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1999-08-31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700231088J
  • 法定代表人: 刘永政
  • 董事长: 刘永政
  • 电话: 010-84552266,010-68356169
  • 传真: 010-68356197
  • 企业官网: www.capitaleco-pro.com
  • 企业邮箱: master@capitaleco-pro.com
  • 办公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21号2号楼
  • 邮编: 100044
  • 主营业务: 市政公用以及城市环境综合服务,企业环保节能综合服务
  • 经营范围: 公用基础设施的投资及投资管理;高科技产品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培训;销售自行开发后的产品;房地产项目开发、销售商品房;自来水生产和供应;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海水淡化处理;其他水的处理、利用与分配;防洪除涝设施管理;水资源管理;天然水收集与分配;水文服务;其他水利管理业;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危险废物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噪声与振动控制服务;其他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城乡市容管理;绿化管理;城市公园管理;生物质能发电、热力生产和供应;节能技术推广服务;信息系统集成;物业管理;投资咨询;销售百货、五金交电、副食品、包装食品、饮料、家具、工艺美术品、节能设备、电子产品、建筑材料;住宿,中餐、西餐,零售酒、进口卷烟、国产卷烟、雪茄烟,美容美发(仅限新大都饭店经营);零售烟(仅限新大都商品部经营)。
  • 企业简介: 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全国500强企业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环保旗舰上市公司(600008.SH)。公司深耕环保行业二十余载,在城市环境、市政公用、企业环保节能等领域为客户提供高效、智慧、绿色的“水、固、气、能”综合解决方案。
  • 发展进程: 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系经北京市人民政府京政函[1999]105号文件批准,由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北京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综合投资公司及北京国际电力开发投资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取得北京市西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换发的《营业执照》。中文名称由“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由‘BeijingCapitalCo.,Ltd.’变更为‘BeijingCapitalEco-EnvironmentProtectionGroupCo.,Ltd.’。
  • 商业规划: 2024年作为公司“生态+”战略深化年,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行业周期深度调整、多重压力交织叠加的特殊背景下,公司以“逆周期布局、跨维度突破”的战略定力,精准锚定“融合、发展、升维”三大战略主轴,创新构建“深度攻坚打硬仗、全面提质强根基、创新增量拓格局、系统升维塑优势”的四大核心策略。在行业整体承压的形势下,公司不断深化调整业务结构,逐步提升盈利能力。同时公司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参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承担北京市节能环保领域原创策源地建设任务。通过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高地,以新质生产力促进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0.50亿元,同比下降6.0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35.28亿元,增幅为119.14%。收入下降主要受报告期内处置新加坡ECO公司后合并范围减少及公司本期水务工程数量和规模减少影响。公司运营类业务收入154.08亿元,建造类业务收入37.09亿元,其他类业务收入9.33亿元,运营类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同比提升8.36个百分点,公司业务结构更加优化;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0.83亿元,同比提升19.30%,盈利质量和现金流管理持续向好。一、精益运营,存量业务提质增效水务处理业务聚焦“民生保障+生态治理”主责主业,持续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运营类业务以管理效能升级为抓手,释放强劲发展势能。其中,供水水处理业务实现主营业收入33.39亿元,同比增长5.08%,毛利率34.99%,同比增加2.13个百分点。产能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供水水处理业务总产能为1,242.91万吨/日,已运营产能777.18万吨/日,产能利用率63.81%。在量价结构方面,2024年售水量14.97亿吨,同比提升3.59%,综合水价1.94元/吨(含税),同比上升0.87%;全年完成转商运项目5个,涉及处理规模47.12万吨/日;报告期内,实现5个项目水价调整,涉及处理规模152.1万吨/日。同时,公司落实全面精益运营策略,关键运营指标持续优化,截至报告期末,供水水处理业务产销差率12.21%,较上年同期下降0.93个百分点。污水水处理业务实现主营业收入66.06亿元,同比增长3.71%,毛利率39.54%,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产能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污水水处理业务总产能为1,489.64万吨/日,已运营产能1,020.01万吨/日,产能利用率84.07%,较上年同期上升0.58个百分点。在量价结构方面,全年结算水量31.16亿吨,综合水价1.77元/吨(含税),同比上升1.14%;实现11个项目水价调整,涉及处理规模97.7万吨/日。全年完成转商运项目12个,涉及处理规模29.82万吨/日。固废处理业务锚定“双碳”战略主航道,以结构优化驱动质效升级,持续强化垃圾焚烧发电业务的核心地位,并积极推进城乡环卫、场地修复、节能双碳等轻资产业务的发展,全面筑牢公司业绩稳健增长的核心支柱。2024年实现主营业收入40.41亿元,同比下降11.47%,毛利率37.10%,同比增加4.5个百分点。收入下降主要因工程收入减少及处置新加坡ECO公司后合并范围减少所致。垃圾焚烧发电运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91亿元,同比增长6.38%,毛利率49.76%,同比增长1.23%。全年实现生活垃圾处理量1,012万吨,全年提供上网电量共计26.5亿千瓦时,较上年增长16.23%。存量资产在经营管理环节不断挖潜,提升焚烧项目的生产效率,吨入厂上网电量同比提升6.8%;拓展了域外垃圾处理业务,产能利用率同比增幅约10.4%。大气综合治理业务锚定“美丽中国”建设主战场,公司通过快速完善业务模式,建立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成功在大气细分领域成为重要竞争者。2024年实现主营业收入7.72亿元,同比下降23.32%,毛利率24.55%,同比减少1.83个百分点。收入下降主要因传统抑尘产品、环保装备业务转型所致。市政环境综合服务业务方面,存量项目续签率高达95%,并聚焦优势省份成功开拓11个新城市/园区;环保装备业务方面,公司积极转型、多维发展,拓宽多业态产品转化。工业业务成功推进晋控新恒盛项目脱盐水站进入试运行阶段,树立了煤化工领域的标杆,并落地新疆伊犁1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借助在环保领域的专业优势,为TAGAL公司提供更高水准的服务,助力推动TAGAL公司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二、市场协同,客户深耕挖潜增收2024年,公司在宏观持续承压、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下,一方面严格确保新增项目的“高质量”标准,最大限度规避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孵化技术产品、强化业务协同、持续深耕客户等手段推动市场端发展,为推动公司新增量发展注入蓬勃的“原动力”。公司全年新增签约合同额47.50亿元。其中,水务板块签约17.96亿元,固废板块签约19.73亿元;大气板块签约5.64亿元。公司增量订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公司加速推进“由重转轻”战略升级。2024年公司全年新增签约合同额中轻资产服务和技术产品类业务新订单占比85%,其中公司环卫业务新增合同总额16.22亿元,城镇水务EPCO合同订单10.51亿元。公司精准把握国家城市更新战略机遇,系统性开辟城市管网业务新赛道,中标铜陵铜官区管网EPCO项目,项目总金额约4.3亿元,打造“排查-修复-运维”全周期服务样板。公司自主研发的CREATE好氧颗粒污泥技术落地,签约浙江海宁市丁桥污水处理厂设施设备更新提升工程项目,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场景应用”全周期价值链条。历史遗留矿山修复业务成功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对于扩宽公司业务版图有重要意义。开拓节能双碳业务新业务类型,核发190万个绿证,带来绿色权益收入,改善现金流。二是协同机制激发组织效能提升。创新构建“跨业态协同作战体系”,全年实现协同落地合同额超过4亿元。继去年成功落地首个环卫业务内部代理试点项目后,公司进一步探索其他业态代理机制,不断开拓市场获取与业务经营的新路径。首创环卫业务板块“试水”城市物业的首个项目—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城市服务项目,该项目以环卫业务为基础,为城市居民提供精细、智慧、专业的城市管理和社区管理服务,打通了城市治理的“最后一百米”。同时依靠内部市场资源,公司首次进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成功中标诸城市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昌邑市3万亩中央预算内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三是客户深耕释放市场潜能。公司基于业务优势区域着手搭建城市公司体系,以进一步强化对客户的需求响应和价值挖掘。城市公司体系在市场端的“战斗力”日益增强,全年贡献新增签约合同额超过15亿元,占全部新增签约合同额三成以上。2024年,公司“客户深耕”战略进一步走向纵深,设立豫东南区域公司和新疆区域公司,整合打造“区域级”多业态市场拓展力量,着力强化市场端区域辐射能力。三、增效创利,金融资管赋能发展2024年,公司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主线,多维度强化经营风险防控与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构建“控成本、稳资金、优布局、强韧性”的发展新格局,经营韧性持续提升。生产经营成本管控方面,公司通过技改增效、工艺优化等方式,推动全要素的成本管控模式,实现焚烧项目油耗、消石灰单耗持续下降;城镇水务项目电耗、药耗得到有效控制。供应链管理方面,公司构建“战略供应商+集中采购平台”双轮体系,实现综合采购成本下降19.73%。费用压降方面,报告期内三费同比下降9.19%。其中,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0.77%,财务费用同比下降7.45%;销售费用同比下降10.46%,三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同比下降0.56个百分点,公司管控费用成效显著。融资结构化方面,创新“存量置换+增量优化”债务管理策略,总体融资成本压降,同比下降38BP,完成多家项目贷款利率下调,项目端融资利率稳定在行业优势水平。公司积极落实“进、退、守、试”的战略布局,建立系统性换仓机制。针对新加坡危废处置项目,通过多维研判安全生产风险敞口、区域市场增长瓶颈及汇率波动等多种因素,启动项目出售。2024年7月18日完成交割,实现资金回收32.4亿元(含转让收益17.80亿元)。四、创新驱动,助力业务转型升级2024年,公司以“生态+”战略为引领,锚定绿色高质量发展方向,明确科技创新在推动业务转型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全面激活科技创新引擎,推动公司管理创新、技术产品研发及市场化的快速转化。管理创新夯实业务发展根基。公司成功将ASMART污水处理厂模型数据及马鞍山企业级用水量分析数据在北交所完成确权登记,开创北京地区首单环保数据资产入表先例。其中ASMART产品已实现外部订单,形成“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价值”闭环转化模式。同时,公司创新打造CaaS智慧运营平台与CWCI精益运营体系的“双轮驱动”模式,成功封装标准化委托运营产品包,为公司业务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新途径。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产品化转型。2024年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围绕“721”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有序展开。公司结合水务、固废板块的一线业务问题,凝练共性需求,先后完成11项科技型技改课题立项,利用“微创新”释放“大价值”,推动科创型技改;报告期内公司在研科研项目共52项,推动Capital CREATE、ASMART、WEAM等公司一系列技术的产品转化。公司成功签约浙江海宁市丁桥污水处理厂设施设备更新提升工程项目,实现自主研发的Capital CREATE好氧颗粒污泥技术首单落地。战略研究方面,公司陆续完成2项战略型研究课题立项,提前在“碳中和”与资源化赛道进行布局,抢占先机。构建智慧平台,打造行业标杆解决方案。WEAM生态智慧运营平台是公司打造的城市水系统运营管理平台,已落地30余个项目。报告期内,公司中标南水北调数据治理服务项目,该项目是公司首个水利领域轻资产项目、首个外部数据治理体系规划项目、首个大型国央企数字化转型咨询项目。同时,WEAM平台凭借节能减排成效入选《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名录》《北京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目录》《2024“一带一路”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及产品推荐目录》等五大国家级及省部级推荐名录,充分展示了行业示范力。E-decision环境决策系统是公司围绕省市生态环境部门管理需求打造的数字化管控决策系统,以“天/空/地”一体化的立体式监测、环境大数据分析模型、AI智能化管控为核心技术,实现对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污染事件实时快速溯源、定制化管理治理政策措施等全流程场景应用,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