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ST松发 - 603268.SH

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15-03-19
上市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企业英文名
Guangdong Songfa Ceramics Co.,Ltd.
成立日期
2002-07-11
注册地
广东
所在行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ST松发
股票代码
603268.SH
上市日期
2015-03-19
大股东
苏州中坤投资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
35.39 %
董秘
徐慧敏
董秘电话
0768-2922603
所在行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会计师事务所
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韩坚;陈旸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4451007408274093
组织形式
中小微民企
注册地
广东
成立日期
2002-07-11
法定代表人
陈建华
董事长
陈建华
企业电话
0768-2922603
企业传真
0768-2922603
邮编
116001
企业邮箱
sfzqb@songfa.com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人民路街道港兴路52号维多利亚广场B楼27层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船舶及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营范围:一般项目:日用陶瓷制品制造;日用陶瓷制品销售;卫生洁具制造;卫生洁具销售;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非金属矿及制品销售;颜料制造;颜料销售;新型陶瓷材料销售;合成材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合成材料销售;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纸制品制造;纸制品销售;包装材料及制品销售;金属制品销售;塑料制品销售;藤制品销售;日用木制品销售;竹制品销售;日用玻璃制品销售;家具销售;家居用品销售;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零售(象牙及其制品除外);日用百货销售;针纺织品及原料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会议及展览服务;专业设计服务;互联网销售(除销售需要许可的商品)。(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25年通过实施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置入恒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全面完成企业战略转型,成为中国国内“民营造船第一股”。

公司目前主营业务为船舶及高端海工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具备生产VLCC超大型油轮、超大型集装箱船、LPG/LNG超大型双燃料集装箱船、第五代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等高附加值船型及尖端海工装备能力,全力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世界一流的船舶与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致力成为世界一流的船舶行业上市公司,实现实业报国、海洋强国、制造强国的企业使命,助力中国船舶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提升中国船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由“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提供坚实支撑力量。

商业规划

穿越经济周期波动迷雾,2022年,恒力集团秉持“实业报国”初心,在船舶制造行业的低谷期毅然逆势而上,于渤海湾畔挥就“向海图强”的产业蓝图,恒力重工孕育而生。

三载砺剑,恒力重工已然淬炼为船海装备领域的中流砥柱,成长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不可或缺的产业中坚,并成功跻身全球船舶制造业“第一方阵”。

凭借全球领先的单体规模和配套设施优势,恒力重工铸就了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新标杆。

无惧风浪,矢志领航,恒力重工正全力朝着“打造全球绿色船舶建造与高端装备制造标杆企业”的战略目标迈进,致力在世界造船版图上镌刻更加璀璨的“中国坐标”。

(一)恒力重工发展概述1、2022年:扬帆启航,筑梦深蓝。

2022年7月,为响应国家“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战略部署和“两重两新”政策号召,恒力集团正式组建恒力重工,并斥资21.1亿元战略收购STX(大连)资产,重点锚定船舶建造、海洋工程、船舶发动机等核心业务。

2022年9月,伴随资产交割完成,恒力重工吹响复产号角。

秉持“开局即决战、起跑即冲刺”的效率理念,公司迅速汇聚全球行业精英,组建国际化管理团队,高效整合上下游资源,构筑产业链协同优势。

2022年年底,随着造船业务重磅重启,沉寂十年之久的废弃产能实现涅槃重生,恒力重工也正式开启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高端船舶建造及装备制造企业”的产业征程。

2、2023年-2024年:步稳蹄疾,积蓄力量。

2023年1月,大连长兴岛恒力重工产业园正式开园并投入生产,恒力重工全面启动生产经营,步稳蹄疾。

为实现生产破局,恒力重工以散货船为切入点,锤炼筋骨,扎实积累制造经验。

2024年4月,首艘6.1万DWT散货船提前交付,标志着恒力重工实现了在船舶制造领域从“0”到“1”的重大突破。

随后,接连获得海兴航运、新加坡韦立国际集团等客户数十艘散货船订单,在造船市场成功站稳脚跟,同时也吹响了行业新锐进军深蓝的嘹亮号角。

研发筑基,引领未来航程。

2023年4月,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恒力重工集团在构建核心技术竞争壁垒、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上完成关键布局。

研究中心紧扣“绿色低碳”与“数智化转型”趋势,一方面聚焦于绿色船舶设计、清洁燃料应用、智能船舶系统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攻关;另一方面同步推动工厂产线的智能化与数字化升级。

这一“双轨并进”研发战略,不仅助力恒力重工实现从“规模制造”向“技术引领”跃升,也显著增强了企业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竞争力。

与此同时,恒力重工在锻造核心能力方面也持续发力:携手三星重工建造多艘15000TEU集装箱船,强势挺进大型国际集装箱船建造领域;获得MAN全系列二冲程专利许可授权、成为国内唯一发动机自配民营造船企业,并完成首台船用发动机生产交付;启动与全球航运巨头MSC在新造船、配套发动机、修船改装等领域的全方位战略合作,显著提升高端船舶建造品牌形象;主办绿色船舶发展大会,分享行业经验,传递中国船企声音,彰显造船强国使命与担当。

在铸就“大国重器”的征程中,恒力重工将颠覆式创新理念深度融入全产业链,实现了多项国际“首创”与行业“第一”:打破行业磨合期定律,从成立至首艘30.6万载重吨VLCC超大型原油船建成交付仅用时两年,彻底颠覆了新船厂需3至5年磨合期的传统认知。

公司为欧洲船东生产的超大型集装箱船配备了定制的1.3万立方米C型双燃料罐,兼容LNG与氨燃料,创下全球该类燃料罐最大容积纪录。

颠覆传统造船模式,成功在船台建造并顺利下水18.1万DWT散货船,成为国内该吨级船型中首例船台建造项目,同时刷新了全球船台建造船舶的最大吨位纪录,一举打破“大型船舶必在船坞建造”的行业铁律。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2024年,恒力重工战略启动“绿色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建设。

该项目聚焦VLCC超大型油轮、VLGC超大型液化气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绿色船型,以及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浮式风电平台等尖端海工装备,彰显企业领跑全球高端装备制造的雄心。

预计项目全面投产后,恒力重工钢材年加工量将达到230万吨左右,可实现各类型船舶同步建造。

届时,船用发动机年生产量180台左右,可覆盖LNG、LPG、甲醇、氨四种类型的双燃料发动机,恒力重工将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备的造船基地之一。

3、2025年:资本赋能,壮阔启航。

2025年8月,随着40亿配套融资圆满完成,公司自2024年10月启动的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项目全面收官,正式成为我国国内“民营造船第一股”。

恒力重工凭借其世界级绿色船舶制造基地,由订单与产能构筑的产业壁垒,以及在高附加值船型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成功实现对船舶产业关键环节的战略卡位。

上市公司则紧抓“并购六条”政策机遇,顺利实现向高端制造领域的战略转型。

这场资本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不仅成就了恒力重工与上市公司各自发展的“关键一跃”,也有效化解了退市风险,推动产业结构的实质性升级。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随着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等船型的陆续交付,恒力重工正逐步构建覆盖VLCC、VLOC、VLGC、超大型集装箱船、LNG气体运输船、FLNG、FPSO及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全谱系产品矩阵。

公司将以高性能船舶技术研发与工艺升级为核心引擎,积极引领船舶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颠覆式创新突破传统边界为路径,不断拓展高附加值船舶与高端装备市场;以“产业报国”的战略定力为根基,为“海洋强国”建设注入民营企业的担当与智慧。

当前,中国正加速推进“海洋强国”战略,恒力重工将持续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船舶制造能力,积极培育海运领域新质生产力,努力成为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向着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的宏伟目标壮阔启航!

(二)行业情况概述1、全球船舶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近年来,在船舶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环保法规与政策持续收紧、全球海运贸易量稳步增长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事件频发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船舶市场需求迅速增长并持续扩大。

具体而言:第一,当前全球船队平均船龄已处于历史高位,为消除安全隐患并保障船队正常运营,大量老旧船舶亟待更新替代;第二,2023年IMO设定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国际海运船舶必须符合其新规要求,一系列环保立法与政策的推出,进一步加快了船东更新船舶的节奏与规模;第三,全球海运贸易量稳定上升,为造船业带来持续且坚实的增量需求;第四,苏伊士运河阻塞、红海危机等突发地缘事件导致航运距离拉长、运力趋紧,也进一步催化了新船订购需求。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绿色化发展势在必行。

IMO作为全球海事安全与环保领域的权威机构,已出台多项严格环保法规与标准;我国也相继推出多项政策,加速推动船舶制造业绿色转型,绿色船舶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是高附加值船舶成为竞争焦点。

随着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不断升级,技术门槛较高的高附加值船型正成为市场新热点,特别是清洁燃料动力船舶、大型LNG运输船等高技术性能船型已成为全球造船企业竞相布局的重点。

三是智能化建设持续加速。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智能造船领域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

建造智能船舶不仅是全球造船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行业前进的必然选择。

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支撑下,2024年全球新造船价格保持在历史高位。

以克拉克森指数为例,2024年全球新造船价格指数收报189.16点,同比增长6.5%,接近2000年以来的历史峰值。

数据来源:克拉克森根据克拉克森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数据,全球船舶制造业三大指标在近年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2024年,全球造船完工量约8,650万DWT,同比增长3%;新接订单量约15,256万DWT,同比增长43%;手持订单量约33,078万DWT,同比增长30%。

三大指标持续增长,反映出全球船舶制造行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克拉克森在全球造船市场竞争格局方面,中、日、韩三国船舶制造业三大指标全球占比之和均在90%以上。

以载重吨(DWT)计,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7%、77%、66%,均超过一半,且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世界船舶制造业整体延续中日韩竞争格局,中国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显著增强。

数据来源:克拉克森、国投证券研究所尽管船舶制造业长期向好趋势未改,但短期波动难免。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造船市场新签订单量同比回落,新造船价格在供需关系动态调整中初现松动迹象。

主要归因于:一是“高基数效应”,即2024年新造船投资处于历史高位,对同比数据形成巨大挑战;二是船东投资趋缓,自2024年下半年起主要船型运费下行,叠加当前高企的新船价格,抑制了船东的新增投资意愿;三是外部的不确定性影响,受美国301调查冲击和地缘政策扰动,国际船东观望情绪增强,致使新造船项目暂停或推迟。

然而,审视本轮周期的核心驱动因素,支撑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两大基石依然稳固——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和全球船队老龄化。

因此,我们判断船舶周期复苏波动前行,行业将延续较高景气度。

3、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从一叶扁舟到巍巍巨轮,中国船舶制造业劈波斩浪,持续领跑全球。

2024年,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连续15年稳居全球榜首。

全球交付船只逾50%烙刻“中国制造”印记,新接船单超60%花落中国船企,全球待建船舶超70%将自中国船坞启航。

这一全球领跑地位,根植于雄厚的产业积淀、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全球优质供应链的深度协同。

当前,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完备的船舶工业体系:产业基础雄厚,形成以沿海地区为核心的“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世界级集群为核心的战略布局,形成央企战略引领和民企活力互补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覆盖从主流民用船舶到尖端特种船舶的全谱系产品矩阵。

技术持续创新,中国船舶制造业在推进绿色低碳与数智化双转型方面不断发力:在绿色低碳方面,紧跟国际海事绿色环保法规和标准更新,自主研发氨/LNG/甲醇/氢燃料等新燃料绿色船型,以及碳捕集、排放净化等关键配套技术与解决方案,加速构建绿色造船和配套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链脱碳水平。

在数智化转型方面,建立基于工业大数据和AI的先进造船体系,建设数字化车间与智能船厂,深化工业互联网在造船全流程的协同应用;积极布局智能航行和智能机仓系统,显著提升航行安全和运行可靠性;推动“智能船舶+智慧港口+绿色能源”融合,实现船舶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

在“双碳”目标与海洋强国战略指引下,国家及部委、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支持政策,持续修订技术法规,前瞻布局新兴技术与产业方向,为船舶制造行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方向指引。

这些政策致力于塑造规则,必将深刻重构中国船舶工业的全球竞争力,锻造出更多引领未来的“国家重器”与“产业王牌”。

(三)企业经营概述2025年上半年,公司紧跟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战略性退出日用陶瓷制品制造行业,同步置入恒力重工船舶及高端装备制造资产,成功实现向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转型。

本次重组为公司注入持续盈利“新动能”,发展质量与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企业脱胎换骨,焕然出新。

依托上市公司有效赋能,恒力重工生产和订单高速增长,技术与产业持续升级,获得资本市场与造船市场双重聚焦,市场美誉度与行业影响力的迅速增强,彰显出强大的发展活力与深远的战略布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7,978.91万元,同比增长315.49%;实现利润总额87,772.34万元,同比增长16,156.55%;实现归母净利润64,709.97万元、扣非净利润11,578.55万元,均实现大幅扭亏为盈,盈利能力实现根本性改善。

未来,随着募投项目的全面投产以及订单船型结构持续优化,公司盈利能力将会大幅提升。

1、打造全船型接单能力,“集散油”全面开花彰显发展后劲。

公司立足全球视野,深度洞察国际船海市场趋势与需求,持续提升订单承揽能力,稳步扩大市场份额。

一方面依托对船舶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的前瞻性理解,公司积极拓展与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能源巨头及金融租赁机构的互信合作,深化与新加坡韦立集团、地中海航运(MSC)等国际领先船东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精准把握客户需求,提升订单获取能力。

另一方面,在巩固“集散油”建造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与专利授权合作双轮驱动,不断丰富产品矩阵,逐步构建覆盖主流船型的全谱系接单能力。

凭借精准的市场策略与持续的技术升级,公司订单承揽能力与市场份额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着力构建高端船型接单能力,通过与法国工程公司GTT公司签署大型LNG船薄膜维护系统专利合作协议,成为国内第二家获此资质、具备大型LNG船建造能力的民营船企。

目前,公司手持订单结构优良,覆盖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等多种船型,实现“集、散、油”全面发展。

公司手持订单量和新签订单数量均位居全球大型远洋船舶制造商前列,生产排期已安排至2029年,充分彰显了公司在全球船舶制造领域的强大竞争力与综合实力。

2、提升全流程管控能力,“批量化”建造交付凸显发展质量。

公司锚定“世界一流”的目标,将“质量为王,效率为先”经营理念贯穿在生产经营管理全流程,通过强化产能建设、优化生产流程、加强质量管控等多重举措,驱动效益持续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高效统筹现有产能利用和新产能建设。

一方面,通过持续优化生产流程和升级生产工艺,实现原有产能满负荷运转;另一方面,全速推进募投项目建设,积极引入自动焊接机器人、钢板动态自动化印字等先进技术,建设智能产线,实现从自动切割、焊接、打磨、分拣到入库的全流程流水作业,并全面推广分段、总段大型化等“大工艺”应用,致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世界级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在生产经营方面,公司持续深化精益管理,通过优化施工工序与创新工艺工法,显著缩短船舶建造周期。

其中,8.2万吨散货船“BHFOR-TUNE”号提前160天交船,创下公司同型船建造最快纪录。

“ITHAKIⅠ”号、“ELATOS”号和“PUNTADELCHILENO”号实现同日命名,公司多类型船舶批量化建造、节拍化交付能力正加速形成。

自主设计建造的30.6万载重吨超大型油轮(VLCC)“ALIAKMONⅠ”号成功试航,标志着公司在VLCC领域实现了从设计图纸到实船航行的重大跨越。

报告期内,公司船舶及发动机生产交付能力显著增强。

在质量管控方面,公司始终恪守“一艘船一个工程、一艘船一个精品”质量理念,多措并举保证产品质量,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坚守“质量为王”。

通过培训、宣传、质量日等活动,持续强化质量意识与文化建设;建立供应链穿透式质量管控机制,将质量要求延伸至供应商现场;运用信息化平台实现质量数据实时采集、分析和共享,构建质量追溯机制,确保问题快速定位并解决;严格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企业运营规范化与持续优化。

报告期内。

恒力重工凭借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和高品质船舶交付,赢得了多家主流船东的高度认可与表扬。

3、加强全方位创新能力,“破瓶颈”持续进阶引领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永不止步。

恒力重工始终将技术创新视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持续自我超越的信念和前瞻布局的战略定力,构建独具恒力特色的创新体系。

公司广泛吸纳高端人才,不断壮大研发设计队伍,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水平,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开创行业多项先河,以创新实力树立行业标杆,以卓越产品践行品牌承诺。

报告期内,在研发及设计队伍建设方面,公司新引进研发设计人员近百人(包含引入韩国专家22人),团队总规模超过500人,将有效拓宽公司船型研发的深度与广度。

同时,研究中心积极推进机构优化与管理提升,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提升研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研发项目与成果转化方面,公司坚持“开发绿色高端新船型”与“持续升级现有船型工艺”双轨并行策略:一方面重点针对LNG气体运输船和双燃料型VLCC、VLAC、VLEC等船型,围绕行业痛点展开深度研发,力促核心技术突破;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基础船舶制造技术体系与生产工艺,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目前,公司已完成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的基本设计,Suezmax油船已实现接单并正在开展详细设计,100kVLEC、超大型集装箱船及1A/1B冰级LR2油船等研发项目也在稳步推进。

这些措施系统提升公司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船舶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充分彰显恒力重工在高端船舶设计领域的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积累。

向海图强,不止于造船,更在铸就大国重器的脊梁。

公司将积极把握战略重组转型契机,汇聚资本势能,筑牢技术壁垒,以创新之火点燃新质生产力,矢志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标杆,在世界船舶工业版图上,持续贡献恒力力量。

发展进程

公司是由林道藩、陆巧秀、刘壮超、廖少君、王斌康、刘丽群、严考验、林秋兰及美富投资作为发起人,以截至2010年12月31日,经正中珠江审计的净资产人民币11,918.22万元为基础,按1.80579:1的比例折合为股份总数6,600万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600万元。

2011年6月18日,潮州市工商局核准了上述变更登记事项并换发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445100000003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