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杭州当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当虹科技 - 688039.SH

杭州当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19-12-11
上市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保荐机构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实际控制人
孙彦龙
企业英文名
Hangzhou Arcvideo Technology Co., Ltd.
成立日期
2010-05-12
董事长
孙彦龙
注册地
浙江
所在行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当虹科技
股票代码
688039.SH
上市日期
2019-12-11
大股东
杭州虹昌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持股比例
15.76 %
董秘
谭亚
董秘电话
0571-87767690
所在行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江娟;朱文霞
律师事务所
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杭州当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330108555162302M
组织形式
中小微民企
注册地
浙江
成立日期
2010-05-12
法定代表人
孙彦龙
董事长
孙彦龙
企业电话
0571-87767690
企业传真
0571-87767693
邮编
310051
企业邮箱
ir@arcvideo.com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杭州市滨江区众创路309号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智能视频技术及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设计与销售

经营范围: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电子产品销售;软件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销售;数字内容制作服务(不含出版发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工程管理服务;机械设备研发;机械设备销售;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服务;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通信设备制造;安防设备制造;云计算设备制造;信息安全设备制造;虚拟现实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不含广播电视传输设备);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制造;通用设备修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广告设计、代理;广告制作;广告发布;人力资源服务(不含职业中介活动、劳务派遣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职业中介活动;劳务派遣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

杭州当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当虹科技”,股票代码688039),于2019年12月在科创板上市。

作为一家定位于大视频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当虹科技主要面向传媒文化、工业与卫星、车载智能座舱等方向,提供智能视频解决方案与视频云服务,努力通过智能视频技术让世界更清晰、更安全、更美好。

商业规划

报告期内公司以智能视音频技术为核心引擎,持续深化“AI+大模型”驱动的大视频技术矩阵研发,通过算法突破、算力优化与场景化应用创新,构建了覆盖视频采集、生产、传输、处理到交互的全链路视频解决方案。

依托实时编解码技术、深度学习、边缘计算、生成式AI的深度融合,公司不仅攻克了超高清视频低延时传输、视频超级压缩、多模态数据协同分析等行业难题,更在传媒文化、工业与卫星、智能网联汽车三大战略领域实现了技术赋能的价值闭环。

1.财务业绩表现报告期内,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得益于AI多模态大模型相关新业务的快速拓展及其带来的收入结构优化,尤其在传媒文化领域所带来的收入增长明显。

公司基于自研BlackEye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推出了一系列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在三大业务方向上均实现不同程度的落地,新产品新业务有效带动整体毛利水平提升。

与此同时,公司主动收缩毛利率较低的传统业务规模,进一步推动业务结构向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此外,得益于客户结构的不断调整,本期销售回款速度加快,销售收款规模同比增加,经营性现金流亦同步改善。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13,297.0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70%,毛利率提高了8.83个百分点,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亏损额3,562.64万元,经营净现金流量较上年同期增加3,390.52万元。

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和经营性现金流的改善,不仅体现了公司前瞻性的产业布局能力,更验证了技术驱动型业务在盈利能力上的可持续优势。

未来,随着公司各个业务方向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公司盈利结构有望进一步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业务倾斜。

2.经营情况分析随着5G网络、卫星互联网等移动通信技术的持续演进,视频技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革新浪潮,视频应用正逐步向多行业延伸。

公司通过“技术深耕+场景裂变”的策略,持续强化在智能视频产业生态中的核心地位,为各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视频基座能力。

(1)传媒文化业务拓深在AI+大模型的升级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重构视听传媒产业的价值链,公司率先完成技术架构的战略升级,打造了行业领先“AI大模型+超高清+空间计算+国产化”的四维融合引擎技术矩阵。

基于该四维引擎,公司传媒文化业务正从软硬件供应商全面升级为智能视频生态服务商,通过构建“技术+平台+运营”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深度参与超高清视频产业升级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

根据行业分析,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突破,公司已在该领域建立起显著的先发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传媒产品体系实现了从单一编转码设备向“智能中台+云平台”的跨越式升级,推出行业首个“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AIGC智能内容生产系统”,助力客户实现视频生产效率的提升;国产化产品市占率进一步突破,广电国产化替代市场空间巨大,公司成为广电领域信创替代首选品牌。

另一方面,公司基于“百城千屏”生态布局,正在构建覆盖全国的户外超高清大屏运营网络,已覆盖多个城市,公司独创“联网播控平台+内容运营”的双轮驱动模式,形成从硬件建设到流量变现的完整商业模式。

公司正通过技术标准化、平台生态化、运营商业化的方式,持续扩大在传媒文化领域的领先优势。

公司的BlackEye多模态视听大模型及ShowbizAI创作平台,实现视频、音频、图像、文本和三维模型等跨模态内容的推理、智能生成与编辑,BlackEye不仅提供了文本生成、文生视频、文生音乐、图生视频、视频生视频、图生3D模型等原创生成式算法,还为用户提供了AI视觉增强、AI横竖转换、AI智能集锦、AI慢动作、AI擦除替换、AI图文包装等内容创作工具,显著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目前,该产品已深度赋能广电机构、电信运营商、融媒体中心及互联网视频,在赛事转播、内容创作、短视频生产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用户运营转化提升。

公司在传媒文化领域多年的专业级视频技术积累,目前正在逐步将其转化成其他工具化产品,降维覆盖到更多应用场景,为更多的大视频行业用户使用。

(2)工业与卫星业务快速跨行业拓展公司工业与卫星业务,主要针对工业物联网和卫星互联网多场景的视频传输处理,聚焦于视频压缩终端产品(边缘端+中心端)、视频超低延迟编码平台在各垂直行业的应用。

覆盖行业包括:卫星通信、轨道交通、煤炭、铁塔、电网、电力、环保、铁路、应急、远洋船舶等视频巡检、视频传输通讯、远程控制等。

边缘端超级压缩盒子,采用公司核心的智能动态编码算法,在保证画质无损的前提下,实现视频流码率压缩比达90%以上,支持各类视频编码标准,适配卫星、4G/5G等低带宽信道传输,尤其在超窄带卫星传输中有明显优势;同时,通过低功耗轻量化设计,支持工业级宽温和防震抗干扰,实现端侧实时编码与预处理。

视频压缩产品除接入固定摄像头视频外,还适配无人机、机器人、IPC等设备接入,通过视频超级压缩与超低延迟融合处理,实现各类无人装备的超远距离的远程控制。

中心端超级压缩服务器,支持多路视频并发处理,提供分布式转码与智能分析能力,响应延迟极低,在视频大数据存储领域,通过视频超级压缩技术有效降低带宽成本、降低中心端算力成本、降低视频存储成本。

此外,随着大模型的不断推广应用,公司将自研的BlackEye多模态视听大模型与DeepSeek-R1及DeepSeekJanusPro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工业与卫星场景中的视频处理与AI分析准确率。

公司在工业与卫星方向自主研发部署了行业端侧大模型,针对垂类细分场景,如对卫星、应急、无人机、机器人等视频压缩回传场景进行模型调优,部署在当虹端侧智能盒,完美兼顾了“视频超级压缩+视觉AI识别”双重业务需求,效果显著,召回率和准确率均超过98%。

公司正以AI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全面赋能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构建了覆盖“城市治理中枢平台+基层减负服务+资产管理”的完整产品矩阵,公司自主研发的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系统已在全国多个省市成功落地,通过与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的深度生态合作,构建起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能力。

基于“DeepSeek+虹小智”政务AI大模型的双模引擎创新,公司开发了社区基层减负平台和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系统,社区基层减负平台凭借“虹小智”梳理的社区人口底数治理“一本账”,让社区工作人员减少数据填报工作,还能让现场走访找人更加精准,实现社区行政负担明显降低;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系统围绕摸清家底、动态监管、盘活增值三大核心目标,实现国有资产盘活率提升的显著成效。

公司正通过“平台+AI+生态”的创新模式,在社会治理中构建持续领先的市场竞争力,未来相关业务有望实现跨越式增长。

(3)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车载智能座舱领域业务开展有序推进,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逐步提升占有率。

公司在视频压缩、多屏帧级同步播放、多屏交互、视频能力提升、流媒体视频播放、视频超低延时、沉浸式视听等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能为智能座舱提供更全能、更沉浸、更智慧的驾乘体验。

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合作伙伴,整合海外生态资源,提供全球化音视频技术方案及内容结合的沉浸式娱乐座舱产品。

结合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的核心需求,将公司的视频超级压缩、超低延迟编码、视频娱乐等技术能力快速上车,将更多AI相关的功能应用到车端。

充分挖掘视频AI应用场景,实现座舱全链路音视频技术赋能,提供集安全与娱乐为一体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基于公司发布的“DeepSeek+BlackEye”多模态大模型,开展当虹座舱端侧大模型落地,为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带来了全新的智能和互动体验提升,通过持续压缩和优化,解决智能座舱应用面临的算力、算法、数据层面的挑战。

3.技术创新公司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重视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4,243.93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31.92%。

本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数24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60.00%。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552项,已授权208项,包括5项国外专利和203项国内专利;累计申请软件著作权535项。

与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共建国产化AI生态,参与制定多项国家/行业标准。

在智能视频技术体系上,自主研发的BlackEye多模态大模型持续优化,重点研发细分行业轻量化多模态端侧模型,实现视频、音频、文本、图像、3D模型的跨模态生成与理解;视频超低码率编码技术压缩比不断提升,视频画质增强不断优化;面向6G的星地一体通信,实现星地协同视频传输技术突破等。

发展进程

公司前身系成立于2010年5月的当虹有限。

当虹有限由虹润杭州于2010年5月12日出资成立,注册资本为50万元。

2010年5月4日,浙江南方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了《验资报告》(南方验字[2010]178号),确认截至2010年4月30日,公司(筹)已收到全体股东的首次缴纳的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合计人民币50万元。

股东以货币方式出资。

2017年8月31日,当虹有限召开股东会,同意当虹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12月25日,当虹有限召开股东会,由大连虹昌、大连虹势、大连虹途、光线传媒、华数传媒资本、杭州兴富投资、南方媒体投资、德石速动投资、国海玉柴创投、华数虹欣投资、湖畔山南投资、谢世煌、中信证券投资、倪敏、谢晓峰、田杰、张镭等32名机构和自然人股东共同作为发起人,将当虹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当虹有限以2017年8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经坤元评估师评估的净资产值为300,556,501.06元;本次整体变更以当虹有限截至2017年8月31日经天健会计师审计的净资产280,436,025.36元为基准,按4.67:1的比例折为股份公司股本,整体变更发起设立杭州当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中股本总额为6,000.00万元,剩余净资产220,436,025.36元计入股份公司资本公积。

2018年1月5日,天健会计师对本次变更进行了验资并出具了天健验[2018]3号《验资报告》。

2018年1月8日,全体发起人召开了股份公司创立大会,并选举了第一届董事会和第一届监事会股东代表监事,并与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职工监事共同组成第一届监事会。

2018年1月19日,公司在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完成变更登记,注册资本为6,000万元,并取得了换发后的股份公司《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