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2003-12-10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757740123M
  • 法定代表人: 朱烨东
  • 董事长: 朱烨东
  • 电话: 010-51663199,010-62309608
  • 传真: 010-62308010
  • 企业官网: www.sinodata.net.cn
  • 企业邮箱: zkjc@sinodata.net.cn
  •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翔北路11号北京创业大厦B座9层
  • 邮编: 100101
  • 主营业务: 应用软件开发、技术服务及相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进出口代理;对外承包工程;计算机系统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咨询服务;软件开发;专业设计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电子产品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建设工程施工;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职业中介活动;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2月,是一家以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为基础,专注于AGI、WEB3.0、数字人民币、数据要素核心技术研发,致力于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国内领先的数字经济科技赋能平台。2012年2月28日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002657),是“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大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会员”、“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北京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会长单位”、“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在人工智能领域,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开始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并已在银行领域成功落地,积累了丰富的案例,沉淀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在北京、杭州两地设立AIGC研发中心。公司汇集了大模型算法(AIGC算法)、NLP算法、AI模型工程等多个方向的优秀人才。公司致力于用将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落地应用,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行业赋能。始于金融科技,放眼价值互联。未来,中科金财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创新,打造领先的数字经济科技赋能平台,引导产业客户实现从IT到DT到AT的技术升级。
  • 发展进程: (一)公司设立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系由北京中科金财科技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2007年7月26日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110108006333023,注册资本为4,158.8667万元,实收资本为4,158.8667万元,法定代表人为朱烨东。1-1-59(二)2010年4月增资经2010年3月2日召开的公司2010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增加注册资本400万元,由达晨创投以现金增资,增资价格为9元/股,共计3,600万元,其中400万元计入注册资本,其余3,200万元计入公司资本公积。2010年3月15日,立信所出具信会师报字[2010]第80462号《验资报告》,对出资情况进行了验证。公司于2010年4月6日办理完毕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为公司换发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45,588,667元。(三)2010年7月股权转让及增资经2010年6月19日召开的公司2009年度股东大会分别审议通过了增资及股权转让议案。公司增加注册资本人民币200万元,由常春藤投资以现金增资,增资价格9.10元/股,共计1,820万元,其中200万元计入注册资本,其余1,620万元计入资本公积。2010年7月8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信会师报字(2010)第80779号《验资报告》,对出资情况进行了验证。侯艾聪与常春藤投资、力鼎投资和孚威创业签署《股份转让合同》,约定由侯艾聪将其所持全部股份277.2578万股分别转让给常春藤投资、力鼎投资和孚威创业,其中向常春藤投资转让150万股,向力鼎投资转让97.2578万股,向孚威创业转让30万股,转让价格均为9.10元/股。公司于2010年7月21日在工商局办理完成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为公司换发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4,758.8667万元。(四)2010年8月资本公积转增经2010年8月20日召开的公司2010年度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公司以总股本4,758.8667万股为基数,用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股,共转增475.8867万股,转增后注册资本增至5,234.7534万股,转增后母公司资本公积余额为4,344.11万元。立信所于2010年9月9日出具了信会师报字(2010)第80847号《验资报告》,对出资情况进行了验证。公司于2010年10月20日办1-1-60理完毕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为公司换发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五)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情况2012年2月2日,经证监会《关于核准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证监许可2012[152]号)核准,中科金财首次公开发行1,745万股。本次发行采用网下向股票配售对象询价配售(以下简称“网下配售”)与网上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定价发行(以下简称“网上发行”)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网下配售344万股,网上定价发行1,401万股,发行价格为22元/股。经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票上市的通知》(深证上[2012]37号文)同意,本公司发行的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简称“中科金财”,股票代码“002657”。本次发行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6,979.7534万元,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为公司换发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公司上市后至本募集说明书签署日,股本情况未发生变化。
  • 商业规划: 公司遵循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方向,以数字科技为切入点,围绕金融机构、政府与公共事业、企业等客户群体,提供金融科技综合服务、数据中心综合服务和人工智能综合服务,通过科技赋能帮助客户实现新一轮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一)金融科技综合服务公司依托20余年行业经验沉淀,金融科技综合服务在国内外金融机构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银行为公司主要客户群体,公司金融科技综合服务覆盖银行前、中、后台全业务流程,累计服务国内外银行客户500余家,涵盖全部的三大政策性银行、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累计覆盖过约5万个银行营业网点。公司以客户为中心,依托前瞻且全面的技术服务能力,构建起覆盖需求洞察、服务交付到价值共创的全链条领先优势,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公司深度聚焦银行智能化转型需求,通过领先的技术能力与行业洞察,持续打造和增强覆盖银行前、中、后台的全链路智能银行解决方案。公司以“数智融合”为核心,帮助银行夯实业务基础,优化业务流程,推动从渠道交互到中后台运营的全面升级,以数据为驱动,以智能化为引擎,助力银行突破传统服务边界,实现效率提升、风险可控与业务创新的协同发展。在渠道前台,公司以前沿技术推动银行服务场景创新,重点通过元宇宙空间、数字员工、智能客服等新型交互模式,构建沉浸式金融服务体验,打破物理时空限制,实现客户触达方式的创新。在运营中台,聚焦数字化运营中心转型,依托智能风控、自动化流程等技术,优化银行作业效率,强化实时风险监测能力,并推动运营体系向精准营销方向演进。在数据后台,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提供数据治理、建模与分析服务,深度挖掘数据资产价值,为银行战略决策、产品设计及用户洞察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前台增强体验、中台高效敏捷、后台数字智能”的一体化架构,助力银行实现全业务链的智能化跃迁。报告期内,公司金融科技综合服务营业收入639,725,232.65元,续签客户数量达69.62%,稳定的续签客户为公司提供了可持续的收入。截止目前,公司在金融科技领域已形成了《金融业务流程智能编排系统V1.0》《新一代远程银行系统V1.0》《事后监督管理系统V1.0》《数字消保管理平台V1.0》《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安全规划平台V1.0》《账管机器人系统V1.0》《银行数字运营管理平台V1.0》等227余项软件著作权、13项发明专利。(二)人工智能综合服务公司立足于全球AI发展前沿,与国际国内AI领域各龙头企业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保持科技的领先性和业务的前瞻性,不断探索并逐步落地在AI领域的产品及服务,推动AI技术在更多垂直行业的深度应用。公司搭建了覆盖算力基础设施、AI算法、大模型、多模态应用、AIAgent的产业布局,致力于打造业界领先的人工智能综合服务。公司秉持AI-Native技术设计理念,推动业技融合,致力于搭建从底层架构、交互逻辑到应用场景均以AI为核心重新设计的人工智能服务链条,一是构建自主进化的技术基座,打破行业数据壁垒,实现多模态交互闭环;二是依托联邦学习生态与数据湖,贯通数据网络,打造“场景-数据-模型”共生体系;三是通过标杆项目实践,使技术从单点应用发展到全链条重构、从效率优化提升到价值创造,实现AI从“功能赋能”到“原生驱动”的质变。报告期内,公司人工智能综合服务营业收入207,717,031.53元,销售合同签订金额293,207,455.86元。公司在多模态(文生视频、视觉理解大模型等)、AIAgent(含业务流程智能体、多智能体、多模态智能体等)、大语言模型(LLM)等方向投入研发,并关注液态神经网络(LNNs),神经符号人工智能方向。在算法层面,公司结合行业痛点,深化AI技术在业务场景的研究,公司自研的“多场景多基座大模型算法”“语音合成算法”及“大模型多轮对话搜索算法”成功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在数据工程层面,公司在数据治理、特征工程等方向投入研发。在模型层面,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发起的“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公司成功入选模型伙伴名单。公司拥有完善的模型“选、评、用”体系,定期对国内外前沿大模型进行评测,并根据业务场景需求,更新适配最新、最优的模型接入解决方案。目前已接入包括阿里千问、MetaLlaMa、谷歌Gemini系列等在内的30余款国内外模型,并结合行业垂类数据积累,采用多专家模型(MoE)框架,利用剪枝、量化、蒸馏等技术优化垂类模型。截至目前,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共获得《一种基于AI大模型的Agent搭建平台V1.0》《银行大模型应用及大模型管理平台V1.0》《生成式流程大模型系统V1.0》《多模态大模型智能体Agent平台V1.0》《多场景多基座大模型MaaS平台V1.0》《多模态大模型数据集及数据管理平台V1.0》《多模态大模型训练及推理平台V1.0》《AIGC算法库智能管理系统V1.0》等135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明专利。公司建立了多层次生态合作模式,覆盖基础设施层、模型层、应用层等全产业链合作。在基础设施层,公司是阿里云、腾讯云、微软云、谷歌云等的合作伙伴,并与华为、新华三、海光信息、浪潮等国产厂商建立合作,共同推出软硬一体联合解决方案;在模型层,公司是阿里云公共云事业部AI大模型服务商,是火山引擎、智谱AI、MiniMax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大模型对产业发展的赋能。在业务拓展上,公司开展了以下人工智能综合服务业务:(1)AIAgent。公司以打造多任务、复杂任务的智能体为目标,在部分产品中使用MultipleAgent架构,构建任务编排层、认知计算层、决策优化层技术架构体系,形成了AIAgent开发运行平台及覆盖银行前、中、后台业务场景的AIAgent产品,包括业务流程智能体、智能客服Agent、智能信贷Agent、智能投研Agent、账户管理Agent、智能营销Agent等,并依托MCP(ModelContextProtocol)协议,实现与外部数据源及工具的无缝链接,打造流程闭环。其中在业务流程智能体领域,公司聚焦运营管理、经营决策管理、产品管理、风控管理、客户营销与渠道管理五大核心业务场景,融合AIAgent、大语言模型与深度学习技术,重塑银行运营逻辑。业务流程智能体具备对业务流程的意义还原、质量诊断、效能优化及面向目标的流程改进能力,支持自动化生成业务流程、设计业务产品与执行操作。业务流程智能体通过整合全域数据,实现长距离特征下的多维数据间的关联分析,为成本控制与效益优化提供更精准的决策依据,通过MultipleAgent架构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决策,大幅压缩决策周期和产品研发周期,实现AI驱动战略规划。(2)算力基础设施。公司探索发展算力中心建设、算力中心改建、算力部署、算力调优、算力中心维保等服务,开展国内外主流GPU芯片的性能测评,并针对国内信创需求,联合国内多家厂商推出云算力及应用一体机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算力综合服务。公司参与多家地方政府算力中心、高校算力中心建设,成功入选赛迪顾问发布的“2024中国先进算力企业竞争力百强”。(3)多模态应用。公司多模态技术在影视内容行业、视觉智算及数字人等领域落地应用。在影视内容行业领域,公司形成了AI内容全球分发平台、AIGC创作平台等产品,融合视频生成技术,打造了多语言、多文化的平台级解决方案,支持影视内容从创作到分发的全流程。公司研发了基于视觉理解大模型的多模态智能体,可以高效理解分析视频内容,为用户提供准确简洁的短剧视频分析,结合用户创作意图设计、规划、执行智能化视频剪辑创作。在视觉智算领域,公司落地AI视频监测项目。在数字人领域,公司与兴业数金签署《兴业数字人平台项目》。公司在电商领域提供AI数字人直播、AI无人直播、AI实景/视频直播、AI机器人走播解决方案,内嵌电商直播垂类大模型、多模态驱动影像模型,目前已在8个主流电商平台为200余家品牌方提供AI数字人、AI无人直播及AI短视频服务。(三)数据中心综合服务公司一直以来向金融机构、政府与公共事业、企业提供数据中心综合服务。公司数据中心综合服务包括信息系统集成、IT运维管理、数据中心建设、设备维保服务、数据治理、数据分析服务等。公司通过多年积累,资质及服务体系等较为全面,先后获得了信息系统建设及服务能力四级(CS4)、ITSS运维服务能力一级、软件开发和集成服务能力五级(CMMI5)、信息安全服务一级、涉密信息系统总体集成乙级等100余项行业资质。公司软件服务业资质完整性目前居中国软件行业前列。报告期内,公司数据中心综合服务营业收入297,283,151.27元,销售合同签订金额557,266,517.79元。在技术研发上,公司形成了《数据采集综合处理系统V1.0》《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V1.0》等软件著作权。公司在数据要素领域持续探索,帮助客户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提升对内外提供数据应用与服务的能力,实现业务价值。1、概述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以数字科技为切入点,围绕金融机构、政府与公共事业、企业等客户群体,提供金融科技综合服务、数据中心综合服务和人工智能综合服务,通过科技赋能帮助客户实现新一轮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主要业务模式包括系统集成、技术服务及软件产品开发等。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66,771,019.66元,研发费用172,805,425.91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405,119.51元,公司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亏损额较2023年度有所减少。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