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德方纳米 - 300769.SZ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19-04-15
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企业英文名
Shenzhen Dynanonic Co., Ltd.
成立日期
2007-01-25
注册地
广东
所在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德方纳米
股票代码
300769.SZ
上市日期
2019-04-15
大股东
孔令涌
持股比例
12.97 %
董秘
何艳艳
董秘电话
0755-26918296
所在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会计师事务所
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张先发;刘海曼;黄晓慧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中伦(深圳)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440300797999551E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注册地
广东
成立日期
2007-01-25
法定代表人
孔令涌
董事长
孔令涌
企业电话
0755-26918296
企业传真
0755-86526585
邮编
518071
企业邮箱
ir@dynanonic.com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留仙大道3370号南山智园崇文园区1号楼10层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营范围:一般经营项目:纳米粉体材料试剂、纳米粉体标准样品、纳米材料产品(均不含限制项目)的研发、销售;经营进出口业务(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项目除外,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纳米材料产品的生产(生产场地执照另行申办);许可经营项目:无。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769)创建于2007年1月,是一家致力于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的核心产品是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

公司总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并在广东佛山、云南曲靖、四川宜宾建有大型研发和生产基地。

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成立了锂动力研究院,紧跟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专注于技术创新、工艺优化和产品性能改善,建立了完整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体系,锻造了一支创新意识强、研发经验丰富的科研团队,并以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奠定了公司的行业地位。

公司拥有“自热蒸发液相合成纳米磷酸铁锂技术”、“非连续石墨烯包覆技术”、“离子掺杂技术”、“纳米化技术”、“涅甲界面改性技术”、“离子超导技术”等核心技术。

公司生产的纳米磷酸铁锂,以其优异的产品品质和出色的产品性能,被评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领跑全国。

依托过硬的技术实力和领先的科技创新平台,公司多次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深圳市科技进步奖、标准奖、专利奖等。

公司是省市级纳米电极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依托建设单位,是全国纳米储能技术标准化工作组挂靠单位,经批准成立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公司被评为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深圳市研发与标准化同步示范企业。

凭借深厚的技术沉淀、卓越的创新能力、领先的产品性能、专业客户服务,公司与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稳定、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与市场的普遍好评。

公司将一如既往地秉承“爱、真诚、顺势有为”的核心价值观,以“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愿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围绕“一核、多元”的业务布局,以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为核心,进行适配锂电体系全生态的材料研发布局,为新能源行业提供专业、系统的材料解决方案,坚持以“高质量、大规模、低成本”的发展模式,持续改善工艺,持续推进新产品的产业化和成熟产品的规模化,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低碳、清洁、美好。

商业规划

1、公司所属行业公司致力于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纳米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和补锂增强剂,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行业领域。

2、行业发展情况(1)新能源汽车行业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RhoMotion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10万辆,同比增长28%。

在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带动下,内需市场明显改善,对汽车整体增长起到重要支持作用;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持续拉动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其中,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587.8万辆,同比增长35.5%,国内销量占汽车国内销量比例为46.8%,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

在新能源汽车增势带动下,动力电池市场供需两旺。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5年1-6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697.3GWh,累计同比增长60.4%;累计销量为659.0GWh,累计同比增长63.3%,其中,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485.5GWh,占总销量73.7%,累计同比增长51.6%;其他电池累计销量为173.5GWh,占总销量26.3%,累计同比增长108.5%。

2025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9.6GWh,累计同比增长47.3%,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244.0GWh,占总装车量81.4%,累计同比增长73.0%。

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主要集中在延续税收优惠、加码以旧换新补贴、推动车网互动技术三方面。

根据2023年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公告(2023年第10号),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购置的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

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13号),通知扩大了补贴范围,对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新车、转让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均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补贴金额高于购买燃油车的标准。

2025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推动《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建设车网互动示范城市,目标2025年底前建成5个示范城市及50个以上双向充放电项目,提高电池标准,要求动力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3000次以上,强化快充安全性和抗撞击能力。

系列政策的推出,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同时,政策从单纯补贴转向“技术+基建”驱动,通过车网互动和电池新国标(2026年实施)倒逼车企提升安全性与智能化水平。

(2)储能行业储能行业在2025年上半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增长点。

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ESA)储能应用分会数据,2025上半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21.9GW/55.2GWh,功率规模同比增长69.4%,其中电网侧储能新增装机14.2GW/32.9GWh,功率规模占比64.9%,电源侧储能新增装机5.8GW/17.8GWh,功率规模占比26.7%,用户侧储能新增装机1.8GW/4.5GWh,规模同比翻番;根据其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共新增7737个新型储能相关备案项目,其中应用项目类7113个,产线类624个。

2025年上半年新增备案的7113个储能应用项目总规模达263.3GW/664.86GWh,同比增长108.85%(功率)/120.45%(容量)。

从2025年上半年新增装机储能项目技术路线来看,磷酸铁锂电池储能新增装机20.58GW/48.52GWh(含混合储能项目中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部分),规模占比94.21%(功率)/87.95%(容量),依旧为主流技术路线。

根据ICC鑫椤储能数据库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258GWh,同比增长106%,其中国内厂家储能电池出货252GWh,同比增长109%,海外厂家电池出货6GWh,同比增长42.5%。

2025年1月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其中明确提出提升新型储能调用水平,优化新型储能调度运行,发挥移峰填谷和顶峰发电作用,增强本地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实现应用尽用;在新能源消纳困难时段优先调度新型储能,实现日内应调尽调,减少弃风弃光。

2025年5月7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提升电池系统本质安全水平,开展电化学储能项目安全条件和设施论证评价,进一步完善电化学储能相关标准规范,落实电化学储能项目安全监管责任,加强部门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上述政策的推出,分别从调度机制优化与安全管理强化两个维度,为储能行业构建了“应用保障+安全规范”的双重支撑体系,推动储能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3)正极材料行业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需求上升,正极材料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出货量持续高速增长。

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的初步调研数据,2025上半年中国正极材料出货量210万吨,同比增长53%,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出货161万吨,同比增长68%,占正极材料总出货量比例77%,储能电池及动力磷酸铁锂电池的高增长是带动磷酸铁锂材料出货增长的核心因素。

随着海外市场对磷酸铁锂接受度的不断提升,磷酸铁锂材料出口同比快速增长,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1-6月,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口7,309.74吨,同比增长855.16%。

正极材料作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技术路线的分化在2025年上半年尤为明显。

磷酸铁锂材料因其安全性高、成本低的优势,在储能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一方面,正极材料的性能优化和成本降低将是行业的重要方向,高压实密度、高动力学性能、强快充性能的磷酸铁锂材料的持续迭代,进一步拓宽了磷酸铁锂材料的应用场景,推动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持续提升。

另一方面,磷酸锰铁锂、补锂增强剂等新型正极材料及其高性能辅助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为锂电池性能提升提供了新路径,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随着行业ESG意识的提升,低碳制造技术应用和闭环回收技术突破助推正极材料行业朝着绿色化和循环经济方向发展。

2、主要产品及其用途公司当前的主要产品为纳米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及补锂增强剂。

(1)纳米磷酸铁锂纳米磷酸铁锂是目前市场上主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

公司是市场上较早生产纳米磷酸铁锂的企业,采用独创的“自热蒸发液相合成法”生产纳米磷酸铁锂,材料可以实现离子级均匀混合,一致性好,配比精准可调,产品粒径均一可控,批次稳定性好,成品率高,能耗低,循环性能优势突出,产品性能优异,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公司持续对纳米磷酸铁锂产品进行迭代升级,针对动力和储能领域的痛点需求,分别推出了高压实密度、高动力学性能、超长循环的新型号纳米磷酸铁锂产品。

面向动力领域的纳米磷酸铁锂新产品具有高全电容量、高压实密度、高动力学性能等特点,满足下游客户针对快充和高容量的需求;面向储能领域的纳米磷酸铁锂新产品具有超长循环,可实现万次以上循环寿命,降低储能电站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竞争优势明显。

(2)磷酸锰铁锂磷酸锰铁锂是新一代锂电池正极材料,是在磷酸铁锂的基础上引入一定比例的锰而形成的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具有以下突出优势:1)高能量密度:相较于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的一次颗粒更小,电压平台更高,使得理论能量密度提升15%-20%;2)优异的低温性能:磷酸锰铁锂为橄榄石型晶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离子传导性和稳定性,此外,公司采用“液相法”工艺生产磷酸锰铁锂,均一性更优,从而在低温环境下保持较好的性能;3)高安全性:相较于三元材料,磷酸锰铁锂的橄榄石型晶体结构使其在高温条件下不易坍塌,安全性大幅提升。

同时,高稳定的晶格能为电池提供更长的循环寿命;4)低成本:磷酸锰铁锂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有明显的瓦时成本优势;相对于三元锂电池,磷酸锰铁锂因不含镍、钴等贵金属,成本优势更大。

磷酸锰铁锂的上述优势使其在动力电池领域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够满足动力电池客户对能量密度、低温性能等指标日益提升的需求,未来有望成为动力电池领域的主流材料之一。

公司采用“液相法”工艺和“涅甲界面改性技术”等自主研发的独特工艺技术,有效解决了磷酸锰铁锂的产业化难题,产品经过了多轮的测试验证和性能优化提升,在低温性能、循环寿命、能量密度、放电功率等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被评为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

公司的磷酸锰铁锂产能规模领先,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并已率先装车,正式开启商业化应用进程。

(3)补锂增强剂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卓越的性能和持久的寿命是决定电池应用领域广度与深度的关键因素。

公司的补锂增强剂是一款正极补锂材料,可应用于各种体系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补锂增强剂通过在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释放活性锂,显著补偿锂电池在早期循环中的活性锂损失,并预存额外锂;同时释放活性氧重构SEI膜,从而增强离子输运、降低界面阻抗、强化结构稳定;该补锂方式通过三级作用和响应,最终极大地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使其在保证安全性和兼顾经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及低温、快充等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公司的补锂增强剂具有以下特点:1)高适配性:可应用于各种体系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搅浆环节与正极材料一起混合使用,工艺兼容性好;2)高补锂效率:公司通过“润炼”技术进行纳米液相合成补锂增强剂,获得高纯均一的补锂材料,具有更高的补锂容量、更低的无效可逆容量,最终实现高补锂效率;3)多功能性:公司的补锂增强剂通过在电池体系中同时补充活性锂和改造SEI膜,实现除单一补锂功能以外的多功能性,包括大幅提升电池的循环性能、日历寿命和能量密度,同时可以改善低温性能以及快充性能,提升电芯能效,降低电池自放电,提升体系安全性等多重功效;4)高性价比:公司的补锂增强剂通过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日历寿命、储能能效及电化学动力学等性能,大幅度提高电池全生命周期收益,降低电池全生命周期成本,具有高性价比。

凭借独特的技术,公司的补锂增强剂以极致八重功效革新行业补锂技术,可用于包括圆柱、软包、方形及刀片电池在内的全系列电池种类,同时支持快速充电,适用于包括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在内的多种应用领域。

公司的补锂增强剂产品已通过核心客户的验证,产品性能和产业化进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3、经营模式(1)研发模式公司坚持“专注、创新、协作”的研发理念,采取自主创新驱动的研发模式,专注于技术创新、工艺优化和产品性能改善,面向国内外科技前沿不断探索延伸,积极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突破,注重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快速发展。

公司设立了锂动力研究院,负责基础研发、新产品开发、工艺开发与优化等。

公司广泛吸纳和培养人才,组建了高素质的研发队伍,研发团队具备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开拓创新的技术实力,紧跟市场和客户的需求,预测行业和客户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方向,以战略眼光规划和布局研发项目,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性能、优化生产工艺为目标,构建了标准、高效、持续的研发体系。

(2)采购模式公司确立了“协同革新,推动产业进步”的供应链理念,采取订单驱动的采购模式,积极打造精准、高效、快速的供应链体系。

公司借助ERP、OA等信息系统,建立了严格的采购管理程序,严格执行供应商管理制度,对供应商的经营许可、资金能力、质量认证、历史业绩、主要客户及ESG表现等进行综合考虑,经过小批量试用采购且合格后,方可将其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公司对原材料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

根据订单计划,结合原辅料库存情况、生产计划编制采购计划,按需求与合格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在供应保障与资金高效运用中实现平衡。

(3)生产模式公司坚持“安全、精益、绿色”的生产理念,根据订单情况、运营情况和预计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协调产能资源,下达生产计划,各子公司负责产品的生产制造。

生产过程中,生产部门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开展标准化流程生产作业,工艺部门负责工艺路线设计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跨部门协同,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与降本增效,质量部门对生产制造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监控,把控产品质量。

公司纳米磷酸铁锂产品主要由全资子公司曲靖德方和控股子公司曲靖麟铁、德枋亿纬负责生产,磷酸锰铁锂产品主要由全资子公司曲靖德方负责生产,补锂增强剂主要由控股子公司德方创域负责生产。

(4)销售模式公司树立了“尊重、专业、信赖”的服务理念,采取直接面对下游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商的直销模式。

公司的营销中心负责开展销售工作,服务贯穿商务洽谈、订单签订、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积极推动销售模式从单纯销售产品到销售“产品+服务”的转变。

公司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定制化的材料解决方案。

凭借优秀的产品品质、良好的市场口碑和领先的技术优势方面的沉淀积累,公司在锂电材料市场形成了较强的品牌影响力,下游客户均为锂电池行业的知名企业。

4、主要业绩驱动因素(1)政策驱动与技术创新双引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破局,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持续加码产业支持政策,通过购置税减免、充电基建专项补贴等多元化激励措施,构建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体系。

在政策端持续发力与市场端降本增效的双重作用下,行业已实现从“政策驱动”向“市场化竞争”的关键转型。

伴随补贴退坡机制深化,下游市场对产品性价比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材料成本优势、性能提升优势及安全特性,持续扩大在乘用车领域的装机份额。

高压实密度材料、快充性能提升及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的技术创新加速,磷酸铁锂等磷酸盐系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显著提升,打破“性价比与性能不可兼得”的产业桎梏,助推其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的逐步上升,市场空间迅速拓宽。

(2)双碳目标驱动储能产业爆发,磷酸铁锂技术引领能源转型新格局在《巴黎协定》约束性减排目标驱动下,全球各国致力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能源行业正经历着从依赖化石燃料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转型。

为了应对大规模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并入电网所带来的电力波动问题,储能电池的需求日益增长,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为全球储能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期动力。

此外,随着一系列利好储能市场的政策发布,也带动了储能电池装机规模的大幅提升。

在储能电池中,锂离子电池相比铅酸蓄电池污染更小,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能够发挥更显著的作用,因此,新建电池储能设施更多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电池。

在储能锂离子电池中,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较长、生产成本较低、安全性较高,更符合指导意见中“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的要求,因此,快速发展的储能市场将推动磷酸铁锂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进而带动公司纳米磷酸铁锂等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出货量的增长。

(3)公司紧抓市场机遇,凭借领先的市场竞争能力,产销量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储能市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公司紧抓市场发展的机遇,不断强化公司的研发优势、差异化竞争优势、客户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持续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

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公司的核心产品凭借卓越的性能赢得客户的认可和信赖,新产品凭借领先的性能和产业化进程占据先发优势,产销量持续提升,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概述报告期内,面对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储能产业持续增长的态势,公司紧密围绕市场机遇与挑战,扎实推进各项战略举措。

公司持续推进技术研发与产品突破,在关键材料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第四代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材料凭借领先性能获得市场认可,出货量及占比稳步提升,新一代超高压密材料验证进展顺利;深入开展运营效率提升与成本管控,精细化管理与数智化水平稳步提升,重点推进工艺降本项目,关键降本项目成果显著,全链条成本控制体系不断完善;持续聚焦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积极挖掘节能减碳潜力,探索循环利用工艺,WindESG评级进一步提升至“AA”级,可持续竞争力不断增强。

2025年上半年,行业仍处于周期调整阶段,市场竞争激烈,成本压力和原材料价格波动使得产业链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公司根据市场环境及时调整策略,围绕“技术降本、费用管控、产品提升”三大关键目标,开展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量12.53万吨,同比增长8.51%,销量12.24万吨,同比增长15.78%;实现营业收入38.82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1亿元,亏损同比缩窄。

2025年上半年,主要原材料锂源价格同比下降,市场竞争持续加剧,虽然公司产品销量同比增长,但由于磷酸铁锂产品价格依然处于相对低位,导致公司整体业绩持续承压。

报告期内,公司开展的主要经营管理工作如下:(1)坚定创新路线,聚焦关键研发项目公司深入践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要求,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引擎作用。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关键研发项目和研发方向,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02亿元,在保障现有产品性能稳定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新一代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新一代磷酸锰铁锂、补锂增强剂及高性能添加剂等新产品的研发迭代与量产导入,并取得阶段性进展。

通过这些举措,公司不断巩固技术领先优势,夯实技术壁垒,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申请61项,均为发明专利;新增授权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2)深化精益实践,构建全要素效率提升引擎在新能源产业链价值重构与全球降本压力共振的产业周期中,公司通过“战略穿透、精益增值、数智赋能”三维协同机制提升运营能力,构建兼顾当期效益与战略纵深的核心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推进降本工作,依托精益管控与数字化管理建设,在产销量提升的同时实现各项期间费用同比下降,降本效益逐渐显现。

费用管控方面,公司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推行开源节流,持续开展监控分析,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组织效率提升方面,公司持续跟踪业务目标,将组织大目标拆解为核心组织与核心人员的关键目标,以效率和结果为导向,构建高效的管理组织架构。

为完善目标考核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和保留核心人才,公司推出了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人力资源竞争优势,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数智化能力建设方面,公司以构建智能制造体系为目标,持续推进MOM制造运营管理平台及配套系统建设,整合现有信息化系统,支撑生产质量改善、效率提升及数据联动,推动各业务模块优化变革,逐步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升级,致力于打造“灯塔工厂”。

(3)深化产品矩阵布局,提升产品竞争力面对行业竞争格局的深度演变,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一核引领、多元突破”战略,加速新产品产业化落地,以差异化技术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磷酸铁锂方面,公司第四代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产品持续获得客户认可,出货量及占比不断提高;公司成功开发出第五代高性能磷酸铁锂材料,其核心性能指标卓越,粉体压实密度达2.70~2.75g/cm³,极片压实密度可达2.75g/cm³以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可显著提升电池体积能量密度,且其电化学性能优异,能量效率优异,动力与储能领域均可适用,目前已进入中试量产阶段。

该材料的成功开发与快速推进,为满足市场对更高能量密度、更长续航电池的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磷酸锰铁锂方面,公司的11万吨磷酸锰铁锂产能陆续投入使用,是目前已建成规模最大的磷酸锰铁锂产能;公司第一代磷酸锰铁锂产品已实现批量装车,第二代更高性能产品验证进展顺利。

公司的补锂增强剂在改善首效、快充、低温、循环寿命及日历寿命等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且具备多重功效协同改善的特点,报告期内已获独家定点的项目逐渐增加,在快充、长寿命储能、半固态电池等领域已逐步开始实现订单交付。

(4)践行绿色制造,可持续能力持续突破公司积极响应全球能源转型趋势,将“双碳”战略与降本增效目标深度融合,系统推进绿色低碳实践。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绿色技术应用与能效提升,加速绿色工艺创新,曲靖基地部分厂区的屋顶光伏已投入使用,节能工艺开发及智慧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实现生产能耗与碳排放持续下降,同步增强成本竞争力。

在ESG体系建设方面,公司坚持经营发展目标与国家“双碳”目标紧密结合,贯彻“创新引领、和谐共生、真诚互信、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针,深化产业链协同、员工发展与社会责任实践,持续提升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及子公司曲靖德方顺利通过了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监督审核;公司披露了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暨第二份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客观、规范、透明、全面地披露2024年度在治理、经济、环境与社会领域的实践与绩效。

根据最新公布的WindESG评级,公司的评级由“A”级提升至“AA”级,连续两年实现评级提升。

发展进程

发行人由德方有限改制而来。

2006年12月25日,德方有限取得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的《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2006】第679219号),2007年1月8日,吉学文、杨海燕、王允实共同出资50万元设立德方有限;德方有限召开股东会选举吉学文为执行董事,王允实为监事,执行董事聘任杨海燕为经理。

2007年1月10日,深圳日正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深日正验字(2007)第021号),确认经其审验,截至2007年1月10日,德方有限已收到股东吉学文、杨海燕、王允实以现金方式缴纳的注册资本金合计50万元。

2007年1月25日,经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德方有限正式设立,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4403011255170)。

公司前身为德方有限,成立于2007年1月25日,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之前注册资本为20,618,557元。

2014年6月3日,吉学文、孔令涌、王允实等11名股东签署了《发起人协议》,决定共同发起设立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7月4日,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审计报告》(致同审字(2014)第441ZB2227号),确认截至2014年5月31日公司经审计的净资产为62,606,143.39元。

2014年7月25日,北京京都中新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评估报告》(京都中新评报字【2014】第0079号),确定截至2014年5月31日,公司经评估的净资产为8,005.82万元。

2014年7月26日,德方有限通过股东会决议,同意公司以截至2014年5月31日的经审计的净资产62,606,143.39元按照1:0.4792的比例折合为3,000万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8月6日,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验资报告》(致同验字(2014)第441ZB0185号),对公司设立时的注册资本进行了审验,验证各股东出资到位。

2014年8月20日,公司经深圳市市监局核准变更登记为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440301103222525),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

根据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的《审计报告》(致同审字(2014)第441ZB2227号),公司整体变更时无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为-4,548,857.61元,公司整体变更时不存在以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的情形,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股东交易

变动人 变动日期 变动股数 成交均价 变动后持股数 董监高职务
唐文华 2025-07-07 -89700 31.72 元 400000 董事、高管
唐文华 2025-07-03 -43000 32.84 元 489700 董事、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