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深圳市京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泉华 - 002885.SZ

深圳市京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17-06-27
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企业英文名
Shenzhen JingQuanHua Electronics Co.,Ltd.
成立日期
1996-06-25
注册地
广东
所在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京泉华
股票代码
002885.SZ
上市日期
2017-06-27
大股东
深圳远致富海高新投资企业(有限合伙)
持股比例
12.56 %
董秘
曹文智
董秘电话
0755-27040133
所在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会计师事务所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龙湖川;周敏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深圳市京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440300279247552R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注册地
广东
成立日期
1996-06-25
法定代表人
张立品
董事长
张立品
企业电话
0755-27040011,0755-27040133
企业传真
0755-27040555
邮编
518117
企业邮箱
szjqh@everrise.net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坪桥路10号京泉华科技产业园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公司专注于电子制造行业,是一家集磁集成器件、电源类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经营范围:一般经营项目:电源类产品(含电源适配器、充电器、LED驱动电源、逆变电源、储能电源,通讯电源、无线充电电源及其它智能电源)及相关电子零配件;电子变压器(含高、低频电源变压器)、电源滤波器、电感、电抗器等磁性元器件;特种变压器、轨道交通类磁性器件;光伏逆变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UPS不间断电源、新能源器件、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及医疗电子产品的研发及销售;兴办实业(具体项目另行申报);国内贸易(不含专营、专控、专卖商品);货物、技术进出口业务(不含分销、国家专营专控商品);自有房屋租赁;非居住房地产租赁、住房租赁。许可经营项目:以下项目涉及应取得许可审批的,须凭相关审批文件方可经营:电源类产品(含电源适配器、充电器、LED驱动电源、逆变电源、储能电源,通讯电源、无线充电电源及其它智能电源)及相关电子零配件;电子变压器(含高、低频电源变压器)、电源滤波器、电感、电抗器等磁性元器件;特种变压器、轨道交通类磁性器件;光伏逆变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UPS不间断电源、新能源器件、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及医疗电子产品的生产。

深圳市京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885)前身京泉华电子成立于1996年6月,坐落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是一家集磁集成器件、电源类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

公司依托模型化设计平台以磁性元器件生产为基础,以电源产品和车载磁性器件同步开发为特色,形成了性能更可靠、质量更稳定、技术更先进的产品线。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国内磁性元器件和电源行业具有竞争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的专业供应商,同时致力于服务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目前业务范围已覆盖欧洲、美洲、东亚、南亚及东南亚等主要的国家和地区。

公司坚持“尊重于生命,用心于产品”,配合客户开发能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电子产品,使生活更安全、更健康、更环保。

致力于为民生电子产品、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创造更加清洁的美好未来的产品和促进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产品提供优质磁集成及电源解决方案。

商业规划

(一)业务及行业概述公司专注于电子制造行业,是一家集磁集成器件、电源类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依托模型化设计平台以磁性元器件生产为基础,以电源产品和车载磁性器件同步开发为特色,形成了性能更可靠、质量更稳定、技术更先进的产品线。

公司坚持“尊重于生命,用心于产品”,配合客户开发能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电子产品,使生活更安全、更健康、更环保。

致力于为民生电子产品、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创造更加清洁的美好未来的产品和促进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产品提供优质磁集成及电源解决方案。

电子制造行业作为支撑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的基石,正日益成为国家经济结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

我国持续加大在电子制造及元器件产业领域的顶层设计力度,将其深度嵌入“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框架之中,强化其在产业链安全、技术创新与产业自主可控中的核心作用。

尤其是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国家将电子制造行业视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我国政府发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中指出: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规模总量大、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是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国家通过系统性政策引导,推动电子制造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演进,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政策引导下,电子制造行业资源配置持续优化,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产学研融合不断深化,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电子制造行业正朝着技术自主可控、产业链协同高效、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的方向稳步迈进。

(二)主要产品公司致力于实现“成为一流的电源系统解决方案和相关磁性元器件的提供者;团结奋进、利益共享、和谐发展的大家庭!”的企业愿景,在过去近30年的发展中,公司跟随全球电子制造产业链的发展,获得了宝贵的事业机会及持续增长的市场空间。

1、产品介绍凭借显著的自主创新能力,公司构建自动化制造体系与关键工艺参数深度分析能力,实现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优化,产品在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及制造工艺方面均体现出较高的技术壁垒。

(1)磁性元器件从1996年公司成立起,公司就致力于以磁电转换技术为核心的相关磁性器件的研发和生产,为全球一流电气厂商提供磁集成器件解决方案,历经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公司在立绕技术、磁组件技术、磁集成技术及全线自动化技术上位于行业头部。

公司磁性器件产品按照功率大小分为特种变压器、磁性器件。

特种变压器产品包括:逆变器、高频电感、特种电抗器、三相变压器、计量互感器、共模电感、片式变压器产品,其中逆变器、高频电感、特种电抗器为主要产品。

磁性器件产品包括:高频变压器、电感器、滤波器、电流互感器、灌封电感、PFC电感等多个系列。

(2)车载磁性器件公司自2014年通过IATF16949认证(原:TS16949)后正式进入车载磁性器件行业,依托技术研究院的研发优势,先后完成了车载模型设计和平台搭建,以七大产品族模型覆盖全元件及其部件的设计,构建具有自动化制造和关键工艺技术参数的分析能力,搭载黑盒实验程序和白盒分析能力,来确保产品在客户端既能满足车规级的品质及安全要求,又能达到工业级高集成、高自动化、小型化的产品特性。

公司目前车载磁性器件具体产品包括:BOOST电感、DCDC变压器、LC滤波器、LLC主变、PFC电感、磁屏蔽滤波器、辅源变压器、共模电感、集成件、滤波电感、驱动变压器、铜排EMI电感滤波器等多个系列。

(3)电源类产品公司依托模型化设计平台以磁性元器件生产为基础,以电源产品同步开发为特色,形成了性能更可靠、质量更稳定、技术更先进的产品线,公司电源产品在氮化镓快充系列产品、无线充电器、模式二充电控制器、大功率电源等多个品类中形成了完整的产品族系列和迭代产品技术储备。

公司电源类产品按照产品特性可分为电源适配器、充电器和定制电源,其中智能电源是定制电源产品系列中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电源具体产品也包括:智能电源、氮化镓电源、电源适配器、裸板电源、LED电源、模块电源、医疗电源、工控电源、通信电源、光伏逆变电源、数字电源等多个系列。

2、产品应用领域公司作为一家专注于电子制造行业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发电及储能、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工业自动化、算力中心、通信应用及消费电子等多个关键领域。

(1)新能源发电及储能近年来,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及其他地方政府部门相继发布了多项政策,旨在推动光伏储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以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规模持续扩大,装机容量持续增长。

据国家能源局2025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年上半年,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良好势头,全国在建和年内计划开工的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长21.6%,东、中、西部地区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均超过20%,民营企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新增能源投资不断“向绿向新”聚集。

同时,储能技术作为解决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问题的关键,当前,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系统调峰、电力保供压力不断增大,发展新型储能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客观需要。

据国家能源局2025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公布,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从装机规模来看,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

其中,内蒙古、新疆装机规模超过1,000万千瓦,山东、江苏、宁夏装机规模超过500万千瓦。

河北、浙江、云南、甘肃、广东、安徽、广西、山西、湖南、河南、湖北、青海、贵州等13省区装机规模超过200万千瓦。

首部电能存储用锂电强标《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GB44240—2024)已于2025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旨在保障储能产业的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政策层面,国家能源局明确储能价格传导机制,推动调节性资源参与市场竞争,并支持共享储能模式发展;八部门联合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研究建立以强制性国家标准为基础的储能电池产品安全推荐目录。

此外,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部署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要求加强产业调控、遏制低价无序竞争、规范产品质量并支持行业自律。

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及储能产业发展,从资金补贴到技术研发扶持,为行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新能源发电及储能将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引领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

(2)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正逐步替代传统燃油车,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主要增长引擎。

在这一进程中,政策引导发挥着关键作用:2025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明确定义单枪功率250kW以上为大功率充电设施,并提出了到2027年底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的明确目标。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直接带动充电设施的增长,据国家能源局2025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公布,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已达到1,610万个,其中公共充电设施(充电枪)409.6万个,私人充电设施(充电枪)1,200.4万个;充电设施县域覆盖率达到97.08%,乡镇覆盖率达到80.02%。

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总充电量达549.23亿千瓦时,全年的充电量预计与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相当。

充电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配套设施,其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得到政策明确鼓励,广东、江苏、浙江等多地要求新增480kW以上超充站必须同步配置储能。

车网互动(V2G)也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中设定目标,力争到2025年参与试点的城市全年充电电量60%以上集中在低谷时段,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力争为电力系统提供千万千瓦级的双向灵活性调节能力。

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提升与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形成良性互动,随着基础设施布局的完善与市场渗透率的同步提升,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逐步迈向成熟,具备更强的内生增长动力。

(3)工业自动化在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背景下,工业自动化正从辅助工具演变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能力。

近年来,国家政策对工业自动化发展的引导作用日益显著,尤其是在智能制造升级趋势的推动下,政策红利的集中释放为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据麦肯锡估算,2025年工业自动化产品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083亿美元,过去三年年化增长率约3.7%。

而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超过人民币2,500亿元,在全球市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预计未来5年,中国自动化行业将实现跨越式增长。

顶层设计层面,《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等文件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明确方向。

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并将工业机器人密度从250台/万人提升至400台/万人。

上海市发布《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计划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完成智能化应用改造,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

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也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实施路径,从而推动整个行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据万联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2025年5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6.91万台,同比增长35.5%;2025年1-5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8.72万台,同比增长32%。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高增主要受新能源汽车产能扩张带动焊接/装配机器人需求激增,消费电子复苏及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三维驱动。

工业自动化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生产过程的透明化与优化,是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更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持续释放增长动能。

(4)通信应用近年来,在全球数字经济持续扩张的背景下,通信技术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在工业、交通、医疗、教育等多个重点行业的应用持续深化,成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以5G、物联网为代表的技术,正在从初步部署向深度融合演进,显著提升了行业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5G规模化部署与物联网爆发式增长是这一进程的显著特征。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信的物联网连接数已接近6.88亿,其净增长占公司总连接净增份额的85.8%。

政策层面也持续加码,重庆计划到2027年实现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80%,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9个;湖北省则目标是建设5G工厂不少于300个,并推动200个5G-A应用示范项目。

这都预示着5G正从消费侧向产业侧全面渗透。

随着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通信技术的应用市场潜力不断释放。

未来,通信技术将在更广泛的行业和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社会向全感知、全连接、全智能方向演进。

(5)消费电子消费电子作为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其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电子市场正经历由“温饱型”向“品质型”的深刻升级。

高端市场持续扩容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重要趋势。

与此同时,AI赋能正成为换机周期的重要推动力,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新兴品类快速崛起,进一步拓展了消费电子的边界,为消费电子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

(6)AI数据中心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市场呈现显著扩张态势,核心驱动力来自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及边缘计算部署。

中国在“东数西算”政策推动下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核心集群。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建设市场需求预测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约为822亿美元,同比增长10.04%,2024年约为904亿美元,预测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968亿美元;2023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约为2,407亿元,同比增长26.68%,2024年约为2,773亿元,预测2025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3,180亿元。

AI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正经历爆发式增长。

液冷技术是AI数据中心最显著的技术变革。

这项技术主要应对AI芯片功耗大幅提升的挑战,技术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短期以液对气冷却为主,长期将转向液对液架构。

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尤为广阔。

根据《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到2025年,全国算力规模超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35%,并建设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AI数据中心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技术创新、需求爆发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动行业快速演进。

液冷技术、国产芯片和绿色能源解决方案等领域蕴含巨大投资机会,而能源消耗、人才短缺等挑战也需要行业共同努力解决。

未来几年,AI数据中心将继续为数字经济增长提供坚实基础,成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发展进程

1996年5月28日,张立品、程扬与京泉电子签署合同,三方约定由张立品、程扬与京泉电子共同出资设立京泉华有限,注册资本为60.00万元,其中张立品以货币出资24.00万元、程扬以货币出资15.00万元、京泉电子以生产设备和存货等实物资产出资21.00万元。

1996年6月13日,深圳中洲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深中洲(96)验字第074号”《验资报告》,确认京泉华有限成立时注册资本已足额缴纳。

1996年6月14日,深圳中洲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深中洲(96)评字第006号”《资产评估报告》对京泉电子出资的实物资产予以评估,评估基准日为1996年5月31日,评估净值为21.63万元,其中生产设备为16.37万元、存货为5.26万元,整体评估增值率为2.10%。

京泉电子用于本次出资的实物资产权属清晰,作价公允。

1996年6月25日,京泉华有限取得了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27924755-2,法定代表人为张立品,经营范围为“生产消磁线圈、开关电源变压器、电源滤波器、磁性元件”。

2012年9月25日,京泉华有限召开股东会,全体股东同意将京泉华有限整体变更为深圳市京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同日,张立品、程扬、鞠万金、汪兆华、窦晓月、李战功、王佩璇、祥禾泓安、佳盈盛、成都高特佳和上海高特佳等全体11名股东共同签署《深圳市京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约定由全体股东以其持有的京泉华有限截至2012年7月31日经国富浩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后的净资产16,390.70万元出资(“国浩审字[2012]816A1201号”《审计报告》),按2.7318:1的比例折股,折合股份6,000.00万股,其余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京泉华有限整体变更为深圳市京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后股份公司股本为6,000.00万元,股份公司设立后各发起人持股比例不变。

2012年10月12日,国富浩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京泉华有限整体变更设立股份公司的发起人出资进行了验证,并出具了“国浩验字[2012]816A158号”《验资报告》,确认截至2012年10月12日止,股份公司注册资本6,000.00万元已足额缴纳。

由于公司整体变更前后注册资本相同,未涉及盈余公积或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因此京泉华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过程未产生自然人股东的个人所得税。

2012年11月1日,公司依法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办理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取得注册号为440301104002183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股东交易

变动人 变动日期 变动股数 成交均价 变动后持股数 董监高职务
鞠万金 2025-09-05 -200000 15.2 元 6220300 董事
鞠万金 2025-09-01 -300000 15.73 元 6420300 董事
鞠万金 2025-08-29 -500000 15.66 元 6720300 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