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精进电动
- 企业英文名: Jing-Jin Electric Technologies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余平
- 上市代码: 688280.SH
- 注册资本: 59022.1667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1-10-27
- 大股东: 菏泽北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11.81%
- 董秘: Wen Jian Xie(谢文剑)
- 董秘电话: 010-85935151-5224
- 所属行业: 汽车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刘志增、郝建伟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利泽中园106号楼1层103B-4
- 概念板块: 汽车零部件 北京板块 预盈预增 融资融券 新能源车 无人驾驶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2008-02-25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10567235045XY
- 法定代表人: 余平
- 董事长: 余平
- 电话: 010-85935151,010-85935151-5224
- 传真: 010-85935100
- 企业官网: www.jjeglobal.com
- 企业邮箱: tzzgx@jjecn.com,tzzgx@jjeglobal.com
-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博大路20号院金辉时八区10号楼
- 邮编: 100023
- 主营业务: 从事电驱动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
- 经营范围: 研究开发汽车及工业用清洁能源技术、高效节能电驱动技术;批发、零售自行开发的产品、汽车、汽车配件;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开发;转让自有技术;货物进出口;汽车租赁(不含九座以上客车);小客车代驾服务;异地生产汽车电机及控制器。(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注的项目,须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电驱动领域的领先企业。公司定位于高中端市场,为全球客户开发、配套先进的电驱动核心零部件、总成和系统,产品覆盖乘用车和商用车。公司在驱动电机、电力电子、汽车传动、软件控制和系统集成方面拥有先进、全面的技术研发实力。精进电动秉承“追求极致”的企业文化,坚持精益的质量管理,产品技术领先、品质优异,多年来配套国际国内高中端整车客户,获得了多个顶级产品和质量奖项。精进电动总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在上海、山东、河北、美国底特律设有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股票简称“精进电动”,股票代码688280。
- 商业规划: 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中国市场,该行业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电车智能化成为行业发展的明确趋势,而在电池技术、驱动电机技术等关键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和性能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以及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于2025年1月13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销信息,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全年产销稳中有进,产销量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政府继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包括购车补贴、税收优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也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受益于相关政策,国内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产销量双双突破1000万辆,累计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比例为60%,较2023年下降10.4个百分点;插混汽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比例为40%,较2023年提高10.4个百分点。插混汽车的增长迅速,成为带动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新动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方面,在2024年的下半年,以月为单位的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已经突破了50%,以年份计,则是刚刚突破40%。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方面,2024年,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占率达到65.20%,比2023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展望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核心主题。相关机构预测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有望实现超过30%的年增长率。这主要是由于油电形势逆转,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加速转变,国内消费刺激政策延续,以及车企加速新能源转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发展趋势上,插混增程车型将向纯电化发展,大电池和超长纯电续航成为趋势;受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影响,新能源汽车出口主要以插混、增程车型为主,以应对贸易壁垒和全球用户需求。2024年,精进电动在董事长余平的带领下,吹响了“向优秀的制造企业转型”号角。在长期的研发和创新成果的推动下,公司在2024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业务增量。但是,公司也认识到随着产业成熟度的增加,市场竞争的重心已经从技术核心转向了质量、成本和交付的运营核心;没有强大的制造运营和成本控制的能力,再多的创新和技术、再多的市场机遇,都无法构建优质、稳健、可持续的经营。围绕“向优秀的制造企业转型”的目标,公司在制造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让更多的优秀的人才向制造运营转型,重塑了制造组织架构并强化了管理。公司建立了高效,实用的制造数据报表体系,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有效地改善提高运营效果。公司在2024年持续优化公司不同地区的生产和运营,提高生产基地的集中度和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在过去一年里,公司的“大系统”业务取得了重大突破,公司配套国内主要车企越野车型的前后三合一电驱和增程发电机系统投入量产,并通过关键的核心技术树立了行业标杆;配套欧洲大型整车厂的小型三合一电驱动系统获得定点,未来投产后将可能成为公司历史上批量最大的产品;配套国内主机厂的混动电驱系统即将在2025年投入量产;更重要的是,公司终于突破了全球行业非常具有价值的一个细分市场,赢得了一款欧美畅销车型的业务;该项目的体量、技术壁垒和整车品牌形象将成为公司未来高速发展的又一个加速器。具体而言,公司2024年经营情况主要如下:1、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总收入130,490.06万元,同比增加50.64%。公司营业总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主要原因系公司主营业务中的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和技术开发与服务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收入比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其中乘用车和商用车电驱动系统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乘用车电驱动系统方面,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2023年末投产的国内项目开始逐渐放量。除此之外,2024年新投产的国内乘用车产品也进一步拉动了收入的增长,所以乘用车电驱动系统收入增长较为明显。商用车电驱动系统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和国外客户需求都有增长,需求的增长拉动了相关产品的销售收入。技术开发与服务收入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多项客户的开发和服务工作,所以技术开发与服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较多。以下为公司主营业务中各业务板块2024年与2023年营业收入的变动比较: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47.68%,其中乘用车电驱动系统增长82.75%,商用车电驱动系统增长11.39%。乘用车电驱动系统营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2023年末投产的国内项目开始逐渐放量,除此之外,2024年新投产的国内乘用车产品也进一步拉动了收入的增长,所以乘用车电驱动系统收入增长较为明显。商用车电驱动系统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和国外客户需求都有增长,需求的增长拉动了相关产品的销售收入。技术开发与服务收入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多项客户的开发和服务工作,所以技术开发与服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较多。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3,641.33万元,较去年同期亏损减少24.3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8,939.83万元,较去年同期亏损减少19.87%;基本每股收益-0.74元,较去年同期亏损减少24.49%。具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主要系随着公司2023年和2024年投产项目开始放量和产品需求的增加,报告期产品销量和收入大幅增长;另外,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多项客户的产品开发和服务工作,技术开发与服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较多。以上收入的增加,改善了公司毛利,对净利润的改善影响也较大。报告期内,公司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39.97万元,较去年同期改善103.74%,主要系本期销售收入增加较多,导致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增加所致。2、研发和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投入研发费用11,099.13万元。公司仍然围绕着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的各大总成,多方向推进研发项目,重点加大高度集成化的乘用车和商用车“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的研发成果主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乘用车领域,公司的电驱动系统的研发持续取得突破,多个项目已经或正在全球市场走向量产。公司为国内某大整车集团开发的用于越野车的高功率、高转矩三合一系统于本年度投产,该三合一系统运用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控制器、高性能扁线电机、电磁差速器锁等先进技术,是公司在高中端SUV、越野车电驱系统方面的代表性产品。为车型开发的一体化增程器总成也投入生产,该系统采用扁线,油水复合冷却技术,有效提升额定功率;电机和发动机曲轴一体化设计有效地减少零部件,缩小体积,降低系统重量,同时实施主动减振功能,获得极佳的NVH性能。公司在交付一汽、上汽、奇瑞等的乘用车扁线电机产品在2023年、2024年逐渐量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产品的量产工艺性,实现了产品的达产稳定交付。为国内一个知名乘用车品牌配套的三合一系统基本开发完毕,进入量产前准备。公司开始开发一个三合一总成系统,该系统集成了高效扁线绕组,两级减速器和成熟可靠的控制器,该系统已经获得全球知名主机厂定点。公司还进行了新一代油冷电机技术和扁线电机技术开发工作,目标是进一步提升电机性能,为开拓高性能乘用车和商用车电驱桥市场奠定良好基础。在商用车领域,本年度公司持续投入商用车多合一系统的升级和开发,包括小型混联系统,为降低商用车电驱动系统成本、减轻重量、提高可靠性开发了新一代深度集成的一系列纯电三合一系统。围绕从轻型到中重型的商用车驱桥技术方向,继续完善商用车扁线电机产品谱系,实现了轻卡、客车到中重卡的全面覆盖,其中轻卡扁线桥驱电机稳定量产,客车扁线桥驱电机开展了各项验证并即将量产。中重卡电机产品在多个客户实现了样车装车,部分客户的中重卡桥驱电机实现了量产。在非汽车用领域,为国际客户开发的电动摩托车驱动电机完成了所有试验验证,实现了量产交付。在传动核心技术方面,公司独创的直磁型双稳态电磁离合器应用到了多种产品中,配套国内知名越野车型品牌。双稳态电磁离合器是公司多年在电磁离合技术方面研发的最新成果,是公司在高中端电驱动总成和传动产品中的关键的差异化技术之一。双稳态电磁离合器技术目前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但从技术研发方面,据公司了解,除精进电动外,暂未有其他有能力开发相关产品的国内企业。国际企业里,也仅有几家头部企业具有相关产品的研发能力。公司自主研发的双电机多合一集成化动力总成,采用双稳态离合器作为双电机轴的锁止装置,对比传统的双电机技术,提高了安全性和动力性,特别是在越野车上,提高了脱困能力,目前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已经完成关键的设计验证工作。除以上多合一系统外,公司还投入了更高集成化度和高产值系统的开发工作。该系统定位全球市场,适配高中端车型,公司已向客户交付样机,并搭载整车验证。该系统的研发将会为公司的产品开拓新的应用市场。在控制器领域,除了配套精进电动的电机系统和多合一电驱动系统以外,单体控制器的研发和产业化也取得了很多进展。为大众商用车集团开发的800V高压碳化硅控制器已经完成开发,进入了小批量生产阶段。为北美客户电动重卡桥配套的800V碳化硅控制器,已完成主开发任务,开始小批量生产。公司采用国产自主研发的多核MCU芯片及国产碳化硅器件的控制器已经配套乘用车项目,进入批量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芯片卡脖子问题。为国内一个知名乘用车三合一系统配套的控制器已经完成开发,整个系统进入量产前准备。在软件系统领域的软件功能安全开发方面,研发部门继续完善算法和强化软件功能,包括热量回收,降低共模电压,优化两档箱系统换档过程算法等工作,可以实现提升车辆在冬季的舒适性和电池性能和减低变速箱换挡时间等功能。报告期内,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新增境内已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境外已授权专利达到36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累计拥有软件著作权26项,境内已授权发明专利61项、实用新型专利332项、外观设计专利125项、境外已授权专利176项。3、业务合作和产品市场公司业务聚焦产品技术领先,客户构成主要为行业内的头部企业,比如Stellantis集团及其旗下多个品牌和产品平台、福特汽车、中国一汽、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奇瑞集团、小鹏汽车,商用领域的比亚迪、宇通集团、福田集团、中通客车、庆铃汽车、汉德车桥和东风集团等。公司在不断拓展国内业务的同时,利用领先的技术,突出的研发能力和国际化的研发和管理团队优势,以精进北美为桥头堡,积极开拓海外业务,扩大北美基地的业务规模。公司除了与国外的Stellantis、TRATON集团及其下属的MAN、斯堪尼亚、大众商用车、艾里逊、PlasticOminum(彼欧集团)等著名传统企业及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紧密的业务关系外,也积极开发海外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客户,并且与这些客户开展了多项目和多方面的合作业务,为未来公司海外业务的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利用在电驱动领域积累的技术和know-how,开拓了电动摩托车和非车用新能源电驱动系统的市场。公司获得欧洲电动摩托车驱动系统量产定点,并已经于本年度投产。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