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国内和经批准的国际、地区航空客、货、邮、行李运输业务及延伸服务。此外,公司还获准开展以下业务经营:通用航空业务;航空器维修;航空设备制造与维修;国内外航空公司的代理业务;与航空运输有关的其他业务;保险兼业代理服务;电子商务;空中超市;商品批发、零售
经营范围:国内和经批准的国际、地区航空客、货、邮、行李运输业务及延伸服务;通用航空业务;航空器维修;航空设备制造与维修;国内外航空公司的代理业务;与航空运输有关的其他业务;保险兼业代理服务(意外伤害保险)。电子商务(不涉及第三方平台等增值电信业务);空中超市(涉及许可证配额及专项许可的商品除外);商品的批发、零售(涉及国家限制及许可证的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位于上海,是中国三大国有骨干航空公司之一,前身可追溯到1957年1月原民航上海管理处成立的第一支飞行中队。
在上海、香港挂牌上市。
东航运营超800架飞机组成的现代化机队,是全球最年轻的机队之一,拥有中国规模最大、商业和技术模式领先的互联网宽体机队,在保持先发优势的同时,率先开启空中Wi-Fi技术升级,取消3000米限制,旅客可享受“全程在线”的上网体验。
作为国产大飞机全球启动用户,东航成功实现C919飞机商业运营。
目前,东航在国内拥有京沪“两市四场”双核心枢纽和西安、昆明等区域枢纽,业务范围实现省会城市及千万级以上机场全覆盖。
近年来东航积极开拓中东、北非地区国际远程航线,立足上海,连接世界,致力于打造航空运输超级承运人。
借助天合联盟,东航的航线网络通达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的1050个目的地,并在全球设有100余个海内外分支机构。
“东方万里行”常旅客可享受联盟多家航空公司的会员权益及全球超过750间机场贵宾室。
每年能为1.5亿人次提供航空出行服务,位居全球前十。
长期以来,东航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执行一系列应急救灾和海外公民接运任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承担中国民航1/3以上的抗疫运输任务。
全面推动“节能减碳、绿色飞行”打赢“蓝天保卫战”,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减碳200万吨,成功推出中国首个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航班。
我们高度关注高品质航空出行服务,致力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公司连续多年获评全球品牌传播集团WPP旗下“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及“BrandFinance全球航空公司品牌价值50强”等多项荣誉,在运营品质、服务体验、社会责任等领域屡获国际国内奖项。
2025 年上半年经营回顾中国经济稳健增长,国内出台多项政策扩大内需消费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航空出行需求不断提升。
上半年我国民航行业呈现"总体局面稳、国际增速快、货运韧性强、效率效益增"的特点,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但同时,行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大,"内卷式"竞争问题凸显,航空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公司上下团结一致,锐意进取,统筹推进安全运行、生产经营、成本管控、品牌服务、改革创新、公司治理等各项工作,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2025年上半年,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35.06亿吨公里,客运量7,316.96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1.89%、8.03%。
货邮运输量53.07万吨,同比增长3.92%。
实现营业收入668.22亿元,同比增长4.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1亿元,同比大幅减亏人民币13.37亿元。
安全运行总体平稳公司始终将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以实际行动确保"两个绝对安全"。
在新开多条国际远程航线、运输总周转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安全运行总体平稳。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安全飞行135.08万小时、起降51.90万架次,分别同比增加5.28%和2.24%。
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坚持"安全第一",以严的基调、细的举措、实的作风、韧的精神抓安全,持续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组织全公司完善安全责任清单,举办"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安全大讲堂,分层分级开展责任制宣贯,覆盖率达到100%。
强化安全运行体系建设。
持续强化安全管理体系、生产运行体系、飞行训练体系、机务维修体系建设,系统性提升安全运行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日活动,举办飞行、机务等技能大赛,加强飞行员心理健康工作,大力弘扬优秀安全文化,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空勤队伍。
经营效益持续向好公司坚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明方向、找定位,担使命、谋发展,一手抓市场开拓,一手抓成本管控,实现经营业绩显著改善。
坚持聚焦枢纽,提升主基地市场掌控力。
作为上海主基地航空公司,公司积极服务上海打造世界级航空枢纽,对上海市场的掌控力进一步增强。
2025年6月末,公司在上海市场份额为43.1%,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中转旅客598万人次,同比增长23.2%,其中国际中转495.5万人次,同比增长25.3%。
公司从上海始发的国际地区航班数已恢复至2019年的110%以上,成为中日、中韩、中国至澳新、中国至新马泰市场最大承运人,也是中国至欧洲、至北美市场第二大承运人。
坚持"三飞",发力国际航网布局。
坚持往远处飞、往国际飞、往新兴市场飞,新开国际地区航线14条,成为国际通航点最多的境内航司。
搭建了日韩经上海浦东到欧亚,欧洲经上海浦东到澳洲、到东南亚的中转大通道,打造了上海浦东至伦敦、悉尼、莫斯科、巴黎等国际远程干线以及至日韩新马泰等国际快线、准快线。
坚持"航空+",创新产品营销模式。
大力开展"航空+文体商旅展"的立体营销,2025年上半年,实现线上销售收入61亿元,同比增长30%;新零售收入超22.58亿元,同比增长24.77%。
丰富空铁、空巴、空水、空轨等多式联运产品。
进一步探索联合会员等创新合作模式,与星巴克实现战略合作,创新推出"咖啡+航旅"服务。
坚持客货联动,提升客机腹舱收益。
把握货运需求机遇,协调东航物流开拓货运市场,强化腹舱营收。
通过引入航季预售模式,优化腹舱货物装机效率,优化客货共飞航线重货分配,实现客机腹舱收益有效提升。
今年上半年,客机腹舱收入25.77亿元,同比增长8.69%。
坚持业财融合,持续加强成本管控。
成立成本管理委员会,设置八个专班,专人专项加强管控成本。
精细管控起降服务费、客桥费、航油成本等大项成本。
起降成本方面,公司实现主要航站平均靠桥时间同比下降9.5%,客桥费、桥载设备费用比去年同期节省约1,100万元。
航油成本方面,通过优化飞行高度、执行单发滑行等举措,推动航油单位耗油持续下降。
品牌服务成效明显公司全面推行"精心、精准、精致、精细"的"四精"服务理念,坚持从心出发,用心用情做好服务,进一步彰显品牌价值。
公司连续第5年荣登"年度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对标TOP30排行榜",再度获评"BrandFinance2025年全球最有价值航空公司品牌榜"TOP10。
高质量服务保障哈尔滨亚冬会。
首次作为国际综合性赛事的官方航空服务合作伙伴,圆满完成哈尔滨亚冬会运输服务保障任务,得到各方一致好评,并以此为契机,发布"亚冬号"主题彩绘机,成立长春基地、哈尔滨基地,在东北地区打造4条"空中快线",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规模化运行国产大飞机。
牢记"国之大者",支持国产大飞机事业。
作为C919客机全球首家运营商,商业运营两周年来,机队规模增至11架,执行航线14条,安全飞行超过3万小时。
体系性提升服务品质。
聚焦旅客服务全流程9大触点,推进28项服务项目,"四精服务"进一步落地。
开展服务品牌提升行动,推进9项重点突破工作、11项关键支撑任务,品牌的一致性进一步强化。
开通英法德俄日韩等外语客服专线,建立全球服务支援体系,海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创新推行特色服务。
推出"星翼护航""线上选餐""东方尊享"、"小动物进客舱"等个性化服务。
推出上海两场联络线、北京大兴中转贵宾室、隔夜住宿等5类中转产品。
京沪"空中快线"服务全面升级,聚焦商务出行需求,推出更加灵活的"易登机"免费改签政策及专属空中Wi-Fi福利。
针对不正常航班旅客体验痛点,推出隔离区内自助改签、发放航延餐券等服务。
履行央企社会责任。
践行低碳环保理念,推出"轻飞享·云端臻选"服务产品。
持续做好定点帮扶地云南沧源、双江两县的产业帮扶、消费帮扶、教育帮扶,"东航那杯茶"被评选为中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品牌,"助力教师队伍建设,帮助边疆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帮扶项目入选《中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蓝皮书(2024)》。
改革转型不断深入公司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扎实推进转型创新。
重大改革任务持续深化。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43项任务、127条改革举措。
深化营销系统改革,推动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营销管控。
机关改革向二级单位纵深推进,压减机构、精简人员、提升效率。
推进飞行队伍改革,制定飞行总队改革方案。
全面推行"总部管总、条线赋能、属地联战"管控模式改革落地,积极探索穿透管理,建立属地联战考核机制。
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
成立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和"AI+"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智慧安全方面,安全网三期核心功能模块上线,推进飞行训练管理全流程数字化。
智慧营销方面,智慧控舱系统覆盖国内所有销售单位的始发航线,投产率达到45%。
智慧维修方面,虹浦两场试行机务数字机坪和移动航线作业系统,上线定检航材自动配送系统。
智慧出行方面,推出AI行程助手,上线跨航司改签、航延自助改签、中转旅客识别、"一码全通"及国际证照查验等功能。
智慧地服方面,实现全员排班,电子派工覆盖率71%;数字机坪接入车辆定位和浦东机场视频数据。
科技创新持续加强。
召开公司科技创新大会,加强上下游企业创新合作,组建航空运输服务产业链科技创新联盟,与15家企业开展科创合作。
完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组建4家公司级科技创新实验室,包括安全运行实验室、工程维修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重点挖掘公司级科创项目,以科技创新赋能业务创新发展。
公司治理有力增强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完善公司治理体系专项行动,分解5类任务,形成22项细化措施。
制度体系更加优化。
对照新《公司法》,系统修订董事会、股东会、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等相关配套制度,动态厘清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精细化规范各治理主体决策机制,完善以《公司章程》为核心的公司治理制度体系。
优化董事会和专委会人员构成,注重独立董事意见建议的跟踪落实,提升董事会决策质效。
市值管理更加稳健。
按照证监会要求,制定《市值管理制度》。
合规有序推进股票回购工作,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回购A股和H股合计17323.19万股,投入资金约人民币5.42亿元。
特别是2025年4月上旬,资本市场大幅震荡期间,公司主动提速实施股票回购计划,着力提振市场信心。
公司发布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后,定期回顾执行情况,不断提升公司经营质效。
风险管控更加有力。
持续加强对关键领域、重点业务的风险管控。
防范化解财务风险。
通过超短融、中票、商业票据等多元化融资手段,确保公司现金流安全。
强化资金管控,持续压降日常货币资金余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深化司库系统建设,完善监控预警功能,对大额资金支付、重要项目开支等事项实时监测。
防范化解内控风险。
围绕重大风险管理,持续开展季度监测,通过提升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质效,强化内控体系建设。
聚焦公司收入管理、配餐机供品成本、人员效率等重点领域,开展系统性、全级次大数据审计,防范经营风险,保障高质量发展。
防范化解合规风险。
制定北美和欧盟运营合规手册,排查贸易战等系统性挑战的法律风险,确保境外合规运营。
优化合同审核授放权管理,加强履约监控,开展合同专项检查,强化合同全流程管控能力。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于1995年4月正式成立,由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独家发起。
1997年2月经国家体改委(1996)180号文和国务院证券委员会(1997)4号文批准在美国和香港两地发行并上市156,695万股H股。
1997年5月经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和中国证监会批准增发境内人民币普通股(向社会公众发行)30,000万股。
公司注册资本为486,695万元人民币,注册地址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国际机场机场大道66号。
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月28日完成换股。
换股吸收合并后,公司总股本增加1,694,838,860股,变更为11,276,538,860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