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高端装备制造业务,工业服务业务
经营范围:液压、润滑流体技术系统集成及设备的设计、制造、销售;液压机械;液压润滑元件、冷热交换器、过滤装置、智能控制单元、智能传感元件的设计、制造、销售;工业水泵、水工机械;工业流体技术服务、设备成套配送、机电安装运营维护;综合智慧能源系统集成;储能系统集成;燃气冷热电三联产、风电、太阳能分布式能源技术的研发、装备生产、销售、服务及技术转让;综合能源管理、新能源发电、集中供热、节能、环保工程的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营;电气传动及控制设备、能源智能控制软件、储能电源、电能质量控制装置的研制、生产及销售;电站锅炉、余热锅炉、生物质锅炉、燃气锅炉、电热锅炉、电站辅机、高中低压压力容器、高效换热器、环保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服务;房地产开发,房屋租赁、物业服务;货物及技术进出口业务;对外投资;销售机电产品、金属材料。(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四川川润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CRUN,中文简称:川润股份)创立于1992年,2008年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2272。
三十余年深耕高端能源装备与工业服务,产品与服务广泛应用于风电、核电、输变电、水电、光伏、光热、氨能、储能、算力数据、电站改造、冶金冶炼、石油化工、海工船舶、应急、军工等行业。
以“流体控制技术+智能能源装备”双轮驱动,形成“源网荷储”综合能源生态,为全球客户提供流体控制及系统、液冷温控、高端能源装备零碳数字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品质成就工业美好为使命,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赋能产业绿色创新,助力国家“双碳”目标。
(一)主营业务情况公司30余年深耕高端能源装备与工业服务业务,产品与服务广泛应用于风电、核电、输变电、水电、光伏、光热、氢能、储能、算力数据、电站改造、冶金冶炼、石油化工、海工船舶、应急、军工等行业。
以“流体控制技术+智能能源装备”双轮驱动,形成“源网荷储”综合能源生态,为全球客户提供流体控制及系统、液冷温控、清洁能源装备、零碳数字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品质成就工业美好为使命,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赋能产业绿色创新,助力国家“双碳”目标。
报告期内,公司以数字创新为发展之翼,持续贯通“流体控制-液冷能效-算力能源-能源服务”全技术链条,推动算力能效与数字能源的智能化升级。
公司主营业务稳健发展,募投项目稳步推进,海上风电产品于主流样机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数据中心液冷系统解决方案产线升级落成,推出“冷板式/浸没式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持续提供零碳数字能源整体解决方案,重点开发“源网荷储”综合能源系统,推出“智慧零碳管控平台”等产品,目前累计开发"源网荷储"综合能源系统项目20余个。
2025年上半年度,公司聚焦核心主营业务和战略新业务,随着全球及国内对能源结构转型的积极推进,新能源业务收入规模实现较大增长;持续优化数字化管理,有效降低管理费用,加大应收账款管理力度,提升应收账款管理质量,促进业绩持续改善;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80,407.58万元,同比增加25.08%;综合毛利率16.75%,同比下降0.2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2,357.15万元,同比增长58.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354.60万元,同比增长62.41%。
公司深耕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三十载,赋能绿色能源未来。
依托深厚行业积淀与尖端技术,为全球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高端能源装备及“源网荷储”综合能源解决方案。
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业务以流体控制及系统解决⽅案、液冷温控解决⽅案、清洁能源装备及解决方案以及零碳数字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为主要载体。
流体控制及系统解决⽅案是基于30多年液压、润滑、冷却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的成熟应用,结合数字化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应用及全球40多万台套无故障运行超12万小时的设备运营数据,为客户提供智能、精准、安全的流体控制及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提供的智能润滑系统、比例/伺服液压控制系统、水冷却系统、液压润滑水冷综合系统等产品在新能源(风、光、热)、储能、特高压电网、核电站、石油化工、建材等领域已成熟应用多年,具有领先的市场占有率、客户美誉度及品牌效应。
液冷温控解决方案是精准聚焦智算中心、超算集群、数据中心、储能电站等高发热密度场景,推动液冷技术向标准化和规模化跨越式发展,通过深度融合数字化引擎、尖端材料与创新工艺,为全球客户定制智能、精准、安全的液冷温控集成解决方案。
清洁能源装备及解决方案主要基于电站锅炉、高效换热、余热余能利用的设备与技术的丰富应用,持续为客户提供技术领先、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的动力锅炉、压力容器、高效换热器、储能设备为核心的清洁能源装备及解决方案。
零碳数字能源及解决方案主要以新能源发电、高效换热、储电储热、能源管理(EMS)等核心设备和技术,在数据中心、云计算、算力设备、通信网络、电力电网、电源转换、发电侧储能、工商业储能等领域为客户提供“源网荷储”综合能源解决方案。
工业服务以流体工业技术服务为核心,构建液压润滑系统技术服务、智能运维、设备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一站式服务平台联动的产业服务生态体系。
通过数字化手段与技术积淀,为工业装备提供安全稳定运行与寿命效率双提升的全周期价值,保障客户设备安全、稳定、高效运行,重塑工业服务价值边界。
(二)报告期内行业发展情况迈入十五五,能源安全与自主可控重新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焦点。
同时,全球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清洁能源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
全球能源供应格局更趋区域化、多元化,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在互补与竞争中构建起新的供应体系。
随着数字经济与低碳转型的加速推进,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激发巨大用能需求的同时,其用能特性与需求也深刻改变了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带动能源系统从“供给驱动”向“需求引导、融合协同”转变。
全球能源行业步入深度调整与重塑的新时代。
政策驱动、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共同推动能源体系向清洁化、多元化、智能化加速演进。
我国能源结构持续绿色低碳转型,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2025年1—6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84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5亿千瓦,同比增长18.7%。
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0亿千瓦,同比增长54.2%;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7%。
根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推动园区积极利用生物质能、核能、光热、地热、工业余热等热能资源,实现供热系统清洁低碳化。
随着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电力市场革新,通过整合绿电资源、储能设备、可调节负荷、智能化平台等多种资源构建能源供应方案,实现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为公司发展带来新机遇。
高端装备制造业务1、新能源:根据国家能源局《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5年全国电力能源供应主要目标为: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2亿千瓦以上,发电量达到10.6万亿千瓦时左右,跨省跨区输电能力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
根据中电联预测,202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0.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左右;2025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有望超过4.5亿千瓦,其中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3亿千瓦,2025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有望超过38亿千瓦,同比增长14%左右。
得益于行业高景气周期的延续,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及全球化布局共同推动,新能源装机高景气发展。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5年1-6月份,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9,332万千瓦,同比增加14,056万千瓦;其中,国内新增光伏装机212.21GW,同比增长107%;新增风电装机51.39GW,同比增长99%。
风电行业整体开工节奏加速,中国保持全球最大的风电新增市场,截至2024年底的海风累计并网容量占全球容量近半。
根据《海上风电回顾与展望2025》报告预测,到2025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翻倍,到2027年将增至2024年的三倍,即从8GW增加到24GW。
到2034年,预计将达到55GW,使海上风电在新增风电装机中的份额从目前的7%提高到约25%。
海上风电是深海经济重要领域,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有助于“十五五”深远海风项目的发展。
随着国内各地海风招标陆续落地、建设提速,大型化趋势和新技术的应用打开整机发展空间,产业链零部件企业将受益于海风建设提速和海外市场拓展的需求提振,公司海上风电产品于主流样机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公司发展带来机遇。
2、液冷温控液冷温控市场在数据中心、储能等核心领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中心的算力需求不断攀升,传统风冷散热技术已难以满足高功率密度设备的散热需求,液冷技术逐渐成为数据中心散热领域的主流选择。
随着AI技术的不断演进,数据中心单机柜功率密度将持续攀升,液冷技术的市场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超过50%的新建数据中心项目将采用液冷技术;据FortuneBusinessInsights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冷却市场规模达168.4亿美元。
该市场预计将从2025年的187.8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424.8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2.4%。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预测,2023—2027年期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将以59%的复合增长率持续蓬勃发展。
到2027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随着能源结构转型与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液冷技术凭借其高效散热和低能耗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电池对温控系统的需求,液冷储能温控市场的需求随之增加,推动市场规模提升。
2024年《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动AI、大数据等技术在温控领域的应用,而液冷技术凭借其散热效率高、空间占用小的优势,渗透率预计从2021年的12%提升至2025年的45%,市场规模将增长24.7倍。
得益于政策驱动与技术迭代的双重作用,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预计2025年将达16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0%。
公司拥有30多年液冷温控技术积累,精准聚焦智算中心、超算集群、数据中心、储能电站等高发热密度场景,推动液冷技术向标准化和规模化跨越式发展。
公司作为《数据中心液冷系统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构建了“技术创新-产品迭代-生态协同”的全价值链闭环,致力成为数字基础设施的高效散热基石。
公司液冷业务有序开展,已经持续获得国际国内客户订单并交付。
报告期内,公司数据中心液冷系统解决方案产线升级落成暨发布“冷板式/浸没式液冷解决方案”,与数据中心生态服务商香江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数据中心液冷技术从性能驱动向TCO驱动,推进零碳数据中心示范项目建设。
未来持续深耕液冷技术在算力中心、智算中心、超算中心的规模化应用,为客户量身定制智能、精准、安全的液冷温控及集成化解决方案,赋能数字场景能效跃升。
3、清洁能源煤电低碳化改造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煤电行业核心竞争力、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
为推动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更好发挥兜底保障和支撑调节作用,根据2025年3月《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要求,推动具备条件的现役机组和新建机组针对清洁降碳、高效调节两类指标分别开展试点;通过采用零碳低碳燃料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煤电与新能源耦合等技术,提升机组清洁降碳技术水平;在高效调节能力提升方面,重点在电网快速调节需求大和调峰有缺额的地区提高煤电机组快速变负荷、深度调峰和宽负荷高效调节能力,机组应具备安全可靠启停调峰能力。
进一步以新一代煤电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为巩固提升环保装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3月《关于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装备项目更新改造,支持先进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力争到2027年,先进技术装备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技术装备产业链“短板”基本补齐,“长板”技术装备形成国内主导、国外走出去的优势格局,构建较为完备的环保装备供给体系。
到2030年,环保技术装备产业链“短板”自主可控,环保装备制造业行业规模、产品质量、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从传统的污染治理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升级。
公司紧扣国家“双碳”能源结构调整机遇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基于电站锅炉、高效换热、余热余能利用的设备与技术的丰富应用,持续为客户提供技术领先、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的动力锅炉、压力容器、高效换热器、储能设备为核心的清洁能源装备及解决方案。
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推进,叠加安全环保标准的全面升级,炼油、化工等行业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余热锅炉、压力容器、清洁能源装备及储能设备需求持续增长。
公司依托在电站锅炉、高效换热、余热余能利用领域的技术积淀,持续交付技术领先、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的清洁能源装备产品,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4、零碳数字能源数字经济与低碳转型的加速推进,带动能源系统从“供给驱动”向“需求引导、融合协同”转变。
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促进能源领域实现净零排放的核心举措。
“源网荷储”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协同中枢”,通过打破各环节的割裂状态,实现电力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优化,根据2025年6月《国家能源局关于组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出探索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突破,坚持重点突破,围绕构网型技术、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智能微电网、算力与电力协同、虚拟电厂、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新一代煤电等方向开展试点,通过电源多元化、电网智能化、负荷灵活化、储能规模化的协同推进,实现电力系统从“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融合互动”的转变。
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降低碳排放,为“双碳”目标提供关键支撑。
公司以新能源发电、高效换热、储电储热、能源管理(EMS)等核心设备和技术,在数据中心、云计算、算力设备、通信网络、电力电网、电源转换、发电侧储能、工商业储能等领域为客户提供“源网荷储”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未来将持续技术研发、通过产业链整合和生态合作,深度布局零碳智慧能源矩阵,集成独立清洁能源、多网融合、低空设施及智能救援系统以保障城市民生安全,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工业服务业务工业服务业务以流体工业技术服务为核心,构建液压润滑系统技术服务、智能运维、设备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和一站式服务平台联动的产业服务生态体系。
通过数字化手段与技术积淀,为工业装备提供覆盖安全稳定运行和寿命效率双提升的全周期价值服务,切实保障客户设备安全、稳定、高效运行,重塑工业服务价值边界。
未来将进一步强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服务模式的差异化、标准化、高效化进程,降低运维成本,提升产品性能效率和安全保障,提升客户价值。
四川川润股份有限公司由川润集团依法整体变更设立,以北京兴华(2007)京会兴审字第1-8号《审计报告》审定的2006年12月31日净资产102,866,873.19元为基准,按1:0.67076988的比例折成股本6,900万元,并经北京兴华(2007)京会兴验字第1-6号《验资报告》验证。
2007年2月5日,公司在四川省自贡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510300000003742。
| 变动人 | 变动日期 | 变动股数 | 成交均价 | 变动后持股数 | 董监高职务 |
|---|---|---|---|---|---|
| 高欢 | 2025-08-21 | -32500 | 17.25 元 | 97500 | 高管 |
| 罗丽华 | 2025-02-21 | -6402900 | 9.87 元 | 60998500 | 董事 |
| 饶红 | 2025-02-20 | -34400 | 9.5 元 | 103400 | 董秘 |
| 罗丽华 | 2025-02-20 | -3294500 | 9.07 元 | 67401500 | 董事 |
| 缪银兵 | 2025-02-20 | -20000 | 9.46 元 | 60000 | 高管 |
| 李辉 | 2025-02-20 | -72800 | 9.44 元 | 218500 | 董事、高管 |
| 罗丽华 | 2024-02-26 | 133900 | 4.98 元 | 75219700 | 董事 |
| 罗丽华 | 2024-02-21 | 1056100 | 4.41 元 | 75085800 | 董事 |
| 罗丽华 | 2024-02-20 | 410000 | 4.15 元 | 74029700 | 董事 |
| 高欢 | 2024-02-08 | 10000 | 3.46 元 | 290000 | 高管 |
| 饶红 | 2024-02-08 | 26800 | 3.41 元 | 285800 | 董秘 |
| 钟海晖 | 2024-02-08 | 150000 | 3.46 元 | 150000 | 董事、高管 |
| 罗永忠 | 2024-02-08 | 145700 | 3.43 元 | 26300700 | 董事 |
| 罗丽华 | 2024-02-08 | 600000 | 3.43 元 | 73619700 | 董事 |
| 缪银兵 | 2024-02-08 | 10000 | 3.41 元 | 160000 | 高管 |
| 王辉 | 2024-02-08 | 44000 | 3.39 元 | 374000 | 高管 |
| 王学伟 | 2024-02-08 | 15000 | 3.53 元 | 27000 | 监事 |
| 李辉 | 2024-02-08 | 10000 | 3.4 元 | 371300 | 董事、高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