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道氏技术 - 300409.SZ

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14-12-03
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实际控制人
荣继华
企业英文名
Guangdong Dowstone Technology Co., Ltd.
成立日期
2007-09-21
董事长
荣继华
注册地
广东
所在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道氏技术
股票代码
300409.SZ
上市日期
2014-12-03
大股东
荣继华
持股比例
15 %
董秘
潘昀希
董秘电话
0757-82260396
所在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会计师事务所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章顺文;柴喜峰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中伦(深圳)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440700666523481W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注册地
广东
成立日期
2007-09-21
法定代表人
荣继华
董事长
荣继华
企业电话
0757-82260396
企业传真
0757-82106833
邮编
528000
企业邮箱
dm@dowstone.com.cn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怡水三路1号1座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锂电材料、陶瓷材料、战略资源业务、碳材料

经营范围: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色釉料及原辅料、陶瓷添加剂、陶瓷机电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及有关技术服务;锂电池材料、钴、镍、锰、铜、锡、钨、钼、铅、锌金属化合物及其制品的生产、研发、销售、仓储;经营自有产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禁止和限制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前置审批的项目除外)。

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A股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300409),成立于2007年9月,2014年12月在深交所上市。

公司聚焦新材料业务,专注材料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从陶瓷釉面材料起步,通过转型升级,发展形成当前“碳材料+锂电材料+陶瓷材料+战略资源”的新格局,实现了从陶瓷行业向新能源行业的跨越。

近年来,公司不断深化管理,提升组织效率和战略协同,持续推动研发创新和国际化战略,在保持陶瓷材料业务领先地位的同时,深度布局新能源电池材料迭代技术和前沿产品,构建了“镍钴资源、冶炼业务、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导电剂材料、电池循环回收利用”的一体化产业链。

目前,新能源材料业务已成为公司核心战略业务。

道氏技术固态电池研究院,为解决电动车里程和安全两大核心痛点,紧盯固态电池材料面临的核心难题,在单壁碳纳米管、高镍/超高镍三元前驱体、富锂锰基前驱体、硅基负极、固态电池氧化物和硫化物电解质等固态电池关键材料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成为固态电池材料解决方案先行者。

商业规划

公司深耕新材料领域,专注材料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布局已从单一陶瓷材料业务发展形成当前“碳材料+锂电材料+陶瓷材料+战略资源”的多元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AI+材料”的战略发展方向。

近年来,公司不断深化细化集团化管理,提升组织效率和战略协同,为各业务板块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各业务板块中,碳材料业务和锂电材料业务已成为公司核心战略业务;陶瓷材料业务作为公司传统优势领域,将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公司正以“立足国内,链接全球”为战略指引,坚定不移推进海外业务发展与全球化战略的落地,进一步增强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公司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迭代技术和前沿产品,已全面布局单壁碳纳米管、高镍三元前驱体、富锂锰基前驱体、硅碳负极、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等固态电池关键材料,构建核心竞争力,正朝着“固态电池全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目标稳步发展。

下一步,公司将全力推进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大规模产业化,力争成为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

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拥抱AI时代机遇,将人工智能驱动的研发(AI4R&D)作为战略重点,持续布局AI芯片与算力领域。

通过合资成立广东图灵道森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入股芯培森以及合资成立广东赫曦原子智算中心有限公司等一系列举措,构建起算力支撑体系,为企业数智化转型与材料创新研发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推动公司“AI+材料”战略的深度落地。

(一)公司所处行业概况1、锂电池行业概况在全球产业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的浪潮下,新能源汽车、储能、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锂电池行业形成动力+储能双核引领,多极联动的行业发展格局,驱动锂电池需求高速增长,实现从动力场景向多元应用生态跨越。

动力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与技术迭代,为动力电池需求注入强劲动能。

受益于新能源车智能化水平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旧换新政策驱动等因素,新能源车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达约7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市场渗透率攀升至44.3%,其中出口量达106万辆,同比激增75.2%,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带动锂电池产量同步跃升,根据ICC鑫椤锂电数据库显示,2025年1-6月全球锂电池产量为986.5GWh,同比增长48.3%,其中动力电池贡献684GWh,同比增长49%,仍是核心增量来源。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储能方面,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储能成本下探,AI与数据中心的高速发展催生电力稳定性需求等因素驱动下,全球储能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根据ICC鑫椤锂电数据库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锂电池产量258GWh,同比增长106%。

储能场景在锂电池总需求中的占比将从2024年的22%提升至26%,跃居第二大应用场景。

数据来源:ICC鑫椤锂电数据库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持续的技术创新拓展了其在更多场景中应用的可能。

电动化浪潮正加速向船舶、低空飞行器、具身智能等领域延伸,推动锂电池需求结构从“单点高增”走向“多点爆发”发展。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电力储能、乘用车、低空飞行器、机器人等场景锂电池出货量预计超1.8TWh,长期来看,随着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到2035年,全球锂电池需求量将突破8TWh,发展空间广阔。

2、固态电池关键材料行业概况随着市场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日益增加,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及长循环寿命等特性,在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多个应用场景极具发展潜力。

固态电池的性能突破高度依赖于材料体系的创新优化,高镍三元前驱体、硅碳负极、固态电解质、单壁碳纳米管等关键材料的创新与突破为固态电池产业化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随着相关技术持续升级和产业链逐步成熟,固态电池将进一步引领电池技术的革新与发展。

作为固态电池的核心关键材料,固态电解质的发展决定了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及产业化进程。

目前氧化物路线在半固态阶段占优,硫化物路线在全固态阶段被更多厂商选择,聚合物、卤化物路线作为有效补充应用,预计随着全固态电池的逐步产业化,硫化物电解质的出货量占比会逐步提升。

作为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镍三元前驱体凭借其高能量密度优势,占据重要市场地位,镍系三元前驱体正加速向高镍化迭代。

高镍三元前驱体具有体积能量密度优势,可以满足下游客户对于电池长续航和轻量化的要求,增程式电动汽车、无人机、eVTOL飞行器等多场景应用高速增长,将为三元前驱体市场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根据ICC鑫椤锂电数据库显示,2025年1-6月中国三元前驱体产量为40.5万吨,同比下滑7.3%,全球三元前驱体产量为46.3万吨,同比下滑6.8%,但是,全年预期向好,预计2025年中国和全球的三元前驱体产量将分别达到89.4万吨和102.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1%和6.4%。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扩容带动锂电池出货快速增长,近几年我国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出货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19年的5.6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4.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

技术迭代与性能优势始终是驱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动力,单壁碳纳米管的技术突破将会开启新一轮产品升级周期。

在负极材料升级浪潮中,传统石墨负极能量密度接近极限,硅碳负极凭借高比容量和优异的快充性能成为核心方向,随着市场对锂电池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需求的持续攀升,硅碳负极渗透率加速提升,带动上游核心材料需求放量。

而单壁碳纳米管作为硅碳负极规模化应用的必需材料,在导电性能提升、降低产品重量等方面表现突出,适配锂电池对能量密度、快充性能及循环寿命的高阶需求。

随着快充技术、固态电池技术、硅负极技术的加速渗透,单壁碳纳米管导电剂的应用价值将进一步凸显,根据起点研究,2024年全球单壁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市场规模大约16亿元,预计到2030年有望达178亿元,未来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50%,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全球单壁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亿元)数据来源:起点研究3、陶瓷材料行业概况受地产、能源、投资、消费等多重宏观因素叠加影响,建筑陶瓷市场整体承压,2025年上半年,建陶行业在分化重构中寻找新平衡。

宏观政策利好,稳楼市、促消费,“国家补贴+以旧换新”持续发力,为行业注入阶段性活力。

旧改市场为存量需求释放提供核心支撑。

中小型陶企加速出清,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提升市场份额,集中度创新高。

消费升级推动行业向绿智高端转型,抗菌瓷砖、光伏陶瓷等创新产品渗透率提升,大规格岩板成高端市场主力。

尽管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中国建筑陶瓷出口仍保持韧性,据海关相关数据统计,2025年1-5月,建筑陶瓷出口量535万吨,同比微增0.7%,结束连续7个月的下滑趋势,其中5月单月出口额同比大增17.8%;出口均价虽同比下降12.7%,但5月出口均价环比回升5.6%,显示出边际改善迹象,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公司陶瓷材料下游客户主要为行业知名大型优质客户且公司积极开拓东南亚、非洲、印尼、欧洲等海外市场。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1、碳材料(1)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公司碳材料业务以格瑞芬为主要运营主体,公司依托于深厚的技术积累与沉淀,将业务延伸至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加快推进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形成“导电剂+负极材料”的协同产品矩阵,目前主要产品是碳纳米管导电剂和石墨烯导电剂、硅碳负极材料和石墨化加工业务。

导电剂主要用途是提高锂电子在电极材料中的迁移速率,以提高电极的充放电效率;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和电子的载体,起着能量的储存与释放的用途,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之一,而新一代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兼顾高能量与快充,同时适配于固态电池体系,未来可期。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催化剂、碳纳米管粉体、高纯粉体、导电浆料、NMP回收等完整的导电剂供应链和研发体系,与此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单壁碳纳米管、硅碳负极以及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等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一体化体系建设。

在单壁碳纳米管和硅碳负极方面,聚焦性能优化与成本控制推动技术迭代,加速产能布局与工艺打磨,持续进行客户导入工作,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抢占固态电池技术迭代的关键赛道。

兰州基地的负极材料石墨化业务方面,公司在保障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深化降本增效路径,提升市场竞争力。

(2)经营模式①采购模式公司碳材料业务根据生产计划综合考虑库存量和产品使用情况制定月度采购计划,根据供应商的报价、产品的技术指标、交货周期后确定采购订单。

②生产模式公司碳材料业务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

生产部根据营销部的月度销售计划制定生产计划,严格按照生产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体系组织生产。

③销售模式公司碳材料业务主要采取直销模式,产品主要向国内外电池厂商配套销售。

通过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先进的产品技术优势带动产品销售。

(3)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进行产品升级,不断扩大客户群体,在消费、数码、动力及固态电池领域全面布局并深化合作。

通过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优化生产工艺、强化内部成本控制等举措协同发力,有效推进降本增效,从而提高产品的利润率。

2、锂电材料公司锂电材料产品主要包括三元前驱体及钴盐等,上游主要为镍钴锰等原材料生产商,下游行业为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

(1)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公司锂电材料业务以控股子公司芜湖佳纳作为控股管理平台,下设各子公司经营三元前驱体和钴盐的相关研发、生产和销售,当前芜湖佳纳及下属子公司分工如下:(2)经营模式由于芜湖新能源材料尚在调试中,公司锂电材料业务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佳纳和江西佳纳(合称“佳纳能源”)。

佳纳能源拥有完整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业务体系,主要产品为三元前驱体、钴盐等。

①采购模式公司锂电材料业务的原材料采购有年度采购和零散采购两种形式。

年度采购为公司每年年底根据生产部预计的下一年生产计划,综合考虑库存量和产品使用情况制定全年采购计划,然后据此与上游供应商进行谈判,签署年度供应框架合同。

零散采购主要为应对新增客户或者年度生产计划之外的生产需求而进行的采购。

相较于年度采购,零散采购的规模较小。

②生产模式公司锂电材料业务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即根据客户订单的具体需求进行定量生产。

公司根据国内营销部和海外事业中心的月度销售计划制定月度生产计划,严格按照生产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体系组织生产。

③销售模式公司锂电材料方面的业务主要采用直销方式销售钴盐和三元前驱体,其中,国内市场销售由国内营销部负责,海外市场销售由海外事业中心负责。

(3)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受益于钴金属市场价格上涨的积极影响,公司钴产品毛利率提升。

同时,公司通过推进生产降本措施,优化存货管理等举措提升运营效率。

3、陶瓷材料公司陶瓷材料业务的上游主要为长石、石灰石、高岭土等矿山开采行业,还有生产氧化镨、氧化锆、氧化锌等化工行业。

公司所用的原材料绝大部分为天然普通矿物和普通化工产品,分布广泛,市场供应充足。

(1)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公司陶瓷材料板块的主要产品为陶瓷墨水和陶瓷釉料,主要用于建筑陶瓷行业。

业务涵盖了标准化的陶瓷原材料研发、陶瓷产品设计、陶瓷生产技术服务、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等领域,是国内唯一的陶瓷产品全业务链服务提供商,也是国内唯一的全品类釉面材料上市公司。

公司提出“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双轮驱动,技术服务无限贴近客户,不断地推出新材料和新技术,解决行业的通用材料技术”的业务方针。

报告期内,公司陶瓷材料业务主要由子公司广东道氏陶瓷材料有限公司为主体开展相关经营。

①陶瓷墨水陶瓷墨水是一种含有无机颜料的液体,用于陶瓷喷墨打印工艺中,代替丝网印刷和辐筒印刷。

通过喷墨打印,陶瓷墨水可在陶瓷釉面形成各种图案或色彩。

陶瓷墨水以无机颜料作为发色体,采用超细微纳米技术和微胶囊包裹技术,使微纳米级颜料均匀分散在有机载体的液体物质,满足了喷墨打印的使用要求。

陶瓷喷墨打印技术将喷墨技术引入陶瓷印刷领域,极大的推动建筑陶瓷生产控制的数码化和产品款式的个性化,目前已成为市场上主流的陶瓷印花技术。

②陶瓷釉料陶瓷釉料是指经过加工精制后,施在坯体表面而形成光面或者亚光釉面或未完全玻化而起遮盖或装饰作用的物料。

公司陶瓷釉料产品主要有基础釉、全抛印刷釉、熔块干粒釉。

其中熔块干粒釉是公司的新产品,如大板干粒、普通熔块干粒、冰晶干粒、金砂干粒等,是引领大板行业发展的创新产品。

1)基础釉基础釉又称底釉或面釉,主要用于生产瓷质釉面砖,在建陶生产过程中施于坯体表面,与坯体密着、颜料熔合。

其主要作用是调整砖型,促使陶瓷墨水、色料发色良好,防止生产过程出现气泡、针孔等缺陷,可有亚面、亮面、细腻面、防滑等釉面效果。

2)全抛印刷釉全抛印刷釉系全抛釉和印刷釉的合称。

全抛釉是一种可以在釉面进行抛光的特殊配方釉,是施于拋釉砖的最后一道釉料。

全抛釉按照施釉方式不同分为淋釉全抛釉和印刷全抛釉。

印刷釉是陶瓷色料的载体,有助于色料发色,使图案有质感。

3)熔块干粒釉熔块干粒釉产品包括熔块干粒和其他晶体干粒及相应配套的添加剂等,客户通过全抛、半抛或不抛等加工工艺,将大板干粒、普通熔块干粒、冰晶干粒、金砂干粒等创新性的新产品应用于大板生产中。

(2)经营模式①采购模式原材料的品质决定了公司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供应商的选择和确定由公司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采购部共同负责。

研发部门与生产部门共同分析供应商的产品品质,与供应商确定原材料的质量指标,采购部则负责现场考核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和供应能力,与供应商进行商务谈判和签订合同。

公司原材料采购由公司生产部根据销售计划结合库存情况制定月度采购计划。

②生产模式1)陶瓷墨水是标准产品,公司根据订单和库存等确定公司的生产计划。

公司的订单系统可根据公司墨水的装机台数和目前正在洽谈的拟装机台数确定公司下月的墨水用量,再根据公司的合理库存以确定公司的排产计划并组织生产。

2)釉料产品兼具标准化和个性化。

标准化是指釉料有标准的基础配方,但具体到某一客户则需要对产品配方进行有针对性的微调,向不同客户供应的同类产品的互换性较差,因此又具有个性化的特征。

公司产品生产组织具体如下:公司现有客户的既有产品,客户与公司签订的均是长期订单,公司根据其订单合理安排生产和库存,确保对客户需求的及时响应。

对于新客户和老客户采购新产品,由于建筑陶瓷生产企业所处地域的不同,因此其坯体材料和窑炉生产条件不尽相同,公司在与客户达成合作意向后,首先需要现场收集客户所使用的坯体材料与配方、烧成温度、关键设备的性能和指标等,研究确定产品配方。

如果公司现有的产品有与之适配的产品,则直接进入客户生产线上试验,满足客户的需求后,直接进行后续生产;如果无适配产品,公司先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调整产品配方,生产样品并将样品提供给客户,由客户在其陶瓷生产线上试验,满足客户的需求后,公司正式确定该客户的产品配方,依据该产品配方,进行后续生产。

③销售模式公司陶瓷材料板块销售以直销为主。

(3)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在国内市场积极保持优质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确保了销售及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国外方面,不断加大公司陶瓷墨水产品在非洲、中东、东南亚及欧洲等海外市场的推广与销售力度,进一步拓展全球业务版图。

同时,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与成本优化双轮并进,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

4、战略资源(1)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公司战略资源业务,以位于刚果(金)的MJM公司和MMT公司为核心平台开展,主要从事钴产品、铜产品的冶炼与开采业务,主要产品包括阴极铜和钴中间品,产品直接对外销售,概况如下:①铜铜产业链主要由上游铜精矿采选、中游粗炼、精炼和下游深加工及合金化等组成。

铜的生产主要分为铜精矿采选、粗铜冶炼和精铜冶炼的三个过程。

采矿阶段根据资源禀赋特性和开采工作方式分露天开采、地下开采和浸出法开采;冶炼阶段分为火法冶炼和湿法冶炼,加工阶段的铜加工产品根据产品尺寸形态可以分为铜棒、铜管、铜板、铜线、铜锭、铜条以及铜箔等多种类型。

公司主要通过湿法工艺生产阴极铜。

②钴钴有众多的化合物形态,包含金属制品、钴氧化物、钴氢氧化物和钴盐,不同的钴产品性质不同,应用的领域与方向不同。

钴的产业链上游以钴矿开采及其初冶炼为主,其中包含了铜钴矿、镍钴矿和其他钴矿,从中可以获得钴精矿、钴中间产品、其他含钴产品,同时含钴废料也是钴来源之一;钴的产业中游为冶炼,其中包含各种钴粉、电解钴和钴化合物等,其中钴化合物主要有氧化钴、氢氧化钴等产品;钴的下游应用广泛,主要涉及电池、合金行业,同时还用做磁性材料、催化剂等多个领域。

在电池领域,三元前驱体、钴酸锂可以用于提升电池的稳定性,有助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在合金领域,钴可以提升合金的耐磨性、高温强度、磁性、硬度等特性,用来生产硬质合金、高温合金等,同时可以添加在耐磨合金、超级合金中,提升合金的整体性能。

(2)经营模式公司拥有完整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和销售体系,独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有较强的供应链自我保障能力。

①采购模式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在刚果(金)租赁开采、收购的铜钴矿石。

铜矿石采购以伦敦金属交易所报价(LME)为基准,根据铜矿石的金属含量、品位、市场行情、供应商议价能力等确定采购价格并采购。

钴矿石采购一般以英国金属导报(MB)的金属钴报价为基准,根据钴矿石的金属含量、品位、市场行情、供应商议价能力等确定采购价格并采购。

②生产模式公司铜钴产品生产主要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合理安排生产,提高公司的营运效率;MJM、MMT通过相关生产工艺生产阴极铜、氢氧化钴等产品,根据产能、原料、能源供给等安排生产。

③销售模式公司以直销方式为主,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公司生产的阴极铜及钴中间品直接对外销售。

(3)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金属铜市场价格维持较高水平,且公司阴极铜产能同比提高,产能逐步释放,带动产销量实现增长,利润空间持续释放,为公司业绩做出重要贡献。

概述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5,382.86万元,同比下降11.64%,其中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6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038.75万元,同比增长108.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损益的净利润21,070.88万元,同比增长119.72%。

报告期内,公司业绩持续向好的主要原因系:(1)公司以效益为导向,优化运营管理,整体盈利能力持续增强;(2)报告期内,公司海外业务板块持续拓展。

阴极铜产能同比提升,产能逐步释放,带动产销量实现增长,利润空间持续释放。

与此同时,受益于钴金属市场价格上涨的积极影响,公司钴产品毛利率提升。

(3)公司加快了应收账款回款,其周转速度高于上年同期,坏账准备转回,产生收益。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工作情况如下:(1)聚焦固态电池材料领域,赋能高质量成长公司积极践行“人才引领,研发驱动,以创新铸造一流新材料企业”的愿景,持续推动研发创新。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推进以构建固态电池全材料解决方案为核心的一系列产品的研发工作,在单壁/寡壁碳纳米管、高镍三元前驱体、富锂锰基前驱体、硅碳负极、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等高性能电池材料领域持续突破,加速推进其商业化进程。

其中,单壁碳纳米管方面,部分公司已实现供货,并向多家锂电池领域知名企业送样进行测试;寡壁碳纳米管方面,已进入多家知名客户的供应体系,预计下半年实现销售放量;硅碳负极方面,公司在消费电池、数码电池、动力电池及固态电池领域均推进产品布局与合作,与行业内的众多企业开展评测合作,已成功导入部分客户,同时不断向更多知名企业送样拓展市场;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方面,公司正在积极与多家头部企业进行送样测试;富锂锰基前驱体方面,公司富锂锰基前驱体已批量出货,同时低成本的富锂锰基产品也在持续开发和验证中,公司将持续推进富锂锰基前驱体的产业化研究。

截至2025年6月30日,碳材料业务板块:已授权专利6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5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9件;正在申请中发明专利9件。

锂电材料业务板块:已授权专利22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7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2件、正在申请专利57件(含2项pct);登记著作权作品2项,参与出版书籍1本;发表论文97篇,其中SCI论文20篇、国内期刊77篇;陶瓷材料业务板块:已授权专利9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8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件;正在申请发明专利11件。

(2)科学智算,赋能“AI+材料”战略深化落地为推动公司“AI+材料”的协同研发体系建立,满足AI4S(AIforScience)的算力需求,公司联合芯培森合资成立广东赫曦原子智算中心有限公司。

该公司依托芯培森赫曦架构高速算力服务器的技术积淀,结合公司在实体产业的深耕经验,共同打造原子级科学计算规模化算力中心。

该中心可实现密度泛函(DFT)和分子动力学(MD)高速计算——二者作为描述微观原子层面基本物理规律的核心方法,使算力中心具备为物理AI提供批量数据与训练样本的能力。

目前,广东赫曦原子智算中心有限公司已正式成立,公司正在全力推进算力中心的建设,已与深圳市共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共济科技”)、芯培森签署战略合作。

三方将整合共济科技在算力中心建设运维方面的专业能力,以及芯培森在原子级科学计算相关芯片和服务器研发的技术积累,加速推进原子级科学计算规模化算力中心落地运行。

此外,公司已与苏州能斯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芯培森充分达成战略合作,围绕人形机器人电子肌肉、电子皮肤和关节等关键零部件所需材料的研发与市场拓展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加速公司碳材料产品在人形机器人电子肌肉、电子皮肤和关节等关键零部件领域的应用进程,进而提升公司在新材料及相关产业领域的竞争力。

(3)以效益驱动的产能建设公司以效益驱动为核心,聚焦战略资源与核心材料领域,以产能扩容为抓手强化发展支撑,精准布局核心产能,优化产能结构,公司拟投资1.65亿美元在刚果(金)建设年产30kt阴极铜湿法冶炼厂项目,依托当地铜钴资源富集优势,将资源禀赋转化为成本竞争力与产能效益,增强战略资源板块盈利能力,为海外业务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公司正在有序推进单壁碳纳米管和硅碳负极的产能扩容的相关工作,为高性能电池材料的商业化放量与市场需求扩张提供坚实产能保障,巩固核心材料领域的竞争优势。

(4)践行国际化战略,积极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公司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共进的发展生态,秉持锐意进取的信念,依托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拓展海外业务,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售收入22.09亿元。

碳材料业务方面,持续推进单壁碳纳米管与海外客户的送样测试,加速推进海外市场产品升级与拓展的进程。

锂电材料业务方面,以研发升级、生产精细化管控及品质强化为抓手,稳固原有海外客户合作关系,新客户产品测试验证工作有序开展,导入进程稳步推进。

陶瓷材料业务方面,持续加大非洲、拉美、欧亚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以满足这些地区日益增长的需求,助力业务谋求新发展。

战略资源板块,以刚果(金)为核心布局铜钴资源开发与冶炼,报告期内阴极铜产能同比提升,产能逐步释放带动产销量稳步增长。

(5)集团化管理成效显著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对并购资产的吸收消化与有效管理,在业务层面深度融合技术资源、优化生产体系,对核心产品进行迭代升级,在全面吸收、深度消化原有碳纳米管导电剂及三元前驱体业务的技术内核与产业经验后,公司进一步延伸布局固态电池全材料业务矩阵,逐步形成“整合-消化-升级-延伸”的闭环发展能力,为持续突破产业边界、强化核心竞争力筑牢根基。

以职能部门为后台的集团化管理模式在报告期内高效运转,通过管理架构的精准优化与调整,不断强化核心部门管理能力、夯实管理基础,全方位保障各项业务顺利开展,成为集团稳健运营的坚实后盾。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数字化管理,WMS、CRM、HER系统逐步在各事业部全面推广落地,通过强化仓库管理效率、增强客户服务能力、优化人力资源统筹效能,为业务高效运营夯实基础;同时,集团大数据平台建设启动,为数据治理深化、战略决策数据支撑及AI应用落地筑牢根基,为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蓄能。

发展进程

2007年7月18日,荣继华、梁海燕、王军和何云签订《发起人协议》,约定以现金出资的方式发起设立股份公司。

2007年9月10日,荣继华、梁海燕、王军和何云召开了创立大会,审议通过了《江门市道氏标准制釉股份有限公司章程》。

2007年9月21日,公司取得了广东省江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注册号为44070000000585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011年4月19日,发行人更名为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现名)。

股东交易

变动人 变动日期 变动股数 成交均价 变动后持股数 董监高职务
荣继华 2025-09-25 -6055000 25.17 元 117337400 董事
张翼 2024-09-27 10000 10.14 元 2006700 董事、高管
张翼 2024-09-26 111400 9.98 元 1996700 董事、高管
张翼 2024-09-25 40000 9.75 元 1885300 董事、高管
张翼 2024-09-24 105900 9.49 元 1845300 董事、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