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美好创亿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深圳市美好创亿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美好医疗
- 企业英文名: Mehow Innovative Ltd.
- 实际控制人: 熊小川
- 上市代码: 301363.SZ
- 注册资本: 40666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2-10-12
- 大股东: 熊小川
- 持股比例: 45.74%
- 董秘: 谭景霞
- 董秘电话: 0755-89305886
- 所属行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赵国梁、郑燕玲
- 律师事务所: 广东信达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宝龙六路3号新中桥工业园A栋101,B栋201、501,C栋101、201
- 概念板块: 医疗器械 广东板块 养老金 创业板综 深股通 融资融券 贬值受益 基金重仓 医疗器械概念 口罩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2010-07-15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3005586534068
- 法定代表人: 熊小川
- 董事长: 熊小川
- 电话: 0755-89305886
- 传真: 0755-83051789
- 企业官网: www.mehow.com
- 企业邮箱: ir@mailmehow.com
- 办公地址: 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宝龙六路3号新中桥工业园B栋2楼
- 邮编: 518116
- 主营业务: 为全球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批量生产交付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 经营范围: 一般经营项目是:国内贸易;货物及技术进出口。许可经营项目:医疗器械产品研发、设计转换、生产技术开发及智能制造服务;精密模具、自动化设备、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及销售,医用植入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硅胶材料的制造,工业塑胶及硅胶制品、个人日用塑胶及硅胶制品、劳动防护用品、健康防护用品、日用品、母婴用品、纺织、皮革、毛皮制品、服饰、配饰、非家用纺织制成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经营及技术咨询。
- 企业简介: 深圳市美好创亿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研发及生产服务提供商。为医疗器械产业提供科研转化及生产制造平台(CDMO)、承接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MAH)下各类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服务。
- 商业规划: (一)公司主营业务和产品介绍公司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精密组件及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为全球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从产品研发到批量交付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致力于成为全球卓越的医疗科技服务商。公司紧密追踪医疗器械行业创新与发展趋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在新产品研发和产品专用技术研发方面持续投入,在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方面不断突破和持续沉淀,在医疗产品质量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完善,结合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制造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多年来公司在呼吸健康、听力康复、血糖管理、心血管、体外诊断等多个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与全球多家医疗器械百强企业和创新型高科技医疗企业在产品研发、工艺技术开发、精密制造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深度合作。1、呼吸健康与听力康复领域全球家用呼吸机市场和人工植入耳蜗市场的龙头企业均是公司的核心战略客户,公司在产品研发设计和量产转化等方面与客户形成了全面深入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多年来深化研发和持续投入,与客户研发团队保持密切的互动和沟通交流,在呼吸健康及听力康复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通过引导客户团队采纳公司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在新产品开发方面的有效应用,为公司在这两个细分市场业务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夯实了公司在全球家用呼吸机市场和人工植入耳蜗CDMO市场的重要地位和核心竞争优势。2、血糖管理、心血管、体外诊断等领域公司着眼长远战略布局,以医疗器械组件及产品的开发技术、塑胶和液态硅胶精密模具及成型技术、自动化技术、精密制造技术等底层技术为支点建立通用技术平台,同步搭建覆盖医疗器械细分领域的专用技术平台,深度满足不同细分领域的产品特性、结构特点以及跨学科、跨专业的特殊工艺技术要求。同时,依托公司完善的质量合规管理体系,公司在血糖管理、心血管、体外诊断等多个市场容量大、增长势头好、技术门槛高、未来潜力大的细分领域加大研发布局力度、实现专用技术突破、强化公司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综合能力矩阵,构建起“通用技术+专用技术+垂直领域多产品解决方案”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累加效应和迭代进化,构筑企业的第二、第三价值增长曲线。在血糖管理领域,公司在一次性注射笔、连续血糖监测仪(CGM)和胰岛素贴敷泵等产品技术及CDMO业务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一次性注射笔作为精准给药的重要创新装置,其适用范围已从传统糖尿病治疗延伸至慢性病长期管理、高值生物制剂递送及体重管理等多元化医疗场景,市场潜力持续释放。公司为国际客户定制开发的胰岛素注射笔全自动化生产项目在2024年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同时,公司自主设计开发的“美好笔”,涵盖一次性可调节式注射笔、预灌封自动注射笔及可调节式储能注射笔三大技术方向的核心研发工作已经完成。另外,公司为客户定制的CGM组件产品已进入交付准备期。CGM主要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实时动态监测,根据灼识咨询统计与预测,全球CGM市场的规模有望于2030年增长至365亿美元。心血管及体外诊断领域的CDMO市场前景广阔,公司将其确立为长期业务拓展的重要赛道。在心血管领域,公司锚定长远战略价值,着眼于节律管理及心衰、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血管介入等重要细分市场主要医疗器械产品的端到端全流程业务。公司成立多个涵盖研发、业务、战略、采购等多部门核心成员的跨部门目标产品和专项技术攻关团队,目前在多个领域和产品技术方向上取得有效突破;在体外诊断领域,公司依托深厚的技术积淀,在微流控芯片、检测类耗材、试剂内包材、仪器精密组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发成果,部分产品已小批量交付验证,未来将结合已有客户需求进一步开拓业务发展空间。此外,公司在骨科、眼科、手术机器人、给药、监护等细分领域也与全球多家头部企业及创新型高科技医疗企业在产品开发、工艺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和成品组装等方面展开合作。3、全球医疗器械头部企业MAH业务公司是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MAH)受托生产企业和合约制造商,已经与包括强生在内的多家全球医疗器械百强企业开展中国本地化产品MAH业务合作,公司依托多年来在国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提供端到端全流程服务的能力积淀竞争优势,将助力公司在中国承接国际医疗器械品牌的供应链本土化业务,争取更多国际品牌在中国本土化MAH业务机会,有效利用“双循环”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4、非医疗业务在聚焦医疗器械CDMO核心业务的同时,得益于公司先进的精密制造技术水平和医疗级品质管控体系,公司获得跨行业非医疗细分市场头部客户的青睐和认可。公司的非医疗业务涵盖个人护理、咖啡、运动、母婴、美容、保健、消费电子等细分市场的各类产品,这些业务源自公司在医疗产品研发技术、品控体系和医用产品制造等方面优势积累的自然延展,致力于满足这些细分市场头部品牌对产品品质的高要求。展望未来,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范围内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卓越的医疗科技服务商,以医疗科技创新为核心,打造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的全球化组织,在多个医疗器械核心赛道,为全球医疗器械细分市场龙头企业客户提供从产品设计开发到高端制造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站式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助力医疗器械产业实现跨越性发展。(二)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1、盈利模式公司主要通过销售医疗器械精密组件、医疗器械产品、精密模具和自动化生产系统等取得销售收入。报告期内,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于销售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2、采购模式公司制定了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建立了《供应商评估和管理控制程序》《采购控制程序》《物料承认流程》等管理流程,按照流程进行供应商开发、合格供应商的选定、物料承认和采购。依据市场、客户以及研发部门的销售预测和物料需求,物料控制及生产计划部门(PMC部)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和生产计划,采购部门通过SAPERP系统编制采购订单,向供应商发出采购指令。供应商物料送达公司后,品质部门根据公司制定的物料《来料检查指导书》对物料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交由仓库入库。3、生产模式公司的生产模式主要分为两种:①基于客户订单和销售预测的“以销定产”生产模式;②基于市场销售规划进行备货式生产。公司医疗器械组件、产品、精密模具和自动化主要为定制化产品,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模式制定生产计划,公司根据订单下达生产任务,实行按单生产、按需生产的模式。公司自主产品主要采取基于市场销售规划进行的备货式生产模式。销售部门制定销售计划,生产供应链部门根据销售计划制定生产计划。目前,公司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惠州大亚湾、深圳龙岗和马来西亚槟城,均已构建了符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体系认证。4、销售模式公司的销售模式主要分为直销和和经销两种。医疗器械组件、模具产品和自动化设备销售主要采用直销模式;公司自主医疗器械产品主要采用经销模式。5、研发模式公司的产品研发模式主要有两种:医疗器械组件产品研发模式和医疗器械成品研发模式。(1)医疗器械组件研发模式医疗器械组件产品均为定制化产品,公司为医疗器械企业客户提供产品开发、工程技术开发和设计转换服务。(2)医疗器械成品研发模式根据公司的战略和市场需求,公司进行研发项目立项,按照《新产品设计开发控制程序》进行设计开发、验证和注册,获取医疗器械注册证、生产许可和备案凭证。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的关键因素未发生重大变化。在医疗器械成品研发过程中,不断积累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能力,更深度的打造为全球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批量生产交付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能力。(三)公司的主要业绩驱动因素从宏观层面看,公司业绩受医疗器械整体趋势的影响,医疗器械及CDMO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公司业务稳步增长创造了从战略层面看,多元化的业务布局是公司长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公司依托在全球家用呼吸机和人工植入耳蜗CDMO市场的优势地位,不断在血糖管理、心血管、体外诊断等多个战略新赛道持续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空间,构筑企业的第二、第三价值增长曲线。从全球化层面看,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巨头多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地区,公司把拓展欧美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的全球业务以及这些企业在中国本地化的MAH业务作为目前市场拓展的重心,据此打造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的全球化组织并驱动公司全球化持续扩张。同时,我们也看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地区医疗器械企业正在高速成长,展开与中国本土医疗器械头部企业以及高潜创新型高科技医疗企业的合作也是公司对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此外,公司的主要业绩驱动因素还包括公司在医疗器械通用技术方面的积累沉淀,在多个新的医疗器械核心赛道产品、技术和工艺的研发创新方面的持续投入所积累的核心专用技术竞争优势,以及贴近客户的全球化生产基地布局和优质的客户1、概述2024年度公司业务的开展情况(1)战略筑基谋增长,多元布局展新篇2023年公司制定了企业发展的远景目标,致力于成为全球范围内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卓越的医疗科技服务商。2024年是公司落实长期发展战略的开局之年,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深化组织变革,严控品质标准,传统优势业务与多元化业务布局取得全面突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94亿元,同比增长19.1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4亿元,同比增长16.11%;扣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83亿元,同比增长22.23%。公司是全球家用呼吸机和人工耳蜗CDMO市场的头部企业。2024年度,公司传统业务的家用呼吸机组件收入同比增长25.58%,人工植入耳蜗组件收入同比增长18.74%,公司在家用呼吸机和人工耳蜗市场的客户均是细分市场的全球龙头企业,主导着细分市场的发展趋势,公司与这两个客户在多年的合作过程中建立了相互依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家用呼吸机行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增长速度远高于医疗器械行业平均水平,公司多年来持续研发投入,不断强化细分市场的领先优势。人工植入耳蜗是脑机接口(BCI)的延伸应用形式,公司密切关注和追踪相关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实际应用。公司着眼长期发展战略,在血糖管理、心血管、体外诊断等多个市场容量大、增长势头好、技术门槛高、未来潜力大的细分领域开展多元化业务布局,构筑企业的第二、第三价值增长曲线。在血糖管理领域,公司为国际客户定制开发的胰岛素注射笔项目已实现规模化量产,自主设计开发的“美好笔”核心研发工作已基本完成,为客户定制的CGM组件产品进入交付准备期;在心血管领域,公司着眼于节律管理及心衰、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血管介入等重要细分市场主要医疗器械产品的端到端全流程业务,成立了涵盖研发、业务、战略、采购等多部门核心成员的多个跨部门的目标产品和专项技术攻关团队,目前在多个领域和产品技术方向上取得有效突破;在体外诊断领域,公司在微流控芯片、检测类耗材、试剂内包材、仪器精密组件等方面已积累丰富的研发成果,并实现多个产品的小批量交付验证。2024年度,公司其他医疗产品组件收入同比增长21.08%,基于公司在多个战略核心赛道的持续深耕与技术积淀、重点产品的迭代升级与革新性突破,以及客户基础的稳健扩张,各项业务正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公司管理团队对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及持续快速增长充满了信心。(2)持续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保障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达1.41亿元,同比增加16.75%,占公司营业收入的8.82%。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攻关,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经验丰富的研发人才,持续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规模,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研发团队战略储备,汇聚行业优秀人才充实研发队伍,这些专家拥有细分领域深厚的研发积淀与创新理念,为技术攻关注入强劲动能。公司优质的研发环境和行业领先的试验设备为研发人员提供了优越的工作条件,构筑起卓越的科研支撑平台,全面激活研发人员的技术原创势能。公司打造了基于通用技术模块化复用与专用技术纵深攻关的开放式研发创新平台。一方面,基于长期服务全球医疗器械头部客户积累的技术基础,公司研发团队将医疗器械组件及产品的开发技术、塑胶和液态硅胶精密模具及成型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共性技术进行系统化提炼与迭代升级,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块化技术矩阵,形成可迁移复用的通用技术平台;另一方面,针对呼吸健康、听力康复、血糖管理、心血管、体外诊断等战略赛道,公司聚焦医疗器械垂直细分领域的差异化需求,组建专用技术平台实施技术纵深突破,通过领域知识图谱构建与工艺技术解耦,持续输出细分领域特定产品的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通用技术平台保障共用技术复用效率,专用技术平台强化细分领域攻坚能力,二者通过动态知识共享机制形成技术协同网络,实现从产品开发设计到最终量产的全流程技术贯通。截至2024年末,公司及合并报表范围内子公司共有授权专利263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38项)及登记的软件著作权36件,共拥有190项商标(其中:境内商标154项,境外商标36项),22项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中: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3项,一类医疗器械备案证9项)。这些知识产权的取得不仅体现了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也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全球产业布局初见成效,资源配置有效协同公司始终围绕主营业务布局未来,致力于成为全球中高端医疗器械精密制造领域的系统方案解决商。公司在大亚湾建设的新产业园以及马来二期厂房均已全部正式投入生产使用,标志着公司在海内外业务拓展和交付能力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大亚湾新产业园的建设,是匹配公司中期市场规划和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战略举措。它凭借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高效的管理体系,实现了产能的显著提升和成本的有效降低,为提升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交付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马来二期厂房完全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公司对海外市场拓展的重要举措。这一设施的建成,有效缓解了公司海外业务增长带来的产能压力,进一步拓宽了海外市场的影响力,提升了公司在国际市场的服务水平和响应速度。为了满足海外客户业务的快速增长需求,公司正在建设马来三期产业基地,建筑面积近10.8万平方米,预期在2025年年底前投入使用,马来三期产业基地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中国境外的交付能力,为公司未来海外业务的拓展和增长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综上所述,公司大亚湾新产业园和马来二期厂房的投入使用,以及马来三期产业基地项目的建设,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保障公司中长期战略在国际国内双循环市场的有效落地。(4)品质体系持续完善,智造能力精益求精公司始终将医疗器械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置于首位,持续推进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升级。公司深耕行业十余载,已构建形成覆盖I类、II类、III类医疗器械的全周期管理体系与生产能力,建成数个符合GMP标准的万级、十万级洁净车间。公司在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上,搭建起符合欧盟CE、美国FDA及中国NMPA法规的研发生产质量体系,获得全球多个主流市场的准入资质。历经全球TOP100医疗器械企业客户及多国监管机构的系统性审核验证,公司持续完善质量管控机制,锻造出经得起严苛检验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专业团队核心能力。报告期内,公司新增II类临床检验器械受托生产资质,成功通过III类无菌成像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心腔内超声诊断导管)药监局现场体系核查,并适应客户需求在FDA中增加了18款产品的合同制造列名,为开拓新业务新市场提供支持。其中深圳美好生产基地率先按照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部署并同步按照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要求建设实验室认可体系,实现了检测流程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体系升级。马来西亚生产基地成功申请FDA工厂注册,大亚湾产业园新增环氧乙烷灭菌资质并通过TUV扩证审核。公司全年通过百余次国内外监管审查,质量体系获多方认可,作为《呼气一氧化氮检测仪校准规范》国家计量技术规范起草单位,以标准建设持续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公司前瞻性布局自动化智能化制造体系,组建专业自动化团队深耕医疗器械生产工艺,自主研发数百个非标自动化项目,集成了高速磁悬浮、无间隙旋转电爪、视觉辅助机器人和恒定负载装置等自动化前沿应用技术,可达成全流程微米级精度的高速高精度装配;自动化加工及装配工序配置了气密性、压力、阻力、高度、电性能和AI视觉检测系统等,实时对生产全流程进行品质监控,精准剔除不良品,实现产品生产和品质检验全流程自动化,显著提升生产效率;此外,公司搭建了基于常用功能模块化的自动化产线开发体系,兼具开发周期短与运行稳定的双重优势,融合MES系统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与品质追溯,在保障医疗级产品安全性的同时,有效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未来,公司将主动融入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主线的科技变革,紧密追踪技术发展脉络,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在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制造体系中的快速应用,持续强化生产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5)加快数字化智能化体系建设,助推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稳步提升数字化发展战略已深度融入公司核心战略规划,公司以构建智能化运营体系为目标,系统推进数智化能力建设。已完成基础架构与安全防护体系的全面升级,同步对SAP、CRM、MES等七大核心系统进行平台化改造,构建起覆盖全业务链条的数据资产管理平台,进一步提升了运营决策响应效率及客户服务满意度。在自动化转型领域,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解决方案正在财务分析、人力资源、供应商管理、质量检测等高频业务场景落地应用,将通过结合动态规则引擎与预测性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业务流程闭环管理。在AI智能体技术快速演进的产业背景下,公司将基于RPA+AI智能体融合架构,逐步构建具备认知决策能力的流程大脑,通过将大语言模型、智能体编排引擎与业务系统深度耦合,形成覆盖“感知-决策-执行-优化”全链路的数字员工矩阵,实现从局部自动化向全域智能化的跨越式演进。公司将持续深化智能体与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的融合创新,构建具备自进化能力的下一代企业智能形态。(6)持续为股东创造正向价值,积极落实“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公司已于2025年1月披露了《关于“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的公告》。报告期内,公司聚焦主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夯实治理基础,健全内控制度,促进“三会一层”归位尽责;高度重视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提高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披露内容,提高信披质量。公司高度重视对投资者的合理回报,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持续与投资者分享经营发展成果,增强投资者价值获得感。2024年,公司在保证经营稳健、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实施了2023年年度分红,合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6,480.88万元。基于对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为维护公司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公司于2024年3月启动了回购公司股份事项。截至2025年3月27日,公司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2,368,84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5825%,最高成交价为29.72元/股,最低成交价为22.80元/股,成交总金额为61,568,589.91元(不含交易费用)。未来,公司将坚持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积极落实“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并根据相关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公司将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为股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回报,与投资者共享发展成果,共同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