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深圳市曼恩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曼恩斯特 - 301325.SZ

深圳市曼恩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23-05-12
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保荐机构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英文名
Shenzhen Manst Technology Co., Ltd.
成立日期
2014-12-01
注册地
广东
所在行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曼恩斯特
股票代码
301325.SZ
上市日期
2023-05-12
大股东
深圳市信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
38.85 %
董秘
彭亚林
董秘电话
0755-89369620
所在行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王昆;王菲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深圳市曼恩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4403003195289154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注册地
广东
成立日期
2014-12-01
法定代表人
唐雪姣
董事长
唐雪姣
企业电话
0755-89369620
企业传真
0755-89369869
邮编
518118
企业邮箱
manst-ir@manst.cn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深圳市坪山区龙田街道竹坑社区第三工业区C区3号厂房101-201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是一家专注于高精密狭缝式涂布技术工艺设计与研发,向客户提供涂布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经营范围:一般经营项目是:国内贸易;货物及技术进出口。许可经营项目是:自动化设备及配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研发、生产与销售。

深圳市曼恩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涂布技术研发、应用为核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多年来坚持“让涂布变得简单”这一愿景,深耕涂布技术领域,为客户提供创新性的一站式涂布技术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以“成为改变涂布生态的中国力量”为使命,不断突破技术创新,历经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公司已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成为国际先进的涂布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并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涂布模头第一股。

目前,公司正在取得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涂布技术在周边新型领域的应用,如氢燃料电池电极涂布,钙钛矿太阳能涂布,MLCC涂布、半导体领域相关涂布等,致力于打造下一个进口替代。

商业规划

(一)主要业务作为深耕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型企业,公司业务主要分为涂布应用类和能源系统类,涂布应用类主要包含锂电及泛半导体业务,所处产业链位置为中游设备商,下游客户主要为电池厂、设备厂及显示企业等;能源系统类主要包含储能及氢能业务,所处产业链位置为中游设备商,下游客户主要为电网公司、发电企业、工商业用户、家庭用户等。

(二)主要产品及其用途(三)经营模式1、涂布应用类公司涂布应用类主要包含锂电及泛半导体业务,产品涵盖核心部件、智能装备。

(1)盈利模式基于对涂布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积累,公司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服务于新型材料产业化应用,向客户提供具有技术附加值的部件、装备及系统服务产品,并通过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为产品销售提供保障,从而获得收入并实现盈利。

(2)研发模式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创新工作,确立了锂离子电池、泛半导体等领域多头并进的研发模式,并坚持工艺引领装备的研发机制,通过搭建工程中心、各类实验室等方式深度研究各领域的产品制程工艺,以解决客户痛点及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为目标,前瞻性思考行业痛点以及前沿技术路线,持续升级迭代新技术及开发新产品。

对于研发项目的实施,研发部门与销售部门将共同分析明确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方向,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对新项目研发可行性、研发周期及成本,以项目分析报告的形式提交立项审批。

立项通过后,逐步开展设计、工艺开发、试制、验证在内的多项工作。

在此基础上,研发部门将整合公司其他部门的相关资源,把客户、市场、研发、工艺、质量等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项目管理系统对项目进行辅助管理,确保项目高效推进和项目开发经验的沉淀。

(3)营销模式公司产品属于非标设备,专用性强,一般根据客户差异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公司坚持技术服务驱动营销管理的模式,直面客户的产品工艺制程痛点,通过展示线或工程中心的形式,为客户提供可验证的定制化产品方案。

同时,公司拥有专业的产品交付工程师团队,可以为客户提供高效的现场调试服务,驻场解决工艺异常。

此外,本着为客户降本增效赋能,公司以丰富的产品线及技术服务优势作为支撑,在拓展增量市场同时,积极挖掘存量市场的产品技改需求。

通过“增量扩张+存量替换”的双轮驱动模式,全面打开公司产品的应用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

(4)采购模式公司生产所需原材料分为标准件和非标准件,标准件由公司根据生产计划进行直采,非标准件交由供应商按公司提供的图纸及要求进行加工生产。

公司拥有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根据客户订单需求,综合考虑安全库存、生产计划等因素,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价格、供货及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考量,确保公司可以按需采购到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模式组织生产,报告期内,公司以自主生产为主,委托加工为辅。

当客户有新的产品型号和规格的需求时,公司会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具体方案,试制出样品,样品经客户验收合格后再进行批量生产。

公司制定了《生产作业指导书》《检验作业指导书》等制度对安全生产进行控制和管理,并通过MES系统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2、能源系统类公司能源系统类主要包含储能及氢能业务,产品涵盖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氢能系统解决方案。

(1)盈利模式基于储能系统和氢能系统自研技术的深度积累,以行业需求为基础,结合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为客户提供安全且性能优异的储能系统及制氢系统、储能电站开发设计建设及运维等一站式的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从而获得收入并实现盈利。

(2)研发模式公司坚持自主研发的研发模式,通过持续引进优质技术人才,搭建专业的技术研发平台及工程实验中心,在创新技术及智能管理方面持续迭代升级,研发平台主要负责产品战略规划、执行产品开发计划等工作,工程实验中心主要承担材料开发、工艺验证、产品测试等相关工作,公司将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极致安全、高效智能的能源系统解决方案。

(3)营销模式公司产品主要采取直销模式,获取客户的方式主要包括参与招投标、主动拜访、客户介绍、行业展会等,通过对营销资源的高效整合,合理设定市场目标,科学制定营销策略,搭建高效能的营销团队,同时强化市场与公司研发、生产、服务的协同,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以更具优势的产品及服务拓展市场。

公司储能及氢能业务在全国多个重点能源省市进行了产业布局,目前储能系统产品已远销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4)采购模式公司依据市场需求及生产经营目标,科学制定相应的采购及供应商开发计划,采购的原材料到达指定位置后,将由品质、仓储及相关部门完成质量检验后办理入库。

公司制定了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积极倡导阳光采购机制,从开发准入、采购合作、考核评价等维度进行全面管理,维护优质供应商的良好合作,积极构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保障供应链健康稳定。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模式组织生产,根据客户订单及潜在需求,提前制定生产计划,有序进行备料、组装、测试、总装等工序。

基于MES系统应用架构,公司积极推行精益生产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车间运行透明化,缩短生产周期,提升交付保障能力;同时,通过自动化产线建设,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强化生产运营效率,提升核心产品良率,其中公司储能电池PACK产线重点工序自动化率可达100%。

(四)主要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虽然锂电产业链整体有所回暖,下游客户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但行业供过于求导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依然存在,伴随行业降本压力向上游传导以及锂电专用设备市场竞争加剧,叠加泛半导体等新业务板块仍处于前期投入阶段,公司涂布应用类业绩持续承压;此外,受产能利用率波动较大影响,公司核心部件的单位生产成本阶段性畸高,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纵然面临多重考验,公司依然坚定深耕主业,在经营管理层的带领下,依托先进的涂层技术工程应用能力,通过“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策略,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多元产品矩阵的迭代升级和市场应用。

报告期内,公司推出固态电池极片制造解决方案、全检面密度仪、高温涂布系统解决方案、真空镀膜设备等多款新品以及正式启动了钙钛矿中试平台,其中固态电池极片制造方案通过干湿法工艺的创新结合,基于陶瓷双螺杆纤维化、预成膜机构、14辊双面成膜以及狭缝薄层涂布与砂磨机处理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致力于推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

同期,公司为客户陆续交付了干法多辊成膜系统、陶瓷双螺杆纤维化设备、固态电池前段整线以及钙钛矿GW级涂布平板系统等多款新产品,调试验证工作均取得客户高度评价。

随着国内能源战略转型持续推进,储能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市场对大型储能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行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伴随全球储能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容与深化,产业链竞争格局亦呈现白热化态势,进一步要求公司在能源系统类相关产品、技术及渠道等方面,持续强化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生态向更加规范、理性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和新客户,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完善全球业务布局,在手订单持续增加,能源系统类业务实现收入43,674.74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369.52%。

整体来看,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56,048.29万元,同比增长59.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51.33万元,同比下降132.66%。

在立足国内市场同时,公司持续加大海外市场的推广力度,公司上半年实现境外收入1,787.81万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46.51%,全球化体系建设工作逐步取得成效。

(五)行业发展状况及所处行业地位1、行业发展状况(1)锂电行业近年来,受国内锂电池制造商投资扩产收缩、产能利用率走低等影响,锂电设备行业进入调整周期,国内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在2024年出现首次负增长,行业供过于求导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依然存在。

2025年,受益于新能源在售车型的扩容、智能化水平提升、以旧换新政策延续以及储能行业持续高增长等影响,锂电池产业链整体维持增长态势。

根据SNEResearch数据,2025年1-6月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为946.9万辆,同比增长31.8%;国内市场,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累计渗透率提升至44.3%(同比提升9.1个百分点)。

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带动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增长,根据SNEResearch数据,2025年1-6月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为504.4GWh,同比增长37.3%。

在传统锂电池技术迭代的同时,固态电池作为新一代技术路线,其产业热度正加速攀升。

固态电池的发展路径大致可分为半固态、准固态、全固态等阶段,目前由于受到材料、工艺技术还不够成熟以及生产成本过高等因素的制约,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还需要时间。

根据EVTank发布的《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其在整体锂电池市场的渗透率预计约为10%。

(2)泛半导体行业公司涂布技术在泛半导体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钙钛矿太阳能、面板显示、半导体等。

光伏产业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2025年1-6月,全国光伏新增并网211.61GW。

在光伏行业的产能面临过剩的背景之下,钙钛矿、钙钛矿叠层技术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将钙钛矿电池列为新型光伏技术重点方向,凭借较高的理论效率与成本优势,叠加光伏产业持续扩张与晶硅电池效率逼近物理极限的背景,钙钛矿电池正加速成为新一代光伏技术产业化的焦点。

随着产业化进程加速,钙钛矿光伏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预测,到2030年,中国钙钛矿光伏组件的渗透率有望达30%。

近年来,受益于消费电子行业需求增长、日本和韩国面板厂商逐步退出LCD市场和以京东方为代表的国产面板厂商持续加强对高世代线投入影响,同时面板显示行业正处于从LCD到OLED及Mini/Micro-LED快速迭代发展阶段,国内显示面板市场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持续发展。

此外,得益于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良率提升,显示屏体尺寸开始向中大尺寸方向迈进,行业龙头企业纷纷提出G8.6产线建设计划,将进一步拉动大尺寸面板产线投资;同时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方式,扩展现有产线的产能,为显示行业相关设备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在半导体行业步入“后摩尔时代”的背景下,芯片制程微缩面临物理极限与成本激增的双重挑战,全球半导体产业将目光聚焦于先进封装技术,为延续芯片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路径,其中扇出型封装(FOPLP)技术的加速布局,可以更低成本和更大灵活性满足5G与消费电子需求。

据YoleGroup预测,全球先进封装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78亿美元增至2029年的695亿美元。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AI、高性能计算及5G/6G技术对算力密度的极致需求,以及数据中心、自动驾驶等领域对低功耗、高可靠性封装的迫切需要。

据TechInsights数据,2024年全球先进封装装备市场规模达3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进程明显加速,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替代进入重要机遇期,市场空间广阔。

(3)氢能行业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是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发展绿氢是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需要。

从国家战略布局看,氢能已被明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完善。

2025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首次确立氢能能源属性;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氢能、绿色液体燃料等领域标准供给;6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国家能源局将遴选部分项目和区域开展氢能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统计,全国已有23省(区、市)把氢能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氢能作为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反映出中国在能源转型中的战略纵深与创新活力。

据势银能链发布《绿色氢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5年中国绿氢项目备案产能创历史新高,超760万吨,彰显行业长期信心。

(4)储能行业在可再生能源装机持续扩容、储能系统经济性提升以及数字基建需求爆发的三重驱动下,储能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新型电力储能作为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力量。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GW/222GWh,较2024年底增长约29%;《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5》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累计装机将超200GW。

202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提出到2027年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规定“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4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于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

在能源战略转型、政策密集支撑与电力市场改革深化背景下,电网调峰、频率调节、电网稳定等关键领域对大型储能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型电力储能行业将为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出更为重要的力量。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基于工艺引领装备的成熟机制以及对涂层工业技术应用的长期经验积累,公司正逐步落实平台型技术企业的战略定位,目前已形成丰富多元的产品及产业布局,拥有国家CNAS认可检测实验室、广东省新能源智能高精密涂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科研载体,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中国专利奖、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等资质荣誉。

在锂电池板块,公司核心涂布产品率先打破国外厂商在国内的垄断地位,实现了进口替代;根据尚普咨询集团的调研数据,公司锂电池高精密涂布模头全国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

在泛半导体板块,凭借定制化涂布模头、高精密注射泵及智能工艺控制等关键自研技术的创新引领,公司持续深化高精密狭缝式涂布技术的跨产业应用,并在钙钛矿等新兴技术领域持续获得订单,其中GW级钙钛矿及大尺寸量产型新型显示涂布系统在国内率先取得订单突破,钙钛矿中试平台(1200mm×600mm)正式启动运行,致力于推动我国智能化核心装备的国产化进程。

在储能系统板块,报告期公司业务稳健发展,未来将从产品、技术及渠道等方面,进一步强化竞争优势。

发展进程

2014年11月27日,曼恩有限股东唐岳静、程翠华共同签订了《深圳市曼恩斯特科技有限公司章程》,约定共同出资成立深圳市曼恩斯特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00万元,其中,唐岳静以货币资金认缴出资90.00万元,程翠华以货币资金认缴出资10.00万元,股东认缴出资额由股东根据公司实际经营需要决定出资计划。

2014年12月1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准了曼恩有限的设立。

2020年12月27日,大信会计师出具大信专审字[2020]第4-00308号《专项审计报告》,确认曼恩有限于审计基准日2020年11月30日经审计的净资产为17,515.79万元。

2020年12月28日,万隆(上海)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万隆评报字(2020)第10707号《资产评估报告》,确认曼恩有限净资产于评估基准日2020年11月30日的评估价值为19,911.18万元,评估增值率为13.68%。

2020年12月28日,曼恩有限股东会作出决议,同意曼恩有限整体变更设立为深圳市曼恩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次变更以2020年11月30日为审计基准日,以经大信会计师审计的截至2020年11月30日的账面净资产17,515.79万元为基准,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总数为8,584.6154万股,每股面值1.00元,股本总额为8,584.6154万元,净资产大于股本的部分8,931.17万元计入资本公积。

2020年12月29日有限全体股东即信维投资、长兴曼恩斯、长兴文刀、长兴承礼、青岛汉曼、中盈鼎泰、禾尔特、广东恒贯、惠友创嘉、宁波合懋、战兴基金、亚比兰、苏棠创投作为公司的发起人签署了《深圳市曼恩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

2020年12月29日,公司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

2020年12月29日,大信会计师对曼恩有限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出资情况进行审验并出具大信验字[2020]第4-00056号《验资报告》予以验证。

2020年12月30日,发行人完成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领取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发的《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403003195289154)。

2018年7月18日,曼恩有限股东会作出决议,同意唐岳静将其持有公司90.00%的股权(对应450.00万元出资额)以1元的价格转让给新股东信维投资;同意程翠华将其持有公司10.00%的股权(对应50.00万元出资额)以1.00元的价格转让给新股东信维投资。

同日,唐岳静、程翠华与信维投资就上述股权转让事项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书》。

2020年9月27日,曼恩有限股东会作出决议,同意长兴文刀将其持有公司2.50%的股权(对应12.50万元出资额)转让给青岛汉曼;同意长兴承礼将其持有公司2.50%的股权(对应12.50万元出资额)转让给青岛汉曼;同意长兴曼恩斯将其持有公司1.50%的股权(对应7.50万元出资额)转让给宁波合懋;同意长兴曼恩斯将其持有公司1.00%的股权(对应5.00万元出资额)转让给自然人牛江。

2020年11月24日,曼恩有限股东会作出决议,同意公司将注册资本增加至564.70万元,新增注册资本64.70万元分别由:原股东信维投资认购新增注册资本5.88万元,新股东中盈鼎泰认购新增注册资本19.41万元,新股东禾尔特认购新增注册资本12.95万元,广东恒贯认购新增注册资本8.82万元,惠友创嘉认购新增注册资本8.82万元,战兴基金认购新增注册资本5.88万元,苏棠创投认购新增注册资本2.94万元。

2020年12月30日,公司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同意公司总股本由8,584.6154万股增加至9,000.00万股,新增415.3846万股分别由原股东信维投资以货币资金500.00万元认购和新增股东鸿信利以货币资金4,000.00万元认购。

关于本次增资情况说明:本次增资投前估值9.30亿元低于上轮增资投后估值9.60亿元,原因是上轮增资完后至本次增资前,曼恩有限实施了一次利润分配,分配金额为3,000.00万元,因此本次增资投前估值为9.30亿元。

同时,由于鸿信利增资款于2021年1月8日到账,因此截至本次增资工商变更登记办理完毕时(2020年12月31日),鸿信利所认购的新增注册资本为认缴状态,至2021年1月8日变更为实缴状态。

2020年12月31日,公司就本次增资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