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围绕轨道交通领域提供产品、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
经营范围:电子产品、设备、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应用软件开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通信产品及国内一般商品的销售、设计、开发、生产(生产项目另行申办营业执照,由分支机构经营)及相关技术咨询;经营进出口业务(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项目除外,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投资兴办实业(具体项目另行申报);股权投资;防雷工程专业设计甲级;防雷工程专业施工甲级;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安全设备制造;信息安全设备销售;建设工程施工;建设工程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服务。
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轨道交通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1998年,获评工信部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500强、广东省高成长中小企业、深圳500强企业、深圳自主创新百强企业、深圳质量百强企业、深圳行业领袖企业100强、深圳最具潜力50家上市企业、福田区纳税百佳民营企业、广东省工程技术中心、深圳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深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工业强国青少年培育活动基地、国际信誉品牌。
公司已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证券代码:002972。
公司主要围绕轨道交通领域提供产品、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的产品主要有轨道交通信号计轴系统、铁路站场综合防雷系统、信号监测防雷分线柜、道岔融雪系统等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同时为轨道交通领域客户提供工程建设和系统集成服务。
在轨道交通信号控制和雷电防护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轨道交通信号控制和雷电防护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并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起草了铁道行业标准TB/T3233-2010《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测量方法》。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1、行业发展趋势在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轨道交通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重大民生工程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2024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城轨发展指南》提到,在现代化强国与交通强国建设中,城轨交通要加快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其主要方向是“综合、绿色、安全、智能”四个方面。
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城市交通系统。
未来城轨交通将是涉及并融入多核(中心城市、副中心、卫星城)、多交(城轨、铁路、民航、公交等多个交通方式)、多层次(大、中、低多种运能交通制式)、多节点(交通枢纽、换乘站、互联互通线路等多个衔接点)和多运营主体(政府运营企业、PPP运营商)的新型综合交通体系。
1.1未来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新型综合交通体系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1.1.1多核、多交、多层次和多节点新型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成为必然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
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近几年,城市圈、都市群发展规划不断被批复,国家不仅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规划,还对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等都市圈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规划作了批复。
2024年强调多核、多交、多层次、多节点和多运营的新型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定位了立体交通网和新型交通体系,为现代化交通强国建设和高质量交通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和指导。
1.1.2人工智能和智慧化发展推动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的新变革智慧轨道交通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将轨道交通系统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运输效率、安全性和服务水平,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卫星通信、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城轨交通,并通过建设多个成体系的智能生态系统,最终创造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四个方面齐头并进的新时代综合交通体系。
设备运行数量的增多,给维护和维修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智慧化监测和诊断系统及综合平台业务,能够提前预知设备问题等的技术需要也将会催生出更多新的产品技术。
目前交通领域数字化还处于相对初始阶段,随着智慧化的都市交通网建设进入关键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开源应用,将会对智能调度、智能监测、智慧运维、智能客服、智能应急和个性化服务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也将催生未来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发展的市场空间。
1.1.3低碳、绿色、可持续转型推动智慧城市新生态建设2024年,国家《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加快产业绿色转型,推进能源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与“十四五”发展思路》提出了城轨交通发展的十二个战略指向,其中国产自主化、智能智慧化、绿色低碳化是基础性、全局性的重大战略,绿色低碳化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可以推动轨道交通绿色创新,创造更多的业务机会和发展方向,同时也对轨道交通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具有较大的挑战。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将智能能源系统列入8大体系之中,提出了“全行业能源系统初步建立绿色建设运维体系,节能率普遍提高,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和“普遍采用绿色能源技术,全行业能源系统节能率大幅提高,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两步走发展战略。
绿色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精准降碳为引导,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出行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加快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发展体系。
1.1.4高质量发展浪潮,催生轨道交通新动能近年来,国家重点强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创造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各行业潜在的创新动能,激发创新活力,由生产力的变革推动整个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革。
通过创新发展理念,提质增效,应用新动能和新技术,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轨道交通行业,关系社会运行的动脉,高质量高标准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精益求精,实现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创造和发挥新生产力的核心作用,需要不断地提高产品安全品质,智能品质,绿色品质,做到细节的精确、精准,让高质量催生新产能,新业务,新动能。
1.1.5轨道交通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国际合作,以促进全球轨道交通领域的共同发展。
在区域一体化方面,我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地铁和港口等项目的合作,推动沿线国家的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加强区域内部的交通联系,促进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多个轨道交通合作项目,包括技术交流、设备供应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合作。
在国际合作方面,积极推动轨道交通行业的开放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轨道交通企业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共同研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全球轨道交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全球轨道交通网络做出积极贡献。
未来,越来越多先进的中国轨道交通技术走出去,将为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行业企业带来不可多得的机会。
1.2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线路改造、维保服务、数字化和智能化业务带来行业市场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数据,2024年全年城轨新线路或延长线开通运营城市25个,新增城轨运营线路953.04公里,新增运营线路25条,新开通或者延长段26段。
截至2024年底,中国内地累计有58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361条,线路总长度累计12160.77公里,同2023年相比增长11.61%,截至2025年“十四五”期末,城轨交通运营总线路长度将达到13200公里左右,其间年均新增运营线路超过1000公里。
从全自动运营情况来看,截至2024年底,中国内地共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苏州、济南、南宁、天津、宁波、芜湖、重庆、南京、太原、成都、长沙、西安、绍兴、福州、郑州、许昌、青岛、合肥23个城市开通全自动运行城轨交通线路54条,已投运的全自动运行线路总长度1486.00公里,占已投运城轨交通线路总里程的12.21%。
全自动运行线路中按照全自动运行等级GoA4级运行的线路1348.92公里,占比90.77%。
2024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城轨发展指南》提到,未来城轨交通将是涉及并融入多核(中心城市、副中心、卫星城)、多交(城轨、铁路、民航、公交等多个交通方式)、多层次(大、中、低多种运能交通制式)、多节点(交通枢纽、换乘站、互联互通线路等多个衔接点)的新型综合交通体系,这一交通体系的建设需要全方位布局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市域和城际铁路规模,将持续推动轨道交通行业稳定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更新改造以10~15年为周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自2008年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截至2024年底,2014年前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都将进入持续的维护和更新阶段。
2024年,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在此行动方案政策支持下,叠加国内经济逐步复苏,下游制造业投资信心逐渐恢复,预计未来3~5年内,城轨信号系统和国铁列控系统的更新换代需求或将持续旺盛。
2024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下发《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指导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提出了策略措施和实施路径,强调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城轨交通更新改造。
另外《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办法(2024)》修订后,完善了设施设备状态运行监测体系,增加了通信、信号等系统的运行测试和安全防护要求,优化了车辆、信号、通信等设施设备维护要求,强化了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全过程安全要求,通信信号体系和设备的改造和维护得到政策保障。
由此可见,政策对于轨道交通设备更新改造的重视。
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进程也呈现加速发展态势,随着新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各行业将逐渐接入AI人工智能技术,将其融入研发、产品改进、市场拓展和行业整体业态的更新,人工智能技术的开源使用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和行业数字化转型将产生全面的变革。
据市场预测,未来我国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将仍保持20%的发展增速,随着全方位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将有可能进一步提升智慧轨道交通创新和发展的速度。
2、公司所处行业地位2.1轨道交通雷电防护领域先行者在雷电综合防护领域,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铁路信号防雷的企业之一,自2004年公司创造性地提出以车站信号楼为中心建设铁路站场综合防雷系统以来,这一防雷理念得到业界广泛认可。
公司研发的防雷分线柜荣获铁道部铁道科技奖三等奖,产品广泛运用于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已累计完成5000多个火车站场防雷工程,特别是武广客专、上海虹桥、成都北编站、武汉北编站、广州南站、青藏铁路等防雷工程已成为行业标杆,公司的防雷产品已在境外多个国家销售,参与了雅万高铁、匈塞铁路、中吉乌铁路、埃塞俄比亚铁路等典型线路的建设。
经过二十多年的深耕,公司在轨道交通信号控制和雷电防护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已成为轨道交通信号控制和雷电防护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并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起草了铁道行业标准TB/T3233-2010《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测量方法》。
2.2国内计轴系统隐形冠军公司进入轨道交通信号控制领域多年,从研发轨道交通防雷继而创新研发全新的计轴系统,通过持续不断地尝试和交流沟通,在境外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TAZⅡ计轴系统,该计轴技术凭借其在行业的独特性和首家与国外企业结合引进开发的先创性,适用于国内特殊环境的轨道交通定位系统,加上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创新,产品完全获得国内市场的认可,已通过最高安全等级SIL4级认证。
经过十多年的研发和开拓创新,计轴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国内轨道交通建设中,在全国50多个城市,超过200条地铁线路使用,公司计轴系统在2011年深圳大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2017年天津全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3年杭州亚运会等轨道交通线路中均已使用,并在这些重大活动中全力维护设备安全,为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交通保障,计轴系统的产品应用和口碑获得客户广泛认可,因此奠定了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品牌基础,公司计轴系统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完全超越了国内和国外的计轴系统供应商,在行业内市场份额位居领先地位,是“轨道交通领域的隐形冠军”。
2.3首家国内计轴系统和道岔融雪系统在国外应用的企业随着“一带一路”典型项目的逐渐开展,中国轨道交通走出去已进入关键阶段,公司多项核心产品已获得欧盟及相关国家的认证,计轴系统和道岔融雪产品也成了国内首家境外应用的产品,其中计轴系统通过欧盟NOBO认证,匈牙利DEBO认证,防雷产品获得欧盟的CE认证,道岔融雪产品获得匈牙利MAV许可认证,2024年顺利完成三类产品在匈塞铁路上应用合同的签约,正式进入后期供货阶段,将打开公司产品境外市场的全新格局。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公司主要围绕轨道交通领域提供产品、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的产品主要有轨道交通信号计轴系统、道岔融雪系统、铁路站场综合防雷系统(防雷分线柜、智能电源综合保护柜、电缆成端柜,各类电源防雷箱、配电箱及防雷检测服务)、铁路信号智能监测诊断系统(信号监测防雷分线柜、信号监测设备、智能监测诊断分析系统)、电力设备、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系统集成等产品和相关解决方案。
公司在轨道交通信号控制和雷电防护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也是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企业。
1、公司的产品业务模式2、主要产品及应用领域3、公司经营模式3.1根据销售订单确定采购公司以销售合同和订单为基础,对所需原材料进行精准测算,进而拟定物料采购计划。
针对各类产品及其对应的原材料,公司均设定了特定的安全库存数值。
在实际运营中,依据既定的投产计划,同步开展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的制定工作,确保原材料供应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能合理控制库存水平,保障公司生产运营的高效、稳定运行。
3.2“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公司遵循“以销定产”的运作模式。
在采购任务圆满完成后,生产部门会依据计划部门所下达的产品规格、交货时间等详细信息,正式启动生产任务的部署。
在此过程中,质量控制部门肩负起关键职责,全方位开展产品的质量控制工作,并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督检查。
待产品生产完成,质控部门将依据《产品和服务放行控制程序》,对产成品实施全面检验,只有检验合格的产品,方可进入后续流程,以此确保公司交付的每一件产品都符合高质量标准。
3.3直销与集成商合作投标的销售模式鉴于产品应用领域存在多样化需求,公司构建了集成商合作投标与直接销售这两种销售模式。
在集成商合作投标模式下,公司作为细分领域产品供应商,积极投身于集成商发起的铁路和地铁项目投标活动。
在这类项目中,公司会同众多细分领域供应商共同参与,而集成商则成为公司的直接客户。
直接销售模式方面,公司直接与各铁路局和轨道交通企业建立联系。
一方面,公司可直接与这些客户达成项目协议;另一方面,也能直接参与客户组织的投标,并就合同事项展开协商,最终将产品直接供应给客户,满足其项目需求。
3.4“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研发模式公司的研发工作以自主研发为核心,委托研发为补充。
在研发策略上,秉持“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模式。
在技术引进与创新集成方面,公司密切关注国内前沿技术发展动态,针对轨道交通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开发与集成工作。
通过一系列研发流程,将引进技术转化为契合我国轨道交通市场实际需求的技术和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
同时,凭借自身强大的创新开发能力,公司主动聚焦行业内存在的困难与瓶颈。
从实际需求出发,自主开展研发与创新活动,致力于打造具有高度适用性的产品,为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998年7月,公司前身深圳市科安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由郭丰明、郭泽珊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100万元,其中郭丰明以货币出资90万元,出资比例为90%;郭泽珊以货币出资10万元,出资比例为10%。
1998年7月7日深圳广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深广信所验字(1998)第T107号”《验资报告》对公司成立时的出资情况进行了验证。
1998年7月30日,科安达有限在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取得了注册号为4403012003781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004年9月,科安达有限通过股东会决议,同意将科安达有限注册资本由人民币100万元增至人民币300万元。
其中,郭丰明增加投资180万元,郭泽珊增加投资20万元,出资方式均为货币出资。
2004年11月9日,深圳铭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深铭鼎所[2004]验字第004号《验资报告》对此次增资进行了验证。
2004年11月16日,此次增资工商变更登记完成,科安达有限取得了换发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006年3月,科安达有限通过股东会决议,同意科安达有限注册资本由人民币300万元增至1,000万元。
增资部分700万元全部由郭丰明认缴,出资方式为货币出资。
2006年3月10日,深圳铭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深铭鼎所[2006]验字第005号《验资报告》,对此次增资进行了验证。
2006年3月21日,此次增资工商变更登记完成,科安达有限取得了换发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007年6月,科安达有限通过股东会决议,同意科安达有限注册资本由人民币1,000万元增至3,500万元。
其中,郭丰明认缴2,180万元,郭泽珊认缴75万元,张帆认缴245万元,出资方式均为货币出资。
2007年6月19日,深圳铭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深铭鼎所[2007]验字第014号《验资报告》对此次增资进行了验证。
2007年6月27日,此次增资工商变更登记完成,科安达有限取得了换发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008年3月,科安达有限召开股东会决议,同意公司郭丰明将其持有的科安达有限175万元出资额以17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张帆,将其持有的科安达有限245万元出资额以24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郭泽珊。
2008年3月27日,郭丰明分别和张帆、郭泽珊就此次股权转让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此次股权转让协议于2008年3月28日经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公证处公证。
2008年4月8日,此次股权转让工商变更登记完成,科安达有限取得了换发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008年4月,科安达有限召开股东会决议,同意科安达有限注册资本由人民币3,500万元增至3,630万元。
其中,陈楚华认缴50万元、郑捷曾认缴26万元、常豪东认缴10万元、诸梓文认缴1万元、钟亮认缴1万元、张文英认缴2万元、张海轩认缴5万元、周琴认缴2万元、张树清认缴1万元、黄同林认缴1万元、兰献彬认缴20万元、赵师亮认缴5万元、张明华认缴2万元、龚宇光认缴3万元、窦咏梅认缴1万元。
2008年4月21日,深圳市鹏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了《深鹏所验字[2008]54号》验资报告,对此次增资进行了验证。
2008年4月29日,此次增资工商变更登记完成,科安达有限取得了换发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变动人 | 变动日期 | 变动股数 | 成交均价 | 变动后持股数 | 董监高职务 |
---|---|---|---|---|---|
郭丰明 | 2025-05-29 | -1450000 | 11.98 元 | 110703900 | 董事 |
郭丰明 | 2025-05-28 | -300000 | 11.88 元 | 115526500 | 董事 |
肖泽玲 | 2025-04-10 | 1500 | 10.14 元 | 1500 | 监事 |
郭泽珊 | 2024-01-19 | -107300 | 10.8 元 | 12300200 | 董秘、董事 |
郭泽珊 | 2024-01-18 | -133000 | 11.1 元 | 12757500 | 董秘、董事 |
郭泽珊 | 2024-01-17 | -147800 | 11.74 元 | 13330500 | 董秘、董事 |
郭泽珊 | 2024-01-16 | -164500 | 11.77 元 | 13478300 | 董秘、董事 |
郭泽珊 | 2024-01-12 | -183500 | 12.16 元 | 13642800 | 董秘、董事 |
郭泽珊 | 2024-01-11 | -205300 | 12.03 元 | 13826400 | 董秘、董事 |
郭泽珊 | 2024-01-09 | -237600 | 12.26 元 | 14031700 | 董秘、董事 |
郭泽珊 | 2024-01-08 | -45000 | 12.31 元 | 14269400 | 董秘、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