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珠海博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博杰股份 - 002975.SZ

珠海博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20-02-05
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企业英文名
Zhuhai Bojay Electronics Co.,Ltd.
成立日期
2005-05-30
注册地
广东
所在行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博杰股份
股票代码
002975.SZ
上市日期
2020-02-05
大股东
王兆春
持股比例
16.06 %
董秘
黄璨
董秘电话
19925535381
所在行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会计师事务所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秦劲力;李哲
律师事务所
北京德恒(深圳)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珠海博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440400775088415F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注册地
广东
成立日期
2005-05-30
法定代表人
王兆春
董事长
王兆春
企业电话
19925535381
企业传真
0756-8519960
邮编
519075
企业邮箱
zhengquan@zhbojay.com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科旺路66号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工业自动化设备与配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

经营范围:一般项目:软件开发;软件销售;电子测量仪器制造;电子测量仪器销售;电子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专用设备销售;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制造;智能基础制造装备销售;专用设备制造(不含许可类专业设备制造);机械零件、零部件加工;机械零件、零部件销售;包装专用设备制造;包装专用设备销售;智能家庭消费设备制造;智能家庭消费设备销售;机械设备研发;机械设备销售;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租赁服务(不含许可类租赁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珠海博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深耕智能制造领域近20年,已成长为一家专注于智能制造领域工业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覆盖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帮助客户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良品率。

在多年非标设备研发及行业应用经验积淀中,总结并形成了运动控制、人工智能、机器人软件算法等平台化模块,以及射频、声学、电学、光学等各项功能技术模块。

公司基于技术同心圆战略,利用平台化、模块化技术,采用“积木式搭建”方式,实现快速交付、快速迭代、高效低成本的研发与生产,进而在行业应用领域、客户开拓及新产品开发方面形成较强的延展性和竞争力,并开发了自动化测试设备、自动化组装设备、工业机器人和整线自动化设备,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多类型、多型号产品系列。

公司业务涵盖消费电子、大数据云服务、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被动元器件等众多行业领域,主要客户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主,包括META、微软、思科、谷歌、亚马逊、高通等全球著名高科技公司,以及比亚迪、鸿海集团、广达集团、仁宝集团等全球著名电子产品智能制造商;同时,境内业务拓展持续稳步推进,公司服务的终端客户包括舜宇光学、风华高科、麦捷科技、顺络电子、蔚来、大疆等。

商业规划

(一)整体业务情况分析公司深耕智能制造领域近20年,行业地位突出,在多年非标设备研发及行业应用经验积淀中,总结并形成了运动控制、人工智能、机器人软件算法等平台化模块,以及射频、声学、电学、光学等各项功能技术模块。

公司基于技术同心圆战略,利用平台化、模块化技术,采用“积木式搭建”方式,实现快速交付、快速迭代、高效低成本的研发与生产,进而在行业应用领域、客户开拓及新产品开发方面形成较强的延展性和竞争力,并开发了自动化测试设备、自动化组装设备、工业机器人和整线自动化设备,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多类型、多型号产品系列。

同时通过外延并购方式推进落实公司在半导体晶圆与封测设备、车载摄像头模组领域的布局。

公司坚定贯彻大客户战略,在技术创新浪潮中,寻找产业链新需求点,基于多年服务大客户所积累的技术能力基础,寻求从设备供应商向零部件供应商的战略转型。

公司在持续为海外大客户提供测试设备过程中,同时与客户在未来产品技术创新发展趋势保持深度的交流,客户反馈其新型产品部分零部件存在供应链无法匹配、供需不对等等的痛点,如部分新型产品中存在热管理或精密件等相关零部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痛点,而公司基于在为客户提供测试过程中积累了成熟的热管理、精密件等相关方面的技术储备和解决方案,就客户反馈其新型产品中存在零部件的相关需求共同进行探讨、研究,并输出解决方案,以期满足客户需求,贯彻落实公司服务大客户战略,进而寻求公司从设备供应商向零部件供应商的战略转型。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2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7.48%,主要是受科技创新及行业因素影响,公司相关业务实现增长:1、公司数据云服务和AI服务器业务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在客户北美云服务供应商中保持增长,G客户订单同比实现倍增,N客户全年订单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2、上半年AI眼镜订单实现高速增长,2025年已获得M客户智能眼镜测试与自动化项目近亿级新增订单。

3、MLCC市场需求快速恢复,推动公司六面体设备订单稳定增长,高速测试机逐步放量,而叠层机作为MLCC制程中的核心高价值量的生产设备,目前公司的叠层机设备已通过客户原型机验证,获得国内行业头部客户小批量订单。

4、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持续服务国内行业头部客户,车载镜头与装配测试自动化线体业务实现亿级规模销售,上半年已完成部分量产交付。

而出口欧洲智能座舱装配与测试线体,目前正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同时公司积极扩充客户群体,业务扩展至德系汽车部分主要品牌:宝马、奥迪、大众、斯柯达等。

下半年公司将积极准备跟进新一代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测试增量需求市场。

(二)具体业务板块分析公司主要产品应用领域的经营及产品情况简要分析如下:公司在射频、声学、电学、光学等各项功能技术模块方面形成的自主研发的工艺及技术,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部件,有效地保障了公司在多行业领域内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需求的高精、高速、高稳定性的自动化测试装备。

随着下游行业对个性定制化需求不断提升,公司顺应行业发展的方向及机遇,通过开发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向客户提供自动化测试和自动化组装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单站设备向多站联线设备、大型整线设备逐步升级演进。

1、大数据及AI算力领域(1)深化测试及自动化能力根据IDC预计,2025年全球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升至创纪录的3,660亿美元,同比增长44.6%,大数据云服务和算力相关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及新增需求增长迅速,公司作为“AI算力硬件全链路制程与测试”的中国科技设备供应商,业务覆盖AI算力硬件所需的被动元器件生产、检测,到AI服务器、智能机器人的测试及自动化。

目前公司在大数据云服务和算力服务器领域内公司已实现全球知名客户的全覆盖。

在产品和技术层面,公司已实现从模组到整机全工段的测试能力布局。

除了传统的ICT/FCT技术,公司通过持续深度研发测试技术,成功开发了BSI和ICTInline等硬板测试系统,进一步奠定了行业领先的地位;推出服务器主板自动化组装测试一站式高端解决方案,通过公司产品不断技术提升、推陈出新,极大提升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加深了与大客户的合作关系。

公司面向全球及国内知名服务器厂商全面供货,包括英伟达、戴尔、亚马逊、微软、思科等国际知名厂商,以及紫光、浪潮、阿里巴巴、腾讯等国内头部厂商。

同时,为了更好响应客户诉求,公司在墨西哥、越南、印度、美国等地建立海外工厂,成为走向国际的中国电性能测试厂家之一。

根据北美四大云厂商谷歌、微软、亚马逊、Meta公布2025Q2财报,相关公司的云业务的营业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同时AI基础建设相关的资本开支不断上行,显示市场算力需求仍处于持续扩张阶段。

公司将重点开发行业龙头N客户在AI算力领域的新业务机会,主要为其实验室自研服务器产品提供检测及自动化设备,并已获得VendorCode。

公司从2024年为N客户提供ICT解决方案,到2025年提供ICT+功能测试解决方案,未来将进一步推进为N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包括不限于:ICT、BFT、制程与工艺自动化,以扩大业务规模。

并为进一步服务全球客户,公司将持续投入在中国台湾地区、越南、墨西哥、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业务布局;报告期内,墨西哥地区业务已实现千万级的项目交付。

AI算力需求爆发性增长导致的芯片功耗大幅提升,突破了风冷的散热极限,液冷技术成为新的行业发展痛点。

公司跟随客户技术发展需求,在测试解决方案中已植入液冷方案,并实现出货,积累了液冷相关技术,例如自主研发了液态金属散热器和微通道分层式水冷头等部件。

自研液冷模组本期公司在大数据云服务领域的设备销售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17.99%。

2、消费电子领域在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移动终端作为电子工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用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终端向智能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使其成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除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外,智能手表、VR/AR等智能可穿戴电子产品也逐步切入人们的生活,相关产品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

(1)探索人形机器人测试能力同时,公司布局标品设备,强化设备通用性,通过在未来增长潜力大的下游应用领域布局所需的制程或检测相关设备,实现主业天花板突破。

基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IMU&力传感器、Camera测试技术,适配人形机器人平衡控制、避障和运动轨迹跟踪高精度需求,研发出1弧秒精度的IMU传感器测试平台;针对人形机器人电子眼观测与电子皮肤触觉需求、麦克风收音需求,研发适配人形机器人camera与力传感器与麦克风检测技术。

为公司进军人形机器人测试板块,实现零的突破。

(2)夯实传统测试能力一方面,公司基于已有的射频、声学、电学测试技术优势,持续为下游客户各产品线的持续更新及生产提供相关自动化设备,夯实公司的基本盘业务。

公司继续围绕大客户科技创新的发展动向,持续投入研发,在技术布局上做延伸和延展以满足其在生产制造环节的检测需求,传统强项电学和射频相关能力上不断拓展产品线。

根据维深信息报告,2024年全球AI眼镜销量234万台,预计2025年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550万台。

而小米、阿里巴巴等大厂在2025年已陆续跟进发售AI智能眼镜,伴随着AI智能眼镜软硬件升级、大厂新品发布将持续推动AI智能眼镜市场规模的扩大,公司作为AI智能眼镜上游供应链企业,公司射频、声学等测试及自动化设备需求也将受益。

(3)拓展光学和视觉检测能力下游众多知名客户在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VR/AR/XR/AI眼镜等新品的持续推出,扩展了对公司设备的需求和应用场景;公司持续研发投入,持续拓展加强光学和视觉检测能力。

经过过去数年研发储备,当前公司已储备一批光学检测相关设备,例如:核心部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玻璃盖板、曲面玻璃AOI测试设备;手机摄像头组装测试设备,自主研发AA技术、调焦算法、近三十种成像质量分析算法等核心技术,提供用于主动对准(AA)、对焦、校准、终测等多种组装测试设备;基于自研AR光机图像分析算法、AA算法、RGB屏幕终检算法等核心技术的XR光学模块组装测试设备、AR/VR光机/屏幕检测核心部件、VR透镜模块成像质量测试机台,包括面阵式色度仪,人眼仿生镜头,潜望式镜头等,提升AR&VR领域的光学测试能力等。

通过深度调研客户需求,筛选潜在AOI项目,预计下半年向客户交付首台AOI样机,开拓AOI业务未来发展潜能。

报告期内,公司消费电子行业设备及系统相关业务占比40.01%。

3、半导体设备及被动元器件领域本期公司在半导体领域仍以持续的研发投入为主,并结合自身技术优势,针对半导体前后道制程相关环节,推出多套解决方案,并持续向更多生产环节进行设备和解决方案拓展及布局。

公司实现半导体封装测试分选系统系列产品储备,包括高速分选系统、MEMS温度压力测试刺激系统、MEMSIMU测试刺激系统、存储类、MCU类IC器件测试系统。

同时,通过外延并购完成子公司博捷芯的收购,在半导体切割设备领域实现布局,已拥有较成熟的半导体切割技术,成功研发多款4-6寸、8-12寸及12寸等多款划片机设备,已通过下游客户测试认证,并进入市场突破阶段。

被动元器件领域方面,公司已有量产设备对标国际同行,可实现进口替代,突破进口高端设备中的关键技术,目前公司已覆盖超过50%价值量的MLCC核心制程设备。

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全面覆盖国内头部元器件厂商,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实现对欧美、日韩市场的设备销售。

伴随国内下游产业复苏,报告期内,相关设备收入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增长43%,实现了较快速的增长。

根据赛迪顾问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中心的报告,随着5G通信、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张,MLCC的市场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从2024年的231.3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334.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3.0%。

同时公司持续投入研发,向上游更尖端、更精密的被动元器件领域进军,突破进口高端设备中的关键技术,支持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高精度被动元器件的国产化,协助国内行业实现高精度被动元器件被限制发展问题的解决。

公司已发布多款在国内具有行业领先性的设备,提高了公司成套解决方案的完整性。

如六面机方面,实现多系列产品布局,覆盖电容、电阻、电感多应用市场,已成为公司拳头产品;基于深度学习的一体电感2D+3DAI六面外观检测设备,实现了元器件高精度尺寸、共面度测量,运用3D成像技术解决立体特征缺陷(凸起、凹陷等)2D视觉检测难点。

0201电容(英制)13000pcs/min高速AI六面外观检测设备实现了批量推广,将分选效率提升30%;顺利实现了六面机在韩国和马来西亚的交付,为持续开拓海外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测包机方面,成为国内客户唯一一家搭载AI技术的0201电感测包机成功批量导入的设备供应商,形成批量发货并成功开拓台湾市场;八轨高速测试机方面,成功开发第三版MLCC高速测试分选机,主要性能指标已经达到与进口设备相当的程度,最高速度可达到20000pcs/min,并已取得国内客户的认可,开始批量推向市场,技术的成熟,客户的需求快速增长,已实现多家客户的销售订单,成为新的业绩增长极。

第二代技术叠层机,在高容超微领域,实现了业界首创切割除尘和业界首创CCD在线缺陷和精度检测的先进技术,产品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并实现产品化,推进公司MLCC设备产线化发展,满足市场高端产品增产需求,持续创造产品商业价值。

目前已实现订单销售。

产品高价值量、市场需求高,未来有望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六面机高速测试分选机叠层机4、新能源汽车领域2024年12月,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拟使用5,750万元的自有资金通过股份转让取得珠海广浩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浩捷”)25.00%的股权。

此外,公司与广浩捷部分股东签署《表决权委托协议》,公司受托行使其合计持有的广浩捷37.6343%股权对应的表决权。

交易完成后,公司合计控制广浩捷62.6343%的表决权,广浩捷成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广浩捷为国内摄像头模组检测及自动化设备垂直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具备ADAS车载模组AA组装与标定的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CODAA、景深AA等先进算法。

经过数年布局,已成功拿下国内新能源车龙头企业车载摄像头相关设备订单,成功切入新能源汽车电子“智驾”领域。

GISAAMR眼镜双工位自动AA组装机Pancake镜片极化轴角测试机第二代MEMS侧面雷鸟AR光机组装+阴影双工位AR眼镜AA组装机+logo+阴影车载摄像头AA主动对位耦合设备自动终检机组装全自动+测试半自动线体核心工序全自动线体n-Line全自动组装测试线体在国内新能源汽车“智驾平权”浪潮的大背景下,公司将持续围绕大客户业务发展挖掘需求,整合公司内生增长和外延并购形成的汽车电子相关设备团队的技术、产品、管理、交付等多维能力,推进业务多元化战略落地。

业务与产品方面,公司设备产品完成覆盖下游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主要应用场景,涉及4D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车载屏、EV、传感器等多类产品检测及自动化设备。

4D毫米波雷达组装测试线车载屏线体客户方面,公司已与OEM厂商Tesla、BYD,以及Tier1头部企业BHTC、MARELLI、Valeo、BRUSA、三菱电机、村田新能源、赛恩领动、轩辕智驾、德赛西威,以及CM工厂富士康等深化合作。

交付方面,公司已具备车载屏自动化组装测试线、车载摄像头自动化组装测试线(FOL前段到EOL后段全自动组装测试线)、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自动组装测试线等多个产品交付能力和交付经验。

组织层面,通过组织赋能、流程再造,形成既有纵向技术创新、横向资源整合、又有跨部门、跨区域、跨国家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高效运营的新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汽车相关设备业务收入占公司营收占比约24.73%。

发展进程

博杰有限系由自然人王兆春、付林和成君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其中王兆春以货币出资25.00万元,付林以货币出资15.00万元,成君以货币出资10.00万元。

2005年5月16日,珠海岳华安地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岳华安地验字2005-01-0386”《验资报告》,确认博杰有限成立时注册资本已足额缴纳。

2005年5月30日,博杰有限取得了广东省珠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4404002055489。

2018年1月2日,博杰有限召开股东会,全体股东同意将博杰有限整体变更为珠海博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同日,王兆春、付林、成君、陈均、曾宪之、王凯、博航投资、博望投资和博展投资等全体9名股东共同签署《珠海博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筹)发起人协议》,约定由全体股东以其持有的博杰有限截至2017年9月30日经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深圳分所审计后的净资产21,796.45万元出资(“天健深审(2018)1号”《审计报告》),按1:0.2294的比例折股,折合股份5,000.00万股,其余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博杰有限整体变更为珠海博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后股份公司股本为5,000.00万元,股份公司设立后各发起人持股比例不变。

2018年2月6日,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博杰有限整体变更设立股份公司的发起人出资进行了验证,并出具了“天健验〔2018〕3-4号”《验资报告》,确认截至2018年1月17日止,股份公司注册资本5,000.00万元已足额缴纳。

2018年2月14日,公司依法在珠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取得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440400775088415F号《营业执照》。

股东交易

变动人 变动日期 变动股数 成交均价 变动后持股数 董监高职务
成君 2024-12-27 -637900 29.05 元 15212100 董事
成君 2024-12-26 -71000 28.4 元 15850000 董事
付林 2024-12-26 -1425700 28.41 元 22579500 董事、高管
付林 2024-12-20 -40900 35.82 元 24005200 董事、高管
付林 2024-12-19 -17100 35.2 元 24046100 董事、高管
付林 2024-11-22 -62600 35.69 元 24063200 董事、高管
付林 2024-11-21 -96100 34.75 元 24125900 董事、高管
成君 2024-11-21 -72000 34.48 元 15921000 董事
成君 2024-11-20 -55000 35.59 元 15993000 董事
付林 2024-11-20 -44000 35.4 元 24222000 董事、高管
成君 2024-11-15 -25000 35.43 元 16048000 董事
成君 2024-11-14 -95000 31.65 元 16073000 董事
付林 2024-11-14 -34000 32.62 元 24266000 董事、高管
成君 2024-11-12 -27000 31.09 元 16168000 董事
成君 2024-11-06 -5000 30.03 元 16195000 董事
陈均 2024-06-07 -952000 25.65 元 6947000 董事
陈均 2024-06-03 -201000 30.08 元 7899000 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