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一)吸收公众存款;(二)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三)办理国内外结算;(四)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五)发行金融债券;(六)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七)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八)从事同业拆借;(九)买卖、代理买卖外汇;(十)从事银行卡业务;(十一)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十二)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十三)提供保管箱服务;(十四)结汇、售汇业务;(十五)离岸银行业务;(十六)资产托管业务;(十七)办理黄金业务;(十八)财务顾问、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十九)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经营范围:办理人民币存、贷、结算、汇兑业务;人民币票据承兑和贴现;各项信托业务;经监管机构批准发行或买卖人民币有价证券;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外汇存款、汇款;境内境外借款;从事同业拆借;外汇借款;外汇担保;在境内境外发行或代理发行外币有价证券;买卖或代客买卖外汇及外币有价证券、自营外汇买卖;贸易、非贸易结算;办理国内结算;国际结算;外币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外汇贷款;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保险兼业代理业务;代理收付款项;黄金进口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提供保管箱服务;外币兑换;结汇、售汇;信用卡业务;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或允许的其他业务。
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深圳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SZ000001),其前身深圳发展银行是中国内地首家公开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
本行坚守金融为民的初心,经过多年发展,已成长为一家经营管理成熟稳健、机构网点覆盖广泛、金融服务品类齐全、品牌影响市场领先的商业银行,在科技赋能、零售业务、综合金融等领域形成独特竞争力和鲜明经营特色。
本行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监管要求,坚持以“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为战略目标,坚持“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的战略方针,不断升级零售、对公、资金同业业务经营策略,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产品和服务真正凸显“专业·价值”,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金融服务。
2024年,本行着力推进“一五一十”重点工作,坚持党建引领“一个中心”、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化战略改革“一项重点工程”、持续落实从严治行、财资管理、队伍建设、风险管理、网点管理、科技赋能、公司治理、消保合规、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经营管理“十件事”,整体经营保持稳健,业务发展稳中有进,可持续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本行坚持零售战略定位不动摇,积极服务普惠民生,聚焦队伍、产品、客户等战略要素升级,锻造变革时代下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零售业务均衡发展、量增质优,夯实零售业务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基础。
本行对公业务紧跟国家战略布局,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在产业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普惠金融五个方面重点发力,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
聚焦“做精行业、做精客户、做精产品”,实现业务稳健发展。
本行资金同业业务坚定执行“服务金融市场、服务同业客户、服务实体经济”经营理念,持续夯实“投资交易+客户业务”双轮驱动经营模式,不断提升投资、交易和销售三大能力,以稳健均衡的业务布局,夯实长期健康发展的根基,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本行紧跟国家战略,全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实体经济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支持。
健全经营体系,践行科技金融:构建“客群+产品+政策+生态”经营体系,完善产品体系,优化风险政策,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深耕产业链条,践行绿色金融:深耕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和生态圈,完善风险政策,创新多层次产品和服务,落实碳减排支持工具,助力绿色转型。
深化场景经营,升级普惠金融:深耕“圈、链、平台”场景,打造场景化、批量化服务模式,助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持续支持乡村振兴。
健全服务体系,落实养老金融:健全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加强养老金融产品引进、供应及养老产业信贷支持,推进金融服务适老化改造。
推进“三数”工程,深化数字金融:深入推进数字化经营、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运营“三数”工程,对内降低运营成本,对外提升客户体验。
加强数字创新相关产业金融支持,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高金融服务运营稳定性。
近年来,平安银行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特色深受权威机构好评。
2024年本行先后荣获:《机构投资者》“最佳董事会”“最佳CEO”“最佳CFO”等六项大奖;《亚洲银行家》“亚太区最佳商业生态平台”“中国最佳外汇服务”“中国最佳反洗钱技术实施”三项大奖;《环球金融》“最佳私人银行”;2024年11月,在由商务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本行“慧小喵”审计大模型获得“金融大模型先锋榜”第三名,“数字财资平台”入选“科技金融先锋榜”案例。
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23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获奖名单,本行“零售客户数字化经营新模式”项目获得二等奖,“汽车金融数智化平台”项目获得三等奖。
本行坚持党建引领,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积极将自身转型发展融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大局,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积极践行金融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国家、社会、股东、客户和员工创造更大价值。
总体经营情况2025年上半年,本行坚持党建引领,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以“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为战略目标,坚持“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战略方针,持续升级零售、对公、资金同业业务经营策略,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强化风险管理,深化数字化转型,整体业务经营保持稳健。
营收利润降幅收窄,持续推进降本增效。
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93.85亿元,同比下降10.0%,主要受市场利率下行、贷款业务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净息差1.80%,较去年同期下降16个基点;受市场波动影响,债券投资等业务非利息净收入下降。
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降本增效,业务及管理费192.06亿元,同比下降9.0%;同时,加强资产质量管控,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194.50亿元,同比下降16.0%。
实现净利润248.70亿元,同比下降3.9%,降幅较第一季度有所收窄。
持续优化资产结构,支持服务实体经济。
2025年6月末,本集团资产总额58,749.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34,084.9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本行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制造业、科技企业、绿色金融等领域贷款实现较好增长,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4.7%;持续优化零售资产组合策略,提升住房按揭、持证抵押等基石类业务占比,个人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2.3%,抵押类贷款占个人贷款的比例为64.3%。
存款保持稳步增长,付息率显著优化。
2025年6月末,本集团负债总额53,648.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吸收存款本金余额36,944.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
本行加强高成本存款产品管控,促进低成本存款沉淀,并敏捷调控存款和同业负债的吸收节奏,优化整体负债成本;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1.79%,较去年同期下降46个基点;吸收存款平均付息率1.76%,较去年同期下降42个基点。
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资产质量整体平稳。
本行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加强风险管控,持续优化资产和客群结构。
2025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1.05%,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及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分别为0.79和0.67;拨备覆盖率238.48%,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良好。
践行资本精细化管理,资本充足率提升。
持续强化资本内生积累,提升资本精细化管理水平,2025年6月末,本集团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31%、10.85%、13.26%,较上年末分别上升0.19、0.16、0.15个百分点。
零售业务本行积极贯彻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普惠民生的初心使命,坚持零售战略定位不动摇,并顺应市场环境变化,深化推进零售战略转型,持续升级贷款业务、存款和财富管理业务两大板块,夯实数字化和综合金融两大平台基础,推动零售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升级两大业务板块贷款业务2025年6月末,本行个人贷款余额17,259.7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3%,其中抵押类贷款占个人贷款的比例为64.3%。
本行顺应外部经营环境变化,持续优化贷款业务结构,为中长期业务健康发展筑牢基本盘。
一是持续优化资产组合策略,提升住房按揭、持证抵押等基石类业务占比,并加大重点产品投放力度,带动客群结构和资产结构持续优化。
二是升级风险管控策略,强化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风险防控,提升新发放贷款质量。
三是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强化获客和综合经营能力培养,提升队伍的风险识别和研判能力。
四是深化综合经营服务,升级产品方案、优化业务流程、完善权益体系,丰富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组合,通过优化服务体验,提升客户粘性。
信用卡2025年6月末,本行信用卡流通户数4,539.08万户,上半年信用卡总消费金额9,897.71亿元。
本行坚持稳健经营策略,顺应市场环境变化,强化品质客户选择,做好客户经营。
一是加强高质量客户获取,新户获取规模同比增长:产品权益方面,针对年轻客群,推出“平安万事达标准白金卡悦购版、悦购PLUS版”产品,升级“平安青年白金信用卡”“平安运通金卡”,丰富线上消费权益;针对车主客群,升级充电权益,优化车主专属服务,拓展新能源汽车车主的服务覆盖;针对财富客群,升级“平安百夫长白金卡”,丰富境外消费活动;渠道能力建设方面,强化信用卡产品及策略赋能,提升属地获客经营效率。
二是推进精细化存客经营:场景活动方面,升级“天天88”本地生活优惠、“8.8元购”精选商品优惠活动,并推出“日日平安行”绿色出行及“日日惊喜”积分抽奖活动,鼓励客户用卡消费;生息资产经营方面,推进客户分层经营,开展分期折扣活动,并通过数据赋能持续调优模型,不断扩大享受优惠的客群范围,提振消费、让利客户。
汽车金融贷款2025年6月末,本行汽车金融贷款余额2,956.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6%,上半年个人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316.78亿元,同比增长38.4%。
本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和二手车的消费支持力度,通过升级汽车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满足客户的一站式汽车金融需求。
一是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贷款业务,巩固重点新能源品牌合作,优化线上贷款流程,不断提升客户购车效率及服务体验;2025年上半年,本行新能源汽车贷款产品获评《亚洲银行家》“最佳汽车贷款产品”奖项。
二是推动二手车贷款业务稳健发展,通过深化经销商合作关系、优化产品流程及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二手车贷款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优化线上平台运营能力,围绕车主客群的购车、换车、用车等需求,丰富平安口袋银行APP车主生活频道,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及生活服务,不断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
存款和财富管理业务2025年6月末,本行零售客户数12,668.0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0.9%,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42,128.3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4%。
本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打造覆盖全客群的财富管理服务体系。
在满足客户存款需求的基础上,持续丰富理财、基金等产品货架,并升级“AI+T+Offline”(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经营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多产品、多触点的资产配置方案与陪伴式服务。
存款业务2025年6月末,本行个人存款余额13,273.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代发及批量业务客户带来的AUM余额10,688.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3%,带来客户存款余额3,882.0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2%。
2025年上半年,个人存款日均余额13,170.8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6%,个人存款平均付息率1.92%,较去年同期下降37个基点。
本行着力优化零售存款业务结构,构建以投资理财、代发工资、支付结算为主的核心交易场景,并借助多场景联动经营,促进活期存款沉淀,推动存款业务稳步增长。
一是升级投资理财场景,丰富产品货架,通过做大AUM带动活期存款增长;二是提升代发服务能力,拓展公私联动等获客场景,聚焦重点行业,打造服务解决方案,并升级“平安薪”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综合经营,促进活期存款增长;三是强化支付主账户建设,丰富借记卡产品并拓展用卡场景,升级收单、商户等业务,完善支付运营体系,推动支付结算资金留存。
私行财富2025年6月末,本行财富客户147.5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其中私行客户9.9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2%;私行客户AUM余额19,661.9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0.5%。
2025年上半年,本行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额373.98亿元,同比下降38.3%,主要是固收纯债类产品销量下降导致。
2025年6月末,零售理财产品客户持仓余额7,637.5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0.9%;财富管理服务信托余额2,170.7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3%;财富管理服务信托客户4.2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3.8%。
2025年上半年,本行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24.66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代理个人保险收入6.66亿元,同比增长46.1%,代理个人理财收入6.57亿元,同比增长16.3%,代理个人基金收入10.51亿元,同比增长4.7%。
本行积极把握财富管理市场机遇,致力于打造“有温度的、全球领先的财富管理主办银行”。
2025年上半年,本行获评《欧洲货币》“最佳公益慈善咨询服务奖”、《亚洲银行家》“最佳投资顾问奖”。
产品方面,本行持续提升产品筛选、引入及定制能力,丰富并优化产品货架;同时,顺应市场环境,重点提升中低波动策略产品占比,满足客户稳健投资需求。
代销理财产品上,本行持续建设多期限、多策略产品线,提升非现金类理财产品占比,丰富客户配置选择;代销基金产品上,结合市场行情,加强含权类产品配置引导,推出多梯度精选固收+、均衡偏价值风格主动权益等产品,联动线上线下积极布局指数型产品;代理保险产品上,借助平安集团医疗养老优势,为客户提供“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养老”的产品和服务。
针对跨境海外投资业务,构建全品类、离在岸、本外币跨境海外产品精选货架,通过外币存款、理财、海外公私募产品,满足客户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并借助“跨境理财通”推出跨地域资产配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客户。
服务方面,本行深化客户分层服务策略,通过做深综合金融、强化公私联动,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组合,推动客户价值和银行价值的双重提升。
面向私行客户,本行提供长周期、多策略的资产配置方案及财富传承方案,打造高端医养、子女教育、慈善规划等王牌非金融权益;同时,推出企业经营、教育留学、体育运动等多场景客户增值服务活动。
2025年上半年,高端医养服务超5.7万单;2025年6月末,“平安乐善”慈善权益已服务12.3万捐赠人。
面向顶级私行客户,围绕个人、家族、企业多维需求,升级打造“1+1+N”服务模式(1个专属私行金融顾问、1个总行顶级私行综合顾问及N个细分领域专家顾问),提供个性化、综合化的家族办公室服务;2025年6月末,平安家族办公室客户受托管理资产规模超1,150亿元。
针对“董监高”重点经营客群,本行在多维度满足客户个人综合金融类业务需求的同时,全方位满足客户企业综合金融类业务需求。
队伍方面,本行强化培训赋能、升级营销工具,着重提升队伍专业能力和内生发展能力。
一是升级财富管理分层认证培养体系,通过“训、战、辅”的体系化培养模式,推动队伍动作规范化;二是优化智能化营销服务工具,加强线上线下协同,赋能队伍经营,切实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三是提升财富队伍综合化经营服务能力,持续升级客户服务,提供能满足客户增值、保值、传承需求的全方位资产配置服务。
(2)夯实两大平台基础本行持续迭代数字化和综合金融两大平台能力,拓展客户营销渠道与服务范围,提供多场景、多生态的综合经营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客户体验。
数字化平台2025年6月末,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17,759.8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0%,其中,月活跃用户数(MAU)3,874.50万户。
本行着力提升数字化水平,优化客户体验、促进客户活跃、升级综合经营。
一是拓展数字营销渠道,构建覆盖主流社媒平台的全域触客生态,丰富多场景、多产品垂直领域内容,打通从公域广泛触客到私域深度服务的转化路径,全面升级线上获客和经营模式;二是加强数字化经营,发布平安口袋银行APP7.0版本,并围绕客户线上生活需求,通过整合生活服务、活动权益等高频使用场景,升级账户综合服务能力;三是优化数字化服务,持续升级国产系统“鸿蒙”版本APP功能,不断迭代面向老年客群的适老化版本和面向外籍人士的多语言版本,重点强化电诈提醒、信息保护等,优化线上使用体验。
综合金融平台综合金融在客户规模、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规模、贷款发放等方面为零售业务经营持续贡献价值。
2025年上半年,综合金融贡献的财富客户净增户数占比57.3%、新获客AUM占比50.8%、汽车金融贷款发放额占比9.1%、信用卡新增户数占比12.7%。
本行持续深化综合金融模式,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生态优势,着力加强社区综合金融服务和多产品服务能力,不断深化客户经营。
一是升级综合金融社区服务模式,洞察客户需求,推出定制化产品和权益,完善体系化客户经营模式,提升属地化客户服务能力;二是打造多产品服务模式,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重点围绕存量客户的融资需求,提供一揽子综合服务方案,持续提升客户粘性。
对公业务本行对公业务紧跟国家战略布局,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聚焦产业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普惠金融重点方向,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
本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需求出发,通过长期深度经营,培育并做强一批战略客群,夯实对公业务发展基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本行对公业务聚焦“做精行业、做精客户、做精产品”,实现业务稳健发展。
2025年6月末,企业存款余额23,671.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4%,本行重点开拓低成本负债来源,优化存款结构和成本,推动存款高质量增长;企业贷款余额16,825.2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本行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变化,精选行业赛道,在细分领域探索布局,持续优化资产结构,实现业务均衡发展。
(1)做精行业本行紧跟国家战略导向,积极推进对公大类资产投放策略,通过提供行业化、差异化、综合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实体经济领域的资产投放与客户经营能力,助力国家现代产业发展。
一方面,稳住基础行业基本盘,实现基础设施、汽车生态、公用事业、地产四大基础行业的稳定增长,2025年上半年,本行四大基础行业贷款新发放2,397.77亿元,同比增长19.6%;另一方面,打造新兴行业经营组合,拓展新制造、新能源、新生活三大新兴行业的新场景、新模式,2025年上半年,本行三大新兴行业贷款新发放1,238.17亿元,同比增长16.7%。
(2)做精客户本行顺应对公客户综合化、生态化、一体化经营趋势,适应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建立战略客户、区域重点客户、小微客户的客户分层经营和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客户做精。
一是针对战略客户,按照名单制管理,推进行业专业化深度经营,为客户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二是聚焦区域特色,重点拓展机构客户、上市公司、科技企业、跨境等优质客群,优化客户结构;三是针对小微客户,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专班机制,配合政府专班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持续优化产品及流程,提升小微客户服务质效。
2025年6月末,本行对公客户数90.9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5%。
战略客户方面,本行通过打造组织型营销体系,深化与战略客户集团总部合作,为战略客户集团及其成员公司提供专属服务方案,满足企业多元化投融资需求。
2025年6月末,本行总行级战略客户数239户,总行级战略客户贷款余额3,585.50亿元,同口径较上年末增长15.8%;总行级战略客户存款余额5,066.67亿元,同口径较上年末增长7.6%。
机构客户方面,聚焦财政社保、住建民生、司法生态三大核心业务,积极开拓特色活期场景,持续开展机构业务资格投标工作。
2025年6月末,本行已累计获取财政、公积金、维修金等业务资格1,138项,机构客户存款余额4,223.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
科技企业客户方面,本行积极构建“客群+政策+产品+渠道+组织+资源”经营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支持力度。
2025年6月末,本行科技企业客户数29,270户,同口径较上年末增长6.7%;科技企业贷款余额1,934.36亿元,同口径较上年末增长13.2%。
(3)做精产品本行围绕核心客群,深入行业场景,运用“金融+科技”能力,做强行业化、差异化、综合化的产品组合,优化金融服务体验,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能力。
支付结算及现金管理本行围绕企业客户经营管理需求,聚焦支付结算、财富管理、数字经营三大方向,全面升级经营策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支付结算方面,本行聚焦品牌连锁、供应链核心企业等重点客群,提供全场景支付结算解决方案,并推广轻量化、普适化产品服务,如收款及对账组合工具“慧收款”、企业移动支付工具“移企付”等,扩大基础客群覆盖面;财富管理方面,打造企业财富管理品牌,丰富产品货架,助力企业提升资金精细化管理能力,满足其多元化财富配置需求;数字经营方面,围绕企业“业财一体化”转型需求,优化升级“数字财资+”一体化平台,提供差异化的资金管理及数字化经营管理服务,为大型客户提供全套司库系统解决方案,为中型客户输出本行特色化产品组合,为小微客户打造可快速组装的“小型化”功能套餐,助力企业数智化升级。
2025年6月末,本行数字财资平台签约集团客户数3,740户,较上年末增长25.7%。
供应链金融本行深入供应链场景,运用“金融+科技”能力不断创新业务模式,优化金融服务体验。
一是持续提升供应链金融“操作线上化、审批模型化、出账自动化”能力,推动供应链产品的升级转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优化客户体验,保持差异化产品优势;二是构建生态供应链金融,聚焦重点行业,从客户需求出发,持续拓展新链条、新场景,深化供应链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融资+支付结算”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生态化经营核心企业及其海量上下游企业;三是加强数字供应链金融,持续优化交易客户“主体信用”、交易信息“数据信用”、交易标的“物的信用”相结合的融资模式,推动供应链业务模式创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便捷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2025年上半年,本行供应链金融融资发生额9,112.80亿元,同比增长25.6%。
本行积极发挥票据服务实体经济作用,不断优化票据业务流程及客户体验,打造一流票据金融服务品牌。
一是将票据业务深度嵌入供应链生态,围绕国家重点支持行业,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票据结算及融资服务;二是广泛对接供应链产业链平台,通过极致的产品流程体验,满足平台、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客户融资需求,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三是通过“直贴+转贴”双轮驱动,提升交易能力和直转联动经营效能,构建高效、综合化的票据交易生态,满足客户多元化的票据金融需求。
2025年上半年,本行为22,992家企业客户提供票据融资服务,其中票据贴现融资客户数13,957户,直贴业务发生额5,788.28亿元,同比增长0.8%。
跨境金融本行聚焦企业跨境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在岸国际、离岸(OSA)、自贸区(FT)、境外机构境内外汇/人民币(NRA)、海外分行五大跨境账户体系优势,深耕“跨境投融、跨境贸融、跨境支付结算、跨境资金管理”等产品体系,为企业投资、并购、贸易等经营活动提供境内外、本外币一站式跨境金融综合服务,助力客户全球化布局;二是充分利用中资离岸银行牌照优势,为企业提供跟随式离岸融资及结算服务,助力企业“境外业务境内操作,境外资金境内管理”;三是持续升级跨境业务全流程线上化服务体系,不断迭代跨境网银、“跨境瞬利汇”系列线上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同时,通过产品迭代,进一步满足中小外贸企业跨境支付结算需求。
2025年上半年,本行跨境贸易融资发生额1,557.20亿元,同比增长33.2%。
投资银行本行积极贯彻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聚焦支持民营经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持续强化投行专业能力,为客户提供“商行+投行+投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精准有力支持实体经济。
一是依托“产品+客户+跨境”架构优势,夯实并购及银团生态圈,2025年上半年,并购业务发生额195.18亿元;银团业务发生额884.49亿元;二是把握直接融资市场蓬勃发展的契机,深化债券“揽、做、销”一体化运营,有序开展金融创新,2025年上半年,非金融债券承销业务发生额663.28亿元;三是发挥资金和信息的融通优势以及投资银行专业技能,构建“撮合+”生态满足企业差异化需求。
本行依托平安集团多元化生态圈布局,深化客群经营,实现“综合金融+产业合作”的深度绑定;积极践行监管导向,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支持,构建股东、上市公司及其核心子公司全链条综合服务体系,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2025年上半年,本行成功落地多笔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同时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推出“上市贷”产品,为拟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关键阶段提供全方位培育支持,精准服务新质生产力。
资金同业业务本行资金同业业务积极应对政策、市场、环境变化,通过“投资交易+客户业务”双轮驱动,不断精进投资交易能力,持续丰富客户服务。
投资交易领域不断优化投资管理模式,在交易策略创新上加强研发和布局,在投资配置上丰富品类,并在保障资产端的流动性与安全性前提下,获取持续、稳健的投资收益。
客户业务领域围绕国家活跃资本市场、金融服务实体相关战略部署,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满足同业和企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助力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1)投资交易2025年上半年,全球秩序重构进程在经贸规则、地缘格局、金融体系等维度加速推进,各类资产交易逻辑经历显著变化,FICC(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市场呈现复杂多元的运行态势。
上半年国内债券市场呈现震荡运行特征,外汇及贵金属市场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本行始终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全力推动FICC商业模式升级,夯实投资交易基本盘,巩固做市交易业务优势,构建高质量金融市场业务体系。
本行依托先进的交易系统,持续精进交易定价能力,强化策略研发和迭代能力,通过灵活运用丰富多元的交易策略组合,敏锐捕捉跨市场、跨品种结构性交易机会。
本行始终坚持稳健投资交易原则,以精密的量化分析技术,支持交易全流程实时风险管控,并敏捷运用交易工具和对冲策略,平衡市场单边波动带来的风险。
本行积极发挥交易能力优势,履行市场核心交易商职责,持续向市场提供双边报价,助力市场价格稳定和市场流动性提升。
本行进一步完善地方债、同业存单定价曲线,基本实现全利率品种常态化报价和做市,高等级信用债做市活跃度显著提升,覆盖面不断延展,助推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2)客户业务本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多场景、多账户、多产品的服务经营模式,整合平安集团和本行的产品、渠道等资源,一体化服务同业客户。
本行围绕国家活跃资本市场、金融服务实体相关战略部署,全力推进特色交易服务,助力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并在机构销售、资产托管、企业避险领域积极发力,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满足同业和企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
2025年6月末,本行同业机构价值客户数达1,328户。
交易服务本行持续深耕广大境内外金融机构的投资交易需求,升级服务模式,已建成覆盖境内外的销售交易队伍以及高效敏捷的电子服务平台。
本行持续优化交易服务体验,充分利用外汇交易中心的iDeal平台,升级电子化服务工具,引导更多市场机构参与iDeal平台,助推市场效率提升。
2025年上半年,本行境内外机构销售的现券交易量2.61万亿元,同比增长56.3%;上述现券交易量中,通过“iDeal结构化询报价”平台达成的交易量占比达48.0%。
机构销售产品代销方面,本行依托“行e通”平台,围绕同业客户多样化服务需求,持续迭代平台交易系统,完善投研服务功能,丰富机构端专业产品服务矩阵,打造同业机构销售品牌;2025年6月末,“行e通”平台累计合作客户2,751户,通过“行e通”平台销售的资管产品保有规模2,688.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8%。
债券承销方面,依托金融同业机构生态合作优势,本行同业销售团队与投行、交易团队协同推进“承揽+承销+做市”综合化模式,为债券市场搭建全流程服务体系,有效服务企业发债融资需求。
2025年上半年,本行同业渠道销售债券规模1,693.59亿元,同比增长79.0%。
资产托管本行紧跟资本市场发展机遇,围绕“托管+服务”,重点布局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保险等长周期核心托管产品,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并依托资产托管的全业务链经营能力,不断深化完善“托管+融资+投资”一体化服务体系,将托管服务向投资链条的各个环节延伸,提升综合服务优势,实现客户的深度经营。
2025年6月末,本行资管类产品托管资产规模4.88万亿元。
企业避险本行“平安避险”业务以服务实体经济、引导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为主线,依托本行交易定价能力和差异化避险方案设计能力,不断完善“产品+客群”矩阵,为企业打造全方位汇率避险服务。
一方面,优化产品服务,联动境内外分行,助力企业客户管理外汇市场风险,为其在全球化经营中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聚焦海外市场形势变化,定期举办客户交流会,推送“平安避险”每日策略,加强银企互动。
本行积极落实国家对普惠金融服务的相关要求,响应减费让利实体的号召,持续完善普惠性产品体系,开展“期权一元购”活动,降低中小微企业避险门槛。
2025年上半年,在本行办理外汇即期及衍生品避险业务的客户达12,659户,同比增长14.5%。
数字金融本行积极推动数字金融发展,持续筑牢数字金融能力底座,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金融服务质效全面提升。
(1)助力业务数智化发展零售业务方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驱动为内核,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综合服务。
在服务体验上,持续升级服务品牌“平安银行微管家”,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线上服务;构建多模态创意内容生成平台,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深度嵌入内容创作与分发流程中,通过个性化互动提升客户体验。
在客户经营上,深化“AI+T+Offline”服务模式,打通人工智能(AI)客户服务、电话等多种服务渠道,并深化AI助手、智能语音外呼等数字化应用,提高远程银行服务覆盖范围和运营流程效率;2025年6月末,本行为超750万大众客户提供7×24小时的“陪伴式”服务。
2025年上半年,本行凭借在营销、语音外呼服务、客服机器人等领域的智能化实践探索,获得《亚洲银行家》多个奖项。
对公业务方面,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深化客户经营智能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及客户体验。
在客户经营上,基于客户、行业、产业链、产品等数据,智能生成营销方案和产品策略,助力客户经理精准营销。
在政务服务上,自主研发的数字房票系统实现全流程线上管理,并打通房票与资金数据,创新推出“一票一账户”模式,确保资金用途可追溯、专款专用。
在业务体验上,通过光学字符识别(OCR)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技术,优化跨境业务外币运费支付流程,实现运费单据的自动化验证及审核,2025年上半年,单笔业务处理效率提升超50%。
资金同业业务方面,深化电子化平台建设,丰富服务场景,深耕金融机构各类投资交易需求。
依托人工智能,升级结构化询报价引擎,促进业务全流程电子化,提高交易执行效率,2025年上半年,“iDeal结构化询报价”交易量约1.3万亿元;优化“行e通”平台功能,支持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2025年6月末,“行e通”平台累计签约账户数8,841户,较上年末增长10.1%。
风控合规方面,深化智能算法应用,夯实智能化风险防控体系。
在对公风险管理上,深化大模型在智慧风控的探索应用,建立风险专家知识库,借助智能体提升风险控制各流程的效率,强化大模型的适用能力。
在零售贷款审批与催收上,依托大模型能力,对非结构化数据等要素进行风险特征挖掘和识别,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在普惠金融上,持续深化央行“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应用,全面完善普惠生态客户的风险画像,支持信贷资金精准直达中小微企业。
在账户风险防控上,打造反电诈“风控大脑”,提升账户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效率。
在内控合规上,升级“慧小喵”审计大模型,通过打造多维智能体,实现营销、制度等领域的智能合规审查及归因分析,推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工作提质增效。
财务行政方面,持续夯实数据基础,赋能经营管理核心场景,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财务管理上,升级“财智通”平台线上费用报销功能,推动费用报销全流程绿色无纸化,2025年上半年,碳减排量超430吨;深化数电票应用,6月末客户线上自助开票率达84%。
在人员管理上,推出外勤团队产能看板,6月末累计上线280个人力管理指标,提升队伍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办公管理上,上线调研与诉求管理平台,提升协同办公效率及信息共享能力;优化实物资产系统,自动匹配各机构利旧资产供需信息,6月末利旧率提升至64%。
运营管理方面,借助数字人等技术,持续推动运营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
一是借助虚拟数字人,2025年6月末,运营审核作业自动化率提升至61%,较上年末提升6个百分点。
二是通过智能字符识别(ICR)、跨系统直连等数字化手段,推动运营作业自动化、集约化,6月末集中运营中心数智化率达92.6%。
三是依托“智慧决策模型”提升投诉解决效率,6月末该模型覆盖率约85%,消保审查智能化率约90%。
(2)夯实数字金融基础底座构建敏捷智能的技术体系,强化数字基础能力。
一是稳步推进云原生转型,通过分布式架构升级、应用上云及容器化部署,提升业务敏捷性和系统弹性扩展能力,2025年6月末,本行应用上容器云比例超82%。
二是加快智能化研发体系升级,通过完善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构建自动化交付流水线、实施AI端到端赋能等技术实践,提升产品开发和交付效率,上半年本行AI辅助开发覆盖率超94%。
三是构建大模型能力体系,通过监督微调、强化学习、大模型自主规划、智能体等技术进行模型调优训练,提升重点场景应用能力,6月末本行已落地大模型应用场景超330个。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生产系统稳定运行。
算力基建方面,构建统一算力平台,实现多种算力资源的集中调度和高效管理,2025年6月末,本行图形处理器(GPU)平均利用率较上年末提升约6个百分点。
绿色节能方面,加快数据中心绿色升级改造,优化能源管理,上半年本行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PUE)降低至1.30。
生产保障方面,完善运维和灾备体系,上半年本行关键业务系统可用率保持在99.999%以上,持续筑牢系统稳定运行基础。
着力强化数据管理能力,打造高效安全用数基础。
一是完善数据模型,2025年上半年,新增数据仓库模型70个,优化数据仓库模型135个,支持高质量数据集应用推广。
二是按照监管相关要求,持续完善数据安全制度体系。
(3)完善创新科技发展机制本行坚持创新驱动业务发展,持续提升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强化业务、数据、技术、人才融合,推动全员创新;举办“科技奇葩说”创新大赛,围绕数据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等主题,激发全员创新思维,推动前沿科技和业务场景的融合应用;加强与“政产学研”单位合作,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积极探索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推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价值提升。
2025年上半年,本行聚焦AI数字化营销、智能财资管理、跨境收付汇等领域,共启动15个创新项目,孵化80个具有落地潜力的创新方案,助力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的落地与推广。
平安理财基本情况本行的全资子公司平安理财于2020年8月正式开业,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亿元,主要业务为发行公募与私募理财产品、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等资产管理相关业务。
2025年6月末,平安理财总资产135.48亿元,净资产131.74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00亿元;平安理财管理的理财产品余额11,599.89亿元。
2025年上半年,平安理财坚守风险合规底线,聚焦渠道、投资、产品等核心能力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深化渠道经营,持续为本行渠道贡献协同价值,同时推进外部代销渠道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稳健投资策略,投资管理能力持续提升,获得《金融界》评选的“金智奖”、《中国基金报》评选的“英华奖”、《新华财经》评选的“金谘奖”等奖项。
三是持续优化产品结构,2025年6月末,非现金管理类新产品余额8,063.95亿元,占理财新产品余额的比例为69.7%,较上年末上升6.7个百分点;丰富以“稳”为特色的产品体系,并积极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发行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主题产品。
四是坚守风险合规底线,持续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从严管控资产准入,强化风险预警,整体资产质量稳健;同时,初步搭建行业景气度指数,管控投资风险。
五是推进AI全面赋能,提升渠道服务、投研信息收集、风险管控等核心业务领域的效率。
六是践行社会责任,坚持服务实体、普惠为民,2025年6月末,平安理财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业务余额超2,800亿元,投向ESG的资金余额超1,100亿元。
公司原名为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对深圳经济特区原6家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7年5月10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以(87)深人融管字第39号文批准,以自由认购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发行深圳信用银行普通股股票50万股,每股面值人民币20元,社会公众实际认购股票396,894股。
1987年1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银复[1987]365号文,同意设立原深圳发展银行,深圳信用银行筹备组发行的深圳信用银行普通股股票原则上转为原深圳发展银行普通股,即发行人设立时的总股本为396,894股。
1987年12月22日,发行人正式成立。
1988年4月11日,公司普通股股票在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挂牌公开交易。
经中国银监会2004年9月17日《关于深圳发展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批复》(银监复[2004]146号)、中国证监会2004年9月30日《关于NewbridgeAsiaAIVIII,L.P.收购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的意见》(证监公司字[2004]63号)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10月16日《关于转让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的批复》(国资产权[2004]957)号批准,新桥受让发行人原股东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深圳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城市建设开发(集团)公司、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共持有的发行人348,103,305股,约占发行人当时全部已发行股份的17.89%,并因此成为发行人第一大股东。
2007年6月8日,发行人召开2007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暨相关股东会议,会议审议通过《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议案》,向全体流通股股东定向派送红股,每10股送1股,总共派送140,936,196股。
2007年6月11日,中国银监会以《中国银监会关于深圳发展银行股权分置改革有关事项的批复》(银监复[2007]236号)同意发行人进行股权分置改革。
2007年6月20日,发行人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公司股本总数变为2,086,758,345股,新桥仍然持有348,103,305股,但持股比例变为16.68%,仍为发行人第一大股东。
2007年6月19日,中国证监会以《关于核准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认股权证的通知》(证监发行字[2007]145号),同意发行人免费向2007年6月25日登记在册的全体股东共发行313,013,751份认股权证。
2007年6月29日,该等认股权证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截至2007年12月28日第一期认股权证行权期结束,共计已有206,648,800份认股权证行权,募集资本金约39.26亿元,发行人总股本从本次行权前的2,086,758,345股变更为行权后的2,293,407,145股。
新桥持有股数变更为382,913,635股,持股比例变更为16.70%,仍为发行人第一大股东。
截至2008年6月27日第二期认股权证行权期结束,第二期共计有95,388,057份认股权证行权,募集资本金约18.12亿元,发行人总股本从本次行权前的2,293,407,145股变更为行权后的2,388,795,202股。
新桥持有股数变更为400,318,800股,持股比例变更为16.76%,仍为发行人第一大股东。
截至2008年6月30日,发行人资本充足率达到8.53%。
2008年10月24日,发行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15亿元次级债券,使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高到9%以上。
根据监管机构在当时国内外金融和经济形势下对中小银行的要求,以及从更加审慎经营的角度考虑,发行人在2008年年底进行了特别的大额拨备及核销,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拨备约为56亿元,核销呆账本金及垫付诉讼费约94亿元。
发行人截至2008年12月31日的资本充足率为8.5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5.27%,保持在合理水平。
发行人于2009年5月26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15亿元混合资本债券,使发行人附属资本获得进一步的补充。
截至2009年6月30日,发行人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62%和5.08%。
经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和2009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经中国银监会《中国银监会关于深圳发展银行非公开发行A股普通股的批复》(银监复[2009]389号)和中国证监会《关于核准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证监许可[2010]862号)批准,发行人于2010年6月29日完成向平安寿险非公开发行37,958万股股份,扣除发行费用后,公司该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6,907,268,538.40元,该次发行完成后,公司总股本变更为3,485,013,762股,平安寿险和中国平安合计持有1,045,322,687股公司股份,约占发行人非公开发行后总股本的29.99%,分别为发行人第一、第二大股东。
经中国银监会《中国银监会关于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银行重大交易及有关事项的批复》(银监复[2011]9号)和中国证监会《关于核准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向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批复》(证监许可[2011]1022号)批准,核准发行人向中国平安发行1,638,336,654股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原平安银行7,825,181,106股股份(约占原平安银行总股本的90.75%)并向其募集269,005.23万元人民币。
发行人于2011年7月20日办理完成该次非公开发行的1,638,336,654股人民币普通股的股份登记手续,并收到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出具的《证券登记确认书》。
该次交易后,发行人总股本增加至5,123,350,416股。
2012年2月9日,发行人召开的201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更名的议案》,同意发行人的中文名称由“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由“ShenzhenDevelopmentBankCo.,Ltd.”变更为“PingAnBankCo.,Ltd.”。
发行人于2012年5月5日公告了《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就平安银行股东股票合并对价申报以及股票合并对价和现金合并对价支付事宜的公告》(“申报公告”)。
根据该公告,所有于登记时间在原平安银行股东名册上的除发行人之外的原平安银行股东(“少数股东”)(原平安银行异议股东除外)可以选择现金合并对价或股票合并对价。
选择股票合并对价的少数股东有权在股票合并对价申报期内进行申报,股票合并对价申报期为2012年5月9日至2012年5月18日。
在股票合并对价申报期届满后,发行人已根据申报公告的规定对少数股东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了核查,共有73名少数股东有效申报了股票合并对价,合计持有原平安银行股份163,821,397股,有1,225名股东(合计持有原平安银行股份499,193,726股)选择了现金对价。
2012年6月13日,原平安银行收到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具的《企业注销通知书》,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准原平安银行于2012年6月12日注销登记。
原平安银行注销后,其分支机构成为发行人的分支机构,其全部资产、负债、证照、许可、业务以及人员均由发行人依法承继,附着于其资产上的全部权利和义务亦由发行人依法享有和承担。
2012年7月20日,中国银监会以《中国银监会关于深圳发展银行更名的批复》(银监复[2012]397号)批准了发行人的名称变更。
2012年7月27日,发行人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办理完毕名称变更手续,并取得新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经发行人申请并经深圳证券交易所核准,发行人证券简称自2012年8月2日起发生变更,变更后的证券简称为“平安银行”,证券代码000001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