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氢氧化钾等精细钾产品及次氯酸钠、盐酸等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营范围:许可项目:危险化学品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国内贸易代理;销售代理;贸易经纪;自然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企业管理;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软件开发;软件销售;软件外包服务;基于云平台的业务外包服务;网络技术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数据处理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大数据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华融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氢氧化钾绿色循环综合利用的先进企业,属于新希望集团旗下的化工资源板块。
公司围绕新型肥料、高端日化、食品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现代产业,重点开发电子级、光伏级、试剂级、食品级的精细钾产品及氯产品,主要产品包括高品质氢氧化钾、盐酸、次氯酸钠以及液氯等。
公司依托自身多年的技术、工艺及生产管理经验积累,围绕钾化合物和氯化合物向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延伸,通过对各生产板块的科学布局以及对工艺流程的合理安排,充分发挥生产设备、原材料与能源的使用效率,循环利用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热能、钾离子,建立了以“资源合理开发和能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循环经济运营模式。
公司先后与成达、中农、小米、宝洁、通威、强生、万华化学、上海家化等企业开展合作。
公司氢氧化钾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市场,公司高品质氢氧化钾产品出口至美国、欧盟、日韩、南美、非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内主要氢氧化钾出口企业之一。
2020年初,公司作为成都市主要的次氯酸钠消毒产品生产企业,积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承担社会责任,被国家五部委纳入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
2021年,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品质片状氢氧化钾被认定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2022年,公司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并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
公司已掌握碱类及酸类超净高纯试剂的生产技术和量产能力,按“钾延伸、氯转型”的发展策略,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投入湿电子化学品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创新,大力发展超净高纯试剂、食品添加剂、环保型水处理剂和优质钾肥等新兴精细化工产品。
公司是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行业分会副会长单位,四川省食品生产安全协会食品添加剂专委会会长单位,四川省危险化学品协会监事长单位,成都市化工行业协会会长单位。
(一)公司所处行业情况氢氧化钾(KOH)又称“苛性钾”,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在化工、染料、轻工、食品、医药、农业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在钾盐领域用于生产氟化钾、碳酸钾、腐植酸钾等;在医药工业中用于生产钾硼氢、安体舒通、沙肝醇、黄体酮、丙酸睾丸素等;在轻工业中用于生产钾肥皂、碱性电池、化妆品;此外还在食品添加剂、半导体、光伏太阳能面板与显示面板加工等方面有广泛应用,是现代工业社会中用途极为广泛的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原料。
1、氢氧化钾行业情况2025年上半年,氯化钾市场整体呈现"先扬后抑再回升"的波动特征,国内氯化钾市场均价同比上涨约20%。
一季度,受供应端减产、春耕需求拉动等因素影响,氯化钾价格一路强势上行。
二季度,季初受国家储备钾肥集中投放竞拍的调控影响,市场价格有效平抑;季末受港口库存持续低位、氮磷肥提涨情绪带动,驱动行情翘尾,价格再度攀升。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截至报告期末,国内氢氧化钾行业总产能已超过200万吨,但2024年全行业整体表观消费量仅约100万吨;较之快速扩张的产能,氢氧化钾的消费端无明显增长,2025年上半年表观消费量仅约59万吨。
在此背景下,行业竞争强度预计将进一步升级。
报告期内,受市场供应明显增加导致竞争加剧、下游需求增长持续乏力等影响,90%固钾上半年市场均价同比小幅上涨2.7%,48%液钾上半年市场均价同比下滑3.8%。
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氢氧化钾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行业利润率下滑。
2、电子化学品行业情况作为全球电子产品制造与消费双中心,中国电子化学品行业持续呈现结构性分化态势。
半导体领域维持稳健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6月国产集成电路产量达2394.7亿块,同比增长8.7%;海关总署数据显示,集成电路出口规模突破904.7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光伏产业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6月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8.2%,但全产业链价格中枢下移,百川盈孚数据显示,多晶硅及硅片均价同比下跌逾30%,电池片及光伏组件均价下跌逾20%。
因光伏行业供给变化、需求增长放缓,全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叠加太阳能电池板制造过程中清洗环节工艺优化及清洗液配方调整,光伏产业对电子级盐酸的需求出现显著下降,公司电子化学品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终端销售大幅下滑。
集成电路领域对客户及产品验证要求高、导入周期长,且行业将电子级氢氧化钾等湿电子化学品作为蚀刻液、清洗液等作用于芯片制程中的蚀刻、清洗等部分环节,产业链参与深度及市场规模总体有限,公司电子级化学品的销售增量释放仍需经历必要的产能爬坡与供应链磨合过程。
为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与结构性调整,公司双轨并进,一方面,持续优化产品技术及品质,保证产品交付质量并提高服务水平,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重点发力开拓电子信息等新兴应用领域客户,截至报告期末,已成功实现对部分半导体材料头部制造商的批量产品供应。
公司将继续遵循"进口替代、自主可控"的产业政策导向,依托电子级化学品超净高纯技术竞争力和检测能力优势,不断深化布局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加速高端客户导入、优化并丰富产品结构,持续提升电子化学品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度。
3、水处理剂行业情况主要作为消毒产品的次氯酸钠,其应用领域以消毒剂为主导(占比超60%),同时涵盖漂白及化工合成;作为主流无机絮凝剂的聚合氯化铝,则在饮用水净化、工业循环水处理及市政污水领域保持刚性需求。
2025上半年,次氯酸钠及盐酸产品方面,供应端由于受PVC及液氯价格下行影响,氯碱企业为平衡氯元素分配,加大了对次氯酸钠及盐酸的生产倾斜力度,叠加新能源企业副产的盐酸及次氯酸钠扩大并加速流入市场,导致次氯酸钠和盐酸的供给量增加,但下游水处理、漂白、消毒等主要应用领域的需求表现相对稳定,缺乏明显的增长支撑,因此整体上看,国内次氯酸钠和盐酸的市场均价均承压下行,同比降幅均超10%。
水处理剂聚合氯化铝产品方面,在供应相对稳定且需求无明显增量的背景下,市场维持着供需弱平衡状态。
公司是成都市市政污水处理的主要水处理剂供应单位,同时也是成都市自来水系统主要含氯消毒剂供应单位,肩负保障成都市居民饮用水安全、民生保供的企业社会责任。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积极响应保供要求,相关民生类水处理剂产品销售价格维持稳定。
然而,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影响,公司相关主要产品(如次氯酸钠、聚合氯化铝)的成本显著增加,经营压力增大。
(二)公司经营举措1、稳健经营,动态优化运营策略报告期内,面对原料价格波动及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公司主动优化运营策略:一是精准生产与库存管理,针对氢氧化钾产品,公司动态调整生产计划及库存水平,保障经营的灵活性。
二是优化采购策略,在确保原材料供应安全的前提下,灵活调整氯化钾采购策略,公司采购成本增幅低于市场原料涨幅约3个百分点。
通过上述举措,公司显著提升了应对未来市场格局变化及价格波动的能力,为持续优化经营绩效、巩固市场地位奠定基础。
2、研发创新,取得关键突破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创新,持续强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1)人才与平台建设方面,构建高水平研发梯队,优化研发人员的组织架构,对研发团队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重点研发项目推进方面,无水三氯化铝绿色制备项目,前期小试于2024年完成,项目合规审批顺利通过,建设、安装及调试工作高效推进,项目于6月初成功启动中试线点火试车,目前主流程已全线打通,关键热平衡及氯平衡得到有效验证;相关优化改造工作持续推进,项目产业化进程显著加快。
(3)创新成果方面,公司新增申请专利9项,参与制定的行业产品标准《电池用氢氧化钾》(HG/T6316-2024)正式实施。
3、推进工贸协同,拓展新业态成效显著公司积极拓展新业态,强化供应链业务对主业的协同支撑。
上游环节,发挥公司生产采购协同优势,扩大与供应商采购业务规模,满足中下游钾盐、钾碱等厂商的需求。
中游环节,通过贸易、代加工、委托管理、统购包销等多元化模式,有效扩大氢氧化钾及精细钾盐市场份额。
公司结合自身智转数改、供应链管理及研发创新优势,成功打造新希望“云工厂”平台,并自研上线了“云工厂”平台业务管理系统,以“数字化+供应链+科技研发”融合模式赋能产业链中小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产品结构升级、管理模式转型、供应链运营能力提升,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公司立足深耕产业持续深化“云工厂”业务,报告期内,供应链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7,536.13万元,同比增长255.15%,协同成效卓著。
其中,通过工贸协同,公司“自产+贸易”的钾盐总销量同比增长超50%,有效提升了公司服务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的核心能力。
4、精益运营,能效提升公司持续提升数字化精益运营水平,优化“产供销储运财”一体化流程效能。
报告期内,数字化赋能成效卓著:依托深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公司“拓高端、延终端”差异化竞争策略得到高效执行;通过精细优化销售结构,粉碱等部分高等级产品的毛利率实现同比增长;能源管理系统迭代优化与装置改造升级有序推进,节能降耗效果持续显现;自主研发的智慧交付平台与质量管理运营系统运行稳定,通过升级全链路交付管理及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提升公司产品最终的交付质量,构建产品质量竞争优势。
(三)主要产品及用途1、主要产品及用途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氢氧化钾、盐酸、次氯酸钠、聚合氯化铝、液氯、电子级化学品等。
公司围绕新型肥料、高端日化、食品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现代产业,重点开发电子级、光伏级、试剂级、食品级的精细钾产品及氯产品。
精细钾产品氯产品电子级化学品2、主要产品工艺流程(1)氢氧化钾、工业盐酸、液氯等产品的生产工艺(2)电子级盐酸及配套试剂级盐酸工艺流程图(3)次氯酸钠工艺流程图(4)聚合氯化铝工艺流程图3、主要产品上下游产业链公司主要原材料为氯化钾,世界氯化钾资源分布不均衡,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合计储量占全球氯化钾资源总储量85%以上,产量占全球60%以上。
中国是氯化钾进口大国,2025年上半年氯化钾进口占比约70%。
供给方面,国产氯化钾供给主要由青海盐湖和藏格矿业提供,进口氯化钾则由国内具备进口资质的企业从国外采购后销售,以中农集团、中化化肥为主。
定价方面,进口氯化钾成本由中国进口钾肥联合谈判小组与国外供应商谈判后的大宗合同价格确定,国内进口氯化钾与国产氯化钾市场价格受国际市场、供需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随行就市确定。
下游产业情况请见本报告第三节之“(一)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4、主要经营模式(1)采购模式公司采购采取经营导向、以销定产、按需采购的模式。
(2)生产模式在生产计划的制定方面,公司每年年初由管理层结合生产、营销等多部门年度综合预算,根据下游客户年度生产计划及产品需求,综合考虑年度检修计划及设备整体负荷水平,制定、下达年度生产计划并进行严格考核。
在生产计划的执行方面,公司生产管理部门具体组织独立生产,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较高并实行24小时连续生产。
同时,公司会每月结合原辅材料供应情况以及销售部门的反馈情况,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调整原则主要为优先保障大客户与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
在生产计划的监督方面,公司生产管理部门对生产计划完成进度进行跟踪并形成报表,交付管理部门负责对产品生产过程与入库成品的质量进行监测和全程管理,安全环保部门负责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安全与环保的管理控制,最终实现多部门共同协作以监督保障生产计划的有效和顺利执行。
(3)销售模式根据直接客户是否为公司产品的最终用户,公司产品销售分为直销和经销两种模式。
基于产品特性、下游应用领域及客户分布的不同,公司当前已形成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的销售渠道格局。
(4)绿色循环综合利用运营模式公司通过多年来在精细钾产品和氯产品生产领域的探索、实践与积累,建立了以“资源合理开发和能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循环经济运营模式,实现了各个生产板块以及各个工艺流程之间的链接共生,形成了“水、热、钾离子”循环体系。
(5)工贸创新模式公司持续加速新业态开拓,充分发挥供应链业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在行业上游,发挥公司生产采购优势,扩大与供应商采购业务规模,满足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需求。
中游部分,以贸易、代加工、委托管理、统购包销等方式,扩大相关产业链市场规模。
公司结合自身智转数改、供应链管理、研发创新能力等优势,构建新希望“云工厂”平台,以“数字化+供应链+科技研发”的模式向中小企业赋能。
(6)市场导向的研发创新模式公司实施“从企业痛点出发、瞄准战略性新产业需求、攻坚颠覆性创新”的化学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研发策略。
基于“氯转型”创新发展战略,公司以无水三氯化铝绿色制备新工艺为切入口,打造氯化冶金平台、延展二次资源高质量利用能力。
(四)公司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公司加速拓展新业态,深耕产业链持续深化“云工厂”业务,强化供应链业务对主业的协同支撑;同时,聚焦研发创新,积极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整体竞争力;此外,公司深化企业智能制造升级(涵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实施精益化管理,有效降低营业成本,提升整体运营效能,持续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76,952.02万元,同比增长48.32%;但受原料价格上涨叠加竞争加剧,公司主营产品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报告期内实现归母净利润3,288.48万元,同比下降25.30%。
2000年8月18日,成都化工、国际金融公司、新希望农业与南方希望共同签订《关于设立成都华融化工有限公司合资合同》《成都华融化工有限公司章程》约定共同出资设立华融有限,注册资本为1,280万美元;成都化工、新希望农业与南方希望共同以折合960万美元的土地使用权、厂房建筑及机器设备等非货币资产出资,国际金融公司以320万美元现金出资。
2000年8月28日,成都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委员会出具《关于同意设立中外合资企业成都华融化工有限公司的批复》((2000)成外经贸资字第129号)。
同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外经贸蓉合资字[2000]0049号)。
2000年9月7日,华融有限完成了设立的工商登记手续,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合川蓉总字第2573号)。
2020年5月22日,华融有限股东会作出决议,同意公司以经审计的净资产整体变更设立股份公司。
根据华信出具的《审计报告》(川华信审(2020)第0382号),公司截至2020年4月30日的账面净资产为458,861,827.83元,扣除专项储备2,562,196.47元后,以余额456,299,631.36元按1.267499:1的比例折为股份共计36,000.00万股,每股面值1元,扣除专项储备和股本后的净资产余额96,299,631.36元转为资本公积,原公司的全部资产、负债和权益由整体变更后的股份有限公司承继;公司名称变更为“华融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中企华出具的《成都华融化工有限公司拟变更为股份公司项目资产评估报告》(中企华评报字[2020]第3540号),截至2020年4月30日,华融有限经评估的总资产为78,463.27万元、负债为22,037.18万元、净资产为56,426.09万元。
2020年5月25日,华信出具《验资报告》(川华信验(2020)第0069号),经审验确认:截至2020年5月22日,华融化学(筹)已收到发起股东投入的足额注册资本。
2020年4月24日,新希望化工作出股东决定,将华融有限的注册资本由33,620.31万元增至35,204.5131万元,新增注册资本1,584.2031万元由宁波新融认缴。
同日,新希望化工、宁波新融与华融有限签署《增资协议》,约定由宁波新融现金出资2,356.00万元认购华融有限新增注册资本1,584.203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