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四川英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英杰电气 - 300820.SZ

四川英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20-02-13
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企业英文名
Sichuan Injet Electric Co., Ltd.
成立日期
1996-01-16
注册地
四川
所在行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英杰电气
股票代码
300820.SZ
上市日期
2020-02-13
大股东
王军
持股比例
33.44 %
董秘
刘世伟
董秘电话
0838-6928306
所在行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会计师事务所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崔腾;韦宗玉
律师事务所
国浩律师(成都)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四川英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51060020515584XN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注册地
四川
成立日期
1996-01-16
法定代表人
王军
董事长
王军
企业电话
0838-6928306
企业传真
0838-6928305
邮编
618000
企业邮箱
injet@injet.cn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金沙江西路686号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从事以功率控制电源、特种电源为代表的工业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以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营范围:一般项目: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新能源原动设备销售;储能技术服务;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电池销售;蓄电池租赁;光伏发电设备租赁;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销售;电力设施器材制造;电力设施器材销售;机械电气设备制造;机械电气设备销售;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力电子元器件销售;先进电力电子装置销售;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充电桩销售;机械设备研发;软件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和试验;电气安装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四川英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专业的工业电源设计及制造企业,于2020年2月13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820。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四川省首批百家优秀民营企业。

公司位于“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四川省德阳市,占地80余亩。

二十多年来,公司始终以自主研发、持续创新为核心,专注于以功率控制电源、特种电源为代表的工业电源设备的研发制造,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建材等传统行业以及光伏、核电、半导体、环保等新兴行业。

商业规划

(一)公司主营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作为国内综合性工业电源研发与制造领域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及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始终专注于电力电子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主要从事以功率控制电源、特种电源为核心的工业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同时涵盖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储能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

(二)公司主要产品1、功率控制电源公司功率控制电源产品涵盖系列功率控制器及功率控制电源系统,其中功率控制电源系统包含还原炉电源、单晶炉电源、蓝宝石炉电源、碳化硅炉电源等。

功率控制器是以MOS管、晶闸管、IGBT等电力电子功率器件为基础,以智能数字控制电路为核心的电源功率控制部件;功率控制电源系统则是以功率控制器为核心,配备相应检测控制设备,用于实现对电热温度、电压、电流、功率的精准控制,且具备完善检测与保护功能的电气控制系统。

公司功率控制电源产品主要应用于光伏(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片)生产设备、半导体电子材料生产设备及其他工业制造设备领域。

2、特种电源特种电源是专为特殊用电设备定制开发的电源装置,其核心特征在于对输出电压、电流、频率具备特定参数要求或可调特性,同时对输出电压/电流的波形形态有特殊规范,且在电源稳定度、控制精度、动态响应速度及纹波抑制能力等性能指标上均有极高标准。

公司研发生产的特种电源系列产品主要涵盖:直流编程电源、加速器专用电源、中高频感应电源、高压电源、微波电源、射频电源及固态调制器系统等。

该类产品的应用领域广泛,具体包括:半导体制造、激光技术、医疗设备、环保工程等行业;电子枪驱动、微波加热、等离子杀菌、等离子喷涂、真空熔炼等特种工业场景;航空航天、前沿材料等科研领域。

3、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及储能产品依托公司在工业电源领域积淀的技术平台优势,公司拓展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电源模块及充电桩/站以及储能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业务。

通过自主设计开发,形成了覆盖不同功率需求的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系列,可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电动汽车充电解决方案。

公司旗下子公司英杰新能源为该业务的专业运营主体,全面负责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以及储能产品相关业务的开展。

(三)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鉴于工业电源市场具有深度定制化的需求特征,公司持续深化“技术驱动+场景适配”双轮驱动模式,依托核心技术平台,构建了覆盖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全链条的定制化运营体系。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结构性调整,未来将继续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领域,强化技术壁垒与市场渗透力度。

1、研发模式公司始终秉持自主创新理念,凭借深厚的研发实力与丰富的技术储备,持续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核心技术均源于自主研发。

通过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公司基于多年建设并持续优化创新的核心技术平台,构建起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并不断向新的技术领域拓展。

通过技术的交叉应用及延伸,满足下游客户多元化的产品及解决方案需求,为公司打造多样化产品布局、实现多行业多领域经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根基。

2、采购模式公司主要采用“以产定购为主、适量储备为辅”的采购模式。

对于主要原材料或非标准零部件(如散热器、钣金件等),采取定制或外购方式。

由采购部依据物料计划制定详尽的采购计划,从《合格供应商名录》中优选合作供应商;采购人员根据时间要求下达采购订单、进行采购订单管理,并协同质控中心、库房接收原材料。

部分关键物料需通过质控中心或技术中心的物料认证测试,对其质量、性能、稳定性进行检验,达到技术要求后方可采购。

公司质控中心每年定期对《合格供应商名录》中的供应商进行评审和更新,以确保该名录始终涵盖性价比最优的供应商。

3、生产模式公司生产部门主要依照“以销定产”的模式组织生产。

在与客户签订产品销售合同后,根据产品的供货时间要求、生产复杂程度及生产周期,统筹安排生产计划。

生产过程中,公司根据订单情况,采用自行加工与外购部件集成相结合的方式。

公司主要承担设计、自行加工、总装集成、调试等核心生产工艺和工序。

4、销售模式公司多年来形成了以研发为驱动的销售模式,依靠强大的研发实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在客户新产品研发阶段,公司便与客户展开深度合作,针对客户需求开发符合其要求的产品。

长期的深度合作极大增强了客户粘性,也形成了市场与研发深度互动的合作方式。

在销售模式方面,公司的客户主要为工业用户及科研单位,产品销售以直销模式为主,同时不断拓展标准产品的代理渠道。

(四)公司主营业务概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206.82万元,同比下降9.42%;营业利润13,839.39万元,同比下降36.75%;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1,949.95万元,同比下降32.71%。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17,465.46万元,同比下降31.05%。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光伏行业,销售收入达29,774.61万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41.24%,同比下降25.18%,半导体及电子材料销售收入16,029.93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2.20%,同比下降13.45%。

报告期内,公司以“管理筑基、重点突破、深耕行业”为行动纲领,积极拓展电源应用领域,重点布局半导体及泛半导体设备、电子材料以及其他新兴行业。

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在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经营管理优化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

通过实施提质增效、精益生产等改进措施,不断优化经营管理,公司维持了经营的基本稳定,并为后续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主要业绩驱动因素1、行业因素2025年上半年,光伏行业发展呈现复杂态势。

在应用端,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增长强劲,1-6月新增装机达212.21GW,同比大幅增长107%,累计光伏装机规模成功突破1000GW,迈入太瓦时代。

基于国内项目并网基础扎实、风光大基地及其他项目受政策影响小、市场化交易成熟省份装机需求稳定等因素,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上调2025年装机规模预测:国内新增装机规模从215-255GW提升至270-300GW,全球新增装机规模从531-583GW上调至570-630GW。

制造端方面,上半年国内光伏电池片、组件产量增速维持在15%以下,多晶硅、硅片产量出现负增长,价格大幅下降;进入7月后,市场状况有所好转。

7月23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显示,国内太阳能级硅料、硅片价格均呈上涨态势,市场情绪积极,价格趋于稳定。

若下半年硅料、硅片整体产出量未出现急剧提升,价格有望稳定在可控范围。

在光伏行业,2025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等监管部门强调,要规范光伏行业发展,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针对当前行业出现的非理性竞争加剧、低价中标、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全行业需积极应对。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桂小阳指出,行业要树立“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至上”的发展共识,抓好安全生产,坚持生态优先,摒弃招投标中“最低价格中标”的观念,持续提高光伏设计标准,推动实现行业产品优质优价。

国内半导体生产设备行业近年发展态势积极,多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市场规模方面,中国大陆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中占据关键地位,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半导体设备支出区域排名前列,市场活力与增长潜力强劲。

技术创新层面,国产半导体设备企业全力突破技术瓶颈,目前部分设备国产化成果显著:去胶设备国产化率超80%,清洗设备达50%-60%,刻蚀设备处于55%-65%。

但光刻设备(0%-1%)、量/检测设备(1%-10%)等关键高难度设备国产化率仍较低,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总体而言,国内半导体生产设备行业在市场规模增长、技术创新突破、政策支持及企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均有积极进展,部分高端设备技术领域正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未来有望实现进一步发展与突破。

充电基础设施领域,截至2025年5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已突破1,440万台,同比增长45.1%;前5个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158.3万台,同比上升19.2%,其中公共充电桩新增50.4万台,同比增幅达55.8%。

截至6月底,全国充电桩总量达1,024.4万台,同比增长54%;其中公共桩312.2万台,私人桩712.2万台,公共桩额定总功率超1.1亿千瓦,可保障2,4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张星表示,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量约5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

为打造有效满足新能源汽车长途出行的城际充电网络,国家能源局持续加密充电设施点位布局,目前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已累计建成2.72万台充电桩,基本实现全国各省全覆盖。

同时,国家能源局组织部分县乡地区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广,全国超三分之一的省份已实现充电设施乡镇全覆盖,有力支撑了新能源汽车下乡。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继续推动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助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与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2、企业自身因素公司始终高度重视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持续保持高额投入,成功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满足客户需求的系列电源产品,在多个行业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高度认可。

作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工业电源企业,公司具备强劲的研发实力与生产制造能力。

报告期内,光伏行业仍处于下行调整阶段,导致公司国内新增订单大幅减少,客户验收进度延缓,付款周期延长。

公司延续2024年的战略调整方向,一方面积极开拓海外光伏市场,在去年签订大额海外光伏订单的基础上,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了海外交货,为后期光伏业务营收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持续强化项目验收管理与应收账款催收工作,与客户保持密切沟通,深入掌握客户资金状况,制定灵活多样的付款方案,在维护客户合作关系的同时,全力加快项目验收进度与款项回收速度。

2025年上半年,公司光伏业务实现营收2.98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在半导体行业的布局力度,不仅持续增加半导体设备电源领域的研发投入,还在成都高新区投资建设集成电路装备领域关键零部件全国总部及生产基地。

目前,半导体先进制程设备配套电源的量产型号进一步增多,订单与量产均保持稳定状态,覆盖的核心客户设备型号持续增加,相关客户数量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半导体材料端的电源订单实现大幅增长。

随着国家对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的持续落地及半导体市场需求的不断攀升,公司半导体业务有望迎来更快发展。

报告期内,英杰新能源在充电桩业务领域加强了与国内头部企业的合作,为其研发的新型产品已进入验证阶段,验证通过后有望获得大额订单;同时,该公司拟与国内头部企业合资成立新公司,进军电池片制造行业,进一步拓展子公司的业务范围。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其他电源业务的拓展力度,其中钢铁冶金行业的订单实现大幅增长。

在科研院所合作领域,英杰电气与多家顶尖科研机构保持深度协同,技术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以可控核聚变研究项目为例,依托多年积累的大功率电源研发经验,英杰电气凭借在高电压调控、大电流输出及抗干扰设计等核心技术领域的显著优势,为相关科研项目提供了关键电源设备支撑。

2024年,公司核聚变相关电源订单已突破千万元;2025年上半年,该行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公司持续发力,正积极对接国内多个在建核聚变工程项目,力争实现该领域业绩的跨越式增长。

在定制化服务方面,公司针对科研装置的特殊需求提供专属解决方案。

例如,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定制的直线加速器聚焦电源,不仅满足了设备对电源精度、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的严苛指标要求,更通过全周期技术保障,为科研实验的顺利推进筑牢了硬件基础。

发展进程

本公司前身为四川英杰电气有限公司。

1996年1月,王军、周英怀、肖林共同出资设立德阳市阳光电气有限公司,并在德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设立时注册资本50.01万元,《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20515584-X。

2000年10月,德阳市阳光电气有限公司更名为四川德阳阳光电气有限公司,2002年9月更名为四川英杰电气有限公司。

本公司是由英杰有限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12月12日,英杰有限王军、周英怀等39名股东签订了《发起人协议书》,同意英杰有限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

英杰有限以经瑞华会计所出具的“中瑞岳华专审字[2010]第2453号”《审计报告》审计确认的截至2010年11月30日的净资产95,906,069.88元,按照1∶0.46921的比例折为股本4,500万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净资产扣除折合股本后的余额50,906,069.88元计入资本公积。

各发起人按照各自在英杰有限所占注册资本的比例,划分为对公司的股权比例。

2010年12月22日,公司在德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工商登记,取得了注册号为510600000038548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股东交易

变动人 变动日期 变动股数 成交均价 变动后持股数 董监高职务
陈金杰 2025-10-10 -1500 58.88 元 142700 董事、高管
陈金杰 2025-10-09 -43500 57.04 元 144200 董事、高管
崔连润 2025-10-09 -3500 55.93 元 34500 高管
崔连润 2025-09-30 -2000 52.25 元 38000 高管
崔连润 2025-09-26 -3000 53 元 40000 高管
崔连润 2025-09-25 -3000 51.6 元 43000 高管
陈玉林 2025-08-25 -19700 51.63 元 59200 高管
张海涛 2025-07-15 -6700 49.3 元 68800 高管
刘世伟 2025-07-15 -11000 49.16 元 67300 董秘、高管
刘世伟 2025-07-14 -3000 50.18 元 78300 董秘、高管
张海涛 2025-07-11 -10000 50.15 元 75500 高管
刘世伟 2025-07-11 -3000 50.76 元 81300 董秘、高管
刘世伟 2025-07-10 -5000 50 元 84300 董秘、高管
陈金杰 2024-11-05 -25800 50.1 元 187700 董事、高管
张海涛 2024-11-05 -6200 51.1 元 85500 高管
崔连润 2024-11-05 -7700 50.74 元 46000 高管
陈金杰 2024-11-04 -3200 47.6 元 213500 董事、高管
陈金杰 2024-10-31 -30900 49.67 元 216700 董事、高管
崔连润 2024-10-31 -1600 50.3 元 53700 高管
崔连润 2024-10-30 -6000 48.61 元 55300 高管
王军 2024-03-19 10000 52.95 元 74113400 董事
王军 2024-03-18 10000 52.92 元 74103400 董事
王军 2024-03-15 10000 54.17 元 74093400 董事
王军 2024-03-14 30000 53.72 元 74083400 董事
王军 2024-03-12 10000 52.46 元 74053400 董事
王军 2024-03-07 10000 48.98 元 74043400 董事
王军 2024-03-05 25000 49.3 元 74033400 董事
王军 2024-03-04 10000 47.88 元 74008400 董事
王军 2024-03-01 10000 47.53 元 73998400 董事
王军 2024-02-22 5600 45.89 元 73988400 董事
王军 2024-02-19 8800 41.48 元 73982800 董事
王军 2024-01-25 61500 44.11 元 73974000 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