全国布局、服务全国、海外发展。保持上海城市建设主力军地位,完善国内市场“1+7+X”格局,聚焦长三角、深耕长三角,拓展华南、华中、海南、西南、京津冀、雄安、东北七大重点区域,扎根经营重点城市,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海南自贸港、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150多座城市和海外40多个国家或地区。上海建工坚持城市所需建工所能。建工出品、必属精品。成功建造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北外滩世界会客厅、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上海迪士尼乐园、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北京国家大剧院、昆山中环、西湖大学、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旅检大楼等一系列知名工程。中国仅有两栋超过600米的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广州新电视塔,以及南京、宁波、深圳、南昌等地20余座300米以上超高层出自上海建工之手。累计获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131项。上海建工不断创新机制集聚优秀人才。坚持业绩导向、贡献导向,着力打造“百千万”卓越工程师。为压过担子、带过队伍、做出业绩、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不断完善薪酬激励、职业发展计划,致力于构建企业与员工成为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上海建工目前拥有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百千万人才、5位国家级设计大师、30多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70多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多位“上海工匠”,拥有280多位博士、500多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具备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的员工超过6300位。上海建工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发挥中央研究院两级科创体系的创新策源地作用,推动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融合”发展,在超高层建造、钢结构建造、桥梁设计施工、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环境治理、园林绿化设计施工、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工程装备装置、设备设施运行维护、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磁浮交通等20个重点专项技术领域取得科技创新成果,在BIM正向设计、数字化构件制造、智慧工地、智慧运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应用场景,打造50个建筑机器人产品方阵。拥有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级创新战略联盟,3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上海市院士专家服务中心,1个上海市院士工作站,9个国家(国际组织)认证实验室和检测机构,2个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以及4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多元化平台建设更加完善。近十年来主持了2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课题。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7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455项。累计获中国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项目科技创新最高荣誉“詹天佑奖”63项。上海建工不断提升公司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上海建工公司治理水平和股东回报获市场认可。公司股票进入“上证380”“中证500”指数样本股和港交所“沪股通”标的,纳入“富时罗素全球股票指数”。获评上海首届十大“上品”卓越贡献品牌。连续入选《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连续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中获“A”类评价。荣获“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称号。上海建工努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秉持“建筑,成就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和谐为本、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坚持“服务商、国家队、领跑者”三大发展目标,推进科技创新战略、数字化转型战略、服务商转型战略,塑造卓越的“SCG”品牌。传承执行力、诚信、工匠“三大文化基因”,塑造“工程师气质”、强化“国家队意识”、培育“服务商文化”、弘扬“奋斗者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新视野,专注于提高发展质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在精耕专业与创新突破中打造行业最具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感召力的企业,加速实现成为“世界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发展愿景。
  • 发展进程: 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1998]19号文批准,由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作为独家发起人,对其原所属的总承包分公司、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院、上海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市第三建筑发展总公司、上海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市第七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市第八建筑工程公司的资产及负债进行重组,并采用募集方式向社会公开发行A股150,000,000股而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6月15日取得由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本公司于1998年6月2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已于7月5日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公司名称变更登记手续,即日起公司名称正式变更为“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商业规划: 2024年,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着力改革创新,坚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坚决打好“四大攻坚战”,高质量发展战略导向持续凸显。公司将市值管理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改革提升行动,不断增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年内,集团在ENR全球最大250家承包商中排名第8位,位列世界500强第354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詹天佑奖6项,竞争优势持续巩固。国内评级机构新世纪维持对公司AAA评级;国际评级机构标普、惠誉、穆迪对公司的评级为BBB/BBB+/Baa2。2024年度,公司生产经营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1、深耕稳拓战略市场,核心业务持续发展。报告期,集团核心业务经营稳中有进,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公司累计新签合同3,890亿元,其中建筑施工事业群完成新签合同额3,249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84%,基建业务比重进一步提升。设计咨询事业群发挥先导作用,完成新签合同额190亿元,进一步发挥产业联动作用。建材工业事业群完成新签合同295亿元,商品混凝土年产量保持5,000万立方米能级,钢结构加工量31万吨。房产开发业务加速项目去化,新签销售合同93亿元,加快资金回收。具体如下表所示:集团系统实施“稳固大上海、决胜长三角、聚焦万亿GDP城市”经营策略,业务地域结构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区域的业务比重达到83%。在上海市场新签合同2,804亿元,占集团新签合同总额72%,参与上海六成重大工程建设,顺利中标浦东机场四期扩建航站区主体工程、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场区地上工程、北外滩91街坊480米超高层、康桥二期集成电路厂房、上海工业博物馆、第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上海科技大学二期、S16蕰川高速土建施工2标和5标、轨道交通19号线22标、上海市域铁路南枫线工程设计2标、张园城市更新等重点项目。外埠市场新签合同1,032亿元,中标了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河南金大地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无锡凤栖湾智造产业基地EPC项目、宜兴粮食物资储备中心EPC项目、深圳国际交流中心一期装饰工程、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景观绿化设计及咨询服务、厦门翔安机场片区园林景观全周期技术咨询服务、济南市凤凰黄河大桥南延工程设计、宜兴市城市快速环线(西环、南环)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勘察设计、儋州市污水处理一厂北部片区排水管网提质增效工程等项目。海外市场新签合同54亿元,中标柬埔寨6号公路暹粒进城段扩建、老挝丰沙里省供水系统、洪都拉斯乔卢特卡医院、加拿大埃德蒙顿市YellowHead隧道工程等项目,聚力拓展香港、澳门、东南亚、中亚和非洲等境外咨询设计市场,中标巴基斯坦供水设计项目、联合体参与澳门国际机场扩建工程项目管理及技术支持服务的全过程咨询。2024年度公司中标10亿元以上重大工程施工项目34项。2、凝心聚力主责主业,兼顾量质统筹平衡。公司顺应建筑业形势之变、市场之变,以“三全战略”为引领,坚持聚焦主责主业、提质增效,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规模。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002.17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实现归母净利润21.68亿元,同比增长39%,效益增速高于规模增速。公司加大力度推动在手订单实施,浦东机场南下、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北外滩91街坊、硬X射线、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科技馆大修、南汇支线NHSG-7标、长桥水厂、杭州西湖大学三期、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合肥先进光源、华虹制造(无锡)项目、广州香港马会马匹运动训练场、都江堰青城大桥、柬埔寨7号公路、卢旺达马萨卡医院改扩建等重点工程顺利实现关键节点;上海松江站即将启用、北横通道全线通车、上海久事国际马术中心投入使用;世博中心综合楼、宁波中心大厦、沿江通道西延伸主线高速改建1标、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华侨城校区、江阴泰富临港医院等项目竣工交付。五大主营业务合计毛利占比92%,其中施工、设计、建材三项核心业务占比达85%。各项主营业务毛利情况如下表所示:报告期,公司建材工业事业群实现商品混凝土产量5,098万立方米,混凝土构件产量87万立方米。钢结构业务在高层钢结构、桥梁钢结构、场馆钢结构、电厂钢结构基础上,大力拓展海工钢结构、设备钢结构,获得了TFM船用软管卷筒、三翼式硬质风帆等船用产品业务,加工量达31万吨,同比增长13%。房产业务持续推进建设、销售、经营,加速资产周转,海玥黄浦源全年销售68亿元,惠南镇“城中村”旧改、嘉定菊园长租公寓等项目顺利推进,长租公寓“玥里”对外营业,毛利率显著回升。公司积极把握“化债”政策,加快应收账款回收,适度压控新增投资业务,强化运营项目效益管理,稳定城市建设投资业务毛利率。由于行业竞争等因素,建筑施工、设计咨询和建材工业毛利率略有下滑。3、新兴业务持续发展,提升规模孕育未来。公司顺应城市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的新趋势,积极发展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等六大新兴业务,培育未来产业,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六大新兴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近千亿元,与2024年基本持平,其中城市更新业务新签合同121亿元,同比增长9.1%,中标南京西路1038号商办用房改建、张园115-06和115-08地块、虹口区176街坊旧区改造等项目;上海名人苑、天津天美艺术街区等项目顺利推进;上海内环高架设施提升及功能完善工程、杨树浦路670号优秀历史建筑修缮等项目竣工交付。水利水务业务新签合同105亿元,同比增长17.8%,中标吴淞江(上海段)河道工程施工2标、水乡客厅蓝环工程吴江段EPC、原水西环线北段工程XHB1.3标、青草沙陈行库管连通、嘉定新城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安华水库扩容提升工程(诸暨部分)施工Ⅲ标等项目;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常熟洪洞水质净化厂二期等项目稳步推进。新基建业务新签合同278亿元,同比增长67.9%,相继中标康桥二期集成电路、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等项目;上海市域南枫线建设、海南风电海缆敷设、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等有序推进,华虹(无锡)12英寸生产线建成投片。由上海市政总院规划、设计的苏州盛泽湖全空间无人体系(综合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海陆空多种无人装备及其配套基础设施一体运行和监管的新型综合应用体系)示范岛建成启用,全力竞逐全空间无人体系、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发展赛道。生态环境业务新签合同62亿元,中标九段沙湿地治理、崇明北沿湿地综合防治、长风公园改造提升等项目;淀山湖堤防达标及岸线生态修复、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园林景观等项目持续推进;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汤巷公园等建成开放。建筑服务业务新签合同20亿元,建筑智慧运维、道路桥梁养护、轨道交通维保以及水利水务、生态环境等运维业务持续发展;营造商平台建设不断推进,招投标平台撮合交易额近1300亿元。4、创新创效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初显。集团坚持需求导向,聚焦数字化转型,加快“四化”(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创新,加快实施“五个一批”(统筹一批创新技术应用;攻坚一批创新技术突破;储备一批前沿创新技术;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一批建筑机器人)清单任务,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筑机器人在套筒智能灌浆、智能淋水、地下连续墙钢筋笼智能加工、智能石材铺贴等50多个典型应用场景构筑新质生产力。攻克超高等级抗微振动结构模块化高精度施工、世界最高等级洁净室围护体系工业化安装等关键难题,形成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厂房高效精益建造成套技术。自主研发的建筑人工智能产品服务平台“云工大模型产品服务平台”接入Deepseek,构筑8大模块70项功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2024年,集团牵头的《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参与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此外,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5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6项;授权专利871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55项。主参编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11项,省部级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中施企协认证项目15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工法14项。5、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管理能级不断提升。报告期,持续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董事会定战略、做决策、防风险,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深化,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上海建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推行内部审计集中管理,成立集团审计中心,推进总审计师制度建设。围绕“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目标,制订集团《2024年度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工作方案》,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管理能级。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