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中建环能
- 企业英文名: Cscec Scimee Sci.&Tech. Co.,Ltd
- 实际控制人: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 上市代码: 300425.SZ
- 注册资本: 68222.4853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5-02-16
- 大股东: 中建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26.8%
- 董秘: 王哲晓
- 董秘电话: 028-85001659
- 所属行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周赐麒、程寿山
- 律师事务所: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兴一路3号
- 概念板块: 环保行业 四川板块 专精特新 创业板综 中字头 海绵城市 央企改革 PPP模式 纾困概念 央国企改革 西部大开发 节能环保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四川
- 成立日期: 2002-05-24
- 组织形式: 央企子公司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510107737736610C
- 法定代表人: 佟庆远
- 董事长: 佟庆远
- 电话: 028-85001659
- 传真: 028-85001655
- 企业官网: www.scimee.com
- 企业邮箱: IR@scimee.com
- 办公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兴一路3号
- 邮编: 610045
- 主营业务: 市政、流域及村镇水环境治理、工业水处理及回用,离心机及工业过程,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新材料技术研发;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软件开发;数据处理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生态环境材料制造;生态环境材料销售;污泥处理装备制造;机械电气设备销售;专用化学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配电开关控制设备销售;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销售;智能仪器仪表销售;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销售;机械设备租赁;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污染防治服务;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服务;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服务;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生态恢复及生态保护服务;环境应急治理服务;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市政设施管理;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安装服务;工程管理服务;城市绿化管理;水资源管理;资源循环利用服务技术咨询;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环保咨询服务;招投标代理服务;企业管理咨询;科技中介服务;水利相关咨询服务;环境保护监测;专业设计服务;工业工程设计服务;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租赁服务(不含许可类租赁服务);非居住房地产租赁;汽车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建设工程设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 企业简介: 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425.sz),隶属于中建集团的环保上市企业,创立以来始终以提供优质的水环境服务,改善水环境质量为己任,致力于成为先进的环境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秉承上善治水之理念,坚持研产销一体化发展。在市政、流域及村镇水环境治理,冶金、煤炭等工业水处理及回用,工业过程及固废处理处置等领域,为客户提供感动人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立足以西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为核心的区域市场布局,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公司注册资金6.76亿元,旗下有28个分支机构,1400余名员工。科技创新研发驱动,公司形成了以“技术平台——产品线——产品”为划分的技术研发体系,建立起以混凝分离、过滤分离、生化处理、水力流体、热交换、离心分离为基础的6个技术平台,逐步拓展成以磁分离、磁沉淀、孔板格栅、磁生化、离心脱水、污泥干化等为主的9条产品线和近20大类创新产品。建设了3000平方米科研基地和5000平方米中试基地,构建起完善的研发仪器设备及工业化试验平台,拥有主要科研设备126台套,其中检测分析设备61台套、模拟验证设备/平台65台套。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制造示范基地、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CNAS授权的磁分离水处理检测中心,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分别在成都、北京、苏州设立技术研发中心。精益制造保障品质,公司在中国东部西部分别建立了两个现代化环保装备制造基地,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品制造、质控体系和供应链体系。其中西部制造基地位于成都金堂,占地约310亩,具有较强的大型装备制造组装能力;东部制造基地位于江苏张家港,占地约190亩,具有较强的机加工制造组装能力。中建环能紧跟生态文明的时代需求,构建开放共赢的合作体系,在核心价值观“厚德创新、品质保障”的引导下,聚焦绿色发展,用科技服务美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梦想!
- 商业规划: 公司创立以来始终以提供优质的水环境服务,改善水环境为己任,致力于成为先进的环境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秉承上善治水之理念,坚持研产销一体化发展,凭借30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创新精神,建立了以混凝分离、过滤分离、生化处理、水力流体、热交换、离心分离为基础的6个技术平台,9条产品线和20大类创新产品的技术产品体系;以东西部两个现代化装备制造基地为依托,通过较为完善的制造体系、质控体系和供应链体系,打造了绿色低碳产品工业化生产和集成能力;在市政、流域及村镇水环境治理,钢铁、煤炭等工业水处理,工业过程及固废处理处置等领域,积累了提供全产业链解决方案的能力和经验;基于工业行业的多年积累,以及以西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为核心的全国性市场布局和城市公司模式,形成了对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和快速响应能力。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和行业发展现状,为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公司业务布局更加聚焦,围绕“4+1”优势场景(4是指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城镇污水高效处理、厂网河湖整体网联、污泥低碳干化焚烧、钢铁煤炭废水回用4个业务场景;1是指离心分离机械领域),不断巩固差异化竞争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多与其需求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公司紧跟生态文明的时代需求,构建开放共赢的合作体系,在核心价值观“厚德创新、品质保障”的引导下,聚焦绿色发展,用科技服务美好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梦想!1、公司的主要业务及经营范围(1)环境治理领域A.城镇污水高效处理公司深度契合城镇化与双碳战略需求,以自主创新的模块化速装技术体系赋能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升级路径。依托MagBR磁基生物反应器、MagCS微氧速澄系统等十余项自主专利技术产品,打造出以反应沉淀装配式一体池为核心的全栈式低碳高效解决方案。通过砂渣共除、微氧速澄、磁基赋能等技术突破,系统性破解传统污水处理厂空间效率低、运行能耗高、建设周期长、系统协同性弱等产业痛点。基于“多维扰动最小化”理念,开发出适配存量水厂原位扩容提标、增量水厂装配式新建等需求的智能装配体系,实现“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全链条技术闭环,在确保污水处理系统改造期持续稳定运行的同时,显著降低建设运营成本及碳排放强度,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范式。公司的典型案例包括漳州角美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湖北荆州雷家垱净水站、赣榆创联污水处理厂运维项目、安福县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陵水县安马大排沟黑臭水体治理工程(EPC)等项目。B.厂网河湖整体网联公司面向“厂网河湖整体网联”场景,依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破解水环境治理系统性难题。针对管网污染物收集效率瓶颈,开发智能截流调蓄系统,实现污染物的精准收集与动态调控;针对河湖溢流污染问题,通过磁分离快速净化技术构建集约高效的模块化处理单元,突破传统污水厂处理能力的刚性约束,有效应对溢流污染冲击;在河湖水质提升方面,整合超磁分离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打造“超磁水体净化+生态韧性修复”解决方案,形成从水质提升到生态重构的技术闭环。目前,公司已构建覆盖“源头污染精准收集、溢流污染高效削减、河湖水质与生态提升”完整产品体系,形成“诊断-治理-运维”全生命周期服务,持续推动水环境治理向智慧化、系统化、生态化升级。典型案例包括嘉兴南湖、九水水环境生态修复项目,武汉黄孝河、机场河分散处理项目,合肥瑶海南淝河初期雨水截流调蓄项目,茅箭区泗河初期雨水治理项目等。C.钢铁煤炭废水回用a.钢铁废水处理与回用我国钢铁行业产能位居世界首位,钢铁浊环水产生量大,且具有悬浮物含量高、含油量高、水质水量冲击负荷大等特点。针对传统钢铁冶金浊环水处理技术占地大、流程长、效率低的问题,公司以磁分离水体净化技术为依托,持续加强技术创新,成功研发出稀土磁盘分离净化、两级组合除油和磁力压榨技术,大幅度缩短工艺流程和处理时间,能够快速去除废水中氧化铁皮、泥砂等杂质,除油效果显著,出水水质满足浊环水冷却和产品生产的水质要求,实现废水回用于生产补水。公司深耕钢铁废水治理30余年,已为攀钢、首钢、杭钢、唐钢、本钢、武钢、宝钢等多家知名钢铁企业提供了600余项钢铁废水处理服务;拥有完整的钢铁冶金浊环废水处理、钢铁工业总排水治理、托管运营、合同能源管理等整体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体系,可为钢铁冶金废水处理提供全方位服务,代表性项目包括四川攀钢集团新钢钒热轧板厂浊环水处理项目、河北天铁集团1750热轧水处理项目和河北纵横集团丰南钢铁热轧线水处理项目等。b.煤矿废水处理与回用公司基于分级处理和分质回用理念,针对煤炭开采废水高浊、高盐等处理痛点,自主研发矿井水处理与回用技术产品集群,攻克传统工艺流程冗余、膜污染严重、能耗高和碳排放量大等共性难题。依托井下原位超磁分离水体净化设备、煤泥水重介质回收设备、磁沉淀快速除硬一体化设备和浓缩过滤离心机等核心设备,构建井下原位处理与回用、井下/井上深度处理与回用、井下/井上零排放处理与回用三条工艺路线,实现污染物去除与资源回收的双突破。公司已建立覆盖地面、井下、露天及应急等多场景的矿井水处理服务能力,通过工艺包定制、装备集群化供应及运营管理三位一体的业务架构,持续推动煤炭矿井水治理向低碳化、资源化、装备化方向升级迭代。近年来,公司已为国内40余家煤业集团提供200余项服务,代表性项目包括扎鲁特旗扎哈淖尔煤业疏干水处理项目、陕西红柳林煤矿矿井水处理项目、济宁能源高盐水资源化利用BOT项目以及陕西中太能源朱家峁煤矿矿井水零排放处理项目等。D.污泥低碳干化焚烧公司在深耕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同时,紧跟国家政策由“重水轻泥”向“泥水并重”转变,聚焦污泥处理处置行业能耗和碳排高、稳定性差等难题,公司基于热交换技术原理,自主研发出SDDR污泥低温带式干化设备,助力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资源化处理。设备在低于75℃的干燥温度下对市政、工业污泥等固废进行脱水干化,以低成本、低碳、可持续的方式解决社会污泥问题。同时公司拥有完善的项目建设全链条服务体系,可为客户提供从设计咨询、施工总承包、设备供应到委托运营的全过程固废处理处置综合解决方案。目前SDDR系列产品已成功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及工程应用,在厂内减量、集中处置和电厂协同焚烧场景积累了鞍山市政污泥处置(一期)、安徽滁州来安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工业污泥干化和上海航头排泥水工程污泥干化等20余个项目。(2)离心分离机械领域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苏华大作为工业过程分离设备与解决方案提供商,自1993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过滤与分离机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曾多次承担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重点新产品项目、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相继开发出了40多种系列产品,200多种机型,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新能源、食品、环保、冶金等行业,于2020年成功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榜单。依托三十年跨行业技术积累,江苏华大构建起“工艺痛点-装备研发-系统验证”的逆向创新链条,不断探索市场前景向好的细分领域,满足客户高效率、低能耗、高可靠、智能化的现代应用需求,为客户提供覆盖全价值链的解决方案。在化工领域,加速推进“大口径高效节能智能化离心过滤成套系统”的产业化进度;针对制药与食品行业开发全流程封闭式洁净生产解决方案;在环保、冶金行业,不断探索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现远程运营维护和在线故障诊断。为强化产品品质和产品耐久性,江苏华大不断加大先进生产工艺的应用推广力度,将全自动等离子熔覆技术与毫表面处理工艺等植入装备制造体系,令设备寿命、可靠性实现代际跃升。目前江苏华大的业务已辐射全球五大洲,在新能源材料、生物制药、高端特殊化工等上千个细分领域服务了5000多家客户。2、公司主要技术和产品公司形成了以“技术平台——产品线——产品”为划分的技术研发体系,建立起以混凝分离、过滤分离、生化处理、水力流体、热交换、离心分离为基础的6个技术平台,逐步拓展成以磁分离、磁沉淀、孔板格栅、磁生化、离心脱水、污泥干化等为主的9条产品线和近20大类创新产品,涵盖供水、工业生产过程、污水收集、污水处理、污泥处理等领域,主要最新产品介绍如下:(1)磁介质混凝沉淀一体化设备(2)RID雨水截蓄系统(3)Bio-MOST微氧速澄反应沉淀一体化设备(4)LCBR低碳高效脱氮一体化反应器(5)SDDR污泥低温干化设备(6)内进流非金属孔板格栅(7)PLD系列高效节能智能化离心过滤成套装备(8)高效砂渣共除设备(9)高效旋流速分技术系统3、公司的主要业务模式(1)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A.技术产品研发服务技术产品研发主要是指公司承接对外的环境类产品的研发服务的业务模式。B.技术产品生产和销售技术产品生产和销售主要是指公司通过生产、销售技术产品以及相关备品备件获取利润的业务模式。(2)环境服务项目主要包含以下模式:A.以合同环境服务为导向的运营模式为了实现更好的环境效果,公司根据业主的需求提供运营管理服务,并签订相应的合同环境服务合同,具体包括《设备租赁协议》和《托管运营协议》,依据合同的约定为业主提供设备租赁服务或者托管运营服务。B.设计及技术咨询服务模式设计及技术咨询服务模式是指公司为业主提供环保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等领域的规划咨询、项目咨询、评估咨询、全过程工程咨询等,并按照合同收取服务费的业务模式。C.EPC业务模式EPC业务模式一般是公司与业主签订相应的总承包合同,明确承包范围、工期、合同价款及付款方式、质量标准、质保期等主要条款。根据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选择合格分包商及设备供货商并组织自产设备生产及供货,工程施工及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由公司负责质量管理、工期管理及安全管理。D.投资运营模式公司采用BOT/BOO等业务模式获得水处理项目的特许经营权,对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运营期内获得污水处理费等收入。1、概述2024年,公司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面对复杂外部形势,以“增效”为目标,秉承“精益管理,做强做专”的方针,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以创新为驱动力,奋力推进市场拓展、精益运营、精细管理,筑牢研发型、制造型“专精特新”企业品牌形象。报告期,受外部环境影响,市场竞争加剧,面对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毛利率下滑和回款周期延长等压力,公司上下一心,攻坚克难,紧紧围绕“做强做优主业”和“一利五率”要求,多措并举应对发展转型压力,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37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8,820.16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正,期末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3.71亿元。(1)保持核心业务优势,新业务加速增长报告期内,面对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公司聚焦“4+1”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产品技术优势和场景解决方案能力,持续巩固细分领域市场地位:一是围绕城镇污水高效处理、厂网河湖整体网联、钢铁煤炭废水回用优势场景,深入开拓市场,树立行业标杆级项目,增强差异化竞争实力。2024年,公司嘉兴九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超磁处理三个站点全部投入运营,助力嘉兴争创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多个项目实现分布式装配式污水处理厂站全过程主导,建设周期进一步压缩;朱家峁煤矿高盐矿井水预处理项目年内投产,实现西北能源核心区域战略布局。全年水处理业务收入11.10亿元,同比下降9.86%。二是在离心分离领域,下属子公司江苏华大努力克服下游需求减弱、行业竞争加剧的不利影响,实现业务收入2.69亿元,虽同比下滑29.20%,但市场份额仍然位居国内工业离心机市场前列,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境外收入占比有所提升。三是在污泥低碳干化焚烧领域,公司积极推广取得成效,实现污泥协同焚烧从概念到试点,形成火电协同污泥资源化高标准示范,固废处理处置及资源化业务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184%。(2)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产出再创佳绩公司坚持“专精特新”发展路线,专注于行业细分场景,围绕市场与客户的需求,以底层技术为核心,坚持科技创新,近三年研发支出累计1.6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开展混凝强度及结构、流道磁场叠加等技术优化,逐步解决厂网河湖治理中突出的溢流污染随机性强、浓度高、波动大等工况处理;快速实现装配式污水处理厂自有技术储备,构建8小时内通水的格栅快速安装工法;完成LW750N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FW300N翻袋卸料离心机等6种离心机新产品的研发。报告期,公司攻克“水环境技术与装备”关键技术4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及以上;专利申请76件(其中发明专利22件),专利授权45件(其中发明专利19件),发表论文17篇;荣获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环保装备科学技术奖产品金奖、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公司相关技术入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2024年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推广应用指导目录。(3)加快精益数智化升级,锻造高端制造实力公司不断提高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过程中的数字化水平。报告期内,公司PLM系统二期上线,完善研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系统追溯与项目管理者座舱功能,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公司持续完善和落实精益生产方案,强化精益全价值链协同能力和精益数字化制造能力,打造高柔性、高品质、高性价、短周期精益生产线,提升精益生产品质。江苏华大通过持续对精益计划、精益物流、精益6S等优化管理,精益产线均实现常态化运行,通过上线CRM系统,整合客户信息,建立售后服务工单体系,实现销售与服务在线管理及结果量化,提升客户满意度,加速市场推广;装备公司全力推进第三代模块化磁沉淀技术、立式液压压滤机实验项目、磁回收机以及污泥干化设备等产品迭代的技术支持,自主研发包括智能磁基增效污泥脱水机、两级磁分离系统、撬装超磁成套设备等一系列外围配套设备,以拓宽生产边界。2024年,公司成功入选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并再度荣登四川省制造业企业100强榜单。(4)深耕地方区域市场,口碑助力业务开拓公司客观分析当下市场环境,时刻保持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基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以全国5大区域营销网点为抓手,公司深入市场终端、挖掘重点区域客户需求,针对客户的痛难点实施精准营销。充分发挥核心技术实力和高效服务响应能力,与业主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打造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质标杆项目,用提供感动人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及美誉度,获取更多项目机会,提升市场份额。报告期内,公司3项技术入选《2023年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永和北污泥低温干化项目荣获“2023年度污泥处理处置典型案例”并入选《综合智慧能源优秀项目案例集(2023)》。期末在手订单金额50.51亿元(不含税),同比增长27.64%。(5)持续优化精细管理,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构建“3+3”党建工作法,发挥党委会把方向、董事会作决策、经理层抓落实的积极作用,把政治忠诚体现在发展担当、改革创新、管党治党等各方面工作中,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公司发布《制度管理办法》,逐步实现公司制度清晰且受控、强化战略支撑以及实现战略引领的核心目标,纵向上分层设置管理权限、横向上根据管理及业务的关联程度实现分类管理,各项制度相互衔接、形成合力,确保企业健康稳健运行;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公司全面开展人才盘点,完成公司任职资格标准开发及人才盘点,形成关键岗位和人才清单,修订《领导人员管理办法》,推进“5+3”人才队伍构建,打造专业化、高水准、高效能的项目交付团队,完成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一期归属,建立正向激励体系,加大考核结果运用,推动薪酬向关键岗位、研发、制造和销售一线倾斜,提高职工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