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消费电子防护性及功能性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营范围:一般经营项目是:碳纤维材料、复合材料、防护材料、环保材料、胶粘制品、绝缘材料、散热材料、精密模切件、塑胶制品、金属制品、纸制品、木制品、包装材料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以上均不含限制项目),电子产品、电子电气材料及器件、精密结构件及组件、光电器件、机械设备、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的研发、设计、销售和服务;仓储服务(不含危险品);国内贸易、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制或禁止的商品及技术除外)。租赁服务(不含许可类租赁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经营项目是:碳纤维材料、复合材料、防护材料、环保材料、胶粘制品、绝缘材料、散热材料、精密模切件、塑胶制品、金属制品、纸制品、木制品、包装材料的生产;电子产品、电子电气材料及器件、精密结构件及组件、光电器件、机械设备、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的加工、生产;第二类医疗器械的批发和零售。
深圳光大同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消费电子防护性及功能性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于2023年4月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301387。
产品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消费电子产品及其组件。
公司客户主要为消费电子产品终端品牌商、制造服务商、组件生产商。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为行业内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之一。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发展情况2025年上半年消费电子行业复苏态势明显,AI技术的深度应用促进消费电子产品的快速升级迭代,叠加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影响2025年上半年消费电子市场呈现出较好的增长趋势。
作为推动消费电子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AI技术正驱动整个行业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一方面,凭借端侧入口优势,消费电子成为AI技术落地的最佳载体,催生了AI手机、AIPC、AI眼镜等新品类,加速了产品迭代;另一方面,AI推动产业竞争从硬件性能转向智能生态构建,引导产品向场景化、生态化发展。
同时,国家层面出台的提振消费与“人工智能+”等系列政策,为市场复苏提供了有力的宏观支持。
在AI赋能、政策刺激与产品迭代的多重利好驱动下,消费电子市场迎来广阔发展前景。
1、消费电子行业消费电子行业是生产和销售面向消费者日常使用的电子产品的行业,主要包括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视、耳机、可穿戴设备、家用电器等。
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领域。
(1)个人电脑领域根据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PC出货量增长6.5%,显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
当前,个人电脑市场正迎来由多重因素驱动的强劲增长周期。
一方面,外部驱动因素日益凸显:随着微软对Windows10的支持进入倒计时,大量用户面临设备更新换代,直接催生了市场的换机需求;与此同时,5G网络的普及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正从根本上加速硬件的更新迭代周期。
AIPC已成为市场核心,它显著提升了能效比与多场景应用性能,为用户带来卓越的智能化体验。
轻量化已成为个人电脑市场显著的趋势之一,这一趋势通过降低设备重量、延长续航能力,优化了用户体验,并直接推动了高端笔记本电脑市场渗透率的持续提升。
轻量化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精密的产品设计,更得益于新材料的应用,具有轻质和高强度双重优势的新材料成为实现轻量化的优质选择。
(2)智能手机领域虽然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但其整体规模仍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持续扩大。
其中5G与AI构成了核心双引擎:5G凭借高速率、低延迟提升了连接体验,而AI则从底层重塑了产品,使消费者更加关注智能化、个性化与高效化。
这种技术变革加剧了市场竞争,推动各大厂商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多元化的AI智能手机,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从而促进了市场的进一步细分与发展。
折叠屏手机凭借其独特形态带来的大屏视野与灵活体验,已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细分领域中高价值的新增长点。
未来,其发展将聚焦于形态创新、轻薄化设计、可靠性提升及与AI、5G技术的深度融合,折叠屏手机厂商通过材料的不断创新实现轻量化目标,碳纤维材料兼具轻质和强硬的特点,成为厂商优质选择,逐步应用于折叠屏手机各结构件。
(3)智能穿戴领域2025年上半年,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协同进步,带来了设备功能与性能的显著提升:新一代传感器实现了更精准的数据采集,而AI技术的深度融合,则赋予了设备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智能交互体验的能力。
在此技术赋能下,市场产品形态也日益多元化,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精准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在各类应用场景下的细分需求,技术进步与产品迭代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了智能穿戴市场的发展。
2、新能源汽车行业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产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这是由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三大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技术创新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电池技术的进步,使得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大幅提高,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长续航里程;此外,智能化与电动化的结合成为市场发展的核心方向。
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推动的以旧换新政策、免征购置税等普惠政策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增强,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
在此背景下,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走高、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迭代加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显著增强,在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在2025年全年保持快速增长。
3、信息技术行业-服务器领域根据IDC相关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服务器市场同比增长134.1%,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季度增长率,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GPU加速服务器、超大规模服务器以及云服务的发展;中国市场在2025年上半年也表现出高度增长,其中主要得益于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数字化转型和5G技术的发展。
为满足更高性能、功耗与集成度的要求,高性能、高密度服务器硬件的需求日益旺盛。
这一趋势也推动了硬件复杂性的提升,进而倒逼防护材料与散热技术加速创新,以开发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支撑高性能计算的稳定运行。
4、光电显示面板行业2025年上半年,光电显示产业正处于技术升级与产品迭代的关键转型期,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调整特征。
大尺寸、高分辨率等高端市场需求激增,直接带动了上游高性能光学膜及高精度TV模组的需求;OLED技术在高端消费电子领域的渗透率稳步提升,而作为LCD升级方案的MiniLED也在车载、高端显示等领域快速增长;这些市场变化与技术迭代,对上游的光学模切产品提出了更复杂、精密和高性能的要求。
与此同时,中低端LCD产能过剩引发激烈价格战,成本压力持续向供应链传导,迫使供应商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和精益管理来实现降本增效。
作为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模切工艺正通过不断提升其精度与效率,为光电显示面板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二)公司主要业务及产品公司业务主要分为轻量化新材料及应用、功能性新材料及应用和环保型新材料及应用。
其中轻量化新材料及应用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核心技术平台,服务于消费电子及具有轻量化需求的市场;功能性新材料及应用专注于为消费电子领域及光电显示领域提供精密模切结构件;环保型新材料及应用专注于开发及推广可降解、高回收率、可循环的材料解决方案,致力于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足迹,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3C、新能源汽车、服务器、医疗等领域。
公司产品体系涵盖功能性及防护性两大类,其中功能性产品分为碳纤维复合材料与精密模切结构件。
公司秉持“绿、轻、新”的发展战略,以绿色环保方案、轻量化及新材料研发、新工艺革新与产品创新作为驱动业务增长的核心引擎。
1、轻量化新材料及应用碳纤维材料是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轻质、耐腐蚀和抗疲劳等特性的高性能材料。
凭借其优异性能,过去主要应用于航天、汽车等工业领域及体育休闲用品。
如今,随着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增长,其应用已拓展至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在消费电子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被用于笔记本电脑、折叠屏手机等产品的外壳与结构件,以实现更轻薄、坚固、耐用的设计;同时,它也应用于AR/VR等智能穿戴设备,以提升产品性能与用户体验。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使用碳纤维材料可以减轻车身重量,提高车辆续航能力,同时还能提升车辆的强硬程度。
随着上游原材料产能的逐步释放,叠加消费者对产品轻量化需求的日益提升,厂商正积极寻求新材料以替代传统方案。
在此背景下,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能够提供高性能的碳纤维产品的企业,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目前,碳纤维材料在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正逐步释放:在低空经济领域,它通过实现结构减重,显著提升了飞行器的性能与续航;在机器人领域,减重则带来了更高的灵活性与变形能力,为技术创新开辟了新的可能。
公司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笔记本电脑外壳领域已实现成熟应用,经过多年市场验证,其性能与可靠性获得客户及市场的认可,我们依托与核心客户的深度沟通及专业化服务,不断提升在客户中的份额;通过“提升原有客户渗透率和拓展新客户需求”的方式以提升销售额。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提供给大客户轻量化产品及方案,提升碳纤维在笔记本电脑外壳应用的渗透率,深度参与大客户的预研项目,前瞻性介入其下一代产品的联合研发,增强了公司在大客户供应链中的技术粘性与战略地位,为未来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公司碳纤维产品成功进入折叠屏手机市场并实现量产。
2025年上半年,公司以“巩固存量、拓展增量”为核心策略,一方面通过技术改进稳固现有客户份额,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客户以提升销售额。
在技术上,公司正通过改良工艺、探索热塑成型等方式,提升效率与产品性能(轻量化、高强度)。
同时公司正积极投入研发,将碳纤维材料应用于更多折叠屏手机结构件,深耕减重技术,全面提升产品的体验感与功能性。
凭借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技术与市场优势,公司正积极向新兴轻量化市场拓展,当前核心任务是提升产能、完善配套,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公司将继续以“材料技术创新+轻量化市场拓展”为双轮驱动,将碳纤维复合材料推广至更多头部客户,构建多元化业务格局。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优化材料配方和结构设计,实现更轻、更强的产品性能;完成3C行业的专用树脂研发,并且完成树脂涂布生产和碳纤预浸布生产线的建设,具备量产条件。
在工艺创新方面,我们通过引入激光切割技术,显著提升了碳纤维制品的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激光设备生产线顺利投产,保质保量达成折叠屏手机项目的量产交付,且继续迭代激光加工效率研发,研发成果比第一代提升2.5倍效率。
引进自动化设备实现碳纤维丝编织至裁切的一站式生产;完成产线搭建以及产品验证,具备进入其他轻量化市场的条件。
2、功能性新材料及应用公司的功能性新材料主要为模切结构件,该产品通过模切、贴合等工艺,将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定形状与多层结构的集成化部件,以满足产品复杂的内部及外观功能需求,具备粘贴、固定、屏蔽、绝缘、密封等多种功能,是确保终端产品性能、质量与可靠性的关键组成部分。
公司功能性材料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3C及光电显示等领域,具备稳定的客户合作渠道。
消费电子领域模切件经精密模切后制成手机、笔电、穿戴设备内部的功能小件;光学显示领域的模切件构建对光学性能、洁净度、微结构精度要求极高,且直接决定显示效果或触控灵敏度。
报告期内通过不断提高模切工艺水平以及材料创新,满足客户需求,销售额上升;同时公司聚焦于生产效能与产品品质的双重提升,通过设备智能化升级、模具微创新等方式,实现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良率的显著增长;同时进行材料改造,实现材料性能突破。
3、环保型新材料及应用公司聚焦环保新材料领域,通过技术创新与定制化服务,成功渗透核心大客户与新兴市场,份额显著增长。
为应对全球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及客户在可持续发展、ESG等方面的高标准,公司环保型新材料解决方案涵盖了可降解、可再生的纸塑、竹塑等产品,符合行业“去塑化”趋势;以及可回收、高循环的热塑类产品,公司创新性地添加了海洋塑料并在报告期内不断优化配比,实现产品性能的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环保材料应用体系已实现多领域突破性发展:纸浆模塑技术不仅在手机及消费品包装领域全面落地,更通过重型服务器包装项目的技术验证成为战略性技术储备;基于海洋塑料再生的热塑材料已成功导入服务器产品线并实现量产,为环保材料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通过创新设计自主研发的纸塑复合结构及热塑增强结构,攻克重型包装技术瓶颈,相关方案已应用于工业重型产品领域,并完成汽车行业重型包装的量产交付;同时持续投入研发,通过重点突破消费后回收料改性再生及厚片吸塑成型等关键技术,推动制造能力升级。
(三)公司主要业绩驱动因素1、AI技术驱动,叠加政策性支持促进行业快速增长AI技术正深刻重塑消费电子产业。
它不仅升级了传统产品,更催生了AI眼镜、AI手表等新品类,并显著提升了硬件的智能化水平;还加速了行业迭代,以AI手机、AIPC为代表的创新终端有效激发了换机需求,为市场注入了强劲增长动力。
同时,中国“以旧换新”等产业政策明确将AI终端列为重点支持方向;政策与消费需求的双轮驱动,正加速AI技术的落地普及,推动消费电子市场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AI终端对轻量化、高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动高端材料需求,有助于公司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渗透率提升。
在AI等技术的推动下,消费电子行业正呈现显著的发展趋势与升级方向。
公司作为专注于提供防护性与功能性产品的企业,能够敏锐洞察行业变化。
通过与战略大客户保持紧密合作,并参与其前期研发环节,公司能够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并开发出“材料优化+结构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行业AI与政策双重驱动的背景下,公司积极把握发展机遇,以实现稳健成长。
2、依托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经验,持续拓展轻量化市场空间随着技术进步与消费者对电子产品轻薄化、高性能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轻量化材料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
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等产品对轻量化材料的需求持续攀升,以满足市场对轻便、高性能及美观产品的偏好,未来这一需求趋势将进一步强化。
与此同时,国内碳纤维生产技术的成熟与规模化生产的推进,正逐步释放产能、增强市场供给,并有望带动上游成本下降,从而拓展其应用范围。
公司在碳纤维下游应用领域拥有多年的产业化经验,对消费电子终端产品在材料性能方面的要求有深入了解;同时凭借对上游材料特性与下游应用场景的深刻认识,公司致力于将技术进展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并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以探索潜在的业务机会。
3、深度绑定大客户,实现价值共生公司秉承深度服务大客户的核心宗旨,致力于精准解决客户核心需求,通过多品类产品拓展,服务优化等策略提升现有大客户渗透率,同时策略性开拓新客户并实现产品深化把握发展机遇。
针对现有大客户,我们采取深度绑定策略:通过介入其前期研发、拓展产品线、提供多元化方案,并强化内部协作以实现快速响应,全面提升市场份额与渗透率。
同时,我们通过持续分析客户的战略与经营状况,动态调整合作策略,有效管理风险。
对于新客户,我们采用阶梯式拓展策略:首先以成熟产品为切入点建立合作,再逐步向新技术、高价值领域渗透,最终实现从单一产品到多产品、高价值产品的深度绑定。
为进一步深化对大客户的服务,报告期内设立匈牙利光大同创,配合大客户在欧洲的业务开拓提供本地化服务。
公司对核心战略客户实施全球化服务战略,凭借覆盖境内外的服务网络,实现了快速响应与深度服务的双重优势。
为持续强化这一能力,未来公司将依据业务增长及客户需求,按计划拓展新的海外基地,进一步完善全球服务版图。
4、定制化产品服务能力、满足客户核心需求近几年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逐步呈现出差异化、定制化等特征。
公司深入洞察客户的特定需求和偏好,致力于开发定制化产品,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方案;通过积极参与客户的前期研发沟通,我们能够迅速响应并灵活调整产品设计方案,从而打造出更具竞争力和价值的产品,形成显著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我们还通过校企合作、重大项目联合研发、新产品标准制定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对客户的粘性,巩固了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聚焦于环保防护性材料及碳纤维下游应用领域的拓展,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及满足市场对环保产品的增长需求,并通过深入研究,探索碳纤维的更多应用可能性,充分发挥其高性能优势。
5、数字化转型叠加管理和组织能力提升,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基石公司于2024年开始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和管理变革工作,锚定1-2年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动态迭代,未来,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全面落地,公司将在关键维度实现价值提升:在决策层面,将构建起以数据洞察为核心的决策支持体系,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根本性转变,从而显著提升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在运营层面,将深度赋能业务流程的再造与端到端优化,打通数据壁垒,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生产运营的敏捷性;在商业模式层面,将驱动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最终达成运营成本的有效降低、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成为公司的重要战略资产并带来长期的价值增长。
发行人系由光大同创有限整体变更设立。
光大同创有限设立于2012年3月20日,系由马增龙、张京涛与刘丽珍以货币方式出资设立,设立时注册资本为100.00万元,2012年3月14日,深圳瑞博会计师事务所对光大同创有限设立时的注册资本到位情况进行了审验,并出具“深瑞博验内字[2012]036号”《验资报告》。
经审验,截至2012年3月13日,光大同创有限已收到全体股东以货币缴纳的注册资本100.00万元。
2012年3月20日,光大同创有限取得了注册号为440301106081118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020年9月25日,经光大同创有限股东会决议通过,由光大同创有限全体股东作为发起人,以中汇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中汇会审[2020]6187号”《审计报告》经审计的截至2020年7月31日净资产25,289.04万元,折为5,700.00万股(各股东所持有的股权比例不变),净资产超出注册资本的部分19,589.04万元转为资本公积,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中汇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中汇会验[2020]6188号”《验资报告》对整体变更进行了审验。
国众联以2020年7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对母公司进行评估并出具了“国众联评报字(2020)第2-1381号”《资产评估报告》,公司未根据上述评估结果进行账务调整。
公司于2020年10月12日召开了股份公司创立大会,并于2020年10月21日完成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2019年10月26日,光大同创有限召开股东大会,通过决议如下:(1)同意张京涛将其持有的公司1.98%的股权以人民币395.48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同创智选;(2)同意夏侯早耀将其持有的公司0.42%的股权以人民币83.37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同创智选;(3)同意前海钰禧将其持有的公司0.97%的股权以人民币194.53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同创智选;(4)同意汇科智选将其持有的公司2.63%的股权以人民币526.62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同创智选。
2019年10月,光大同创有限就本次转让事项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办理了变更登记。
股份公司设立以来未曾发生重大资产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