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道氏技术
- 企业英文名: Guangdong Dowstone Technology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荣继华
- 上市代码: 300409.SZ
- 注册资本: 78224.8953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4-12-03
- 大股东: 荣继华
- 持股比例: 16.19%
- 董秘: 潘昀希
- 董秘电话: 0757-82260396
- 所属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章顺文、柴喜峰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中伦(深圳)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广东省恩平市圣堂镇三联佛仔坳
- 概念板块: 非金属材料 广东板块 创业板综 破净股 深股通 融资融券 预盈预增 股权激励 机构重仓 AI芯片 机器人概念 转债标的 动力电池回收 钠离子电池 固态电池 氢能源 人工智能 小金属概念 燃料电池 石墨烯 锂电池 新材料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2007-09-21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700666523481W
- 法定代表人: 荣继华
- 董事长: 荣继华
- 电话: 0757-82260396
- 传真: 0757-82106833
- 企业官网: www.dowstone.com.cn
- 企业邮箱: dm@dowstone.com.cn
- 办公地址: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怡水三路1号1座
- 邮编: 528000
- 主营业务: 锂电材料、陶瓷材料、战略资源业务、碳材料
- 经营范围: 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色釉料及原辅料、陶瓷添加剂、陶瓷机电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及有关技术服务;锂电池材料、钴、镍、锰、铜、锡、钨、钼、铅、锌金属化合物及其制品的生产、研发、销售、仓储;经营自有产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禁止和限制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前置审批的项目除外)。
- 企业简介: 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A股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300409),成立于2007年9月,2014年12月在深交所上市。公司聚焦新材料业务,专注材料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从陶瓷釉面材料起步,通过转型升级,发展形成当前“碳材料+锂电材料+陶瓷材料+战略资源”的新格局,实现了从陶瓷行业向新能源行业的跨越。近年来,公司不断深化管理,提升组织效率和战略协同,持续推动研发创新和国际化战略,在保持陶瓷材料业务领先地位的同时,深度布局新能源电池材料迭代技术和前沿产品,构建了“镍钴资源、冶炼业务、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导电剂材料、电池循环回收利用”的一体化产业链。目前,新能源材料业务已成为公司核心战略业务。道氏技术固态电池研究院,为解决电动车里程和安全两大核心痛点,紧盯固态电池材料面临的核心难题,在单壁碳纳米管、高镍/超高镍三元前驱体、富锂锰基前驱体、硅基负极、固态电池氧化物和硫化物电解质等固态电池关键材料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成为固态电池材料解决方案先行者。
- 商业规划: (一)碳材料(1)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公司碳材料业务以格瑞芬为主要运营主体,目前主要产品是碳纳米管导电剂和石墨烯导电剂、石墨化加工和硅碳负极材料。导电剂主要用途是提高锂电子在电极材料中的迁移速率,以提高电极的充放电效率;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和电子的载体,起着能量的储存与释放的用途,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之一,而新一代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兼顾高能量与快充,同时适配于固态电池体系,未来可期。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催化剂、碳纳米管粉体、高纯粉体、导电浆料、NMP回收等完整的导电剂供应链和研发体系,建立了技术先进的硅碳负极材料一体化研发生产体系。单壁碳纳米管方面,公司已通过日韩头部动力电池客户相关测试,已完成国内3C和动力电池客户送样测试,部分客户已实现供货;硅碳负极方面,公司已送样涵盖头部数码类、动力类和消费类电芯厂,部分消费类电池厂已实现供货。兰州基地的负极材料石墨化业务方面,公司在保障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深化降本增效路径,提升市场竞争力。(2)经营模式①采购模式公司碳材料业务根据生产计划综合考虑库存量和产品使用情况制定月度采购计划,根据供应商的报价、产品的技术指标、交货周期后确定采购订单。②生产模式公司碳材料业务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生产部根据营销部的月度销售计划制定生产计划,严格按照生产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体系组织生产。③销售模式公司碳材料业务主要采取直销模式,产品主要向国内外电池厂商配套销售。通过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先进的产品技术优势带动产品销售。(3)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在服务好核心客户的同时,积极推动以单壁碳纳米管和硅碳负极产品为突破口,以实现产品迭代领先并打开新的市场空间。另外,公司通过技改、研发新品、优化工艺和耗材回收等方式,持续推进降本增效,从而提高产品的利润率。(二)锂电材料(1)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公司锂电材料业务以控股子公司芜湖佳纳作为控股管理平台,下设各子公司经营三元前驱体和钴盐的相关研发、生产和销售,当前芜湖佳纳及下属子公司分工如下:(2)经营模式由于芜湖新能源材料目前尚未完全投产,公司锂电材料业务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佳纳和江西佳纳(合称“佳纳能源”)。佳纳能源拥有完整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业务体系,主要产品为三元前驱体、钴盐等。①采购模式公司锂电材料业务的原材料采购有年度采购和零散采购两种形式。年度采购为公司每年年底根据生产部预计的下一年生产计划,综合考虑库存量和产品使用情况制定全年采购计划,然后据此与上游供应商进行谈判,签署年度供应框架合同。零散采购主要为应对新增客户或者年度生产计划之外的生产需求而进行的采购。相较于年度采购,零散采购的规模较小。②生产模式公司锂电材料业务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即根据客户订单的具体需求进行定量生产。公司根据国内营销部和海外事业中心的月度销售计划制定月度生产计划,严格按照生产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体系组织生产。③销售模式公司锂电材料方面的业务主要采用直销方式销售钴盐和三元前驱体,其中,国内市场销售由国内营销部负责,海外市场销售由海外事业中心负责。(3)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因贸易政策等因素,中国三元前驱体出口总量同比下降25%,然而,公司三元前驱体出口超过3万吨,同比增长52%,品牌形象和海外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出口数量排名前列。同时,公司充分发挥产品创造力和研发竞争力,精准把握客户需求,与多家国内外核心客户建立了紧密的产品合作开发关系。报告期内,公司增加了钴盐产品的贸易销售,相应提升了公司业绩。管理方面,公司持续加强在生产、销售、采购、研发等各方面的精细化管理,不断修炼内功,实现提产增效和降本增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三)陶瓷材料(1)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公司陶瓷材料板块的主要产品为陶瓷墨水和陶瓷釉料,主要用于建筑陶瓷行业。业务涵盖了标准化的陶瓷原材料研发、陶瓷产品设计、陶瓷生产技术服务、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等领域,是国内唯一的陶瓷产品全业务链服务提供商,也是国内唯一的全品类釉面材料上市公司。公司提出“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双轮驱动,技术服务无限贴近客户,不断地推出新材料和新技术,解决行业的通用材料技术”的业务方针。报告期内,公司陶瓷材料业务主要由子公司广东道氏陶瓷材料有限公司为主体开展相关经营。①陶瓷墨水陶瓷墨水是一种含有无机颜料的液体,用于陶瓷喷墨打印工艺中,代替丝网印刷和辐筒印刷。通过喷墨打印,陶瓷墨水可在陶瓷釉面形成各种图案或色彩。陶瓷墨水以无机颜料作为发色体,采用超细微纳米技术和微胶囊包裹技术,使微纳米级颜料均匀分散在有机载体的液体物质,满足了喷墨打印的使用要求。陶瓷喷墨打印技术将喷墨技术引入陶瓷印刷领域,极大的推动建筑陶瓷生产控制的数码化和产品款式的个性化,目前已成为市场上主流的陶瓷印花技术。②陶瓷釉料陶瓷釉料是指经过加工精制后,施在坯体表面而形成光面或者亚光釉面或未完全玻化而起遮盖或装饰作用的物料。公司陶瓷釉料产品主要有基础釉、全抛印刷釉、熔块干粒釉。其中熔块干粒釉是公司的新产品,如大板干粒、普通熔块干粒、冰晶干粒、金砂干粒等,是引领大板行业发展的创新产品。1)基础釉基础釉又称底釉或面釉,主要用于生产瓷质釉面砖,在建陶生产过程中施于坯体表面,与坯体密着、颜料熔合。其主要作用是调整砖型,促使陶瓷墨水、色料发色良好,防止生产过程出现气泡、针孔等缺陷,可有亚面、亮面、细腻面、防滑等釉面效果。2)全抛印刷釉全抛印刷釉系全抛釉和印刷釉的合称。全抛釉是一种可以在釉面进行抛光的特殊配方釉,是施于拋釉砖的最后一道釉料。全抛釉按照施釉方式不同分为淋釉全抛釉和印刷全抛釉。印刷釉是陶瓷色料的载体,有助于色料发色,使图案有质感。3)熔块干粒釉熔块干粒釉产品包括熔块干粒和其他晶体干粒及相应配套的添加剂等,客户通过全抛、半抛或不抛等加工工艺,将大板干粒、普通熔块干粒、冰晶干粒、金砂干粒等创新性的新产品应用于大板生产中。(2)经营模式①采购模式原材料的品质决定了公司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供应商的选择和确定由公司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采购部共同负责。研发部门与生产部门共同分析供应商的产品品质,与供应商确定原材料的质量指标,采购部则负责现场考核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和供应能力,与供应商进行商务谈判和签订合同。公司原材料采购由公司生产部根据销售计划结合库存情况制定月度采购计划。②生产模式1)陶瓷墨水是标准产品,公司根据订单和库存等确定公司的生产计划。公司的订单系统可根据公司墨水的装机台数和目前正在洽谈的拟装机台数确定公司下月的墨水用量,再根据公司的合理库存以确定公司的排产计划并组织生产。2)釉料产品兼具标准化和个性化。标准化是指釉料有标准的基础配方,但具体到某一客户则需要对产品配方进行有针对性的微调,向不同客户供应的同类产品的互换性较差,因此又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公司产品生产组织具体如下:公司现有客户的既有产品,客户与公司签订的均是长期订单,公司根据其订单合理安排生产和库存,确保对客户需求的及时响应。对于新客户和老客户采购新产品,由于建筑陶瓷生产企业所处地域的不同,因此其坯体材料和窑炉生产条件不尽相同,公司在与客户达成合作意向后,首先需要现场收集客户所使用的坯体材料与配方、烧成温度、关键设备的性能和指标等,研究确定产品配方。如果公司现有的产品有与之适配的产品,则直接进入客户生产线上试验,满足客户的需求后,直接进行后续生产;如果无适配产品,公司先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调整产品配方,生产样品并将样品提供给客户,由客户在其陶瓷生产线上试验,满足客户的需求后,公司正式确定该客户的产品配方,依据该产品配方,进行后续生产。③销售模式公司陶瓷材料板块销售以直销为主。(3)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的色料研发和陶瓷墨水生产高效协同,以严要求、高标准的行动实现提质增效,国内方面,公司积极保持优质客户战略关系,销售及合作稳固;国外方面,公司陶瓷墨水产品在非洲、中东以及东南亚的销售增长近20%,陶瓷墨水和陶瓷釉料产品走进欧洲市场,公司将持续扩展海外销售。报告期内,公司坚持研发创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推出了多项具有独创性的晶体材料。尤其是公司差异化原创能力强,在2024年意大利博洛尼亚陶瓷展展出的“冰晶系列”同款产品,标志着公司成功冲击国际建陶材料领域“顶流”,实现从追赶欧洲到与之同台竞技的历史突破。(四)战略资源(1)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公司战略资源业务,以位于刚果(金)的MJM公司和MMT公司为核心平台开展,主要从事钴产品、铜产品的冶炼与开采业务,主要产品包括阴极铜和钴中间品,产品直接对外销售,概况如下:①铜铜产业链主要由上游铜精矿采选、中游粗炼、精炼和下游深加工及合金化等组成。铜的生产主要分为铜精矿采选、粗铜冶炼和精铜冶炼的三个过程。采矿阶段根据资源禀赋特性和开采工作方式分露天开采、地下开采和浸出法开采;冶炼阶段分为火法冶炼和湿法冶炼,加工阶段的铜加工产品根据产品尺寸形态可以分为铜棒、铜管、铜板、铜线、铜锭、铜条以及铜箔等多种类型。公司主要通过湿法工艺生产阴极铜。②钴钴有众多的化合物形态,包含金属制品、钴氧化物、钴氢氧化物和钴盐,不同的钴产品性质不同,应用的领域与方向不同。钴的产业链上游以钴矿开采及其初冶炼为主,其中包含了铜钴矿、镍钴矿和其他钴矿,从中可以获得钴精矿、钴中间产品、其他含钴产品,同时含钴废料也是钴来源之一;钴的产业中游为冶炼,其中包含各种钴粉、电解钴和钴化合物等,其中钴化合物主要有氧化钴、氢氧化钴等产品;钴的下游应用广泛,主要涉及电池、合金行业,同时还用做磁性材料、催化剂等多个领域。在电池领域,三元前驱体、钴酸锂可以用于提升电池的稳定性,有助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在合金领域,钴可以提升合金的耐磨性、高温强度、磁性、硬度等特性,用来生产硬质合金、高温合金等,同时可以添加在耐磨合金、超级合金中,提升合金的整体性能。(2)经营模式公司拥有完整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和销售体系,独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有较强的供应链自我保障能力。①采购模式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在刚果(金)租赁开采、收购的铜钴矿石。铜矿石采购以伦敦金属交易所报价(LME)为基准,根据铜矿石的金属含量、品位、市场行情、供应商议价能力等确定采购价格并采购。钴矿石采购一般以英国金属导报(MB)的金属钴报价为基准,根据钴矿石的金属含量、品位、市场行情、供应商议价能力等确定采购价格并采购。②生产模式公司铜钴产品生产主要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合理安排生产,提高公司的营运效率;MJM、MMT通过相关生产工艺生产阴极铜、氢氧化钴等产品,根据产能、原料、能源供给等安排生产。③销售模式公司以直销方式为主,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公司生产的阴极铜及钴中间品直接对外销售。(3)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金属铜市场价格维持较高水平,公司MJM基地和MMT基地进行了产能扩建并顺利投产,科学调度MJM基地、MMT基地生产组织,优化工艺流程,强化设备维护保养、物资保供,实现持续稳产增产,产量创历史新高,且阴极铜产品处于满产满销状态,为公司业绩做出重要贡献。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人才引进、强化重点岗位的人员配置、梳理生产流程等措施,加强了MJM基地、MMT基地的管理水平,进一步保障了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切实做到降本增效,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概述2024年是公司实施集团化管理,全面实现总经理负责制的第一年,对标年度目标,2024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5,182.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25%,其中海外业务营业收入占比超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685.7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2.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损益的净利润12,075.4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3.47%。公司2024年年度经营业绩扭亏为盈主要原因系:(1)报告期内,公司三元前驱体和阴极铜出货量同比去年有所提升。(2)公司持续聚焦国际化战略的落地,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报告期内,公司海外市场出货量占比增长,出口业务收入持续增加。(3)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铜、钴产品产能释放,产量实现增长,综合规模效益显现:阴极铜产量40,883吨,同比增长约32%;钴中间品产量1,743吨金属量,同比增长约227%。报告期内,金属铜市场价格维持较高水平,公司刚果(金)子公司MJM和MMT处于满产满销状态,为公司业绩做出重要贡献。(4)报告期内,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工作情况如下:(1)聚焦固态电池材料领域,同时探索AI+材料的运用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固态电池材料领域:投资新设广东道氏固态电池技术有限公司开展固态电解质材料开发、优化、产业化等业务;通过整合现有单壁碳纳米管、硅碳负极、固态和半固态电解质、高镍三元前驱体、富锂锰基前驱体等材料上的产品优势,以及布局金属锂负极,公司将形成固态电池的全材料解决方案,推动固态电池行业的发展。同时,公司在人工智能驱动的研发(AIforResearch&Development)方面与湖南大学刘杰教授团队已形成战略合作,投资新设的子公司广东图灵道森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研发与生产范式智能化变革,参股的广东芯培森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设计、生产、推广面向原子级科学计算的“非冯诺依曼”架构专用ASIC芯片,应用市场潜力大,是新质生产力代表之一。基于公司长远发展规划,公司将AI芯片作为战略发展的新方向,通过AI算力提升研发效率、提高制造工艺的同时,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2)积极践行研发驱动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发展单壁碳纳米管和硅碳负极的研发制备工作,其中,单壁碳纳米管方面,公司已通过日韩头部动力电池客户相关测试,已完成国内3C和动力电池客户送样测试,部分客户已实现供货;硅碳负极方面,公司已送样涵盖头部数码类、动力类和消费类电芯厂,部分消费类电池厂已实现供货。公司基于单壁碳纳米管、硅碳负极、高镍三元前驱体等高性能材料优势组建固态电池研究院,布局固态和半固态电解质、锂金属负极和AIforScience,全力构建固态电池全材料解决方案,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做好技术和产品储备。截至2024年12月31日,碳材料业务板块:已授权专利6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5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9件;正在申请中发明专利7件。锂电材料业务板块:已授权专利22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0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2件、正在申请专利64件(含2项pct);登记著作权作品2项,参与出版书籍1本;发表论文97篇,其中SCI论文20篇、国内期刊77篇;参与制定标准共计75项。陶瓷材料业务板块:已授权专利10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8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件;正在申请发明专利11件。(3)稳步推进产能建设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各业务板块的经营情况以及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了积极稳健的产能建设计划,具体情况如下:碳材料方面:公司已形成“青岛+江门(古井和恩平)+龙南”三大导电剂生产基地,共6.5万吨浆料产能,其中青岛基地已形成年产2万吨导电浆料产能,江门基地已形成年产4.5万吨导电浆料产能。锂电材料方面:公司已形成“英德+龙南+芜湖"三大三元前驱体生产基地,并配套钴镍盐产线。其中英德基地已形成年产4.4万吨三元前驱体产能,龙南基地已形成5万吨三元前驱体产能,芜湖基地已具备3万吨三元前驱体产能。战略资源板块: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阴极铜产能的扩建,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截至2024年底,刚果(金)现有6万金吨阴极铜和0.3万金吨钴中间品产能,其中MMT阴极铜产能4.5万金吨,MJM阴极铜产能1.5万金吨。目前还在继续产能扩建与配套设施建设,预计到2025年年底,刚果(金)基地将有7-7.5万金吨阴极铜产能。(4)深化业务发展布局公司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格局,秉承勇于进取的精神,利用中国制造的优势,拥抱全球和拓展海外市场,实现立足国内覆盖全球的市场目标,2024年海外销售收入51亿元,同比增长超18%。碳材料业务方面,目前已覆盖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市场,海外客户导入工作顺利进行中,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扩大在全球市场的份额。锂电材料业务方面,三元前驱体出口超过3万吨,同比增长52%,行业排名前列,同时,配合海外头部客户进行产品导入进展顺利。陶瓷材料业务方面,海外出货量持续增加,公司仍将加大在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以满足这些地区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战略资源板块,非洲刚果(金)阴极铜产量40,883吨,同比增长约32%,产量创历史新高;钴中间品产量1,743吨金属量,同比增长约227%,金属铜市场价格维持较高水平,产品处于满产满销状态,为公司业绩做出重要贡献。(5)深化大客户合作碳材料业务方面,新增的核心客户取得成效,公司继续稳固行业头部客户的核心供应商的地位,保持市场竞争优势。锂电材料业务方面,公司在稳固海外战略客户的基础上,配合海外头部客户进行产品导入,进展顺利。这不仅加强了公司与国际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陶瓷材料方面,作为公司传统优势业务,早已形成较好的客户结构,较好的客户结构加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公司新产品推广,将为公司维护在釉面材料行业的领先地位发挥巨大作用。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公司快速反应开拓海外市场,未来可期。(6)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匹配公司持续发展与战略进阶需求,公司全力深化信息化建设,新建现代化机房并完成硬件升级,大幅增强数据处理及存储能力,同步实施安全加固保障数据安全。深度优化现有业务系统,引入并部署CRM、人力资源等系统,实现客户、供应链、人力管理的全面线上化与智能化,打破信息壁垒,助力精细化管理与科学决策,有效推动业务流程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7)多元化回报股东公司构建多元化股东回报体系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报告期内,公司以自有资金1.09亿元(不含交易费用)回购公司股份11,418,368股,占当时公司总股本的1.96%。同时,公司实施2024年半年度利润分配,向全体股东按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1.80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股利1.03亿元(含税),积极维护资本市场形象,切实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