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金明精机 - 300281.SZ

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11-12-29
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实际控制人
广州市人民政府
企业英文名
GUANGDONG JINMING MACHINERY CO., LTD.
成立日期
1987-12-01
董事长
汪帆
注册地
广东
所在行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金明精机
股票代码
300281.SZ
上市日期
2011-12-29
大股东
马镇鑫
持股比例
16.85 %
董秘
郑芸
董秘电话
0754-89811399
所在行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会计师事务所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潘文中;张亚平
律师事务所
国浩律师(广州)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440500192983581M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注册地
广东
成立日期
1987-12-01
法定代表人
汪帆
董事长
汪帆
企业电话
0754-88207788,0754-89811399
企业传真
0754-88206886
邮编
515098
企业邮箱
stock@jmjj.com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纺织工业园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薄膜吹塑机组、流延机组等塑料机械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营范围:生产、加工、销售塑料工业专用设备和模具、自动化设备、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劳保用品、无纺布制品;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塑料原料;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国家禁止或涉及行政审批的货物或技术进出口除外)。

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281)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全球知名的薄膜装备供应商,也是行业内少数具备实力提供全系列薄膜装备及方案的领导品牌,金明产品涵盖薄膜吹塑机组、薄膜流延机组和薄膜拉伸机组。

金明致力于引领薄膜装备行业的发展方向,在设备设计研发、技术工艺等方面拥有多项核心技术,特别在多层共挤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金明也积极寻求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并陆续与埃克森美孚、陶氏化学、巴斯夫、博禄、三菱化学、西门子等国际知名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商业规划

(一)主要业务介绍1、公司塑料机械业务公司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膜生产装备制造商和方案解决商,是国内高端塑料机械薄膜装备行业的优秀企业。

公司秉承"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理念,在提供定制化高端智能装备的同时,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动工业大数据平台产品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

(1)智能装备金明精机是中国专业薄膜装备走出国门的品牌代表之一,产品出口至日本、以色列、俄罗斯、中欧、中东和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薄膜吹塑机组、薄膜流延机组、薄膜拉伸机组、涂布复合生产线、挤出复膜生产线等,并广泛用于民用、农业、工业、电子光学产业、新能源产业、医疗产业、航天航海等各个行业,如高端食品包装的保鲜包装膜、可降解环保型的农用地膜和棚膜、医疗用的输液袋、风电专用宽幅多层真空铸造膜、垃圾填埋场、水利工程、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防渗用的土工膜等产品。

公司成功研制的在线涂覆宽幅农用膜设备、输液袋膜设备、糙面土工膜设备和高速宽幅流延设备、可降解农用薄膜生产装备等产品,成功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公司在大棚膜设备的很多地方存在独特性和创新点,特别是技术难度最高的超大宽幅五层棚膜技术在市场上成功获得验证,其关键技术已经领先于国际同行。

近年,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线,逐步实现了精密涂布复合生产线(下游应用包括烟盒包装、光学膜、快递包装袋、防锈膜等)和双向拉伸薄膜生产设备(主要运用在高端电子、光学、新能源等领域薄膜)的技术消化和成果转换,技术实力及工艺精度受到市场认可。

公司主要产品及性能介绍如下:(2)工业大数据平台公司积极搭建"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模式,经过多年的积累以及摸索,目前已自主开发了适用于塑机领域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并不断深化公司互联网数字化核心技术,已经成功实现全球近300台智能装备的并网服务,其中国外设备超过100台套。

通过设备远程软件维护功能,公司能够便捷及时地响应客户需求,快速解决客户问题,实现双方共赢。

云端大数据智慧服务项目主要为客户提供薄膜智能装备控制软件和通过搭建的云端大数据智慧服务平台为设备厂商及设备业主提供薄膜智能装备的并网运营服务,既可以为设备业主准确提供生产工序实时优化、设备运维实时监控等生产运行信息,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智能预测、维修服务、维保服务、统计分析、查询、系统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帮助用户实现设备运行的最佳工况及自适应调节生产能力,同时挖掘闲置设备的共享利用空间,实现最优化生产及节能减耗。

2、公司薄膜业务公司薄膜产品主要包括双向拉伸薄膜和高阻隔功能性软包膜,其中,双向拉伸薄膜具有优异的后加工性能、绝缘性能、耐热性能、耐寒性能和光学性能等,适用于双向拉伸生产的塑料薄膜主要包括聚酯(PET)、聚丙烯(PP)、聚酰胺(PA)等,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显示屏、3C产品、家电、建筑材料、医药包装、汽车等多个领域;高阻隔功能性软包膜由全资子公司金佳新材生产运营,应用领域包括食品软包装、医药、日化、运输等。

(二)经营模式1、生产模式公司采取"以销定产"方式,根据客户订单需求及市场趋势,按时间段滚动制定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生产活动,保证订单按时交付。

2、采购模式公司采购部负责生产物资的采购工作,根据生产需求制定采购计划,各公司报价后,确定购买方,再进行价格商议后拟定合同购买。

3、销售模式公司塑机产品具有定制化特征,在境内主要采用直销模式,在境外则采用直销与经销相结合的方式。

公司薄膜产品的销售模式主要采用直销模式,以及部分经销商分销模式;薄膜业务整体以内销为主,金佳子公司外销情况良好,公司持续拓展海外市场。

销售部具体负责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客户反馈工作。

(三)公司所处行业情况1、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情况(1)国家政策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智造强国"战略已势在必行。

近年来,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助力高端装备制造业健康、良性发展,《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等智能制造、新材料政策和相关推动措施相继出台,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为重点,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行业趋势如今,中国智能制造凭借着政策、行业、企业的多方助力而快速发展,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具备良好契机。

随着消费的换代升级,我国塑料产业迭代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塑机产品已成为市场所趋。

十四五规划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中国塑料机械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朝着精密化、节能化、智能化及多功能集成等方向深入发展。

2、功能性柔性软包装薄膜产业情况目前全球塑料薄膜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高端膜产品生产还主要集中在德、日、韩等国家,但是发达国家市场已接近饱和,而新兴国家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软包装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显示,目前,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高,整体产业规模的不断提升,以及宏观政策下,对于智能制造的不断追求,从消费端和供给端上同时促进我国软包装的发展,软包装已经成为了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目前国内膜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以中低端膜为主,高端膜则很少涉及。

以阻隔膜为例,高端阻隔膜具有阻隔空气性能强、防氧化、防水、防潮的特性,机械性能强,抗爆破性能高,抗穿刺抗撕裂性能强,广泛应用于食品、消费品包装领域,在发达国家市场需求量巨大。

国内企业生产的阻隔膜多在5层以下,而以7层、9层、11层为主的超多层阻隔膜市场,因设备昂贵及生产工艺等原因较少涉及。

随着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传统的硬性包装已被创新的软包装解决方案取代。

随着我国软包装行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软包装产品向更加轻量化以及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根据Smithers预测,随着全球经济及订单的逐渐复苏,以及国际贸易的恢复,软包装行业也将直接受益于此,按产品消费量计算,软包装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4%,到2026年,总消费量将达到3750万吨。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研究,中国塑料软包装市场规模预计在2027年达到229亿美元。

受政策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影响,包装使用单一材料日益受到重视。

根据Smithers发布的专题研究报告《单一材料塑料包装薄膜市场的未来2025年》,2019年全球单一材料塑料包装薄膜市场规模为2044万吨(559亿美元),2025年可能达到2603万吨(70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9%。

公司密切关注绿色环保大趋势,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重点关注"可回收、可降解"循环包装产业动向,推行单材化包装解决方案。

3、双向拉伸薄膜产业情况双向拉伸薄膜的共同特点是拉伸强度高,挺括性好,透明性高,耐高低温性好,绝缘性能好,阻隔性高,适用于双向拉伸生产的塑料薄膜主要包括聚酯(PET)、聚丙烯(PP)、聚酰胺(PA)等。

近年来,中国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市场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产能不断扩大,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逐渐完善。

双向拉伸薄膜产业的下游应用主要包括光学、电子、新能源、包装等领域。

近年来,依托政策支持、产业资本投入等优势,双向拉伸薄膜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行业转型升级正在逐步发生。

以双向拉伸聚酯薄膜(BOPET)为例,近年,聚酯薄膜行业产能规模持续扩张,受行业周期性及需求端变化双重影响,目前我国聚酯薄膜行业发展中价格低位波动、产能过剩、供需不平衡等因素仍然存在,但长期来看,聚酯薄膜作为高性能薄膜材料,在多个新兴应用领域中均起到关键作用。

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双向拉伸薄膜产业根据科技的进步和下游需求的升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薄膜性能不断提高,膜产品结构正在发生差异化调整,以满足不同行业和应用领域的高品质要求。

双向拉伸薄膜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除电子保护膜、新型包装膜外,新能源产业是双向拉伸薄膜应用的一个新兴产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未来,随着技术更新迭代、环保政策深化及新兴市场需求释放,BOPET产业将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

在生产制造环节,双向拉伸薄膜产业对树脂原料和薄膜加工设备有极高要求,加工车间洁净度要求也极高,目前产能大多集中于美、日、韩、台等厂商。

公司以建设"特种多功能智慧工厂建设项目"为契机,成为中国双向拉伸薄膜产业发展的参与者之一,叠加双向拉伸薄膜设备制造优势,为公司下游高端膜需求客户推行智能生产模式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经营情况1、概述2025年上半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增长动力减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公司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经营目标,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企业发展,以前瞻布局寻求业务突破,在科研、市场、运营、数智化赋能等多渠道发力,夯实高端智能塑机主业优势,推进薄膜业务结构转型升级,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25,579,077.48元,同比下降2.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54,869.77元,同比增长12.11%。

2、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情况(1)智造升级,新质生产力驱动技术革新报告期内,公司以科技创新为战略基石,探索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强从产品研发设计、工艺精度把控、品质质量控制、完善售后运维终端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新质生产力激活发展动能,筑牢一体化智造高地。

在智能化塑机领域,公司系统性构建产品梯队,强化高端定制化技术实力,积极响应下游多元化需求,持续精进产品性能和品质。

报告期内成功研发功能性重包袋一体化生产线、交付高阻隔重包袋机组,并发布7层农膜大机头新技术;产能升级计划稳步实施,先进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显著提升超大模头等核心部件产能。

在薄膜业务领域,公司大力创新,依托公司薄膜装备制造优势实施技术升级,推动工艺革新,赋能薄膜制品业务向新兴领域拓展。

报告期内,子公司金佳新材高阻隔软包膜凭借良好的阻隔性、抗穿刺、耐温性的技术实力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海外市场不断取得突破,经营稳健。

双向拉伸薄膜业务通过管理优化与产品结构调整,推出"内添加型抗静电聚酯薄膜"和"新能源电池保护膜产品"等多个新产品,效能持续提升。

公司全力打通技术成果的价值转化通道,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多层共挤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截至2025年6月,公司授权专利共481项,其中发明专利79项(含清华大学专利),实用新型专利377项(含金佳、清华大学专利),外观专利16项,德国专利9项,申请PCT专利11项,荣获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第十九届、第二十一届、第二十二届、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2)数智融合,AI赋能精益运营公司恪守"全球领先的全系列薄膜装备制造及智慧工厂一体化方案解决专家"企业使命,致力于为全球薄膜制造行业提供卓越产品和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推进数智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和数字化企业转型。

数字化生态构建:持续以数字化转型战略推进金明数智化服务平台迭代升级,如通过云端大数据智慧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售后运维及客户终端服务等,多措并举推进数智赋能赋效,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研发、生产、采购、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融合应用,通过"数实融合",加快公司整体业务向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和新业态转变。

AI赋能智造新高地:金明精机锚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积极探索,积极利用AI赋能智能制造创新实践。

通过多维赋能,提高AI在效率、管理、产品、服务中的渗透率,进一步打造智造新高地。

公司携手北京大学彭一杰教授团队共启AI赋能新篇章,采用多智能体平台架构,基于大语言模型赋能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薄膜装备制造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跃迁,提升现有流程的效率,又通过数据反哺产品迭代,不断驱动产业孵化更多形态的高附加值产品模式。

精益体系升级:公司深化落实科学管理体系,精益生产项目本期重点推进模块标准化以及项目交付标准化进程,优化完善PLM项目周期管理系统;持续推进设备管理(TPM)、流程管理变革(IPD)、全面质量管理(TQM);公司持续完善设备技术开发的数据分析EDA(设备深度分析)平台,加强对设备运行产能实时监控,实现生产数据实时可视化管理。

(3)绿色变革:薄膜技术4.0Pro生态实践公司践行节能降耗三年行动计划,将低碳节能理念植入研发管理体系,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式驱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引领"薄膜技术4.0Pro"革命,推动传统包装向绿色包装转变升级,助力循环包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绿色创新:公司将薄膜设备多层共挤技术应用于单一材质PE包装薄膜领域,重点优化PDO、MDO等工艺,持续升级优化单材化包装解决方案,相继开发了五层共挤薄膜吹塑机组带在线MDO拉伸装置、九层共挤上吹风冷式高阻隔薄膜吹塑机组和九层共挤下吹水冷式高阻隔薄膜吹塑机组等高性能设备。

可持续运营:公司园区部署光伏发电清洁能源,并依托软件技术优势,使用自行开发的设备能耗监控平台和生产园区能耗监控软件进行能耗大数据分析,持续优化电气控制传动系统的能耗控制等节能设计,打造绿色工厂,实现企业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

(4)全球拓展,多维布局强化品牌势能公司紧跟复杂多变的市场动态及行业发展形势,通过精准市场调研、多元化营销策略及渠道整合,强化品牌影响力。

在业务开拓方面,公司细致调研行业,放眼全球市场,关注热点赛道,打通业务技术与市场需求,加强海内外渠道互联。

公司借力区域下沉、海内外展会、行业会议及客户标杆案例辐射效应,深化海内外业务联动。

报告期内,公司及子公司累计参与行业会议2次,国内外展会5次,产品推介会2次。

2025年4月,公司参展第三十七届中国国际塑料橡胶工业展览会(Chinaplas)并在公司总部举办了OpenHouse设备演示活动,公司以"薄膜智造4.0"主题展台构建技术磁场,吸引波兰、利比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埃及、墨西哥、阿根廷、阿尔及利亚、南非等十余个国家的客户,向全球伙伴展示在食品级高阻隔包装、医用包装、光学保护膜等领域的突破性解决方案,面向全球客户展示民族品牌实力。

公司全媒体营销策略有效支撑渠道拓展。

公司借助新媒体、纸媒传播的时效性、广泛性特点,通过官网、官微、国内外行业杂志,与YouTube、抖音等搜索引擎服务商和视频社交网站合作,图文并茂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产品的类型、性能及工艺等。

2025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更新官网、展厅配套、拓宽海外宣传触点等工作,多维呈现产品技术矩阵,持续升级品牌传播体系。

(5)治理筑基,全面体系建设与治理现代化升级公司着力构筑覆盖合规、内控、风控的三维管控矩阵,优化体系制度架构,系统推动公司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体系工作,梳理风险控制流程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落实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有关通知文件精神,严格遵守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规范管理要求,重点强化监事会改革,确保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履职保障机制与监督效能,公司合计修订发布26份公司制度,持续系统完善公司制度体系,通过治理架构革新优化经营决策,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公司坚持贯彻ESG理念,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担当,助力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实施。

截至目前,在A+H股工业机械类上市公司中排名前20%。

未来,公司将秉持高度的企业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践行环境管控、社会责任实践、优化内部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完善ESG治理体系,将ESG融入企业文化和战略,以实际行动助力双碳工作,实现绿色美好未来。

3、总结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公司在以董事会为核心的管理层领导下,紧跟趋势,稳基本、调结构、扩产能、优布局,逐步提升经营管理质量,增强发展韧性。

未来,公司将持续夯实主业,坚持守正创新、破立并举,聚焦产品研发、智能制造、精益管理、品牌塑造,打造"质造"工艺和"智造"技术的"护城河",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持续强化"技术+品质"双核心壁垒,奋力推进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智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发展进程

公司最早的前身为汕头市金砂区金明塑胶设备厂,成立于1987年12月1日,后于2000年12月21日改制为广东金明塑胶设备有限公司。

2010年9月,公司以截止2010年7月31日经审计的净资产111,908,255.98元为基础,按2.48685:1的比例折合为股本总额45,000,000股,每股票面金额为人民币1.00元,共计股本为45,000,000元,其余66,908,255.98元计入股份公司的资本公积,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13日,经汕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工商注册号为440500000049227,注册资本为4,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