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以建筑施工业务为基础,设计咨询业务和建材工业业务为支撑,房产开发业务和城市建设投资业务为两翼的核心业务架构。近年,公司积极拓展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生态环境、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领域等六大新兴市场
经营范围:境内外各类建设工程的承包、设计、施工、咨询及配套设备、材料、构件的生产、经营、销售,从事各类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建筑技术开发与转让,机械设备租赁,房地产开发经营及咨询,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实业投资,国内贸易(除专项规定),对外派遣各类劳务人员(不含海员)。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上海国资中较早实现整体上市企业。
前身为创立于1953年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秉承人民军队的“执行力”基因、近代建筑营造商的“诚信”基因,以及上海郊县匠人的“工匠”基因。
1994年整体改制为以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为资产母公司的集团型企业。
1998年发起设立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2010年和2011年,经过两轮资产重组,完成整体上市。
上海建工是中国建筑行业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坚持市场优先、深化改革、稳健发展、追求卓越,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经营业绩多年来保持较好发展态势。
连续多年位列ENR全球最大250家承包商前10。
荣获中国对外承包商会“社会责任领先型企业”称号。
旗下拥有多个行业领先企业,上海市政设计总院在全国市政设计领域排名第一,建材科技集团商品混凝土年产量全国第三、世界第五,园林集团连续五年蝉联全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榜首,装饰集团在中国装饰行业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二。
上海建工“五大事业群+六大新兴业务”构成行业内最为完整产业链。
坚持核心主业“能力圈”,聚焦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拓展新产业、新动能、新赛道。
建筑施工、设计咨询、房产开发、城建投资、建材工业“五大事业群”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生态环境、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领域“六大新兴业务”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再添新引擎。
从投资、策划、设计到建造、运维、更新,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上海建工业务和市场遍布海内外。
坚持立足上海、全国布局、服务全国、海外发展。
保持上海城市建设主力军地位,完善国内市场“1+7+X”格局,聚焦长三角、深耕长三角,拓展华南、华中、海南、西南、京津冀、雄安、东北七大重点区域,扎根经营重点城市,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海南自贸港、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150多座城市和海外40多个国家或地区。
上海建工坚持城市所需建工所能。
建工出品、必属精品。
成功建造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北外滩世界会客厅、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上海迪士尼乐园、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北京国家大剧院、昆山中环、西湖大学、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旅检大楼等一系列知名工程。
中国仅有两栋超过600米的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广州新电视塔,以及南京、宁波、深圳、南昌等地20余座300米以上超高层出自上海建工之手。
累计获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131项。
上海建工不断创新机制集聚优秀人才。
坚持业绩导向、贡献导向,着力打造“百千万”卓越工程师。
为压过担子、带过队伍、做出业绩、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不断完善薪酬激励、职业发展计划,致力于构建企业与员工成为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上海建工目前拥有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百千万人才、5位国家级设计大师、30多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70多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多位“上海工匠”,拥有280多位博士、500多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具备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的员工超过6300位。
上海建工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
坚持发挥中央研究院两级科创体系的创新策源地作用,推动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融合”发展,在超高层建造、钢结构建造、桥梁设计施工、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环境治理、园林绿化设计施工、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工程装备装置、设备设施运行维护、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磁浮交通等20个重点专项技术领域取得科技创新成果,在BIM正向设计、数字化构件制造、智慧工地、智慧运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应用场景,打造50个建筑机器人产品方阵。
拥有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级创新战略联盟,3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上海市院士专家服务中心,1个上海市院士工作站,9个国家(国际组织)认证实验室和检测机构,2个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以及4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多元化平台建设更加完善。
近十年来主持了2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课题。
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7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455项。
累计获中国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项目科技创新最高荣誉“詹天佑奖”63项。
上海建工不断提升公司治理现代化水平。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上海建工公司治理水平和股东回报获市场认可。
公司股票进入“上证380”“中证500”指数样本股和港交所“沪股通”标的,纳入“富时罗素全球股票指数”。
获评上海首届十大“上品”卓越贡献品牌。
连续入选《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
连续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中获“A”类评价。
荣获“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称号。
上海建工努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秉持“建筑,成就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和谐为本、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坚持“服务商、国家队、领跑者”三大发展目标,推进科技创新战略、数字化转型战略、服务商转型战略,塑造卓越的“SCG”品牌。
传承执行力、诚信、工匠“三大文化基因”,塑造“工程师气质”、强化“国家队意识”、培育“服务商文化”、弘扬“奋斗者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新视野,专注于提高发展质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在精耕专业与创新突破中打造行业最具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感召力的企业,加速实现成为“世界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发展愿景。
2025年上半年,上海建工积极把握战略主动,全力以赴稳增长、拓市场、强管理、促转型,积极应对形势之变、市场之变,确保企业运行平稳有序,巩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向。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成果如下:1.逆势攻坚,提升经营质量上半年,上海建工逆风前行、逆势而上,深入实施"立足大上海、聚焦长三角、深耕万亿GDP城市、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经营策略,五大事业群互为机遇、互为支撑、相互赋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掘新机遇,打造新动能。
公司累计新签合同1,302.45亿元,其中建筑施工、设计咨询、建材工业三大核心事业群新签合同1,186.53亿元,占比91%,为集团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分区域来看,上海市场累计新签合同额905亿元,占比70%,中标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松江院区、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场区地下工程、川南奉公路提升改建、上海轨道交通19号线、上海轨道交通20号线、世博水环品质提升工程(一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创智引擎、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2b-6项目综合机电工程、张江在线新经济产业园配套数据中心、合流污水一期复线工程(其他部分)FXQ1.6标、虹口区北外滩HK323-01、HK323-05、HK323-02(部分地下)项目施工总承包、黄浦区中华路、傅家街地块城市更新项目2标等项目。
外埠市场新签合同364亿元,其中长三角区域(不含上海)新签合同191亿元(同比增长11%),占比15%,区域优势进一步巩固。
中标了喀什1000P算力智算产业园工艺机电建设、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发电厂一期工程-海域取排水工程、肇庆(四会)电子信息产业园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第六期、泰安市汶河新区智能低碳产业新村先行示范区、芜湖市外龙窝湖湿地自然公园二期工程等项目。
海外市场新签合同33亿元,同比增长20%,中标柬埔寨17条道路改善工程,印尼三宝兰、泗水快速交通(BRT),老挝琅勃拉邦仓储中心、国际学校,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和纳曼干IT产业孵化大楼,洪都拉斯乔卢特卡医院,加拿大埃德蒙顿劳德代尔二期干池和污水分离工程、博马里斯污水管工程等项目。
上半年,建材工业事业群实现商品混凝土产量1,943万立方米,混凝土构件产量38万立方米,石料产量150万方,钢结构产量15万吨。
钢构公司加强市场外拓,重点攻坚船舶、工业厂房、设备、海工等模块化市场,中标欧盟海上风电换流站一体化、澳洲矿山过驳平台设备及模块、印度尼西亚维美德OKl2BFB4等项目,海外收入占比提升。
上半年,公司中标5亿元以上项目25项,合计金额21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项,合计金额81亿元。
基建及政府、国企项目订单占比提升,长三角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业务比重提升,经营质量不断优化。
2.凝心聚力,提振经济效益上半年,集团上下凝心聚力发扬奋斗者精神,聚焦主责主业,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规模,实现营业收入1,050.42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7.10亿元,收窄经济指标降幅,实现效益转正。
浦东机场、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北外滩等一大批重大工程有序推进,提升在手订单产值-营收转化。
公司加大力度推进项目结算和工程款催收,期末应收账款余额同比下降约94亿元,进一步加大费用管控,期间费用同比下降约12亿元,提升营运质效。
上半年,公司建筑施工业务和设计咨询业务的毛利率分别同比增加0.2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提升了公司整体盈利水平。
各事业群毛利情况如下:报告期,扎拉公司销售黄金24,500盎司,同比增长3%,实现营业收入5.46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毛利1.46亿元,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有力支撑盈利能力。
3.转型发展,拓展新兴业务公司顺应城市建设和市场需求的新趋势,积极发展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等六大新兴业务,培育种子工程、未来产业。
上半年,六大新兴业务新签合同额302亿元,占当期新签合同的23%,其中城市更新89亿元,同比增长14%,新签黄浦区中华路、傅家街地块城市更新项目2标、张园城市更新115-10地块建设项目、宁波东部新城综合管廊提升改造设计等项目;生态环境23亿元,同比增长62%,新签三林滨江南片区公共绿地新建工程二标段、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二期(西区)、世博会地区文化博览区某地块土壤污染修复工程、江阴某地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自主修复等项目;水利水务65亿元,同比增长13%,新签黄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二期)7标段、世博水环品质提升工程(一期)、青海省湟水河(麻匹寺河海晏县城段)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提升工程等项目。
此外,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与新基建领域分别新签合同50亿元、10亿元与65亿元。
4.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报告期,公司围绕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融合,开展科技创新,锻造长板、培育新板,赋能主业发展、拓展新兴业务,培育新质生产力,确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联合政府部门、高校打造建筑工程智能建造与机器人重点实验室,聚焦"危繁脏重"等作业场景,不断推动机器人迭代升级、扩大机器人应用矩阵。
推动35款建筑机器人在浦东机场四期航站楼等重大工程"边学习边施工",在混凝土地坪施工、高空作业、焊接、海缆敷设、喷淋检测等作业领域实现智能高效施工、智能安全巡检、低成本作业。
下属市政总院牵头成立低空基础设施专业委员会,构建低空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制定场地、航行服务、智慧平台等设施标准,开展技术标准研究、咨询服务。
公司荣膺"国家市政工程最高质量水平评价工程"3项,"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94项,"上海土木科技进步奖"18项,"上海土木工程奖"9项,申报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6项,42项工程通过上海市白玉兰优质建设工程检查,行业认可度持续提升。
公司发布《2025年科技创新白皮书》,总结2024年科技创新工作成果,谋划2025年科技创新重点工作(https://ics.scg.cn/h5/meeting/sessionid=#/pages/whitePapers/index)。
5.加强治理,增强投资价值报告期,上海建工持续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成监事会改革及《公司章程》《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修订,规范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机构履职,持续加强公司治理,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公司推动实施《2025年估值提升计划暨"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派发现金红利5.33亿元及时回馈股东。
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谋划集团中长期发展,提升社会各界对上海建工的认识与信心。
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1998]19号文批准,由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作为独家发起人,对其原所属的总承包分公司、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院、上海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市第三建筑发展总公司、上海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市第七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市第八建筑工程公司的资产及负债进行重组,并采用募集方式向社会公开发行A股150,000,000股而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6月15日取得由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
本公司于1998年6月2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公司已于7月5日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公司名称变更登记手续,即日起公司名称正式变更为“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