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久立特材 - 002318.SZ

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09-12-11
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企业英文名
Zhejiang Jiuli Hi-tech Metals Co., Ltd.
成立日期
2004-01-08
注册地
浙江
所在行业
金属制品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久立特材
股票代码
002318.SZ
上市日期
2009-12-11
大股东
久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
34.76 %
董秘
寿昊添
董秘电话
0572-2539125
所在行业
金属制品业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赵静娴;陈梦兰
律师事务所
国浩律师(杭州)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330000758062811X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注册地
浙江
成立日期
2004-01-08
法定代表人
李郑周
董事长
李郑周
企业电话
0572-2539125,0572-2539041
企业传真
0572-2539799
邮编
313028
企业邮箱
jlgf@jiuli.com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浙江省湖州市中兴大道1899号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工业用不锈钢管及特种合金的管材、管件、法兰、棒材及管道预制件的研发、生产、销售

经营范围:不锈钢焊接管、不锈钢无缝管、金属管材、双金属复合管、水暖器材制造、销售,金属结构、有色金属合金、不锈钢管件、金属制品的制造(限分公司)、销售,金属材料(除稀贵金属)、纸张销售,测试技术服务,经营进出口业务,新产品的研发、技术服务,管道防腐加工、安装、维护及技术咨询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致力于工业用不锈钢及特种合金管材、棒材、线材、双金属复合管材、管配件等管道系列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上市企业。

这是万物生长的时代,更是科技引领的时代。

人类发展史,一定意义上一部世界材料发展史。

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贯穿工业装备产业链,为全球工业提供高性能材料;凝聚梦想、传递幸福,为社会未来发展积聚能量。

久立特材作为久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创建于1987年,座落于“长三角”中心太湖南岸——浙江省湖州市,是一家专业致力于工业用不锈钢及特种合金管材、棒材、线材、双金属复合管材、管配件等管道系列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上市企业【股票代码002318】。

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CNAS认可实验室、重点院士工作站为创新和研发平台的久立,建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无缝管(热挤压/穿孔+冷轧/冷拔)生产线和FFX成型、JCO成型等焊接管生产线,为石油、天然气、电力、核电、化工、船舶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

工业用不锈钢管业务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

凭借优质的产品质量和优异的服务,久立产品覆盖华夏大地,是国内数百家大中型企业的合格供应商。

油气领域,公司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单位的主力供应商之一;化工领域,为中国化工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单位提供材料支持;电力领域,和哈尔滨电气、上海电气、东方电气等单位一直以来保持长久、友好的合作关系。

商业规划

(一)报告期内行业基本情况2025年上半年,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协同作用下,我国工业用不锈钢管行业持续探索转型升级路径。

随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持续深化,行业通过技术创新、生产模式革新与绿色转型实践,正逐步构建起多维发展体系,同时行业也呈现出差异化发展特征:普通产品领域同质化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促使企业加快优化生产线整合与制造工艺;高端应用领域需求的不断升级,则推动行业资源向高性能材料研发与定制化服务领域倾斜。

在此过程中,企业通过强化技术攻关力度,着力提升产品性能与工艺稳定性,以应对新兴产业对特种管材提出的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

企业通过引入智能排产系统与在线检测设备,初步实现从原料投料到成品检测的数字化管控。

智能化改造不仅提升了生产线的柔性适配能力,也使企业能够更好适应小批量、多规格的定制需求。

与此同时,智能技术的应用正逐步延伸至供应链管理领域,通过精准的市场实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带来的新机遇不断展现。

在氢能储运装备、光热发电系统等新兴应用场景对高性能管材需求增长刺激下,企业纷纷加快耐腐蚀、耐高温材料的研制进程。

部分厂商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探索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点,例如借助废酸回收再利用技术,在提升效益的同时,完善了生产环节的环保管控体系。

这些实践为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积累了有益经验。

虽然行业面临着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等共性挑战,但整体发展动能依然稳固。

当前,具备技术储备与系统化服务能力的企业,在高端市场逐渐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壁垒。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行业正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向追求系统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材料支撑。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长期专注于工业用不锈钢管材的研发与生产,逐步成长为该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通过持续的技术改造与装备升级,现已形成涵盖特种合金材料、异型管材及高品质管件产品的研发体系,致力于为全球工业提供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

在业务布局上,公司依据生产工艺流程与下游应用领域两大维度进行精细化划分。

生产工艺流程方面,公司产品大类分为无缝管、焊接管、复合管及管件、法兰等,其中无缝管产品依托热挤压、穿孔、冷轧、冷拔及弯管等精密成型工艺,焊接管则采用FFX、JCO、ODF等先进成型技术,着力构建品质控制的全流程保障。

下游应用领域方面,公司产品广泛覆盖SG-U管、CRA-OCTG、精密管、USC-锅炉管、DSS/SDSS、仪表管、HRB/MLP/WOL等,致力于为油气(含LNG)、化工、核电、航空等关键领域提供耐蚀、耐压、耐温等高性能材料,成功实现多项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突破。

通过构建以集中采购、专业化生产、统一销售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公司形成了产销有效衔接、集约高效、平衡稳定的生产经营体系。

采购环节,公司坚持“质量第一,价格合理,公正廉洁”的原则,有效控制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生产方面,实施“以销定产、适度库存”策略,由生产部每月按车间产量、综合成材率、合同交货率、生产成本、工资、安全生产、现场管理等相关指标进行统一评价,确保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双重优化;销售方面,公司采取直销的方式,深度对接客户需求,在油气、电力、机械制造等细分场景建立技术服务优势。

(三)主营业务分析2025年上半年,面对外部环境的诸多挑战,公司坚持创新驱动与开放合作的战略方向,通过持续深化技术革新、优化业务布局、完善人才机制,实现经营质量稳步提升。

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61.05亿元,同比增长26.39%;扣除联营企业投资收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4亿元,同比增长36.44%,主营业务保持稳健发展态势。

现将上半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1、技术研发体系优化与成果转化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在产学研推进方面,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达2.12亿元,重点围绕高性能合金材料、精密制造工艺等核心技术展开深入研究;依托与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共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研发计划,深化高性能材料基础研究。

在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方面,公司上半年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团体和企业标准共10项,申报各类科研项目14项,新增专利申请10件、专有技术31项,积极推进技术标准化工作,加速研发成果向产业应用的转化进程。

在研发效率提升方面,公司通过构建数字化研发平台,实现材料数据库与在线检测技术的集成应用,通过优化数据管理流程,有效提升新产品开发效率。

在高端领域拓展方面,公司技术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报告期内应用于高端装备制造及新材料领域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2.20亿元,占公司营收比重约20%,同比增长15.42%。

2、国际化业务协同发展公司秉持全球化发展理念,运用系统化思维统筹国际业务布局,稳步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

在海外市场布局方面,公司拥有专业团队深度对接中东、欧洲等区域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拓展策略;通过参与振威石油展、北京埃森展等行业展会,进行技术交流与产品展示,增进海外客户对公司技术能力的了解,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并与全球客户建立常态化沟通,保障境外项目有序实施,公司上半年整体境外营收呈现良性增长。

在技术协同方面,公司与EBK公司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积极整合海外优质资源,在深海油气输送管材等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提升相关产品的竞争力。

在应对国际形势方面,公司针对国际贸易环境的新趋势完善应对方案,建立国际政策动态追踪机制,优化跨境合同风险管理模式,增强业务运营稳定性。

3、智能制造与可持续发展融合实践公司紧密围绕特种材料生产特性,着力推进生产体系的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

在强化数智基础方面,公司上半年积极推进EBK公司整体网络架构设计和硬件部署,助力提升后续产线效率,推动生产管理向精细化、高效化方向改进。

在运营效能提升方面,公司不断完善ERP、MES与供应商管理系统间的数据链,构建从订单排产到质量追溯的闭环管理体系,部分产品交付周期得到有效压缩。

在绿色生产方面,公司积极推进光伏储能一体化、酸洗工艺改造、污水站脱氮提升等项目建设,同步配套碳排放数字台账系统,实现关键工序碳足迹的精准核算。

在精细资源管理方面,公司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生产工艺与能耗管理的动态优化,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安环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实现特种作业审批、职业健康监测等业务的流程标准化。

4、人才梯队建设与组织效能提升公司始终将人才视为支撑战略发展的基础要素,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策略。

在夯实人才基础方面,公司重点加强研发团队高端人才引进,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储备复合型技术骨干,为关键岗位补充必要的人才储备。

在激活创新活力方面,公司上半年开展69场次专题培训,涵盖销研双驱班、招聘专题培训、技术人员能力提升班等专项培训,重点强化员工专业技能与国际化管理等实务能力;通过持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公司鼓励各单位员工提出精益提案,组织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上半年顺利完成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解锁出售和权益分配等流程,通过持股方案的实施,让参与员工切实分享到了公司发展带来的收益,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

展望下半年,公司将继续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速推进中试项目的产业化验证进程,深化产学研合作,并持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在人才战略方面,公司将重点加强科研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公司将继续秉持务实作风,以技术创新和精细管理为抓手,全力以赴完成公司全年既定目标。

2025年上半年,面对外部环境的诸多挑战,公司坚持创新驱动与开放合作的战略方向,通过持续深化技术革新、优化业务布局、完善人才机制,实现经营质量稳步提升。

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61.05亿元,同比增长26.39%;扣除联营企业投资收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4亿元,同比增长36.44%,主营业务保持稳健发展态势。

现将上半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1、技术研发体系优化与成果转化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在产学研推进方面,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达2.12亿元,重点围绕高性能合金材料、精密制造工艺等核心技术展开深入研究;依托与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共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研发计划,深化高性能材料基础研究。

在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方面,公司上半年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团体和企业标准共10项,申报各类科研项目14项,新增专利申请10件、专有技术31项,积极推进技术标准化工作,加速研发成果向产业应用的转化进程。

在研发效率提升方面,公司通过构建数字化研发平台,实现材料数据库与在线检测技术的集成应用,通过优化数据管理流程,有效提升新产品开发效率。

在高端领域拓展方面,公司技术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报告期内应用于高端装备制造及新材料领域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2.20亿元,占公司营收比重约20%,同比增长15.42%。

2、国际化业务协同发展公司秉持全球化发展理念,运用系统化思维统筹国际业务布局,稳步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

在海外市场布局方面,公司拥有专业团队深度对接中东、欧洲等区域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拓展策略;通过参与振威石油展、北京埃森展等行业展会,进行技术交流与产品展示,增进海外客户对公司技术能力的了解,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并与全球客户建立常态化沟通,保障境外项目有序实施,公司上半年整体境外营收呈现良性增长。

在技术协同方面,公司与EBK公司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积极整合海外优质资源,在深海油气输送管材等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提升相关产品的竞争力。

在应对国际形势方面,公司针对国际贸易环境的新趋势完善应对方案,建立国际政策动态追踪机制,优化跨境合同风险管理模式,增强业务运营稳定性。

3、智能制造与可持续发展融合实践公司紧密围绕特种材料生产特性,着力推进生产体系的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

在强化数智基础方面,公司上半年积极推进EBK公司整体网络架构设计和硬件部署,助力提升后续产线效率,推动生产管理向精细化、高效化方向改进。

在运营效能提升方面,公司不断完善ERP、MES与供应商管理系统间的数据链,构建从订单排产到质量追溯的闭环管理体系,部分产品交付周期得到有效压缩。

在绿色生产方面,公司积极推进光伏储能一体化、酸洗工艺改造、污水站脱氮提升等项目建设,同步配套碳排放数字台账系统,实现关键工序碳足迹的精准核算。

在精细资源管理方面,公司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生产工艺与能耗管理的动态优化,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安环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实现特种作业审批、职业健康监测等业务的流程标准化。

4、人才梯队建设与组织效能提升公司始终将人才视为支撑战略发展的基础要素,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策略。

在夯实人才基础方面,公司重点加强研发团队高端人才引进,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储备复合型技术骨干,为关键岗位补充必要的人才储备。

在激活创新活力方面,公司上半年开展69场次专题培训,涵盖销研双驱班、招聘专题培训、技术人员能力提升班等专项培训,重点强化员工专业技能与国际化管理等实务能力;通过持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公司鼓励各单位员工提出精益提案,组织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上半年顺利完成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解锁出售和权益分配等流程,通过持股方案的实施,让参与员工切实分享到了公司发展带来的收益,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

展望下半年,公司将继续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速推进中试项目的产业化验证进程,深化产学研合作,并持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在人才战略方面,公司将重点加强科研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公司将继续秉持务实作风,以技术创新和精细管理为抓手,全力以赴完成公司全年既定目标。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1)研发与人才优势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始终走在自主创新的前沿。

依托“久立特材研究院”这一核心研发平台,整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高端科研资源,构建起涵盖新材料、焊接技术、制管工艺等多领域的多元化研发体系。

公司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久立首席科学家,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北京钢铁研究总院、英国利兹大学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持续加大研发力度。

通过整合CNAS国家认可钢铁实验室资源,公司形成了从材料研发到产品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研发创新体系。

(2)装备与工艺优势公司站在行业前沿,掌握国际先进挤压工艺,凭借定制化高端设备与先进工艺,显著提升原材料利用率与产品质量。

公司拥有先进的钢挤压机组、柔性成型连续焊接机组、全方位热处理与冷加工设备、无损检测及水压试验装置等顶尖设备,辅以世界领先的生产控制软硬件系统,实现生产数据实时传输与精准控制,高效生产多种高品质管道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3)规模与市场优势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公司已成为国内工业用不锈钢管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

公司具备年产20万吨成品管材(含不锈钢管、复合管和部分特殊碳钢管)、1.5万吨管件及2.6万吨合金材料的生产能力。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公司在国内市场份额中连续多年保持领先。

规模效应也为公司在产品定价和市场开拓中提供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4)产品优势公司产品线涵盖DSS/SDSS、CRA-OCTG、HRB/MLP/WOL、SG-U管、油气输送用大口径厚壁不锈钢焊接管、大型换热器用超长不锈钢焊接U型管、海水腐蚀铁素体不锈钢焊接U型管、海水淡化及电站用钛及钛合金焊接管等近百个品种,广泛应用于油气、电力、化工等多个工业领域。

部分高端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体现了公司在特种不锈钢材料领域的技术引领能力。

公司有能力满足客户对产品性能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从常规产品到定制化特种材料的解决方案。

(5)客户与市场优势公司凭借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赢得了国内外众多大中型企业的信赖与合作。

在国内市场,公司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广核集团、哈尔滨电气、上海电气、东方电气等单位的重要供应商;在国际市场,公司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沙特阿美(Aramco)、英荷壳牌(Shell)、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英国石油(BP)和道达尔能源(TotalEnergies)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稳定的客户群体和广泛的市场覆盖为公司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6)品牌优势公司品牌价值持续提升,先后获得“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绿色工厂”、“浙江省未来工厂”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等多项国家级与省级荣誉。

公司已在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商标注册,奠定了国际化发展的品牌基础。

公司通过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在国内外市场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

三、主营业务分析1、概述。

发展进程

发行人系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承继原浙江久立不锈钢管有限公司的全部资产和业务,主要从事工业用不锈钢管的生产和销售。

浙江久立不锈钢管有限公司前身为湖州久立不锈钢大焊管有限公司。

2004年1月8日,大焊管公司在湖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成立时注册资本为600万元,经营范围为不锈钢焊接管、金属管材、水暖器材制造、销售,金属材料销售。

股东交易

变动人 变动日期 变动股数 成交均价 变动后持股数 董监高职务
李郑周 2025-09-24 485400 22.73 元 10541400 董事
李郑周 2025-03-05 260000 22.21 元 10056000 董事
王长城 2025-03-04 23100 22.38 元 586900 董事、高管
王长城 2024-03-13 700 22.5 元 563800 董事、高管
王长城 2024-03-12 5100 22.63 元 563100 董事、高管