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智能电网设备业务、新能源充换电业务和储能业务
经营范围: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销售,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研发,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力电子元器件销售;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机械电气设备制造,机械电气设备销售;电线、电缆经营,输变配电监测控制设备销售,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五金产品制造,五金产品研发,五金产品零售;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制造,电力设施器材制造,电力设施器材销售;充电控制设备租赁,充电桩销售,集中式快速充电站,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高铁设备、配件制造,高铁设备、配件销售;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工程管理服务,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销售;电力行业高效节能技术研发,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销售;先进电力电子装置销售,输变配电监测控制设备制造,轨道交通专用设备、关键系统及部件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软件开发,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和试验,电气安装服务;新材料技术研发;工业工程设计服务,发电技术服务;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不含危险废物经营);机动车充电销售;道路货物运输(不含危险货物);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电气设备修理;储能技术服务,蓄电池租赁。
吉林省金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510)是一家聚焦智能电网、充换电及储能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于2016年创业板上市,2019年成为国资控股上市公司。
公司秉持“智慧电力+新能源”双轮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成为中国电力能源领域的碳中和引领者。
金冠股份成立于2006年,目前拥有1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4大生产制造研发基地,这些坚实的平台为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金冠股份的产业布局涵盖智能电网、充换电及储能三大领域。
在智能电网领域,公司提供智能电气成套设备、智能仪表及智能终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充换电领域,公司专注于充电桩、换电站及场站投资运营的研发、制造、承建运营和整体解决方案;在储能领域,公司提供储能系统、光伏逆变器以及新能源电站的开发运营、EPC总包等全方位服务。
公司为电网、新能源汽车、交通运输、数据通讯、轨道交通、能源发电、石油化工、公共建筑等行业提供全场景的综合性系统解决方案。
金冠股份的产业布局涵盖智能电网、充换电及储能三大领域,为电网、新能源汽车、交通运输、数据通讯、轨道交通、能源发电、石油化工、公共建筑等行业提供全场景的综合性系统解决方案。
金冠股份拥有一支由博士、硕士、高级工程师领衔的300余名专业技术团队,拥有3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1个智能开关研究发展中心、2个智能电网产品研发中心和1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累计获得专利超过400项。
公司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室,其中丰瑞电力检测实验室获得权威CMA资质认定和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资质,检测能力范围涵盖充电桩性能试验、充电枪试验、电气安全试验、环境可靠性试验、EMC等80余项试验。
金冠股份积极构建生态合作伙伴体系,携手推动产业发展,参与多项国家级、部级和省级重点课题项目,参与制定和修订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多项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和省级重点新产品;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南京大学等产学研机构长期保持紧密合作;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电网A类供应商、国家科学技术成果奖、中国电器工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电气工业创造力百强企业、AAA级信用企业等荣誉和称号。
顺应5G时代工业化、信息化深入融合的发展趋势,金冠股份积极构建企业信息化网和工业互联网,实现研发、生产、销售、质量、财务、供应链、营销的全流程数据贯通。
公司建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智能电气成套设备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业内领先的储能智慧工厂,并被认定为国家绿色工厂、四星级零碳工厂。
同时,公司构建了科学全面的管理体系,拥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以及绿色能源体系认证8项,并主动导入汽车行业IATF16949认证,完成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CMMI等权威认证。
金冠股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践行可持续发展观。
公司助力友好环境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使用清洁能源,倡导绿色出行,节能降耗减排。
公司参与友好社会营造,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成立“大道之行“爱心基金,救助和帮扶弱势群体和对象120余人次,汇聚爱心力量,共建和谐社会。
展望未来,金冠股份将以“推动智慧能源变革、开创新型绿色生态”为使命,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赋能以绿色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通过技术革新在电力能源领域践行国家碳中和承诺。
(一)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2025年上半年,双碳工作持续深化,创新技术不断涌现,电力系统快速升级。
公司围绕“智慧电力+数字新能源+集成服务”战略开展业务,主要覆盖智能电网设备、新能源充换电及储能系统业务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未发生重大变化。
1、智能电网设备业务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化,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爆发式进步,智能电网设备需求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报告期内全国重点调查企业电力完成投资合计6,546亿元,同比增长9.6%。
其中,电网工程建设投资额达2,911亿元,同比增长14.6%,设备投资增速高达39.6%。
国家电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700亿元,创同期最高规模,同比增长11.7%。
公司智能成套开关设备、智能电表等配网设备将持续受益。
在智能电网设备业务领域,公司涉及的产品主要包括智能电气成套开关设备及智能电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等,同时为客户提供集电气设备研发生产制造、电气工程整体设计、工程施工、运行维护于一体的城市、社区供电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服务。
在智能电气成套开关设备领域,公司是东北地区少数具备中压气体绝缘开关制造能力的企业,同时也是国内少数具有C-GIS智能环网柜核心部件的生产加工能力及安装资质的企业,公司研制的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在智能电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领域,子公司南京能瑞是国内研发制造智能电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主流厂家之一,是国内泛在电力物联网的主流供应商。
2、新能源充换电业务报告期内,国内充电桩市场正处于高速扩张与技术迭代的关键阶段,政策红利、企业投入与用户需求共同推动行业从“量增”向“质升”转型。
截至报告期末,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3,689万辆。
同时,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达1,610万台,同比增加55.6%,车桩比约为2.29:1。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另一方面,目前的车桩比较1:1的远期规划仍有较大差距。
预计未来几年,行业将继续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同时,在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宏观规划之下,随着液冷、超充、智能柔性充电等新技术的快速普及,存量市场仍有较大的汰换空间。
在新能源充换电业务领域,公司主要从事充换电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同时在优势区域开展充电场站运营业务。
公司具备“双高新”及“双软”资质,在充换电领域拥有多项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可为电网公司、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新能源车主、充电设施运营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是国内少数具备充电设施的设计、制造以及电力安装施工于一体的全资质企业。
3、储能业务报告期内,国内储能技术在锂离子电池的基础上,不断向多元化、高安全性、长寿命方向发展,上游碳酸锂价格企稳,国家储能行业标准陆续发布,随着储能产品安全性及稳定性的进一步提升,行业投资意愿持续加强。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数据,截至报告期末,国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4.91GW/222GWh,较2024年底增长约29%。
在储能业务领域,公司主要从事储能变流器、储能模组PACK、储能系统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依托公司在电力行业长期积累的电力电子技术、电气设备制造管理的成熟经验、相通的市场渠道资源,公司目前已形成包含储能变流器、储能模组PACK、储能系统等在内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能力,为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的用户提供成熟的多场景储能解决方案。
伴随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深入推进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纵深发展,电力设备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吸引了众多新兴力量竞相涌入。
这一趋势正深刻重塑着行业格局,使得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多元,竞争维度不断拓宽。
在此背景下,公司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挑战性显著提升,市场竞争态势日益白热化。
(二)公司主要产品1、智能电网设备①智能电气成套开关设备公司具备从产品核心部件到成套开关设备的研发、整体生产制造能力,包括:7.2~40.5kV中压手车式开关设备、7.2~40.5kV充气式高压开关柜、12~24kV六氟化硫气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12kV固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12kV环保气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12kV空气绝缘环网开关设备、箱式变电站、预装式配电室、移动式变电车、柱上开关、柱上变台、各类低压开关设备等全系列配电成套设备、10~40.5kV真空断路器核心部件系列产品,以及光伏、储能系统并网升压系统,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冶金化工、轨道交通、电气化铁路、城市地铁、市政建设、港口建设、厂矿企业等领域。
②智能电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主要包括国网单相与三相智能电表、数据采集器、数据集中器、专变数据采集终端、智能配变终端、智能融合终端、智能感知设备/终端等,为国家电网“坚强智能电网”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产品还向水、气等领域拓展,为不同能源领域的计量与数据采集提供相关产品与解决方案,达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
公司研发的基于4G/5G、NB-IOT、LoRa、HPLC、HPLC+微功率无线双模物联网通信技术的智能电表、采集终端传感器、营配融合终端,让智能电表及用电信息采集传感器终端以更低功耗、更安全及稳健的方式实现智能互联,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2、新能源充换电①充电桩新能源充换电设施系列产品主要包括电动汽车充换电设备和新能源智慧运营云平台,其中,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包含壁挂式交流充电桩,移动式直流充电桩(7kW-20kW)、一体式直流充电桩(20kW-400kW),分体式直流充电堆(160kW-1440kW)、V2G充放电一体机、灵动系列空轨充电机器人、“蚂蚁站”充电堆、预装式配充一体化有序充电站、兆瓦级液冷大功率充电桩、移动应急充电仓、重卡充电机等充电设备。
“蚂蚁站”充电堆,为160kW小型分体式直流充电堆,专门支持新能源充电桩下乡;预装式配充一体化有序充电站,适⽤于电动工程车等车辆进⾏快速直流充电补电,尤其适用于场地受限区域,能够实现快速部署;移动应急充电仓,应用于充电高峰时的场站补能需求场景;重卡充电机,实现联合并充适用于电动重卡等车辆快速补电;新能源智慧运营云平台,是将充放电设施与电动汽车以及充电用户连接起来的物联网平台,电动汽车用户与充放电设施运营商通过云平台实现充放电交易,云平台以互联互通方式与第三方用户平台和监管平台实现充放电资源共享、数据共享和用户共享,“锐视”AI视觉监视系统深度融合AI视觉分析技术与智能硬件,解决了传统能源场站因传统消防系统误报率高、无人值守场景安防薄弱等痛点,实现高精度火灾预警与智能化安全防控。
②换电系统公司充换电项目组紧跟国家新能源的发展,推出了S13重卡智能换电系统、S16乘用车换电站的充电系统、S15交流有序充电系统等产品。
③新能源场站运营公司通过向公共交通、物流园区、工业园区、高速服务区、大型居民小区等场景提供集中式大功率快速充电服务或其他配套充电服务,获取充电服务收入。
充电场站运营业务方面,公司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网络”,子公司南京能瑞是国内主流充电站运营商之一,在全国范围内运营各类型充电站1,570座,运营桩数1.8万余根,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约93万人,其中在江苏、河南、青岛等区域自营的充电场站数量共计275座。
3、储能业务公司主要面向发电侧、电网侧、工商业用户侧储能需求,为客户提供多场景储能解决方案,打造除电芯之外的全套解决方案,公司储能产品涵盖储能模组、储能风冷PACK、储能液冷PACK、1000V电池簇、1500V电池簇、1000V储能系统、1500V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天控”AI变流升压一体机、智慧运维云平台等。
(三)经营模式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1、运营模式公司采取“集团总部+产业子公司”相结合的运营模式,集团总部统筹负责公司的战略制定、资本运作、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各产业子公司负责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目标制定其年度运营计划,集团总部以年度目标责任书的形式考核各子公司的年度计划完成情况,考核指标包括业绩完成状况、新产品研发完成情况、安全生产等。
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充分结合了集中管控与充分授权的各自优势,既保证了各产业板块在集团统一战略部署下开展业务,又给予了各产业板块相对的自主经营权,这一运营模式是公司实现“智慧电力+数字新能源+集成服务”的总体发展战略的强有力保证。
2、销售模式公司的业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销售设备或提供服务,一类是资产运营。
对于智能电网设备、充换电设备、储能系统的销售,以直销为主,通过投标、商务谈判方式获取订单。
主要客户包括国内电网公司、工商业企业、新能源汽车整车厂、社会充电运营商以及新能源车辆使用者等。
在具体实施时,公司根据用户订单设计、生产和配置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就具体项目的有关特殊技术要求签订技术协议和商务合同;对于充换电场站运营业务,公司在战略布局区域积极开发合适的停车场站,然后投建并运营充换电场站,主要面向公交、出租、网约、物流等新能源商用车辆及其他类型新能源车辆提供集中式大功率快速充电服务,通过接入第三方平台或者自行组织线下营销活动,吸引更多的充电车辆,提高单桩日充电次数,进而提升运营收益。
3、研发模式公司研发本着“聚焦市场,持续创新”的思路,围绕“智慧电力+数字新能源+集成服务”领域,积极布局前沿技术,持续开发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绿色产品,智能电气成套开关设备、智能电表、用电信息采集终端、新能源充换电设备等产品围绕数字化、智能化、轻量化等方向持续迭代,储能系统及相关重要设备围绕高安全、高效率、低成本进行持续探索。
公司的产品研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基于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实现产品的高效研发,并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
公司产品研发采取项目制管理,主要划分为研发立项、产品开发、中试实验、产品量产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进行一次决策评审。
立项阶段,基于市场调研和公司业务规划,公司会评估产品研发的必要性、产品方案、研发投入、研发计划。
产品开发阶段,研发项目组会按照研发计划进行项目打样,结合样品的实际测试数据进一步优化产品方案。
中试试验阶段,为产品量产前做准备,评估是否符合量产线作业,亦会对产品做细微调整。
产品量产阶段,研发项目组会将各类成果归档供需求部门使用,并开展新品导入,保证顺利量产。
4、采购模式公司拥有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的设备及物料采取不同的采购模式。
对于大型生产设备、生产线以及年采购金额较大的物料,公司通常采用公开招标形式,经过审核,确定符合条件的中标厂家。
对于一般性物料,通常采用询价采购模式,向潜在供应商发出询价通知书让其报价,通过内部价格评审比较,最终选择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符合预算的最匹配供应商,节约采购时间和费用。
5、生产模式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定制化经营模式,生产经营围绕客户的订单展开,在签订销售合同后,根据合同安排采购和下达生产任务,实行按单生产,以降低经营风险。
此外,目前公司拥有部分稳定客户,形成标准产品,为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不利影响,根据计划进行预投生产,能够很好的控制成本并及时交付。
另外,公司积极跟进市场趋势,推出主打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也有利于公司品牌形成与传播。
(四)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1、外部驱动因素智能电网设备方面,随着全球电气化进程推进、能源转型加速以及新兴产业(如数据中心、电动车充电设施等)对电力需求的增加,电力设备行业市场规模整体呈增长趋势。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迭代,加速了电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智能开关设备、智能电表、数据采集终端等智能电力设备产品在新型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中得到广泛应用。
从报告期内的国家电网招标数据来看,国家电网2025年前三批次输变电设备招标总金额约为540.64亿元,同比增长约24.8%,中标企业数量与往年基本持平。
国家电网2025年第一批次计量设备招标总金额为75亿元,同比下降约37.8%,中标企业数量由去年同期的88家增加至120家。
同时,智能电网设备整体招标价格持续下行,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显著增加。
充电基础设施方面,报告期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带动充电桩的刚性需求持续增加。
同时,液冷、V2G、智能充电管理等技术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产品标准化及兼容性大幅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存量市场的汰换需求。
报告期内,行业竞争加剧,价格持续下行,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加。
同时,上游产品充电桩模块价格大幅下滑,为降低产品成本,适应行业智能化、安全性、高效性发展趋势,提升公司产品核心竞争力,公司对上游核心部件供应商做了进一步筛选,资质审查、技术评估、性能测试等评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司供应商管理成本的短期增加。
储能系统方面,伴随技术的进步及上游成本的下降,行业整体经济性持续向好,下游投资热情的提升拉动储能系统等产品的市场需求。
报告期内,全球储能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集采模式倒逼企业提升规模效应和技术标准,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的公司面临严峻挑战。
2、内部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坚持通过提质增效、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同时,多渠道并进积极开拓市场,并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生产方面:报告期内,公司为提升工作效率,增强生产过程可控性,支持实时分析与决策,对厂区进行了数字基建改造、数据平台升级、MES排产系统优化等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对生产制造环节的业务流程做了优化,缩短产品交付周期,提升品质控制能力。
报告期内,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公司组织了安全生产培训,提升员工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报告期内,公司对供应商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提升了供应商交付的及时率,进一步缩短订单交付周期。
产品与研发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围绕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特点,经过研发人员大量的研发试验和生产技术人员持续不断的工艺调试,技术及产品持续迭代更新。
报告期内,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电力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已积极推动新技术在智能电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等领域的技术迭代升级,为紧密契合两大电网的建设需求,公司在相关标准修订阶段便率先启动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工作,目前已顺利完成初样试制;公司推出了人工智能低压柜产品,将AI技术与电力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对设备状态实时感知,提升智能运维水平,提高主动安全防护等级。
报告期内,公司推出了“蚂蚁站”充电堆产品,一种160kW小型分体式直流充电堆以支持新能源充电桩下乡;推出了预装式配充一体化有序充电站产品,⽤于电动工程车等车辆进⾏快速直流充电补电,尤其适用于场地受限区域,并能够实现快速部署;推出了重卡充电机,实现联合并充适用于电动重卡等车辆快速补电;推出船舶充电整体解决方案,为船舶岸电充电提供创新范例。
报告期内,公司与广州亿电邦科智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广州冠瑞数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提供充电网、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能源综合数字平台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公司产品数字化能力。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知识产权400余项,其中专利220项,软件著作权143项,注册商标14个。
报告期内,公司荣获并保有国家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绿色工厂、国家零碳工厂、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省级智慧电网设施科学家工作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荣誉。
子公司南京能瑞荣获江苏省绿色工厂,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等荣誉称号。
市场方面:报告期内,为应对市场竞争环境,公司采取了降价保量的销售策略。
公司通过举办大型新品发布会,集中展示公司创新产品与发展理念,强化市场对公司品牌认知,拓宽客户触达边界,提升合作转化率。
报告期内,公司新建9座充电站,共计110台充电桩,充电功率4,600kW。
经营管理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工作,通过改善产品工艺流程,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等一系列手段,积极实现产品成本的有效控制。
报告期内,公司优化质量管理流程,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全面提升了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
公司系2006年10月19日由徐海江、郭长兴和徐海涛三人共同出资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时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取得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注册号为2200002015400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公司中文证券简称由“金冠电气”变更为“金冠股份”,公司英文证券简称变更为“JG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