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主要从事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营范围:药品生产;药品委托生产;医用口罩生产;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生产(Ⅱ类医疗器械);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生产;消毒剂生产(不含危险化学品);化妆品生产;药品进出口;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医用口罩零售;医用口罩批发;中药提取物生产;中草药种植;中草药收购;地产中草药(不含中药饮片)购销;食用农产品初加工;食用农产品零售;食用农产品批发;化妆品批发;消毒剂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劳动保护用品生产;劳动保护用品销售;日用化学产品制造;日用化学产品销售;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制造;产业用纺织制成品销售;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广东万年青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历史可追溯至1891年,前身为汕头广生堂,至今已有133年的历史。
不仅是一家拥有高新技术的现代化制药企业,更是中华老字号品牌的杰出代表。
公司拥有101个药品批文,其中10个为独家品种,4个为独家剂型,32个原研产品,16个列入国家基药,39个列入国家医保;涵盖“片剂、小容量注射剂、合剂、颗粒剂”等11个剂型,胆道类、降糖类、补益类等13个用药领域,企业先后被评为“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国医药百强企业”、“全国中成药50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等。
产品种类繁多,剂型齐全,其中,消炎利胆片、胆石通胶囊、石淋通片和脑力宝丸等多个产品获国优和部优称号;益心丸、珠贝定喘丸、穿心莲片、补血当归精等多个产品获省优产品。
“万年青”获“广东省著名商标”。
万年青将继续坚守中华老字号的荣誉与使命,不断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
秉承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研发出更多优质、安全、有效的药品,为全球患者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同时,我们也将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医药文化,让“万年青”品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1、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公司深耕大健康产业核心领域,以中医药为核心,同步拓展医疗及健康消费品业务。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精髓,其传承发展源远流长。
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医药既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资源,也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健康需求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凭借"防治结合"的独特模式和"未病先防"的健康干预理念,在慢性病管理、亚健康调理及康复保健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持续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文化传承创新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与“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国家从战略层面持续完善中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
为推进“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的实现,深入实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和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国家及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医药与传统医学创新发展、完善监管的政策文件与措施,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
如:2025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聚焦全面提升中药质量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两大目标。
文件提出五大核心举措:强化全链条质量管理、提升标准体系、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完善监管机制以及优化政策环境,旨在构建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支撑。
2025年3月25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实施2025版《中国药典》有关事宜的公告,新版药典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对中药饮片标准体系进行系统性升级,涵盖品种收载、质量控制、安全性要求等多方面变革,推动行业向规范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2025年4月7日,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印发《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十个方面重点任务,以培育和发展健康消费领域新质生产力,提升健康商品和服务供给质量。
其中,在引导健康产业多元发展方面,支持发展生物医药等健康产业;在宣传推广健康理念知识方面,积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开展中医养生保健、营养指导、药膳食疗等活动。
2、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仍为药品的生产和销售。
公司秉承“用心守护人类健康”的使命,坚持创新驱动,以药品为核心,另外重点培育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健康消费品两大业务板块,构建“中药+”发展格局,通过产业链协同发展,致力于构建覆盖“预防-诊疗-康复”的大健康产业生态体系。
3、公司的经营模式(1)研发模式公司致力于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重点打造古代经典名方、医疗机构制剂、仿制药、创新药及重点品种二次开发等的专业研发平台,围绕公司战略核心领域投入,目前建有博士工作站、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与汕头大学进行产学研战略合作,立足核心优势,统筹推进各平台协同发展。
此外,公司根据对行业趋势的研判,以市场需求、公司战略为导向,整合内外部资源,通过自主研发、联合研发、委托研发等多种研发模式,聚焦核心治疗领域,构建短、中、长期的产品管线布局,为公司未来产品多样化、梯队化、持续化且具有技术壁垒提供了战略保证,不断夯实公司未来高质量发展基础。
(2)采购模式公司设有专门的采购部门,全面统一负责公司研发、生产、经营所需物料、物品等对外采购工作,保证公司研发、生产、经营工作的正常进行。
根据研发、生产、经营计划确定中药材、原辅材料、生产设备、包装材料、试剂耗材、办公用品、物品等采购方案,采购部严格执行采购订单及采购付款管理等制度和流程进行采购,合理控制物料采购价格、库存,降低资金占用。
针对中药材大宗交易,公司结合中成药、中药饮片的生产计划以及预计交易需求量,通过对产业链的深入研究,综合考虑各种药材的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按照公司库存情况进行机动灵活、科学合理的采购,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公司采购成本,实现专业化的采购管理模式。
(3)生产模式公司严格执行GMP规范组织产品生产,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计划管理,根据销售计划制定月度生产计划,将销售与生产等环节紧密联系,实现从销售到生产的信息优化和共享。
销管部根据各事业部提供的各产品年度销售预测以及分解的月度销售计划,综合近3月销售情况及实时库存情况,制定生产产品的品种、数量、规格和进度要求的生产主计划并下达给生产技术部。
生产技术部每月核对物料产品库存量、根据生产能力与生产计划的匹配度,依据任务优先级安排车间进行生产。
生产各车间严格执行生产技术部分解计划,严格按照生产工艺规范组织生产。
质量管理部做好来料质量控制、中间产品质量控制、成品质量控制;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各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良好运行。
(4)销售模式公司药品的销售模式主要采取“经销分销+直营”相结合的模式。
经销方面:公司成立一、二、三终端及商务的销售队伍,依靠专业学术推广队伍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推广活动,从而提高公司医药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同时在全国或部分地区进行精细化招商,由经销商为公司提供分销配送服务,公司为经销商提供学术支持,通过经销商的销售渠道实现对医疗和零售终端的覆盖。
直营方面:通过与国内上市龙头及头部连锁药店合作销售,业务覆盖至各区域城市主流门店,公司市场部向连锁药店店员开展专业培训、部分门店开展患教活动,为消费者提供公众健康知识等活动,形成品牌影响力,确保产品销售持续健康成长。
为顺应互联网时代医药行业变化,公司倾力打造集药品直采、经营赋能于一体的“F2B”自有平台——万药直采,我们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以“精品专销直供”为理念,通过大数据应用为基础,构建标准化、智能化高质量稀缺精品中成药F2B平台,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好产品。
4、主要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478.0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40.63万元,增长1.5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22.49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232.87万元,下降147.83%;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074.24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930.02万元,下降225.53%。
报告期内,公司利润下降主要受新拓展的“两翼业务”仍处于市场培育期的影响,阶段性投入导致成本显著增加。
具体包括:①新业务板块拉低营业毛利以及受联营企业投资收益影响,合计减少利润690.45万元;②新业务拓展导致管理人员薪酬及差旅办公费增加428.25万元;③新增场地租赁导致装修费、租赁费及相关融资成本上升,合计增加费用398.51万元。
除此之外,因公司新增对外投资导致可理财的闲置资金减少,本期理财收益同比减少314.47万元;同时因长账龄应收账款占比提高,计提信用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增加213.55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大健康产业,通过深化内部资源和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了以药品为核心,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健康消费品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发展体系。
具体经营业务板块情况如下:(1)药品业务报告期内,中成药业务仍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药品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4,110.85万元,同比上升7.62%。
其中,参芪降糖片因集采中标,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9.71%,实现销售收入5,855.63万元,同比上升1.51%。
(2)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业务公司通过独资设立或与知名成熟医疗品牌合作投资的形式,进行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领域的布局,并在汕头市核心区域打造“万年青国际医疗港”。
医疗港业务涵盖母婴护理、全科医疗、睡眠医学、健康管理、中医康复理疗、药品零售等。
报告期内,医疗港各业态仍处于市场培育期,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业务板块实现营收922.05万元。
(3)健康消费品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开展的健康消费品业务主要包括中药饮片及燕窝等健康食品,实现销售收入351.17万元,虽占公司整体营收比重较低,但中药饮片已形成规范化生产能力和质量认证资质,并拓展有450个中药饮片品种,与现有业务形成研发协同、渠道共享和品牌联动,显现产业链协同价值。
公司现拥有101个药品批准文号,其中32个为原研首创产品,10个产品为独家品种,4个产品为独家剂型,16个产品列入国家基药目录,38个产品列入国家医保目录。
目前主要产品线聚焦胆道类、降糖类、心脑血管类、感冒类、补益类等中医优势领域,具体如下:。
公司前身广东省汕头制药厂于1981年3月16日成立,主管单位为汕头市医药联合总公司,经济性质为全民所有制。
1992年12月5日,汕头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汕头市医药联合总公司转为经济实体有关问题的批复》(汕府函[1992]269号),批准汕头市医药联合总公司及其所属企业调整改组为三个独立经济实体,其中广东省汕头制药厂划为万年青集团下属企业。
2002年9月5日,汕头市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同意汕头制药厂与市侨银医药有限公司资产重组、易地改造的批复》(汕府函[2002]124号),同意广东省汕头制药厂先资产重组、易地改造,后进行企业整体改制的实施步骤。
同意广东省汕头制药厂以经评估审核的净资产与侨银医药进行资产重组。
为尽快开展易地改造工作,先由万年青集团和侨银医药分别出资300万元和700万元,办理将“广东省汕头制药厂”变更为“广东省汕头制药厂有限公司”的手续。
2002年9月8日,万年青集团和侨银医药签订《出资协议书》,分别出资300万元和700万元共同设立广东省汕头制药厂有限公司。
2002年9月9日,汕头市立真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汕立真师验字(2002)第72号《验资报告》,“经我们审验,截至2002年9月9日止,贵公司(筹)已收到全体股东投入的注册资本人民币壹仟万元整(RMB10,000,000.00)。
各股东均以货币出资”。
2002年9月12日,广东省汕头制药厂有限公司取得了汕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下简称“汕头市工商局”)核发的4405001002265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018年7月2日,万年青有限召开股东会,万年青有限全体股东共同作为发起人签署《广东万年青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筹)发起人协议》,同意公司整体变更为广东万年青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经审计的截至2018年5月31日的账面净资产为基准,折合为股份公司股本12,000万股,余额计入资本公积金,整体变更设立广东万年青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8月6日,公司取得了汕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9144050019272917XC号《营业执照》 2017年12月,报告期内第一次股权转让2017年12月18日,经公司股东会决议,广东万年青药业有限公司将其持有占公司注册资本的0.0729%股权以人民币86万元转让给珠海横琴依星伴月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将其持有占公司注册资本的4.2373%股权以人民币5,000万元转让给广东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将其持有占公司注册资本的2.5424%股权以人民币3,000万元转让给郑兆龙。
2017年12月21日,公司办理完毕相关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2019年10月,报告期内第四次股权转让2019年10月25日,郑兆龙与海宁海睿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双方协商约定,海宁海睿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受让郑兆龙持有的3,050,880股股份,占万年青制药总股本的2.5424%,股份转让价款为3,360万元。
2019年12月,万年青制药股权调整2019年10月15日,海铂星一号召开2019年第二次全体合伙人大会,会议决议通过《对海铂星一号进行清算》和《海铂星一号的清算方案》。
根据《海铂星一号的清算方案》,各有限合伙人按照在海铂星一号中的实缴比例继承海铂星一号原本于万年青制药的所有权益。
2019年12月18日,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出具编号为(穗)工商登记简销字【2019】第10201912160160号《企业核准简易注销登记通知书》,对海铂星一号申请简易注销登记予以核准。
2019年12月,报告期内第五次股权转让2019年12月20日,李晓宇与张印发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双方协商约定,张印发受让李晓宇持有的1,016,951股股份,占万年青制药总股本的0.8475%,股份转让价款为1,1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