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消费电池(包括锂原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圆柱电池)、动力电池(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其电池系统)和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营范围:电池制造;电池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合成材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合成材料销售;金属材料制造;金属材料销售;新型金属功能材料销售;高性能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销售;智能仪器仪表制造;智能仪器仪表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货物进出口;住房租赁;非居住房地产租赁;土地使用权租赁;金属切削加工服务;机械设备租赁;物业管理;合同能源管理;专用设备修理;电气设备修理;蓄电池租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亿纬锂能)成立于2001年,于2009年在深圳创业板首批上市,历经22年快速发展,已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锂电池平台公司,同时拥有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核心技术和全面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物联网、能源互联网领域。
(股票代码:300014)。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1、消费电池行业消费电池主要服务于消费与工业领域。
得益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应用下游持续的升级与扩张,叠加电池技术的升级迭代,消费电池在近年取得较快增速。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从2020年到2024年,全球消费电池总出货量由99亿只增至177亿只,年复合增长率为15.9%。
未来,具身机器人和低空经济将持续推动需求增长。
消费电池预计出货量将由2025年的217亿只增至2029年的551亿只,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2%。
智能表计方面,全球智能表计市场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根据MordorIntelligence数据,全球智能电表市场出货量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1.62亿台增长到2029年的2.36亿台,年复合增长率达7.8%。
汽车电子方面,全球汽车行业电气化和智能化趋势不断深化驱动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显著扩大。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从2025年到2029年,汽车电子产品出货量将由24亿只增至90亿只,年复合增长率为39.6%,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
智慧医疗方面,根据灼识咨询数据,全球连续血糖监测系统器械市场规模预计从2020年的57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36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3%,对应需求体量持续扩大。
随着电动工具市场去库存周期的结束,伴随海外降息周期持续落地,在新品刺激与渠道补库的共同带动下,工具市场需求迎来持续复苏。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5年至2029年电动工具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1.5%。
3C消费电子方面,智能穿戴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TWS耳机、智能手表销量预计保持增长。
全球电子雾化器市场受益于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5年至2029年电子雾化器电池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5.5%。
除传统领域外,消费市场新增应用场景多点开花。
政策驱动及行业技术快速迭代推动下,低空经济、AIDC备电、机器人领域将会成为消费电池行业新的增长极。
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增长强劲,根据赛迪智库数据,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8,591.7亿元,同比增长28%。
AI需求爆发推动传统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加速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AIDC)进化,AIDC的高性能计算、大规模存储和高速网络需求对备电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催生出对BBU的增量需求。
根据EVTank数据,预计到2030年,全球BBU市场对高倍率圆柱电池的需求量将超过6亿只。
在政策的推进及智能技术加持下,人形机器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5年到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以15.0%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大,对应机器人产业消费电池出货量复合增长率为39.1%。
2、动力电池行业动力电池服务于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等领域。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能源与环境问题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成为了全球共识。
新能源汽车作为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各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由2020年的5,482.9千辆增至2024年的26,510.2千辆,年复合增长率达48.3%。
预计到2029年,销量预计将进一步增至70,214.2千辆。
在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的推动下,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经历了指数级增长。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动力电池总出货量由2020年的187.3GWh增至2024年的1,021.8GWh,年复合增长率为52.8%,预计到2029年将进一步增至3,548.3GWh,2025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6.7%。
商用车作为电动车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受益于快充技术进步、电池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性日益凸显,预计将会持续贡献增量空间。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商用车动力电池出货量由2020年的13.3GWh增至2024年的73.3GWh,年复合增长率为53.2%。
未来伴随电动重卡爆发式增长,以及VAN车、轻卡渗透率持续提升,预计到2029年,出货量将达到263.9GWh,2025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9.4%。
由于锂电池卓越的能量密度及宽温性能,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采用锂电池方案。
在重型工程机械、采矿设备和工业车辆电气化的推动下,全球工程机械动力电池市场正在强劲扩张。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从2020年到2024年,全球工程机械动力电池出货量由0.03GWh增至14.2GWh,年复合增长率为351.5%。
未来伴随快充技术发展、换电站建设完善,以及在挖掘机、叉车和农业机械等细分锂电化的加速渗透,预计2029年出货量将达到92.2GWh,2025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9.9%。
3、储能电池行业储能系统可应用于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场景,在保障清洁能源稳定出力、提升绿电使用率、助力各国“双碳目标”建设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随着储能系统在电力消费、发电、输配电领域的广泛应用,储能电池出货量持续提升。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从2020年到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年出货量从23.7GWh增至292.2GWh,年复合增长率为87.4%。
随着全球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的不断推进,全球集中式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在2024年增至183.4GWh,预计到2029年将攀升至656.6GWh,2025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3.1%。
此外,为提高商业和生活场景下的用电效率,以及提高城市用电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预计2029年分布式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444.7GWh,2025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5.5%。
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下游市场需求增长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中国2020年至2024年储能电池市场快速增长。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储能电池的出货量由2020年的6.9GWh增至2024年的131.2GWh,年复合增长率为109.1%,未来市场空间预计将继续扩大。
预计2029年出货量将达到459.0GWh,2025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2.9%。
电动船舶也是储能电池较为主要的应用场景。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电动船舶电池的出货量由2020年的0.7GWh增至2024年的5.8GWh,年复合增长率为67.1%。
较快的增速主要得益于造船与航运投研增加、政府对电动船舶的支持政策以及码头换电站建设需求,全球电动船舶电池的出货量预计在2029年将达到268.5GWh,2025年至2029年的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25.7%。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消费电池(包括锂原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圆柱电池)、动力电池(包括新能源车电池及其电池系统)和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消费电池主要服务于消费与工业领域,服务的市场包括智能表计、智慧生活、汽车电子、智能安防与资产追踪、智慧医疗、资源监测、3C数码、电动工具、电动两轮车、清洁电器、便携式储能、BBU(数据中心备电)、低空经济、两足/四足机器人等,是支持万物互联的关键能源部件之一。
动力电池主要服务于新能源车用领域,服务的市场包括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等,涵盖12V、48V、高压动力电池等,是支持绿色出行、低碳交通的重要环节。
储能电池主要服务于储能领域,服务的市场包括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通信储能、数据中心备电、船舶动力等,是支持能源互联网的重要能源系统。
1、公司战略定位公司是全球极少数在消费电池、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电池领域均全球领先、能够服务社会经济全场景应用的锂电池平台企业之一。
公司的使命是以全场景锂电池方案,加速万物互联。
公司的愿景是让世界充满前进的能量。
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健康稳健发展,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经过24年的高质量发展,公司在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三大业务领域均取得国际领先地位,建立起覆盖材料、电芯、BMS、系统的全体系研发平台,产品广泛应用于智慧生活、绿色交通、能源转型等领域。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公司基于最具多样性的锂电池技术路线以及全场景的锂电池产品应用,携手价值链合作伙伴,为无处不在的能量需求提供可靠支撑。
2、主要产品及其应用公司深耕锂电池领域,以立体研发和市场体系互相促进和渗透,同时拥有消费电池、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电池核心技术和全面解决方案。
(1)消费电池①锂原电池主要产品:锂-亚硫酰氯电池、锂-二氧化锰电池、电池电容器(SPC)、复合电源ES等。
应用领域:各类智能表计、汽车电子、智能安防、智慧医疗、定位追踪、资源监测等物联网及新兴产业,如机器人和飞行器应用领域。
公司的锂锰电池和电池电容器(SPC)、PLM电池等产品在汽车电子中各类信号传输应用场景如TPMS、eCall、安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汽车电子提供了全面的电源解决方案。
此外在新兴产业,如机器人和飞行器等,对于其中的编码器、传感器等的备用电源,锂原电池和SPC/PLM等产品凭借其高可靠性、长寿命和宽温性能,与该新兴市场的需求相契合,在需长期免维护、高精度控制的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发挥关键作用。
其中锂亚硫酰氯电池(ER14250/ER14505)在机器人编码器后备电源中已批量使用,其他锂原产品同样具备应用前景。
同时锂原电池所具备的高可靠性、高能量、长寿命的特性,结合SPC的宽温高功率输出特性,为未来机器人、飞行器等需要兼具高能量和高功率要求的应用场景提供新的电源解决思路,助力AI、万物互联、全场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②小型锂离子电池主要产品:小型软包电池、豆式电池、针式电池、方形钢壳电池。
应用领域:电子雾化器、可穿戴设备、移动电源、笔电平板、手机、无人机等。
公司在电子雾化器、可穿戴及消费电子市场与国内外排名前列的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并持续开拓消费电子下游应用领域;在低空经济领域,公司是国内首家通过AS9100D航空航天体系认证的电池企业,在商用无人机和eVTOL等领域逐步打开局面,成功斩获植保机等商用无人机订单,进一步拓展了头部客户资源,并联合开发新品,形成更为丰富的产品矩阵。
同时,公司布局了锂金属二次电池和固态、半固态电池研发,以满足未来中高端消费市场的需求。
目前,凝胶态固态方案已用于雾化器产品,致力于实现“食品级安全”,能量密度提升超过20%。
公司积极践行欧盟新电池法令要求,针对可拆卸电池方案,在智能手表、眼镜和手机领域开发了方形钢壳电池,电子雾化器则实现了可兼容软包电池、方形钢壳电池、圆柱钢壳电池等多元化解决方案。
③圆柱电池主要产品:18650和21700的圆柱三元电池,33135、40130和46137的圆柱磷酸铁锂电池及电池包。
应用领域:电动工具、园林工具、电动两轮车、清洁设备、便携式储能、智能家居、BBU(数据中心备电)、两足/四足机器人等。
公司的圆柱三元电池拓展了多个消费应用场景,在成功进入电动工具和电动两轮车高端客户市场以后,依托高品质及品牌影响力,打开了多个细分市场领域;同时进行产品定制,深度绑定客户,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
公司于2025年3月24日发布两款全极耳产品30PL、50PL,推出倍率型圆柱电池全面解决方案,为行业痛点提供系统性破局之道。
此外,公司“麟驹”系列电池包荣获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颁发的首批“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强制性国家标准测评通过企业”认证证书,公司发布搭载Omni全能电池-LMX的电池包,为电动两轮车、共享出行等多元场景提供稳定、高效的能源支持,轻型动力电池及电池包顺利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测评,获颁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以技术发展助力轻型电动车安全化、绿色化转型。
未来公司将继续在电动工具、园林工具、电动两轮车、清洁设备、便携式储能等下游领域巩固优势地位,同时持续拓宽产品边界,完善产品矩阵,开拓新兴市场。
(2)动力电池:主要产品:方形磷酸铁锂电池、软包三元电池、方形三元电池、大圆柱电池、模组、BMS及电池系统等。
应用领域: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等领域。
公司动力电池主要为三元和磷酸铁锂两大体系。
乘用车解决方案拥有46950、12V、48V、Omni电池等王牌产品,可适配轿车、SUV、MPV等多种车型;商用车解决方案拥有开源电池系列王牌产品,涵盖客车、纯电及混动重卡、专用车、物流车、装载机、挖掘机、高空作业平台等领域。
经过多年技术积累与产能布局,公司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已完成规模化建设,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产矩阵。
通过全流程精益化管理,单位制造成本下降,规模效益进入释放周期。
同时,公司在大圆柱电池上成就突出,是全国首家量产交付公司。
2025年5月,公司发布了开源电池3.0,共八款开源电池王牌产品,凭借全场景解决方案满足多样化工况需求,从更快、更轻、更长、更优四个维度赋能新能源商用车,致力为商业物流发展贡献更多价值。
(3)储能电池主要产品:大方形电池、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圆柱铁锂电池,拥有电芯、模组、系统到BMS全产品解决方案及用户侧储能智慧运营服务。
应用领域: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通信储能、数据中心备电和船舶动力等领域。
公司的全产品解决方案及用户侧储能智慧运营服务,满足客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对储能电池高安全、长寿命、智能化、大型化、综合集成能力高的多层次需求,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共建清洁美好未来。
公司秉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推进“大方形+叠片”技术转型升级,成为全球首家量产600Ah+储能电池的企业,可为国内外重点能源企业提供优质综合解决方案。
同时,公司前瞻探索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其具有长寿命、高倍率、高安全等优势,已联合多家企业开展小批量试点应用,助力储能技术升级。
(三)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1、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下,消费市场电池需求稳健增长消费电池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来源于电子产品及新兴应用的不断发展,以及行业的技术进步。
其中,创新的产品及应用催生了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了行业增长。
技术进步则提升了电池性能,使电池产品能够适配场景需要,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新增应用场景提供硬件支撑。
在消费电池领域,公司产品类型丰富,具有市场领先地位,竞争优势明显。
公司智能表计电池出货量在全球城市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倡议的驱动下,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小型锂离子电池产品在消费电子市场复苏的背景下,需求回升明显。
小圆柱电池产品持续深化与大客户合作,实现出货量显著增长,产销量已突破1亿只/月。
公司注重技术积累,通过成果转换为新增应用场景提供电池产品及解决方案。
在医疗领域,公司始终坚持关注生命、关注健康,积极推进医疗电池解决方案在服务于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产品中的应用,已在脑起搏器、AED除颤器、CGM连续血糖仪率先布局,并推出相应电池产品,部分产品已经进入了批量交付阶段;在低空领域,公司持续研发高能量密度、高功率输出、超快充补能的产品,为eVTOL飞行器和无人机提供创新电池解决方案;在机器人领域,公司积极布局,推出一系列产品解决方案,助力机器人行业发展。
凭借技术积累优势,相关产品方案获得头部客户认可,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方案推向市场,为机器人提供“芯动能”。
2、国内及海外旺盛的装机需求推动储能电池出货快速增长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双碳”战略、欧盟“绿色协议”等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了储能系统在多领域的部署,扩大了市场并巩固了锂离子电池在储能行业的主导地位。
2025年,储能行业预计还将保持较快增速,根据国内能源咨询机构GGII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电芯出货增速约30~50%。
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需求高增,市场呈现“核心市场提质、新兴区域放量”的双轮驱动特征。
中国方面,根据CNESA数据,1-6月新型储能装机达42.61GWh,同比增长27.5%,主要受新能源全面入市、531并网节点及容量补偿政策驱动。
伴随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储能市场走向价值创造新阶段,优质产能及产品的企业将拥有更多竞争优势,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另外,海外市场需求强劲,呈现多点开花态势。
美国市场储能需求依然强劲,根据WoodMackenzie数据,美国2025年1-3月大储装机同比激增57%,预计全年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49GWh。
欧洲市场以补贴激励储能发展,储能总体需求进一步提升。
亚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大容量招标项目持续推出,推动储能行业需求爆发。
公司坚持为客户创造效益及价值,与国内外一线能源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加速创新技术落地与全球市场开拓。
在技术创新叠加电力市场改革的背景下,储能行业将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伴随行业500Ah+超大电芯落地应用,新一代6MWh+储能系统集成度大幅提升,结合智能电力交易决策,为储能创造更大经济价值,优质、安全储能产品将获取更多市场。
公司为创新赋能,率先量产600Ah+电芯,利用全场景解决方案驱动储能价值跃升。
根据鑫椤咨询数据,2025上半年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二。
3、全球汽车新能源化态势不减,引领技术升级销量突破电池技术的进步带来产品性能提升,锂电池方案在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中开始凸显经济性。
伴随动力电池在容量、快充效率、循环寿命等方面不断优化,拓展了动力电池在电动商用车市场的应用边界。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5年1-6月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35.4万辆,同比增长55.9%,渗透率达到21.8%。
根据SNEResearch预测,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全球总需求为115GWh。
公司在商用车市场具备先发优势,在VAN车、新能源轻卡、重卡等各细分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把握先机,提升市场份额。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5上半年公司商用车装车量排名全国第二,市占率稳步提升。
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依然保持较快增长,根据GGII数据,2025年1-6月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877.6万辆,同比增长29%。
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升拉动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长,根据SNEResearch数据,2025年1-6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504.4GWh,同比增长37.3%,根据SNEResearch预测,2025年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将突破1,200GWh,同比增长18.96%。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将达752.4GWh。
根据SNEResearch数据,2025上半年公司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全球第九,装机量同比上年增长65.9%。
随着固态电池、快充技术、BMS优化、新型电极材料等多个技术方面的不断突破,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性能显著提升。
智能化、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升级,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这些创新反映了行业快速进步,使得新能源汽车行业更具竞争力。
2025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816,956.40万元,同比增长30.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0,517.15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15,696.44万元。
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及单项坏账计提影响,则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1,807.83万元,同比增长3.7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76,987.13万元,同比增长18.06%。
出货量方面,报告期内动力电池出货21.48GWh,同比增长58.58%;储能电池出货28.71GWh,同比增长37.02%。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经营情况如下:(一)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公司攻坚克难,推动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致力于成为技术领先的锂电池公司。
1、46系列大圆柱率先量产,前瞻布局发展新机遇公司是中国首家量产并供应大圆柱动力电池的公司,大圆柱电池已实现量产装车超过六万台且运行稳定良好,单车最长行驶距离已经超过了23万公里。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公司2024年度大圆柱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二,国内第一。
公司率先实现大圆柱电池工厂的量产,在大圆柱领域具备技术领先优势,已成为某国际头部车企下一代电动车型的首发电池供应商。
2、大方形铁锂优势明显,支撑储能业务长足发展公司在行业内率先进入储能领域,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实践积累,引领行业技术创新。
公司是全球首家量产600Ah+大方形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的公司。
公司于2022年10月率先发布628Ah超大容量电芯Mr.Big,于2024年12月实现投产。
Mr.Big采用叠片工艺,性能领先,截至报告期末,Mr旗舰系列已成功获得GB/T36276、TÜVMark、CB、CE、AS3000等国际认证证书,并已成功量产。
2025年6月,公司第30万颗储能专用大方形Mr.Big电池于荆门60GWh超级工厂下线,标志着全球储能产业正式步入超大容量电芯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
3、致密能源深度布局,服务新增应用场景AI时代呼唤致密能源,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指标的提升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关键。
公司前瞻布局,推出了不同品系产品,适配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乘用车领域。
公司已成功开发出Ah级硫化物基固态电池原型,百MWh的中试线预计在2025年投入运行。
公司预计在2026年实现生产工艺突破,推出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和800Wh/L的全固态电池1.0;在2028年推出1000Wh/L以上的高比能全固态电池2.0产品。
此外,公司锂金属电池系统完美适配低空无人飞行器极限需求,基于纳米硅基材料技术开发的圆柱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明显,同时通过创新智能浸没式液冷技术充分保障用户安全。
(二)CLS模式初见成效,国内外项目进展顺利CLS全球合作经营模式初见成效,公司构建了“产品输出”+“技术授权+合作研发+服务支持”全方位立体输出的全球化竞争逻辑,有效规避贸易壁垒实现轻资产盈利。
首个落地项目ACT公司(AmplifyCellTechnologiesLLC)按计划推进产能建设,助力北美商用车市场加快电动化;欧洲项目第一阶段项目指标已高效完成,显著缩短了合作工厂的设备调试周期,设备运行稳定,为后续量产铺平了道路;国内CLS合作工厂陆续实现满产满销,协同满足下游客户持续增长的交付需求。
CLS模式让公司从电池制造商转变为能源解决方案的规则制定者,随着北美、欧洲及其他项目的持续落地,这一模式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三)海外布局先发优势明显,马来西亚工厂率先量产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全球制造、全球交付、全球合作”的全球化战略部署,加速国际化产业布局,以深化本地化运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为核心,推动开拓并深入扎根海外市场。
公司的马来西亚电池生产基地是公司首个实现海外量产交付的工厂,规划覆盖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全系列产品,2025年2月16日便完成产线调试并实现首颗小圆柱电池产品的成功下线,向全球展现了“亿纬速度”;同时,马来西亚储能项目正按既定规划有序推进,预计于2026年初部分产能实现量产,以支持全球海外交付。
马来西亚工厂的顺利投产将极大提升亿纬锂能海外交付能力,将进一步扩大公司在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在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公司海外产能的先发优势更为显著。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惠州晋达电子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惠州亿纬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24日。
2007年10月15日,公司召开创立大会,以公司全体股东作为发起人,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名称变更为“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 变动人 | 变动日期 | 变动股数 | 成交均价 | 变动后持股数 | 董监高职务 |
|---|---|---|---|---|---|
| 刘建华 | 2024-05-06 | 50500 | 38.8 元 | 19731300 | 董事、高管 |
| 刘建华 | 2024-04-30 | 101900 | 37.08 元 | 19680800 | 董事、高管 |
| 刘建华 | 2024-04-29 | 3100 | 37.74 元 | 19578900 | 董事、高管 |
| 艾新平 | 2024-02-22 | 2800 | 35.72 元 | 172700 | 董事 |
| 艾新平 | 2024-02-21 | 17200 | 34.71 元 | 169900 | 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