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亿纬锂能
- 企业英文名: EVE Energy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骆锦红,刘金成
- 上市代码: 300014.SZ
- 注册资本: 204572.1497 万元
- 上市日期: 2009-10-30
- 大股东: 西藏亿纬控股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32.02%
- 董秘: 江敏
- 董秘电话: 0752-5751928
- 所属行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沈重、毛才玉、吴濛
- 律师事务所: 广东伟伦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惠风七路38号
- 概念板块: 电池 广东板块 宁组合 茅指数 富时罗素 深证100R 创业板综 MSCI中国 深股通 创业成份 融资融券 深成500 基金重仓 转债标的 HS300_ 锂矿概念 低空经济 机器人概念 储能 钠离子电池 固态电池 胎压监测 无线耳机 电子烟 新能源车 充电桩 国家安防 锂电池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2001-12-24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1300734122111K
- 法定代表人: 刘金成
- 董事长: 刘金成
- 电话: 0752-5751928,0752-2605878
- 传真: 0752-2606033
- 企业官网: www.evebattery.com
- 企业邮箱: ir@evebattery.com
- 办公地址: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惠风七路38号
- 邮编: 516006
- 主营业务: 公司主要生产消费电池(包括锂原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圆柱电池)、动力电池(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其电池系统)和储能电池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电池制造;电池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合成材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合成材料销售;金属材料制造;金属材料销售;新型金属功能材料销售;高性能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销售;智能仪器仪表制造;智能仪器仪表销售;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研发;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货物进出口;住房租赁;非居住房地产租赁;土地使用权租赁;金属切削加工服务;机械设备租赁;物业管理;合同能源管理;专用设备修理;电气设备修理。(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亿纬锂能)成立于2001年,于2009年在深圳创业板首批上市,历经22年快速发展,已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锂电池平台公司,同时拥有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核心技术和全面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物联网、能源互联网领域。(股票代码:300014)。
- 商业规划: 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消费电池(包括锂原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圆柱电池)、动力电池(包括新能源车电池及其电池系统)和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消费电池主要服务于消费与工业领域,服务的市场包括智能表计、智慧生活、汽车电子、智能安防与资产追踪、智慧医疗、资源监测、3C数码、电动工具、电动两轮车、清洁电器、便携式储能、BBU(数据中心备电)、两足/四足机器人等,是支持万物互联的关键能源部件之一。动力电池主要服务于新能源车用领域,服务的市场包括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等,涵盖12V、48V、高压动力电池等,是支持绿色出行、低碳交通的重要环节。储能电池主要服务于储能领域,服务的市场包括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通信储能、数据中心备电、船舶动力等,是支持能源互联网的重要能源系统。(一)公司主要业务1、公司的战略定位公司历经23年高质量发展,现已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场景锂电池平台企业,致力于“以全场景锂电池方案,加速万物互联”,构建起从材料、电芯、BMS到系统的全体系研发平台,形成亿纬创能、亿纬储能、亿纬动力、战略协同、全球合作经营模式(CLS)五大业务版块。产品广泛应用于智慧生活、绿色交通、能源转型等领域。面向数字化驱动的可持续未来,公司以“让世界充满前进的能量”为愿景,基于最具多样性的锂电池技术路线,最全场景的锂电池产品应用,依托“全球制造、全球交付、全球合作”能力体系,携手价值链合作伙伴,为无处不在的能量需求提供可靠支撑。2、主要产品及其应用(1)消费电池①锂原电池主要产品:锂-亚硫酰氯电池、锂-二氧化锰电池、电池电容器(SPC)、复合电源ES等。应用领域:各类智能表计、汽车电子、智能安防、智慧医疗、定位追踪、资源监测等物联网及新兴产业,如机器人和飞行器应用领域。公司的锂锰电池和电池电容器(SPC)、PLM电池等产品在汽车电子中各类信号传输应用场景如TPMS、eCall、安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汽车电子提供了全面的电源解决方案。此外对于新兴产业,如机器人和飞行器等,对于其中的编码器、传感器等的备用电源,锂原电池和SPC/PLM等产品凭借其高可靠性、长寿命和宽温性能,与该新兴市场的需求相契合,在需长期免维护、高精度控制的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锂亚硫酰氯电池(ER14250/ER14505)在机器人编码器后备电源中已批量使用,其他锂原产品同样具备应用前景。同时锂原电池所具备的高可靠性、高能量、长寿命的特性,结合SPC的宽温高功率输出特性,为未来机器人、飞行器等需要兼具高能量和高功率要求的应用场景提供新的电源解决思路,助力AI、万物互联、全场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②小型锂离子电池主要产品:小型软包电池、豆式电池、针式电池、方形钢壳电池。应用领域:电子雾化器、可穿戴设备、移动电源、笔电平板、手机、无人机等。公司在电子雾化器、可穿戴及消费电子市场与国内外排名前列的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并持续开拓消费电子下游应用领域;在低空经济市场的商用无人机和eVTOL等领域逐步打开局面,成功斩获植保机等商用无人机订单,进一步拓展了头部客户资源,并联合开发新品,形成更为丰富的产品矩阵。同时,公司布局了锂金属二次电池和固态、半固态电池研发,以满足未来中高端消费市场的需求。目前,凝胶态固态方案已用于雾化器产品,致力于实现“食品级安全”,能量密度提升超过20%。公司积极践行欧盟新电池法令要求,针对可拆卸电池方案,在智能手表、眼镜和手机领域开发了方形钢壳电池,电子雾化器则实现了可兼容软包电池、方形钢壳电池、圆柱钢壳电池等多元化解决方案。③圆柱电池主要产品:18650和21700的圆柱三元电池,33135、40130和46137的圆柱磷酸铁锂电池及电池包。应用领域:电动工具、园林工具、电动两轮车、清洁设备、便携式储能、智能家居、BBU(数据中心备电)、两足/四足机器人等。公司的圆柱三元电池拓展了多个消费应用领域,与细分市场头部客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持续提升细分市场市占率并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发布了全极耳1865030PL产品,满足全球头部电动工具客户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此外,公司“麟驹”系列电池包荣获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颁发的首批“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强制性国家标准测评通过企业”认证证书,发布Omni全能电池-LMX系列,凭借三大核心技术革新与六项性能升级,满足电动两轮车、共享出行等多元场景需求,助力轻型电动车安全化、绿色化转型。未来公司将继续在电动工具、园林工具、电动两轮车、清洁设备、便携式储能等下游领域巩固优势地位,同时持续拓宽产品边界,完善产品矩阵,开拓新兴市场。(2)动力电池主要产品:方形磷酸铁锂电池、软包三元电池、方形三元电池、大圆柱电池、模组、BMS及电池系统等。应用领域: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等领域的解决方案。公司动力电池主要为三元和磷酸铁锂两大体系。乘用车解决方案拥有46950、12V、48V、Omni电池等王牌产品,可适配轿车、SUV、MPV等多种车型;商用车解决方案拥有开源电池系列王牌产品,涵盖客车、纯电及混动重卡、专用车、物流车、装载机、挖掘机、高空作业平台等领域。2024年发布的新产品Omni电池与开源电池,具备行业前沿的快充能力与安全性,经过多年技术积累与产能布局,公司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已完成规模化建设,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产矩阵。通过全流程精益化管理,单位制造成本下降,规模效益进入释放周期。(3)储能电池主要产品:大方形电池、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圆柱铁锂电池,拥有电芯、模组、系统到BMS全产品解决方案及用户侧储能智慧运营服务。应用领域: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通信储能、数据中心备电和船舶动力等领域。公司一直坚持为客户创造效益和价值,收获了客户的信任和支持,拥有坚实的优质客户基础,与国际国内一线新能源企业达成合作。同时公司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的Mr.Big储能专用大方形电池已在荆门工厂率先量产,Mr.Giant系统也将在2025年开启全球交付。(二)业绩主要驱动因素1、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下,消费市场电池需求稳健增长消费电池板块,公司的产品类型丰富,具有市场领先地位,竞争优势明显。公司锂亚电池、电池电容器(SPC)产品分别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进一步加强了公司在消费电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始终坚持关注生命、关注健康,积极推进医疗电池解决方案在服务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产品中的应用,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受益于全球物联网行业的快速增长和智能表计产品进入更换周期等因素的驱动,锂原电池需求保持良好态势。小型锂离子电池在消费电子市场复苏的背景下,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持续拓展海内外头部客户资源,产品已在消费电子多个新细分市场中取得突破,逐步提高了市场占有率。2、政策指引与技术突破共同推进下,动力电池下游需求增长明显自“双碳”战略目标纵深推进以来,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通过持续政策力度支持,构建了良性的新能源产业生态体系。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税费减免梯度扶持”政策组合拳——包含购置税减免、新能源置换专项补贴、分级充电网络开发基金等措施,已系统构建“需求引导-消费激励-基建保障”的闭环政策矩阵。从消费端至售后端全面提升消费者购车意愿,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还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了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固态电池、快充技术、BMS优化、新型电极材料等多个技术方面的不断突破,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性能显著提升。智能化、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升级,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这些创新反映了行业快速进步,使得新能源汽车行业更具竞争力。根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渗透率达到40.9%。2024年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53.2万辆,同比增长28.9%,其中电动重卡增速创下历史新高,根据EVTank数据,2024年中国电动重卡的销量8.27万辆,同比增长139.4%,电动化率大幅提升至9.2%。基于政策导向及技术突破,以及社会认同感和环保意识增强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使得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可度高度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3、市场高速增长叠加技术进步,全球储能产业加速构建新业态2024年全球储能产业延续高速增长态势,据能源咨询机构Infolink显示,全年储能电池出货量突破315GWh,同比增幅超60%,市场格局呈现“核心市场提质、新兴区域放量”的双轮驱动特征。中国、北美及欧洲三大战略市场贡献全球75%新增装机量。其中,中国市场新型储能项目加速落地,全年新增投运规模达103GWh,同比增幅达112%,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与容量补偿机制完善形成关键推力;北美市场公用事业级储能新增投运32.3GWh,同比增长64%,表前储能经济性突破与IRA政策延续性保障奠定发展基础;欧洲市场通过容量竞价机制创新与电网灵活性需求激增,实现储能装机规模突破性增长;新兴市场中东光储一体化项目密集启动、南美电网现代化改造提速,共同构建全球储能增长极。技术创新持续突破经济性临界点,行业已进入全要素降本增效新阶段。电芯技术加速迭代至500Ah+容量平台,能量密度提升30%的同时实现8,000次循环寿命突破。基于大容量电芯的储能系统集成度显著提高,6MWh级集装箱系统通过电芯数量精简与结构优化,较传统方案减少25%占地面积并降低18%系统成本。配合智能温控与模块化设计创新,电力储能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降幅超20%,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正重塑能源经济模型。1、概述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861,455.65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7,558.53万元;其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16,170.96万元,同比增长14.76%。在2024年,公司紧紧围绕“精耕细作、颗粒归仓”和“质量年”的经营策略,全面推进满产满销、市占率提升等重要经营目标的达成。同时,公司进一步提升产品能力、品牌能力、交付能力和服务能力,笃实千亿平台综合竞争力。(1)消费电池持续领跑,交付能力不断提升消费电池领域,锂亚硫酰氯电池、电池电容器(SPC)两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持续引领市场。电子雾化器电池截止报告期,已向全球提供超20亿只。消费类小圆柱电池持续深化与大客户合作,多个细分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带动产品实现满产满销,报告期内出货量增长显著,单月产销量突破1亿只。电动工具、智慧出行、清洁设备等细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同时公司正在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在BBU数据中心备电、eVTOL、无人机及飞行器等应用市场,公司与头部客户建立领先产品开发合作关系;在机器人领域,公司围绕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快充或换电等需求,为客户提供全面产品解决方案,主要产品涵盖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电池等,其中部分客户已经完成样品交付和组装。锂亚硫酰氯电池(ER14250/ER14505)在机器人编码器后备电源中已批量使用,其他锂原产品同样具备应用前景。报告期内,公司成都小圆柱电池工厂现已投产,马来西亚小圆柱电池工厂建设进展顺利,预计2025年年初建成投产,将进一步有效满足客户需求。(2)储能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推动行业升级2024年公司储能业务规模与技术水平同步跃升,全年储能电池出货量达50.45GWh,同比增幅达91.90%。据能源咨询机构InfoLink统计,公司储能电芯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二位,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2024年12月,公司60GWh超级工厂投产,标志着全球储能产业迈入超大容量电芯规模化应用新阶段。核心产品Mr.Big系列600Ah+储能电芯为行业技术标杆,通过第四代超薄叠片工艺与创新三维集流技术,实现电芯能量效率96.2%(0.25P充放电倍率,25℃环境)。其配套储能系统采用极简结构设计与智能热管理技术,可降低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运维成本超30%,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另外,报告期内,公司马来西亚工厂储能项目按照既定规划稳步推进,预计2026年初开始量产,支持海外全球交付。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背景下,公司海外产能的先发优势凸显;海外优质产能为国际一线客户创造价值,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储能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3)业务结构优化与技术品牌迭代,引领电池出货量增长2024年,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量30.29GWh,同比增长7.87%。车市竞争压力不减,因部分乘用车大客户车型销量不及预期,电池装机量受到一定影响,呈现波动态势。但亿纬锂能始终与合作伙伴一起积极应对市场变化,迅速响应市场需求。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在乘用车领域新增公告的多款配套车型,将陆续交货进入市场。并且随着客户产品调整与优化,新上市车型销量表现亮眼,整体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同时,公司通过客户分类与分层管理,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助力客户打造全球领先的竞争力,并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的客户基础体系,减少对少数大客户的依赖,降低经营风险。公司持续强化在商用车领域所占据的优势地位,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4年公司在商用车电池国内市场份额为12.15%,排名第二。2024年5月公司发布商用车开源电池品牌,9月与合作伙伴完成Z系列(长续航产品)装车下线。公司通过持续完善产品体系,迭代产品性能,进一步巩固了亿纬锂能在商用车领域的领先地位。(4)CLS全球合作经营模式创新,驱动全球化业务发展作为公司第五大战略板块,CLS全球合作经营模式通过技术授权、合作研发及服务支持构建全球化产业协同网络,有效完善产业链布局并推动技术迭代。该模式通过跨国合作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助力应对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挑战。首个落地项目ACT公司(AmplifyCellTechnologiesLLC)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国内外多个合作项目进入深度洽谈阶段,实现了技术输出、市场拓展与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为全球业务扩张提供战略支撑。(5)产业链协同已显成效,全球业务竞争力持续强化公司持续深化产业链融合协同,通过合资共建等模式实现锂电池主材全产业链覆盖,显著提升供应链稳定性与成本优势。报告期内,公司印尼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已投产,年产能达镍金属12万吨、钴金属1.5万吨,强化构建国际化镍钴原料供应体系;公司11万吨碳酸铁锂合资项目实现满产并全部产能均已供应公司。同时供应链配合布局东南亚及欧洲市场,强化全球供应链协同效应。公司致力于与合作伙伴保持长期互利共赢的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未来公司将持续优化供应链合资公司运营效能,巩固产品市场竞争力。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